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导读: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告状”是幼儿园里出现次数最多,也是最为复杂的行为,是指幼儿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每天会有大半的幼儿来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还会进行多次告状,做为老师的我们也不可轻视幼儿的告状行为,虽然这些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正确

 

 

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

“告状”是幼儿园里出现次数最多,也是最为复杂的行为,是指幼儿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集体规则,老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或36岁的幼儿将自己或别人受到的欺负向教师陈述的过程。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孩子们朝夕相处在一起,难免会产生一些小矛盾,每天会有大半的幼儿来向老师告状,有的幼儿还会进行多次告状,让老师应接不暇,又忙又累。做为老师的我们也不可轻视幼儿的告状行为,虽然这些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正确的处理方式会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同伴之间的距离,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显得十分重要。

一、幼儿告状的原因分析

在幼儿园中,解决小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这种行为就是幼儿园里常见的“告状”行为。而此时, 老师更像一名法官, 对他们进行“案件”处理,有时在几分钟内会处理十几起的“案件。总之,一些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事, 在孩子眼中永远都是大事。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幼儿告状原因主要分为三种:

1.幼儿受到期负或不满的情况下,想寻求老师的关注

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展虽然较迅速, 但还不够完善。虽然幼儿相互之间年龄差异较小, 但其心理发展水平也表现出差异,当幼儿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老师就是他们的天。在幼儿园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交往, 难免会产生矛盾。在他们看来,谁好谁坏就只有一个最直观的认识,“谁给我玩玩具,谁陪我做游戏,谁就是最好的”;“谁不陪我玩,谁抢我玩具”,这就是不好的。当幼儿在游戏玩耍时受到期负或不满的情况下,极力的表现就是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和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告诉老师,想依赖老师来解决遇到的小矛盾,因此,他们就无止无休的告状。

案例1

在早上的晨间活动中,孩子们不亦乐乎的玩着自己所分到的积木。过了好一会儿,孩子们的积木渐渐变成了漂亮的“成品”,因此积木变少了,为了能使自己继续玩下去,丁佳立就开始动起了脑筋,去拿别的孩子的积木。因丁佳立平时比较捣蛋,孩子们就一一给了积木。此时,阳阳的积木也快搭玩了,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丁佳立有好多的积木,就跑到我的跟前,一边向我撒娇一边向我告状,说:“陈老师,丁佳立拿了别人好多的积木,你让他给我几块好不好啊?他凭什么拿那么多,又不是他自己的。”

案例2

一天的餐前活动中,孩子们在图书角看图书,张熔手里拿了一本恐龙的书,看的津津有味。这时,鲍旭阳想把张熔手中的书拿过来,可是张熔哪里肯啊!使劲地把书藏在胸口。鲍旭阳见状,一边抢她手中的书,一边打她的头。这时张熔就过来告状:“陈老师,鲍旭阳抢我的书,还打我头”……

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征:孩子在告状的过程中都遇到了自己的不满之处。[

1]中的阳阳为了得到丁佳立手中的积木而向老师告状,希望得到老师适当的帮助,让他也拥有好多的积木。[案例2] 中的张熔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想通过老师来制止鲍旭阳抢书、打人的行为,这种告状往往只建立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

2.“检举”他人的不良行为,希望老师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

这种告状往往是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幼儿向老师告状是基于他人某种“不当”行为,他们告状的目的并非为了让老师惩罚对方或制止对方的行为,只是想对他人的某种“不当”行为进行一番描述。即“检举”他人,以教师的“裁决”来调节自己的判断标准。幼儿的思维比较幼稚,他们对事物的是非观念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喜欢把老师判断的是非观念当为唯一的标准,非常在意老师的评价,遇到事情就特喜欢告诉老师,因此幼儿就无止境的告状。

案例3

在一次体育游戏中,我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合作游戏,好多小朋友都参加了本次活动,可第三组还迟迟没有动静,于是我走了过去,问孩子们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帆说:“老师,这个烽烽一点都没用,上次比赛就因为他长得太胖,跑路太慢了,因此我们组输了。”显然,帆显得有点不太高兴,但还是在使劲地鼓励着烽烽,今天你要加油,我们组输了的话,以后我们就不要跟你玩了”……

