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毛主席十九岁读历史,看到商鞅的变法谈了自己的看法

毛主席在一九一二年,在十九岁时就显露出伟人才智。

这是毛主席二十六岁时的照片。

毛主席对中国历史有自己的独特超人的了解和认识。

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个故事,说的是秦始皇他祖太爷的父亲,文学上叫天祖,(即高祖父的父亲叫天祖。)叫秦孝公。

秦始皇之所以能呑并六国,一统天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借他祖宗的家底。那是他前六辈的祖宗秦孝公接手秦国后,想要强国而找了一个叫商鞅的人帮他治理国家。

那个商鞅设计制作了一整套法律,为了要让人们相信他的严格执法,说话算数,他将一根长三丈的木头杆子立在都城的南门口,并贴出告示,也就是通知,说:谁若是把这个木杆扛到都城的北门,国家就赏给这个人“十金。”。

毛主席读历史,那是认真研究,深刻了解他的来龙去脉,相关联的一切的。对这里的木杆重量,南北门的距离,十金是多少钱必定有清楚的认识。

如这根长十米的木杆能有多重,从这个都城的南门到北门能有多远等等。

这个木杆沒有多重,分析情况,也就能有现在的五十来市斤吧。要是这点活(劳动量)正常价格用现在的钱,十元钱就能有人干。

这个赏额是十“金”,这一金顶现在多少钱?

在古代,这个金是黄金,也就是黄色的金属,有点象现在的有色金属的含义。实际上是黄铜,但当时就以这种金属作为流通货币。这一“金”也叫一“镒”,而一镒等于二十四两。

那当时这样的一两黄金可买多少东西呢?

这在商鞅当时作的《商君书·去强》里有表示:“金一两生于境内,粟十二石死于境外”,就是说卖给别人十二“石”谷子(粟),可换取一两金子。

这里的十二“石”谷子的“石(读旦)”是现在的多少斤呢?

这也巧了,

这是商鞅亲自监造的“方升”流传到现在,他的容积为二百亳升,如装谷子可装一百五十克,也就是市制重量三两

有当时流传的实物《商鞅方升》作根据,

都知道一石=十斗,

一斗=十升,

一升就是把这个商鞅亲自监制的方升所能容纳的谷子装满刮平。

这个方升的容积是现在的202立方厘米,能装一百五十克谷子。

也就是市制的三两谷子,而一石等于一百升,也就是现在的三十斤谷子。

一两金子可买十二石谷子也就是现在的三百六十斤谷子。

那若是一金金子等于二十四两金子,可买八千六百四十斤谷子。

那若十金则可买八万六千斤谷子,如每斤谷子卖现在的一元多,则这十金相当于现在的十万元。

商鞅出十金这么高的赏钱让人把这根木杆扛从南门到距离不足十里地远至北门,竟然没人去扛。

于是商鞅把这赏金加码,加到谁若是把这个木杆扛到北门,就可以得到五十金,也就是值现在的五十万元。

这时还不是大伙围观的人都抢着要拣这个便宜,还是当看热闹卖呆,主要是心里不相信,心里话,你们官府什么时候说话算数来的?

这成百上千人的围观人中,总算有一个人把这根木杆扛起来在众人的嘲讽讥笑中向北门走去,这个过程指定会有政府相关人员陪同与演讲宣传,以期引起更多的人注意。

当这个人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了,真就得到了五十金的赏钱。这事轰动了秦国无论官民的所有人,也轰动了历史几千年。

毛主席读历史读到这段历史时,写了一篇叫作《商鞅徏木立信论》的文章。

他在文章开头就写到:

“吾读史至商鞅徏木立信一事,

发出很强烈的感慨,因毛主席这时尽管才十九岁,但早已熟读中国五千年的优久文明历史,并对中国历史上的事件,各时期,各地方的政策,举措都有自己超过前人的理解与判断。

毛主席说;

“商鞅之法良法也,”从“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从毛主席的这个评语,就知道毛主席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四千年历史,他都熟悉,而能使华夏中国走向中央集权的奠基开始,却实只有从商鞅写的《商君书》中的宗旨原则起到了绝对作用。因秦国从商鞅开始到秦始皇时的一百五十多年中,都在执行商鞅所制定的这个法律,商鞅本人也殉法,被这个法处死而车裂了。

商鞅制定的法律,毛主席在十九岁时就认识到:

“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促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拏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他这是一篇写给老师的作文,谁都念过书,写过作文,那老师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晴的找毛病,再好的文章,他也要给你找点不足出来。

况毛主席当时的这个老师是晚清秀才出身,酷爱读书,学识渊博,看到毛主席的这篇文章不仅是高度赞扬,给打了满分一百分,并且对这个刚进初中一年级校门的学生肃然起敬,称

“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就是说这个学生前途不可限量,乃至高不可及,要是算命先生的术语,叫做:“贵不可言”。

这人

“有功于社会”。

毛主席通过对商鞅变法而徏木立信一事的评论,表现出了他的强国福民,以为天下苍生谋幸福为理想,为己任,他后来提倡的为人民服务是有小时的志向和基础的。

如他在十六岁时初次离家出去念书时写的赠父诗中说的: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根据毛主席在一九三六年在延安接待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自述,

他是在看到一本叫做《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中的第一句话:

“呜呼,中国其将亡矣!”

那书里说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瓜分的事例,心理受到震憾,深切感觉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是立的救国救民之志向出去求学的。

他做成了救国救民的大业,他的名声,名气,名望在这个世界上冠盖当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入人心,他的英名,美名,大名将和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资治通鉴:新官想开展工作,该如何顺利进行下去?
徙木立信
徒木立信
文明破晓,中华立信
''商鞅治法''联想.......
《资治通鉴》12:商鞅变法,最高级的权谋是获取信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