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4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关键 2




  事情往往都是这样的,父母越是感觉到孩子厌烦、越是指责孩子,孩子的那种令人讨厌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有时,他们甚至会破罐破摔;相反,如果父母真正地赏识孩子,鼓励孩子,那孩子就会朝着父母鼓励的方向发展,最终将成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
  父母的鼓励能使孩子积极进取,但对于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能力的四年级孩子来说,父母泛泛的鼓励,如“你太棒了”“你做得真好”等并不能达到教育他们的效果。所以,在鼓励四年级的孩子时,父母更多的是要掌握鼓励的技巧。

  方法一:先让孩子看到希望,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看到这个建议,肯定有家长要问,为什么要先让孩子看到希望,再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其实,这是一个沟通的技巧问题。也许大多数的家长在与成人相处时都会掌握这一沟通技巧,但是一轮到教育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很快就会把这一技巧忘掉。
  例如,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还不错的成绩单回家,然后兴奋地对家长说:“老爸、老妈,我这次考了第五名,有好多同学都被我落在了后面。”这时,肯定会有家长要习惯性地斥责孩子几句:“考了第五名就满足了,真没出息,只会向下比,你怎么就不会跟你上面的同学比比呢?”家长短短的几句话,孩子的那股高兴劲儿肯定会烟消云散了。
  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听了孩子这样的话,也会想到要鼓励孩子,例如,家长会这样对孩子说:“你不能骄傲,要继续努力,争取能把在你前面的几位同学都超过去。”然而,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由于成功的喜悦感没有得到认同,孩子继续前进的动力并不是很大。
  其实,这些家长的目的无非是想打消孩子骄傲的气焰,让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但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家长们都用错了方法,同样的情况,一位家长是这样鼓励孩子的:
  孩子拿着第五名的成绩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见到妈妈就高兴地说:“妈妈,我考了第五名。”
  看着孩子高兴的样子,妈妈也高兴地说:“太好了,这说明这段时间你确实很努力,已经有很多同学被你落在了后面,妈妈真为你的努力而感到骄傲。”
  得到了妈妈的鼓励,孩子竟情不自禁地哼起歌来。妈妈接着用很轻松的语气说:“孩子,如果你稍微再努力一点点,是不是被你落在后面的同学会越来越多?”
  孩子自豪地说:“当然是了。”
  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有了理性思考的能力,自尊心进一步增强,他们希望父母肯定他们,但不愿意听到父母的指责和批评。当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时,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但过度的打击又容易让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与孩子沟通时就要讲究技巧。
  上面事例中的妈妈就做得非常好,孩子对自己未来的学习状况充满信心,不得不归功于妈妈。在鼓励孩子时,她先让孩子跟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接着,为了防止孩子产生自满的情绪和鼓励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取,这位妈妈又让孩子与成绩比自己好的同学比——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用反问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只要我再努力一点,落在我后面的同学会越来越多,所以孩子进取的欲望会越来越强烈。
  “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再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不足”,这是鼓励四年级孩子的一个很大的技巧,它能巧妙地激起孩子进取的欲望。这种方法与“上来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鼓励孩子进取”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当孩子取得一定成绩,但做得又不是最好时,如果父母上来就指出孩子的不足,那孩子成功、进步的喜悦就会荡然无存,而且孩子还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情绪:无论我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做到最好。所以孩子很可能就会放弃努力,不再进取。

  方法二:赋予孩子权利
  由于自我意识的崛起,四年级的孩子不再认为自己是小孩子了。实际上,从这时候起,父母就不应该拿他们当作小孩子来看待了。四年级的孩子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如果父母赋予他们一定的权利,将能很好地促使他们积极进取。

 

    第32节: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3)

  在一次家庭会议上,爸爸征求大家的意见说:“我们再添购一台微波炉怎么样?”

  孩子高兴地说:“太好了,买什么牌子的呢?”

  爸爸想了想,对孩子说:“这样吧,你不是对购物很有研究吗?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去市场上调查一下,看看哪个牌子的微波炉功能又好又实惠。”

  孩子立刻开心地说:“请领导放心,我一定会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赋予孩子权利,是对孩子的尊重,和对孩子能力的肯定,更是鼓励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去更加完善自己的一种方法。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家庭,父母把选择微波炉的权利交给了孩子,孩子会因为得到了这种权利而更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以不辜负父母对他的期望。孩子在进行市场调查的过程中,不仅各方面的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而且对自己的信心会进一步增强,从而进取的欲望也会越来越强烈。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十分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更不会赋予孩子权力,有时甚至会剥夺孩子决定自己事情的权利。例如,生活中,父母不但不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且会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其实,父母这并不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而是在害孩子。

