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姓从哪来? 沈阳七旬老人修家谱追根溯源

记录家族血脉、传承家族风范的家谱,是了解家族过往的珍贵史料,更是浓缩悠悠中华姓氏文化的传世之宝。但随着时代更迭、风雨缥缈,如今我们身边有家谱的家庭已寥寥无几。即使有心修筑,因年代久远、信息零散等现实困扰,往往只能望而却步。

(苏建发介绍族谱)

但寻根问祖,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意识。

日前,76岁的苏建发在与族人的共同努力下,耗时一年半完成了《蓝田县什字村 苏氏族谱》编撰工作。在全社会弘扬家教家风的当下,以族谱独特而又宝贵的人文魅力,在助力家庭文化建设的同时,绵延苏家子孙后代。




孙子发问坚定续写决心



1944年,苏建发出生于陕西省蓝田县核桃村。9岁以前,他一直在核桃沟村学习、生活,10岁随家搬迁到咸阳。17岁那年,因投入军营才离开家乡。但蓝田的岁月点滴和细枝末节,都深深地刻在苏建发的脑海中。

(苏建发入伍前学校门前留影 摄于1961年,后排右二为苏建发)

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续写陕西蓝田、咸阳等地苏氏近几代族谱,是苏建发退休后一直惦念的事儿。但由于缺乏历史资料以及对当下苏氏家族了解不多,苏建发迟迟没有动笔。2016年,一次偶然的经历,坚定了苏建发续写族谱的决心。

“2016年初,我和长孙苏子铭一起收看央视《乡愁》栏目,当时节目里出现了一段《家谱》的画面,孙子脱口而出‘爷爷,咱家有家谱吗?’”当听到10岁孙子天然流露的寻根问祖之情后,苏建发意识到,对家族的梳理不能再推迟了。

而苏建发续写族谱的意向,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族系亲人的支持。很快,包括苏建发在内、由同辈5名堂兄弟组成的“蓝田县什字村苏氏族谱续写小组”成立了,大家共同寻脉络、查资料。

(沈阳市档案馆为苏建发颁发的证书)

2017年7月,历时1年半的时间,一本62页的《蓝田县什字村 苏氏族谱》在众人的努力下编纂完毕。不久前,沈阳市档案馆收藏了这本《苏氏族谱》,并为苏建发颁发了“丰富馆藏”荣誉证书。




追寻过程见证生生不息



翻开这本蓝底碎花封面的苏氏族谱,记者眼前一亮。

族谱中不仅含有苏氏家族谱系、苏字字源、姓氏图腾、苏家歌、苏氏家训、历史名人等内容,还有上可追溯到3950年前的苏氏世系表,可以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苏氏家族史记录和弥足珍贵的脉络根源录。

(《苏氏族谱》插页)

“我们这部家谱的形式和内容是传统家谱和现代家谱的结合,家谱里不仅介绍了蓝田县苏氏宗族的情况,更引申了苏姓的由来。内容准确、客观地反映我们家族的人文风貌,风风雨雨和源远长河!”苏建发对记者说,“中国现存的家谱中,要数欧阳询和孔子的家谱最全,其次就是苏家。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编撰的《欧阳氏谱图》《苏氏族谱》奠定了后世私家修撰族谱的体例。”族谱中第八章《苏氏世系表》可追溯到黄帝时期,据苏建发介绍,这部分记载摘自苏步青编撰的《新编苏氏大族谱》。

“《新编苏氏大族谱》第86页苏大兴《苏氏之根及祖先南迁因素》中叙述,按每世代30年推算,苏氏得姓至今约有130多代,据此可以捋出现居住在蓝田县、咸阳市等地的苏氏应为隋唐时期苏氏分成的六派三族中的汉平陵侯之蓝田派。”后苏建发又根据蓝田县苏氏“先人神轴”及族中老人的回忆,推算出大约在公元1800年前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先祖苏生和及三个儿子苏自德、苏自强、苏自奇就生活在蓝田县西南的白鹿原将军庙村。后来,因为旱、涝、虫等自然灾害,当地粮食严重短缺等,为了生存,苏生和的后人逃难到距县城近百里人迹稀少的南部山区黄沙沟什字村。苏生和的孙子苏金元等,在当地开荒种地,艰苦创业,繁衍生息,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奋斗,苏氏在当地逐渐成为40多户的大家族。