案件4

在一次玩沙活动中我让幼儿来创建“城市中的高楼”,我鼓励幼儿每人用自己的工具材料来开展想象,结果幼儿们争先恐后的在自己的地盘上建高楼,只有拉拉漫不经心的在造桥,家煜见了忙来告状:“老师,拉拉没有建高楼,而是在造桥”……

[案例3]中的张帆为了检举烽烽上次体育课中的不良表现而向教师告状,希望老师知道万一我们组输了并不是我们的错,而是烽烽一人的错,想让老师知道这个事实。[案例4]中的家煜为了检举拉拉没有建高楼的行为而向老师告状,希望自己的发现得到老师的证实。

3.幼儿为了维护班级常规秩序向老师揭发幼儿之间的行为

幼儿对规则有一种刻板的认识:老师的话就是“圣旨”,是不容更改和置疑的。因此,一旦同伴间出现“违规”行为,他们经常会采用解释说理、提示的动机向教师告状。

案例5

在一次绘画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安静地在自己座位上画画。但由于朱展央没有蜡笔,因此向同桌周振梁求助,想借蜡笔用一下,轻声的谈话声引起了徐越的注意,就跑过来告诉我,“他们俩人在上课的时候轻声说话”,我随便说了声,“噢,老师知道了”。又继续忙自己的事了,见我没什么反应,徐越又跑过来对我说了一句:“老师,他们俩个人还在说话呢。”

[案例5]中的朱展央违背了老师“上课不能说话”这一要求,于是,徐越就采用提示的方法向老师告状。老师没有及时回应他,他就继续向教师解释说明,抱怨对方的“违规”行为。对于

这个阶段的幼儿来说,凡是教师要求的都是对的,不按教师的要求做就是错的,只要是没有听老师话的小朋友都不是好孩子。因此,作为班级规则的“忠实拥护者”,他们会“检举”他人的违纪行为,并以实际行动进行干预,以此来维护“规则”。

另外家庭教育也主宰着幼儿的身心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家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他们在家长们过度保护溺爱下成长, 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当他们走出家庭, 走进幼儿园时, 他们惯有的处事原则, 必然会导致幼儿之间的矛盾,而产生告状行为。

幼儿 的告状动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有时在同一件事中可能存在着交叉的告状动机,但无论哪种告状动机,无论中那个阶段的幼儿,这种告状行为都是一种由简单到复杂的行为过程。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幼儿告状行为也并非完全是坏事,它也是幼儿生活、学习中积极的表现,反应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重对待幼儿的告状,孩子们很在意老师对自己行为的态度,不管是赞许还是谴责、肯定还是否定,都成了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善恶好坏的最高标准。在幼儿的眼里,老师是最受崇拜的、是最可信赖的,只有老师才是最公正的。

那么要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呢?

1.要重视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的告状持欢迎态度

幼儿爱告状是3-6岁这个年龄阶段普遍的现象,有时有些孩子会没完没了地向你告状,老师不要怕幼儿告状,从积极意义上说,幼儿告状正是他们亲近社会的一种表现,只有在幼儿相互交往中,幼儿的社会实践能力才能不断的发展。幼儿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幼儿园中度过,他们把我们老师当成最信任、最可靠的人,这种信任程度有时会超过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长。因此在教育工作中遇到幼儿告状,一定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微笑着听他把话说完,对幼儿的告状持欢迎的态度。这样幼儿会感觉到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他会更自信、更勇敢,同时也会更加地信任你、尊敬你。千万不可中途截断孩子的话或表现出感觉听得有点不耐烦,要相信微笑会让自己与幼儿都得到放松,要耐心指导幼儿的告状行为,帮助幼儿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小问题。长期以往,相信幼儿良好心理品质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了解告状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的眼中老师是神圣的、伟大的、至高无尚的,没有化解不了的事,面对孩子的告状,老师更象是一名公正的法官,因此遇到幼儿告状教师应耐心倾听,细致调查,搞清告状的原因,最后才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正所谓“对症下药”,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例如:我班的吴振炜顽皮捣蛋。有一天,我班来了一名新生叫张佳琦,是和炜炜同一个村的,为了能让琦琦更快地融入这大集体,我按排他俩坐在一块,并嘱咐炜炜要好好照顾他,炜炜满口答应,还显得特别高兴。中午吃饭了,炜炜又是帮他端汤,又是帮他拿汤勺,忙得不亦乐乎……正当孩子们安静地吃着自己的那份饭菜时,忽然只听得“啪”地一声响,琦琦碗中仅

