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福州,文采风流!

三坊七巷俯瞰图

福州,是具有二千二百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三坊七巷(即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位于今福州市鼓楼区,处在福州市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中轴线上,并与朱紫坊、鳌峰坊文化街区,乌石山、于山历史风貌区相邻。

至迟到东晋初年,三坊七巷已具雏形。《淳熙三山志》卷四“罗、夹城坊巷”中已记载了今天三坊七巷中的三坊六巷(只差吉庇巷),说明三坊七巷的格局在唐末己基本形成。到宋代,由于城池的不断扩建,三坊七巷逐渐处于城市的中心。与此同时,许多历史名人,都先后在此营宅,甚至代代相传。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

进入明代,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三坊七巷区域内的文人聚集到一定数量,便对区域外的文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来到此地定居的文人就越来越多。坊巷内找不到理想的容身之地了,文人就在咫尺尺之遥的乌石山和于山上“安营扎寨”。到了明末清初,本来范围不大的两座山上已经星罗棋布着众多文人的园林或别业。实在无法在此觅得容身之地的,便成为了这里的常客。

三坊七巷

南后街介于三坊与七巷之间,是连接西侧三坊与东侧七巷的中轴。三坊与七巷经由南后街居中连结,就形成鱼骨型格局。朱紫坊与鳌峰坊紧邻三坊七巷街区,均在福州旧府城南端,同为福州人文荼萃之地,历来齐名并称。居于其间的文士名流与三坊七巷的文士名流互相之间往来酬酢极为密切频繁。

统观三坊七巷、南后街、朱紫坊、鳌峰坊、乌石山和于山,全都位于明清福州府城的南部,此区域的文学黄金年代是在明代中叶以后的四百年。在这段时间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福建的重要文人中有一半以上居于此或经常在此活动,而且文人的知名度或重要性越高,这一比例也越高。另外,历代还有为数不少的非福州籍文学家曾在此居住、创作。

当文人群体和文学胜地具备一定规模之后,大量文人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各个文人建筑聚集、结社、吟咏、唱酬,便成了文人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化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具有强大的惯性和稳定性。以三坊七巷区域来说,这种惯性和稳定性便持续了四百年,直到中国传统社会形态走到历史的尽头。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导览图

以三坊七巷为中心的明清福州府城南部,在不过百余顷的范围内,中唐以来,尤其是明代中期以后,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文学家,散布着上百个文人建筑。可以说,这些区域既是福州悠久历史的见证,也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

光禄坊与光禄派

光禄坊位于三坊的南端,得名于北宋光禄卿程师孟。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载:“光禄坊旧曰闽山。光禄卿程公师孟游法祥寺,置光禄吟台,因以名之。”

光禄坊的文学活动在三坊七巷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为这里不仅有光禄吟台、紫藤花庵、陶舫、香草斋等重要文人建筑,涌现出许友、林佶、黄任、林纾、李宣龚等重要的文学家,也因为清朝有一个名为“光禄派”的诗歌流派。

光禄坊

文学史上有“光禄派”之名,这是福州三坊七巷中独一无二的——以单独的一条坊巷作为诗歌流派名称,即使放眼整个中国文学史,也是不多见的。

“光禄派”主要活动于康熙朝后期、雍正朝和乾隆朝前期,持续约七十年。主要成员有黄任、林青、游绍安、许均、陈治滋、谢道承、许琛等。其中,影响力最大、创作成就最高的无疑是黄任。

黄任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又字莘田,晚号十砚老人、十砚翁,曾祖为明朝名臣黄文焕。黄任尤擅七绝,可称为“福建的王昌龄”。永泰人陈应魁为其所作《香草斋诗注》是清代有注本的第一个闽人诗集。

他在世时便诗名籍甚,陆以湉认为:“国朝闽诗人,以永福黄莘田大令任为首。”陈庆元师指出:“黄任是张际亮出现之前清代闽地最重要的诗人,在清初至清中叶的诗人中也是唯一诗集有注本传世的闽诗人。”袁枚、沈德潜虽然诗学观点差距甚大,但推崇黄任却无异词。

