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代皇帝的长策:浅谈唐代的学校制度

2010年,一部讲述朝鲜时代校园热血青春的韩剧《成均绯闻馆》热度席卷整个亚洲。

殊不知,其实“成均”是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它源于我国夏朝,《周礼·春官宗伯》中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即“成均”乃实施乐教之地也。

与学校密不可分的制度就是科举制,科举制于隋朝创立,但真正发挥其历史意义是在唐代。

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色彩缤纷的唐三彩、种类多样的胡人时,当我们在感概丝绸之路于大唐王朝的巨大影响时,当我们在被当年万邦来朝的盛世所震撼时,往往忽略了当时科举制的推广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影响。

那么唐代皇帝的长策——“学校”究竟是如何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呢?

前朝覆灭,今朝难安

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大而短命的王朝,人们才刚刚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争频发的社会中平定下来,又马上面临着新上任的统治者想通过做更多的“丰功伟绩”来“名垂千史”的雄心。

本该休养生息的老百姓却饱受劳役的折磨,百姓不堪重负,民怨层层累积,兵变一触即发,一个强大的王朝就像流星般惊艳又短暂的陨落,新的唐王朝该如何吸取前朝教训,建立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呢?

1、科目多样,让科举“活”起来

隋代虽然创立了科举制,但考试内容单一,只是设置了进士科。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唐太宗设诗赋为进士科的主考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

2、打破阶级,对“灰色科举”说不

隋代改变了以往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弊端,打破了门第限制,为一般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但隋朝的时候科举考试想要参加,需要有五品以上官员推荐,也就是说真正的寒门和平民是没有机会的,而唐朝的科举可以投碟自荐,参加考试,对于寒门和平民开放

普及科举,全民读书

古往今来,人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寒门子弟无法入仕,名门望族又往往只考虑贵族阶级的利益,帝国时常出现朝堂中没有能委以重任的贤臣能士而导致颁布的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状况,所以历朝历代都在敬畏文字、崇尚学习,大力推行以文治国。

1、兴办学校,好学成风

唐代学校大致分为二类 ,即官学和私学。

官学又分为中央所辖的学校、地方学校和特殊学校。唐太宗扩充了国学规模,在他支持下,增建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以后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都派遣子弟到长安的国子学学习。“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国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长安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2、深入基层,提高素质

因为唐代政治有强烈的阶级色彩,与贵族子弟相比,寒门子弟学习的条件极为有限,作为官学积极有效的补充形式,私学在唐代也十分兴盛。

私学又大致分为个人讲学、家学、私塾和佛寺之学唐代的私学以开展经学和诗文教育为主,并等待时机参加科举考试,“振才业,致名位”是他们受教育的最终目的。

校舍的扩建为全民读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感受到了国家对科举的重视,纷纷投入科举,希望自己也能成为国之栋梁、族之荣耀。底层人民也勤学苦练,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乃至宗族的命运。

服务中央,巩固皇权

学校的大规模创办、科举制的大力推行,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唐王朝之所以雄伟壮大,离不开历代掌权者对科举制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

1、谁让唐诗流传至今?

唐太宗在位时,把学术文化和治国方略相结合,倡导用人以德行学识为根本,将诗词歌赋作为主考科目,并将考试分为三场,大大提高了入仕的门槛,强化了考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和修养。

2、武则天真的一无是处吗?

武则天在位时,为了巩固自己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位女皇帝的地位,充实属于自己的势力,对科举制又进行了多项改革。

她首次开设了武举,考试内容为射术、马术、负重、长垛等,改变了以往武人在科举中的劣势。还特别注意扶持中低级官员,提拔庶族,削弱旧的贵族阶层,为自己的心腹团队填充力量。

3、皇帝也是校长

唐玄宗在位时,更是学校兴盛的高潮时期。

他经常亲临国学视察,鼓励人们读经习礼,涵养德行。另外还在内教坊中设有音声博士,在内廷中还特别设立了音乐学校“梨园”,并时常亲自指导,内容以学习法曲为主

唐代王朝内部虽然政治斗争不断,但一直将学校作为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和各级官吏主要机构,奠定了从今以后学校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建设制度,井井有条

唐代的文化繁荣离不开学校有章可循、井然有序的制度,千年前的制度影响至今,上到给老师“送礼”下到实习生助教,都是古代社会能将好学风尚流传至今的重要缘由。

1、唐代也有开学典礼吗?