剩的那口汤全撒了,“老师,炜炜欺负新朋友了”,“老师,炜炜把琦琦的汤倒掉了,”耳边传来了孩子们的告状声,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吃饭,我又重新盛了碗汤给他。饭后,炜炜满脸委屈地告诉我说他是为了想给琦再盛一碗汤而不小心把汤给撒的。向琦琦证实后,我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表扬了炜炜…….

事后,我一直在想:“如果那时我冲动一点的话,可能炜炜已经受到了我的批评,(因为一般情况下,错的永远都是他),而他那颗帮助别人的心可能就被我无情的伤害了。因此做为老师,我们的行动也要像法官那样公正,深得人心,如此看来教师的耐心倾听,正确处理,对症下药是多么的重要啊!。

3.培养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时,幼儿想向老师告状的意识是暂时的,特别是中大班的幼儿,教师也要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去解决自己所遇到的一些小事情,不要一味的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幼儿在实践中成长。

例如:一天课后,孩子们有的喝茶、有的解小便。突然,垒垒从卫生间跑出来撞倒了正要去解小便的嘉韵,嘉韵被撞倒在地上,哭了。这时有人来向我告状:“老师,垒垒把嘉韵撞倒了。”我急忙起身,只见垒垒扶起了嘉韵,帮他擦掉了眼泪,还真诚地向嘉韵说了一声“对不起”,嘉韵也忙说了一声“没关系”。事后,俩人又和好如初了。

在幼儿的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晨间活动,课后活动时通过谈话、讨论、讲故事、看电视等方式让幼儿想办法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幼儿独立的处事能力和对事物判断是非的能力。幼儿到了幼儿园其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能力、认识社会、与同伴交往、学习交往技能、学会解决身边的矛盾。所以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告状行为,是非常有必要的。

4.通过同伴间的交往,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幼儿之间的矛盾产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不能很好的分享同一件物品而产生的,当幼儿产生矛盾时,第一反应就是要告诉老师,如果老师正确地引导幼儿的处事原则,多为他们创造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学会交流、谦让,学会协商、分享,那么幼儿的告状次数必然大大减少。

最后引用17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的方法:“如果告发的事情的确值得你注意,省得下次再发生,你便把要加害的儿童单独加以斥责,不使告诉的一方看见,叫他向对方赔罪,这种赔罪的方式表面上似乎是处于他的自愿,所以他必定比较乐意去做,而受者也会比较和善的接受。结果两人之间的感情就可以增加,你的孩子们的有礼貌习惯就可以来的更自然。”??

总之:教师要重视幼儿的告状,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爱告状的孩子总不乏可爱之处。不管幼儿因什么原因而告状,老师对待孩子告状的处理方式必须依据孩子的告状动机而定。教师有要以尊重、理解孩子的态度认真倾听,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来应付,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幼儿会在生活中自已解决一些小事情,告状行为会逐渐消失。

参考文献:

1〕小玲. 怎样应对孩子的的告状行为.[J]家庭教育2007.(10)

2〕陈户乡. 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J]山丹教育

3〕刘晶波. 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 山东教育.1999

5〕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7\8

6〕郑名.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 .调查与研究.2005.1.

http://www.btdcw.com/btd-d9b318ec81c758f5f61f6769-1.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父母离异孩子行为的案例分析
应该怎样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打麻将随笔之六十四:幼儿园中打麻将可以提高幼儿们的智力水平!
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该如何培养?
中期报告:幼儿园教师户外自主游戏指导策略研究
教师资格面试结构化真题精选(幼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