“光禄派”呈现出几个特点:其一,诗人们都居于光禄坊,这也是此派得名的原因。其二,男女诗人各结诗社,尤其有众多女诗人们在光禄坊内结社联吟,堪称“一时韵事”。其三,诗人之间多有戚属关系如果以黄任为中心加以考察,可以发现:女诗人中,郑徽柔乃黄任表姐,郑镜蓉、郑翰蓴是黄任的表外甥女,庄九畹是黄任妻族,黄淑窕、黄淑畹是黄任之女,许琛的祖父是黄任的中表兄弟;男性诗人中,黄任与许均是中表,游绍安是许均姐夫、林正青、林在华、林在莪是兄弟,此三人和谢道承、陈治滋又互为中表他们既志同道合,又是亲密戚属,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使得“光禄派”诗人之间堪称文字骨肉。其四,此派经历了两次得名的过程,早年得名于女诗人,后来又用来称男性诗人群体。

纵观“光禄派”诗人,他(她)们生活于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是清代社会最为安定的一段时间。他(她)们的诗歌题材以纪行、怀人、唱酬等为主,主导的风格特征是清丽韶秀、富有情韵。

光禄吟台

光禄坊中重要的文人建筑首推光禄吟台(明末以后又称玉尺山房)。光禄吟台在光禄坊东段北侧,自北宋程师孟置之,至今仍存。

明清两朝,光禄吟台经历了十一次可考证的易主,其主人多为当时闽中著名的文学家或学者——明末以降,先后有孙昌裔、许豸、齐鲲、林枫、叶敬昌、林纾、李宗言宗祎兄弟、李宣龚、郭柏苍及其后人、黄濬等文人在此居住。入民国,此处先后成为各政府机关,直至文革之后。

现作为名胜向公众开放,然笃叙堂、玉尺山房、沁泉山馆己消散在历史云烟之中,惟留光禄吟台与周边石刻,默默向人述说此地的千古风流。

紫藤花庵(原名米友堂)和陶舫(原名朴学斋),位于光禄坊中段北侧,前者是光禄许氏累世风流最好的见证者。许友及其后裔、林佶及其后裔、冯缙兄弟、陈征芝、刘家谋、龚易图等许多文人居住于此或以此为别业。

刘家大院边门及“翍均凥”

道光年间,教谕刘照陆续购置了原属紫藤花庵和陶舫的屋舍,经后代刘家镇、刘齐衢、刘齐衔、刘健庵等人增饰改建,终于成为福州市区规模最大的单姓宅院——刘家大院。目前还可看到光禄坊刘家大院门口的匾额“翍均居”,为嘉庆年间刘家镇请林则徐所题。值得注意的是,民国二十五年(1936)现代杰出作家郁达夫抵榕后大部分时间即居刘家大院。

香草斋位于光禄坊西段北侧,早题巷西。此处原名墨庵,为许友所筑。许友、黄任(许友外孙)、黄惠、林轩开、高联潢等文人曾居此。

文采风流乌石山

乌石山(又名道山)位于明清福州府城西南隅,属侯官县,是福州的三山(乌石山、于山、屏山)中文人建筑最多、文学活动最为丰富的。

从晚唐开始,不断有文人到乌石山或定居、或讲学,如周朴、薛逢、朱熹、黄榦等。进入明代,尤其是明代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文人在乌石山营建别业或书斋,终于形成了明清时代乌石山文人建筑星罗棋布,文采风流映照两朝的局面。