  四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如果在孩子人生的关键转折期,父母不给孩子机会让他们施展自己这方面的能力,那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很可能就会退化,从而就会变得依赖性很强、没有责任感、身体和思想都很懒惰……当然,这些是每一位做父母的都不愿意看到的。

  方法三:接纳孩子的建议
  四年级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出现,同时,他们的一些天赋,或者说兴趣、爱好也会慢慢地显现出来。例如有些孩子对电脑很精通、有些孩子掌握着服装的流行趋势、有些孩子对音乐很有研究、有些孩子对汽车很感兴趣……
  每一位做父母的都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这些特长,并学习用孩子的这些特长鼓励他们去积极进取。其实,有时父母接纳孩子所提出的建议,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
  妈妈要去参加一个婚礼,正为穿什么样的衣服而发愁,这时,10岁的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建议你穿那套紫色的衣服,再穿一双高跟鞋,这样显得既稳重又高贵。”
    妈妈采纳了孩子的建议,晚上回来后,妈妈异常兴奋地对孩子说:“女儿,听你的真没错,除了新娘子,今天我几乎成了那个婚礼上的另一个‘亮点’了。”听了妈妈的话,女儿的脸上流露出了自豪的表情。

  妈妈也骄傲地把孩子搂到怀中,抚摸着孩子的头说:“女儿,说不定你将来能成为在国际上都享有盛名的服装设计师呢。”
  女儿忽然很激动地说:“妈妈,我的梦想就是要成为一位有名的服装设计师。”
  父母接纳孩子的建议,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的两种态度:尊重和鼓励。孩子能从父母的这两种态度中体会到自我价值感,从而愿意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生活。就像上面事例中的那个小女孩,因为妈妈采纳了她的意见,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一定会因为自己的“特殊才能”而感到自豪,并且由此,她的梦想也越来清晰了。从小女孩与妈妈的对话中我们也可以感觉到,因为梦想清晰和妈妈的鼓励,小女孩继续努力的劲头越来越大了。
  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待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很多父母的观点往往很偏激,他们认为,孩子们的这些特长和爱好都是不务正业。其实,父母们的这种态度只会使亲子之间产生隔阂,从而促使“代沟”的形成,而且还会使孩子的自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而使孩子努力的积极性一点点消失。
  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这种特长与爱好采用另一种态度,结果就大不一样。例如,父母经常与孩子讨论他们的这些爱好、接纳孩子所提出的与众不同的建议和意见,那孩子肯定会把父母当作他们的朋友,愿意与父母沟通,从而使亲子关系更加亲密。更重要的一点是,孩子会因为得到了父母的认同,从而会积极进取地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情。

 

 

    第33节:鼓励四年级孩子的技巧(4)

  方法四:更多地着眼于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在前面,我们向父母们传达了这样的观念:鼓励孩子之前,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这时,肯定会有家长说:“我的孩子没有优势,我怎么鼓励他呀?”其实,这些家长的这种说法就是错误的,不管孩子如何平凡,他们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同时,这还表现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个误区——急于求成。父母们应该明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对于教育孩子,尤其是教育那些已经有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的孩子来说,更是心急不得。
  下面我通过两个家教案例对比的方式来说明这一问题:
  孩子拿着59分的试卷回家了,一位妈妈是这样对待孩子的:她生气地指着孩子的鼻子说:“我看你是永远考不及格了!”
  而另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的成绩单这样对孩子说:“儿子,你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5分,而且都即将及格了,这是你这段时间努力的结果呀。继续努力,下次你肯定会及格。”
  作为家长,我们自己也能体会到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对孩子产生的教育结果。第一位妈妈看到孩子的成绩,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孩子的进步,而是孩子没有考到她满意的程度,因此斥责孩子的话马上就脱口而出。其实这是家长们的一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在作怪,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下,家长对孩子的一些努力和进步往往会视而不见。而这对孩子继续努力的积极性将会是很大的打击。
  而第二位妈妈的态度则不同了,也许孩子并没有考到她理想的成绩,但这位妈妈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并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表示了认同。在妈妈的这种鼓励下,孩子肯定会满怀信心地去继续努力。
  在很多情况下,很多父母常以一件事情的结果,来给孩子下结论,就像上面事例中的第一位妈妈那样,因为孩子一次或几次没有考及格,便过早地下结论:“我看你是永远考不及格了。”其实这表明了父母的一种态度,一种过分强调结果的态度。这种态度会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信息:除非你做好,否则,你所做的一切是毫无价值的。
  父母们的这种态度是非常可怕的,它会使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一个不敢去尝试的孩子,他永远不会与积极进取有任何联系。因此,明智的父母不会去过分计较事情的结果,而是注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每个孩子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期望一个原本能力不是很强的孩子,能够立即做好一件事情,是不切实际的。为了避免孩子再次受到伤害,父母在鼓励他们的同时,帮他们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家里大扫除,10岁的涛涛自告奋勇承担了擦玻璃的任务。一开始涛涛干得很起劲,但没过多久,涛涛就想放弃了,他给出的理由是:房间太多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擦完呀?
  聪明的涛涛妈妈没有责备儿子,而是这样鼓励孩子:“别着急,慢慢来,每天只把一个房间里的玻璃擦干净就行了。”并且在涛涛每完成一部分后,妈妈总是不忘鼓励他:“我看到你工作很努力!”“因为你的工作,我们家里变得清爽、干净多了。”
  在妈妈的鼓励下,涛涛终于花了三天的时间把每个房间的玻璃都擦得很明亮。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又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所以他们常常会错误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很多时候,头脑一热,他们很容易就会接下很困难的任务。当然,面对困难时,他们又常常会看不到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行,因此又很容易放弃。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就是,帮孩子把那些很难的任务分割成几个小块,然后鼓励孩子分别去实现每一个小任务。