在唐朝,凡是贵族家庭出身的子弟及科举考试中下第的举人,都可以直接进入中央各馆学习。地方官学经考试合格的,县学学生可升州学。州县学学生中优秀者,经各州长史考选,也可升于中央四门学。

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学生入仕的可能性,激发了学子们的学习热情,学生入学后一切饮食服用全部由学校负责,包吃包住,又能为自己拼一份前程,何乐而不为呢?

在与老师初次见面时,也会有隆重的拜师仪式,即“束脩之礼”。国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三匹,四门学和地方学校的学生每人送绢两匹。此外还赠送酒肉,数量不限。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

2、唐代的老师都是什么出身?

唐代老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没错,在唐代,博士是一个经常使用的称呼,鼎鼎有名的状元郎贺知章就是四门博士。博士分经授诸生,要把所担任的科目授完,不得中途更改。助教负责辅佐博士,直讲负责辅佐助教,每个教学环节都井井有序。

博士不仅仅只是学校里的教书匠,也是庙堂里的参与者,而他们在学校里职位的高低就取决于他作为政府官员在朝堂中的政治地位。

由此可见,我们现代学校组织的基本框架也是借鉴了古代学校办学的经验,说明其创立之初就为了避免弊端而对对学校制度进行了非常繁复、仔细的深远考虑。

中西对比,各不相同

现如今,全球化浪潮越发强烈,重视教育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行的,但在1000多年前的世界,教育的目的却各不相同

1、互惠互利与被强迫洗脑

同时期西方的强办学机构主要是教会学校,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对宗教信仰的强化,并不以学习科学和文化等世俗需要作为教育的发展方向。

学习文法是为了熟悉语法,学习修辞是为了培养口才,学习辩证是为了打击邪教,整个学校教会都是为了宗教而服务。

与西方不同,唐代的学校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学校是为最高掌权者培养人才的机构,学习是为了做官,双方互惠互利

2、落后与辉煌

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政治长期处于黑暗,道路毁坏,商业消亡,经济衰落,文化低落。而基督教作为当时西方最主流的教派,其盲目、封闭和禁欲的特点导致西方国家一直固步自封。

唐朝作为中国古代上最伟大而辉煌的时代,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展。最高掌权者不断地调整国策,建立起了一个文化高度繁荣、科技发达、政治清明的强大帝国。

唐太宗在其统治时期曾言: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彀”指牢笼,圈套。可想而知,当时统治阶级已聚满天下英才,政治体制中人才济济、精英辈出的盛景。

隋开创科举,唐代正是在继承优秀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将教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并使之成为随后中国一千多年来始终坚定不移的既定国策。

人人都有书读,勤读书就能有一份有不错的工作,获得更高的生活价值,这种思想直到现代社会也未曾改变。

我们现在一想到唐朝,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应该是李白、杜牧、贺知章等有名的唐朝诗人,和他们流传千年的唐诗佳句,而他们每一个人都曾是学校中勤奋好学的莘莘学子,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一步步成为伟大的诗人和政治家。

至今在国外华人聚居地仍被称为“唐人街”,可见唐代的文化流传范围之广,这得利于学习制度的完善,那些层出不穷的从学校走出的贤臣能士服务于帝国,与统治集团一起将国家一起推向一个国运昌盛、举世瞩目的伟大帝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武则天的一项发明,至今还在使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用
科举制度和儒家的制度化--中国哲学和哲学在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撷英》5中国古代教育考录文化
教育学之学校篇
古代的“秀才、举人、进士”,相当于现代教育的什么级别
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理应最公平的科举经历了多少罪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