乌山

这之中重要的文人建筑有:道山亭(瓣香堂)、邻霄台、石梁书屋、榕庵、石林(涛园)、蒙泉山馆、荔水庄、双骖园、鳞次山房(第一山房)、漱石山房等。

邻霄台是乌石山中文人聚集频率最高的地点之一。其中万历癸卯中秋,阮自华在此召集了一场盛大的文士宴会,历史上亦称为“邻霄大社”。屠隆、阮自华、陈荐夫、曹学佺、徐火勃(此名应为单字,原是“火”字旁加一个“勃”字构成,读bo,二声,因无法打出,是以分开呈现,下文出现同此,特此说明)、林古度、王宇、周之夔等省内外知名文人参与了盛会。此会不论从参与者的人数或重要性来看,都是福建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盛会。

石梁书屋是孙昌裔、孙学稼父子读书处。孙学稼的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清初的福建诗坛上都是比较突出的。榕庵则原是韩锡读书处,先后有林蕙、韩觐侯、张泰元、张远、林皦兄弟、林文英兄弟等在此居住或读书。蒙泉山馆(乌石山房)在乌石山北麓,榕庵之侧,陈学孔、郑杰、林寿图等曾居此。

乌山

石林(涛园)位于乌石山南神光寺侧,邓庆宷、许豸、许友、许遇、许鼎、陈学良、沈瑜庆、沈复、陈衍等文人先后居此。最早经营此地的不是长期以来认为的许豸,而是邓原岳之子邓庆宷。

荔水庄在乌石山西南麓,曾先后称为西园、中使园、云月菴、荔水庄、洋尾园、石画园。随着名称的更迭,此处经历了多次易主,较重要的有王应时、薛梦雷、林侗、林佶、李彦彬、李彦章等,谢章铤也曾在此习业读书。

双骖园在乌石山西麓,原名荔支园,后为龚易图别业,陈书、何振岱、龚葆銮、龚乾义曾居此。鳞次山房(第一山房)在道山南麓天王岭旁,原名鳞次台。元末明初的吴海、明万历间的魏文液、明末清初的陈轼、乾隆年间的叶观国等先后居此。

文儒坊与衣锦坊

文儒坊位于光禄坊之北、衣锦坊之南,居三坊之中。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四载:“文儒坊,旧山阴巷,后改儒林。以郑祭酒穆之居改为文儒。”

文儒坊

文儒坊中的文人呈现出两个特点:其一,此坊乃近代同光体闽派文人的聚居处。同光体闽派最重要的三位代表诗人陈宝琛、陈衍、郑孝胥中,前二者均在此坊。闽派的第一位诗人陈书、最后一位诗人刘蘅和重要诗人何振岱、叶大庄、叶在琦均居此坊。甚至可以说,文儒坊诗人占据了同光体闽派的半壁江山。其二,此坊自明代中期以来,达官辈出,显宦云集。明代有兵部尚书张经和“三代五尚书”的濂江林氏家族,清代有太傅陈宝琛、布政使苏廷玉等高官。

有杞堂位于文儒坊西段南侧,原系明末林先春宅院,清代施邦镇、陈景亮和景亮子孙先后居此,现以“陈承裘故居”之名向公众开放。

陈承裘故居

文儒坊大光里匹园是陈衍晚年生活、创作之所,陈衍在此创设说诗社。说诗社活动时间长达十七年,是古近代各类文社中罕见的。从结社的规模来看,说诗社在闽中诗社中仅次于明万历邻霄大社和清康熙平远台诗社。说诗社和陈衍个人为闽中古典诗歌创作培养了大量新生力量。

何振岱中年在文儒坊大光里置宅。由于其诗词文赋、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故远近弟子多不胜数。他特别重视女子教育,一众女弟子个个兼擅数艺,为近代福州女性文学创作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陈衍故居

何振岱故居

衣锦坊是三坊中北端的一坊,隔南后街与东面的黄巷相对。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十四载:“衣锦坊,旧通潮巷口。初以陆蕴并弟藻知乡郡,名棣锦。南宋淳熙间,王益祥致江东提刑政,居其内,改今名。”衣锦坊明清文人多为林、郑二姓。