(苏正仓妻李氏)

随着什字村人口的逐渐增多,可用土地不足,加上灾荒,苏金元的长子,苏正苍约在1929年前后,带领全家迁往蓝田县玉川乡核桃沟定居。为了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苏正苍的二儿子苏忠彦,三儿子苏忠万,先后于1954年分别迁徙现址咸阳市渭城区渭城镇龚东村、咸阳市渭城区韩家湾镇兴隆村定居,历经4代繁衍,现在已有族人10余户,有几户现定居沈阳市。

苏正苍,正是苏建发的爷爷。




宗族联动共同完成编撰



很显然,编撰这样一部内容广泛、跨越数千年的家谱并非易事。随着采访的深入,背后的艰辛渐渐浮出水面。

(宗族兄弟给苏建发寄来的历史资料)

“这部家谱的完成,可以说是整个家族共同努力的成果。”在搜集资料环节,苏建发在咸阳居住的堂兄苏建东、侄子苏学俊,专程从咸阳回到祖籍蓝田县收集资料、了解情况;在蓝田居住的堂兄苏建昌,不仅抄录到了保存在蓝田县葛牌镇什字村记载苏氏前五代的“苏氏先人神轴”(族谱),还收集到了之后三代人的诸多情况,为续写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史料。在逐渐捋顺长辈谱系之后,苏建发又与堂兄弟一起收集同辈族人及其子孙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完善家族谱系。

苏建发本人则负责查找与苏氏相关的书籍,并执笔成书。一次,他在网上花高价买到一本与蓝田县有关的二手书籍,可收到书后发现书中记录的是闽派蓝田人,而非他家族所在的金元支系。后来,苏建发又得知吉林师范大学图书馆里藏有一本苏步青编撰的《苏氏大族谱》,辗转联系上图书馆的负责人,道出修筑家谱的初心后,苏建发才得到了《苏氏大族谱》的电子版……




期盼族谱续写代代相传



资料收集差不多时,苏建发开始动笔。然而下笔成文的过程也让他倾注了大量心血。“有时候反反复复琢磨一些词句,憋得成宿睡不着觉,不过还好,老伴和孩子们一直给我打气,并力所能及地给予我帮助!”苏建发笑着说。而在酝酿和准备的过程中,苏家后人还对什字村苏氏先人的坟墓进行一次整体修缮,并在每位先人的墓前立上石碑。2017年清明前夕,蓝田、咸阳两地的部分苏式族人,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活动。

(苏建发编撰的《苏氏族谱》)

如今,苏建发把《苏氏族谱》印刷成册,分别邮寄给家族的亲友,但他心中还有一丝遗憾:虽然成书捋出了先祖最早百代及最近8代的世系传承,但因朝代变更和其他历史原因,苏琍一苏晋之后、苏生和之前,中间约有1000年、约30代的宗亲尚未查到,还需日后进一步查证。

“我觉得,编撰家谱是纪念先祖、尊敬长辈、团结族人的最好形式,也是对子孙必尽的责任。我希望蓝田县苏氏的族人和后人能尽快收集到先人留下的《族谱》或翔实的资料完善修改,弥补目前缺失的遗憾。同时也希望苏氏后人可以每30年到50年重修家谱家训,将苏氏族谱续写传承下去!”苏建发有感而言。



多知一点


苏姓源流与苏氏名人

苏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42位。据江苏文艺出版社2013年5月出版的《钱文忠解读百家姓》记载,“苏姓是大姓,在今天中国姓氏中按人口排第41位,有大概58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6%。