  从小的进步开始,父母不断地鼓励孩子,当孩子体验到成就感时,他们继续努力的劲头就会越来越大。

 

 

34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1)

  五 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
 -—让孩子在错误中成长
  现在社会,教育学家们都在提倡赏识教育。用欣赏和鼓励的教育方法伴随孩子成长,这的确是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好方法。但赏识只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它适用于教育孩子的很多时刻,但当孩子出现有意违反家庭、学校的规定,故意捣乱等行为时,如果父母们再用“赏识”的方式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往往不能分辨是与非,会蔑视规则、规定,长大后甚至还会蔑视法律。
  每种教育方式都有自己的用途,所以批评作为“赏识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不能退出教育舞台的。
  我一直赞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严厉地批评他们,只要事后父母明确向孩子表明“爸爸妈妈还是爱你的”,那孩子就会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并且还会像以前那样爱父母。但是,到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后,如果父母还像小时候那样批评孩子,孩子不但不会轻易“买账”,而且还有可能记恨父母。
 所以,在四年级前后,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再想批评孩子,就要好好考虑一下批评的技巧了。
  与小时候相比,四年级的孩子除了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出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变化就是——自尊心大为增强。所以,父母们在批评他们时,千万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对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注意事项,供家有10岁左右孩子的父母参考:

  1.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说“你总是……”。
  就像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常常很具“总结性”,例如:
  “你学习总是很粗心!”
  “你做事总是很拖拉!”
  “你的成绩总是不及格!”
  ……
  也许父母们不知道,当作为批评用语时,“你总是……”这个句型具有很大的威力。具体来讲,它会促使孩子向以下两个方面发展。
  第一,逆反,叛逆。四年级,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崛起,与此同时,他们的自尊心大为增强,如果父母总是用指责的方式批评他们,那他们就会厌烦父母的唠叨,甚至会因为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而拒绝与父母沟通,从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第二,放弃努力,自卑。作为家长,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想,如果有人整天在我们的耳边不停地说我们的缺点,我们的心情会怎样,我们的思想是不是会发生变化呢?

 四年级的孩子,虽然他们已经认为他们是大孩子了,但他们的思想还很不成熟,并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父母是孩子每天接触时间最长的人,如果父母总是用“总结性”的批评数落孩子的缺点,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自己的缺点放大,进而变得消极、自卑,从而放弃自己、放弃努力。

  2. 不要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自己愤怒的情绪表达给孩子,例如,父母一边批评孩子,一边说:

  “气死我了,你快把我气疯了!”
  “不气死我,你不死心是吗?”
  ……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父母带着情绪去批评他们,即使他们向父母屈服了,往往也是口服心不服。当然,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父母粗暴的坏脾气对他们会越来越不起作用。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如果父母总是想用自己的坏脾气来征服孩子,那孩子也会模仿父母,当他们遇到很难解决的事情,或者与同学们发生矛盾时,往往也会“崇尚武力”,采取“以暴制暴”的措施。
  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发脾气时,往往是他思维最混乱的时刻。试想,一个人思维混乱的时刻,如何能教育好孩子?所以,父母千万不能带着情绪去批评孩子;那些“你快把我气疯了”之类的话语,更不能出现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当然,也许会有一些脾气大的家长要说了:“我这脾气大的毛病都几十年了,可真不好改。”其实,说这些话的家长还没有认识到坏情绪对孩子、对自己造成的危害。但是,一些认识到坏情绪危害的父母就早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了。
  一位家长因为脾气很坏,孩子很不愿意与他亲近,更不用说与他沟通了。因此,为了孩子的成长,为了使亲子关系恢复正常,他采用了一个方法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这个方法就是——契约法。
  考虑再三,这位家长给自己订立了这样一个契约:
  想发火时,闭上眼睛,思维停顿两分钟;
  觉得自己想要“教训”孩子时,马上下楼,并绕着小区跑一圈;