衣锦坊

睫巢书屋在衣锦坊洗银营,系郑氏祖宅。书屋是藤花吟社第二集之所,全社十五人无一缺席,盛况空前绝后,所以具有特殊意义。福州近代著名词人郑守廉和著名诗人郑孝胥都居此。

七巷与南后街

七巷由南到北依次是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和杨桥巷。而南后街居于三坊与七巷之间,纵贯南北,既是三坊与七巷的分界线,也是三坊与七巷的连接点。

黄巷是三坊七巷中得名最早的坊巷。现在所说的三坊七巷发轫于晋代,实际上就是指黄巷。从这一点上来看,黄巷堪称“三坊七巷之祖”。且黄巷在三坊七巷中不仅历史最为悠久,同时还是七巷中文风最盛的一巷,堪称“七巷之文魁”。

黄巷

黄楼位于黄巷中段北侧,是三坊七巷现存最古老的建筑。由唐代至近代,历经千余载的人世沧桑,黄楼始终矗立在黄巷。楼在巷中,巷因楼名。

从其演变的历史来看,先后经历了黄璞、林枝春、梁氏兄弟、梁章钜、赵新、柯鸿年等主人。黄楼始于黄璞,盛于梁章钜。黄楼以其历史悠久和文人辈出,成为三坊七巷文人建筑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座。

黄楼

黄巷曾有两个藤花吟馆,主人都是梁章钜。嘉庆壬申(1812)至癸酉年(1813)的藤花吟馆称为“前藤花吟馆”,道光十三年(1833)梁章钜归里后东园内的藤花吟馆称为“后藤花吟馆”。梁章钜、陈登龙、萨玉衡、游光绎等人结藤花吟社,在前藤花吟馆活动。

安民巷

自怡轩在安民巷,曾晖春居此。晖春出自鹗里曾氏,这是福建文学史上绵延时间最长的文学世家之一。由明万历年间一直延续至现代,作者代不乏人。自怡轩是当时著名的“耆英会”的聚集地。

叶可羲的竹韵轩在塔巷南侧,是三坊七巷中少有的以聚集女性文人为主的文人建筑。竹韵轩的存在告诉世人,在源远流长的三坊七巷文学长河中,女性文人的创作活动是不容忽视的绚丽浪花。

郎官巷

射鹰楼是林昌彝书楼,林昌彝的《射鹰楼诗话》是中国近代一部著名的爱国诗话,在福建文学史上,也是政治倾向最明显的诗话作品之一。射鹰楼的文学活动告诉世人:三坊七巷中并不都是“五柳孤松客”,也有林昌彝这样金刚怒目的热血男儿。

此外,七巷中还有小琅嬛馆、让竹亭、郭柏荫故居、杨庆琛故居等文人建筑闪耀其中。

朱紫坊与鳌峰坊

朱紫坊位于安泰河南岸,与北岸的吉庇巷隔河相望。宋嘉祐、熙宁间,坊内朱敏中“昆弟四人皆登仕版”朱紫盈门,因以为坊名。此家族两宋之交的朱倬官至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封开国公。

朱紫坊

也许是朱倬开了好头,千年以来朱紫坊名宦辈出,直可以说得上“朱紫盈坊”了。举其要者,朱倬之孙朱著官至吏部尚书,陈韡官至参知政事兼同知枢密院事,董应举官至工部侍郎兼户部侍郎,叶向高官至内阁首辅,谢肇淛官至广西左布政使,龚易图官至湖南布政使,何刚德官至江西省代省长,陈兆锵官至中将。

朱紫坊芙蓉园

朱紫坊最重要的文人建筑无疑是芙蓉园(也称泊台)。南宋至近代,多有文人寓居其内,先后为陈韡芙蓉别馆、傅汝舟故居、谢氏泊台、叶向高故居、林直袭香斋、龚易图芙蓉别岛与武陵园。