■苏姓源流

苏氏源流有四

1、苏姓出自上古帝王颛顼高阳氏。

据家谱记载,苏姓人的远祖颛顼生子称,称生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吴回。重黎和吴回在帝喾时相继担任管理火种之官,官名火正,又称祝融。后来,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子,其中长子名樊,在夏朝时被封于昆吾(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名称为姓,称昆吾氏。再后来,昆吾氏的后人苏念生因功封于苏(今河南温县一带),其子孙也以封地为姓,姓苏,成为当今苏姓人中最早的一支。后人尊昆吾(陆樊)为苏姓得姓始。

2、出自古代少数民族中的苏氏。

据《汉书》所载,辽东乌桓在汉武帝时归附汉朝,他们分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地,其中有改汉姓苏的。

3、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有苏氏或改姓苏

①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改鲜卑族代北复姓跋略氏单姓苏。

②清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改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汉姓为苏

③羌族苏蟒达房名,汉姓为苏。

④彝族阿苏氏、汉姓为苏…其他少数民族亦有。

4、回族苏姓起源,苏姓为回族十三姓之一。

回族苏姓大多取自回族名首音。如“苏里曼……之后裔取姓苏”。“苏达尼,就取自第一个音‘苏’为姓。”(《中国回族姓氏来源》)

■苏氏历史转折

苏氏,经过几十个世纪的生生不息,从最早的苏城为发祥地,迁至洛阳,后以六国拜相的苏秦为代表,掀起了苏氏家族史上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开启了苏氏家族史上第二个兴盛时期。其中,苏建的中子苏武最为知名,宣武帝时赐爵关内侯,图像于麒麟阁,得到汉王朝最高荣誉;进入唐代,苏世长、苏瑰等形成了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

进入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同安派苏绅苏颂父子,眉山派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共同造成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从此以后,苏轼、苏辙的子孙,从四川眉山迁居至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江苏、浙江,并往南迁居于广东、广西,苏易简的子孙,除迁居到安徽、江苏、浙江等地,还迁居到云南、贵州等地,加上最早的陕西、甘肃、山东、河北等地,全国大多数省份,几乎都有苏氏子孙的足迹。

■苏氏名人

在苏氏的派系中,眉山苏氏较为有名。而眉山苏氏,也是从苏洵这一辈开始有了地位和名声。

苏洵

“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成就是在散文方面。他写有《几策》《权书》《衡论》《六经论》《太玄论》等论文,其中包括著名的《六国论》,苏洵是宋代撰写苏氏族谱的第一人,他撰写的《苏氏族谱》对后世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他中举后,初为签书凤翔府判官。在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杭州通判,后为徐州太守。

苏轼的主要贡献在文学艺术方面,他是北宋文学革新运动的高度体现者,具有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诗称为“苏诗”,与李白、杜甫、韩愈并列为“李、杜、韩、苏”,是宋代最大家。苏轼不但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杰出的文学家,是自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以来最有才能最有创造精神的作家之一。他在豪放派词方面是开始山祖,有“大江东去”的名句千古流传。

苏辙

字子由,号颖滨。他同苏轼的命运大体相同。宋神宗元丰时期,受哥哥苏轼的牵累,也受到了黜逐。在宋哲宗元祐时期,他的官职逐步上升。元祐五年(1090)任御史中丞,六年成为尚书右丞,跻身宰相之列。宋哲宗亲政后,他同样受到贬黜流放。

我国古文号有“唐宋八大家”之称。其中,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就占了三大家,堪称奇迹。

撰文:关彤

策划:韩扑

图片:孙海

声明:本文章来源于网络、报刊、新闻等整理而成,文章所述观点并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是为了更好地传播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编辑:苏耿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宋八大家”的后裔今安在
苏氏族谱——传承了五十代香火血脉
溯本追源,安东卫苏氏渊源考证;认祖归宗,苏轼公后人六修族谱
族谱是什么样子的?
[黎姓来源1
中华“姓氏”问题来源统考(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