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6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划、削”,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

3.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特点。

5.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划、削”,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

教学难点

1.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武将,也有众多有胆有识的文臣。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认识两位熠熠生辉的人物吧!  

2.助读资料:

1)走进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所创作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你知道和氏璧是一块怎样的玉璧吗?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天下所共传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虹、和璧、和璞,相传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 既寿永昌”八个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做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相传。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多音字“强、划、削”,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重点)

3.能根据小标题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出示多音字,指导学生识记多音字。

5.理解词语。

6.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7.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

8.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召:刀字横要长、折要短,一撇稍长、上边不出头,口字要扁。

议:义字点在上方、要小,撇起笔稍高、和捺在中间位置交叉,捺要长。

献:南字下框内点和撇要小、下边是两横一竖,犬字右上角有一点。

抄:左窄右宽,右边小字竖不带钩,撇在右点的靠下位置起笔、要长。

罪:上扁下高,罒框要扁、里边是两短竖,与四字写法不同,非字两边要匀称。

荆:艹在开字上边,刂在右侧、竖钩要长,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9.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示例: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

四、当堂检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练习圈划关键词句,提高默读的速度。(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特点。

3.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写人物特点的方法,懂得团结协作的道理。(难点)    

二、品读释疑

1.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小故事?(课后第2题)

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

2.完璧归赵

1)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

蔺相如说话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儿”?

一是因为这是一个事关国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必须思考成熟,二是因为这是一个难题,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要思考。但蔺相如“想”了“一会儿”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表现出蔺相如的才智的确超过一般人。而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蔺相如自己带着和氏璧到强大的秦国去,表现出蔺相如胆识过人和为了国家的利益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勇于牺牲的精神。

2)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怒发冲冠”表明蔺相如十分愤怒。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3)讨论交流: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

蔺相如利用秦王喜欢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来威胁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来,送回赵国,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

4)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蔺相如非常聪明,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秦王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能杀他,只好把他送回赵国。蔺相如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哪些词语可以形容这个时候蔺相如的心理状态?

踏实、坦然、轻松、放心、沉着、无惧无畏。

5)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

“只得”“客客气气”中你读懂了什么?

秦王的“客客气气”与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对比,说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终于在蔺相如的面前败下阵来,而蔺相如则取得第一个回合的胜利。“只得”说明秦王的“客客气气”,是无可奈何,没有别的办法,不是甘心失败。

6)小练笔:

蔺相如是一个___胆识过人__的人。

(机智勇敢、随机应变、勇于牺牲、英勇无畏、足智多谋……)

3.渑池会面

1)讨论交流:蔺相如为何拼命地坚持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1)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

蔺相如为了维护赵王与赵国的尊严,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逼秦王为赵王击缶。表现了蔺相如为了国家的荣誉,毅然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

2)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照应上文大将军廉颇在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由此可以看出在维护国家尊严上,廉颇也有很大的功劳,为下文写他对蔺相如不服气作铺垫。

3)这场斗争,赵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

赵国占了上风。因为秦国是强国,赵国是弱国,秦王和赵王一样为对方演奏乐器,秦王吃亏了。再说,赵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蔺相如逼着击缶的,秦王和蔺相如身份不一样,要求对方的方法也不一样,所以说是赵国占了上风。

4)小练笔: 你能用一些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示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自取其辱……

4.负荆请罪

1)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

这是将相不和的原因。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廉颇什么样的情绪?

不满、不服。

想一想:蔺相如是仅仅靠的是一张嘴吗?

2)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蔺相如说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并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相和与不和与国家安危的关系: 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突出了廉颇、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同时也说出了秦国不敢攻打赵国的原因。

3)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廉颇听到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他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特点。

4)想一想:廉颇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是个怎样的人?你对蔺相如又有哪些认识?  (课后第3题)

廉颇:知错就改的人,最终还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胸怀宽广。

5.讨论交流: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前面两个故事,写廉颇与蔺相如的“和”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证了国家的安全。后面一个故事,廉颇与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围绕“和”字来写,表明团结协作的道理。

三、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3.写作方法: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

1)本课作者在具体事情中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渑池会上,蔺相如对秦王说的话,简练有力,不容秦王有回旋的余地。表现出了蔺相如勇敢无畏、机智过人的特点。

运用好语言描写:

要符合人物身份;

注意场合情境;

要能够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还应用来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或通过语言描写介绍环境或时代背景,或借人物之口作议论以深化主题,使语言描写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

2)举例:店家道∶“如今前面景阳冈上有只吊睛白额大虫,天晚了出来伤人,已经伤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官府限期叫猎户去捉。冈下路口都有榜文,教往来客人结伙成对趁午间过冈,其余时候不许过冈。单身客人一定要结伴才能过冈。这时候天快晚了,你还过冈,岂不白白送了自家性命?不如就在我家歇了,等明日凑了三二十人,一齐好过冈。”武松听了,笑道∶“我是清河县人,这条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了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你别说这样的话来吓我。就有大虫,我也不怕。”店家道∶“我是好意救你,你不信,进来看官府的榜文。”武松道∶“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是半夜三更要谋我钱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唬我?”店家道∶“我是一片好心,你反当做恶意。你不相信我,请你自己走吧!”一面说一面摇着头,走进店里去了。(《景阳冈》)

这段文字抓住店家与武松的对话描写,写出了店家的热心与武松的豪爽性格。

3)练一练:你的老师很多!认真观察,选择其中一位运用语言描写写一段话,写出他的特点。

4.课堂小结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又要有能言善辩的文官,大家团结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5.主题延伸

在这三个事例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请大家选取一个自己生活中与朋友相处的事例,写一段话,要表现出你和朋友各自的特点。

四、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甘罗》、《毛遂自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将相和》的课程教学设计
【课例分享】北京市昌平第二实验小学刘蕾《将相和》
五年级语文全国观摩课获奖课《将相和》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将相和缩写作文400字
【值得收藏故事】完璧归赵
为什么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会说赵国不给璧会理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