鳌峰坊

鳌峰坊位于明清福州府城西南隅,经津门路和朱紫坊相连,两坊相距仅一箭之地。鳌峰坊地处于山北麓偏东,呈东南、西北走向。唐代称九仙坊,宋代改登瀛坊,元代又改鳌峰坊。明清两朝鳌峰坊文风之盛完全可以和三坊七巷中文风最盛的光禄坊相提并论。

迟清亭

少谷草堂(迟清亭)在于山东麓、鳌峰坊东段南侧,为明代郑善夫故居。郑善夫在闽中诗坛拥有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著存堂在鳌峰坊中段北侧,陈价夫、陈荐夫兄弟,高兆和陈庚焕先后居此。

冶园在鳌峰坊西段北侧,著存堂之西,是明末邵捷春宅。冶园和近旁周之夔宅在清代称为鳌峰书院院址。鳌峰书院名师荟萃,人才辈出,是清代福建最有影响力的书院,鳌峰书院的历任山长多有在书院主持文人讌集的传统。

鳌峰书院旧址

鳌峰书院(鳌峰坊37号)

天开图画楼在鳌峰坊东段南侧,迟清亭西,先后为明郑逑及其后裔故居、叶修昌别业、郭柏荫兄弟别业。在叶修昌拥有此楼期间,曾将其借给张际亮居住四个月。郭柏苍得此楼后,又将其名为“补蕉山馆”。

于山与平远台派

于山又名九仙山,位于福州城之东南,与城西南之乌石山、城北之屏山并称“三山”。福州又称三山,即指此三山而言。于山文人建筑甚多,有平远台、红雨楼、绿玉斋、宛羽楼、赌棋山庄等。

于山风景区

平远台是于山最重要的文人建筑,在清代的顺治朝、康熙朝和雍乾时代,诗人们曾三次在此结“平远台诗社”。其中顺治平远台诗社是平远台第一次结社,七位成员陈騄、陈骧、许友、许秘、孙学稼、高兆、林伟被称为平远社七子。康熙平远台诗社结社人数多达四十余人,是三次平远台结社中规模最大的,即使放眼整个福建文学史,其规模也仅次于万历癸未旳邻霄台大社。雍乾平远台诗社的成员主要是林豫吉、蓝涟、郭雍、郭人麟、何瀚、李馥诸人,而且当时还有“平远台派”之目。

将平远台派和同时的光禄派作一对比,可以得出几点结论:其一,平远台派诗人年辈略长于光禄派。其二,平远台派诗人科名仕途略逊于光禄派。其三,平远台派诗人旳创作水平略逊于光禄派。受科名仕途影响,平远台派诗人作品流传较少,按照现存作品来衡量,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平远台派均不及光禄派。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不同时代的诗人们三次在平远台结社,就这一点来说,福建的任何地点都没有这么高的结社频率,也足见平远台在闽中文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平远台

红雨楼、绿玉斋、宛羽楼、偃曝轩等四处文人建筑皆与徐火勃有关。红雨楼乃其父徐㭿所建,传给徐氏兄弟;绿玉斋乃其兄徐熥所建,传给徐火勃;宛羽楼乃徐火勃的文字骨肉曹学佺为其所建;偃曝轩乃徐火勃晚年所建,由其子徐存永续成。徐氏兄弟和曹学佺都是晚明闽中文人领袖,故这几处文人建筑的文学活动十分丰富频繁。

赌棋山庄在于山东北麓,清代谢章铤别业。其特殊性在于谢章铤未得山庄之前,就已将自己的诗文词集均名为“赌棋山庄”。谢章铤是一位在诗、文、词、词论等多方面均有较高成就的文学家,其中词与词论成就尤高。何振岱也曾在此居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于山:浓缩福州历史
福州于山风景区
《乡愁里的福州》之乌山上的琉球往事,了解福州和冲绳的“一衣带水 福曜攸从”,
榕城地标 | 戚公祠
【编号850008】 晚明 紫檀 木山子
【福州】于山摩崖石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