 

   35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2)

  想开口指责、批评,或抱怨孩子时,不管饿不饿,吃点东西来让嘴巴有别的“工作”可做;

  ……

  仅仅是坚持了一周,他就激动地说:“现在孩子竟然会主动找我聊天了。”

  大多数孩子的改变,都来自于父母的改变。父母为孩子改变一点点,那孩子就可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当你又想带着情绪批评孩子时,不妨试试上面那位家长的“契约法”,用契约来改变自己的坏脾气。

  3. 批评孩子时,千万不能用“我是为你好”来说服孩子。

  我可以这样说,每一位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但是,在很多时候,父母们常常用错了方法,但他们自己却不会发现。

  例如,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这样向孩子表明立场:“我是为你好!”

  是的,我们成人可以理解,每个做父母的都是为孩子好,他们不会害孩子。但这些接受批评的孩子们可不会这样想,尤其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后,他们更不会这样想。他们会想:

  爸爸妈妈总是拿着“我为你好”的幌子来批评我!

  他们要是真的为我好就不会批评我了!

  爸爸妈妈真虚伪!

  ……

  所以,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即使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们也不会心甘情愿地与父母合作。

  4. 不翻孩子的“旧账”。

  很多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喜欢把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统统翻出来,例如,“你上次跟我撒谎我都没跟你算账,你现在又骗我……”“今天咱新账、旧账一起算,上次没考好,这次又没考好,说吧,你什么时候能考好?”……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时,这些自尊心大为增强的四年级孩子就会这样想:

  爸爸妈妈记性真好,为什么他们只能记得我的坏,却总也记不住我的好呢!

  就是因为这几次失误,爸爸妈妈可抓住我的把柄了!

  ……

  父母们可以想一想,孩子总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他们会反思自己的错误行为吗?他们会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吗?

  不会,原因就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总是翻他们的“旧账”。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以前的错误都全部“结案”,当孩子再犯了错误时,要具体错误具体分析,千万不可翻以前的“旧账”了。

  5. 不能批评孩子的五种情况。

  教育专家指出,在五种情况下,做家长的绝不可批评孩子。情况分别是:

  孩子同你讨论某种个人问题时;

  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动而又没有说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时;

  孩子为某件事而兴高采烈时;

  孩子需要人帮助做出决定时;

  父母想让孩子解释或同自己讨论某件事情时。

  如果在这些情况下,父母批评了孩子,不仅会使他们做事的积极性大大减退,更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慎重。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除了需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外,还要讲究批评的技巧。那么,批评的技巧到底有哪些呢?

  方法一:延迟批评

  很多四年级孩子的家长都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知道四年级对孩子的成长很关键,所以老师你一定要多费心,孩子犯了错误要及时批评他,否则他们不听话的行为会越来越多。”

  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我都会对家长说:“小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都应该及时纠正他们,但对待四年级的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学会延迟批评。”

  对于年龄特别小的孩子来说,自己犯了错误,他们往往意识不到,需要家长引导着去认识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但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就大不相同了,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在犯错误之前,他们的内心已经忐忑不安了,当他们犯了错误后,他们的内心更加矛盾,怕父母发现,甚至后悔的心情早已占据上风了。如果在这个时候父母立即批评了他们,那他们这种后悔的心情就会马上消失。

  一位妈妈曾给我讲述这样一件事情,正好可以说明上面的这个道理:

 

 

36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3)



  一个周五的晚上,八点钟了,儿子还没有回家,我很着急,到他经常玩的几个地方去找,都没有找到。最后急得我就要报警了,就在这时候,门铃响了,我打开门,看到儿子低着头很不自然地站在门外。还没等他说话,我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他一通。没想到,等我批评够了之后,儿子竟然理直气壮地抬起头,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回到了他自己的房间。

  我很纳闷,仍然很生气地问儿子:“你为什么不向我认错?”

  没想到儿子竟理直气壮地回答我:“我都已经受过惩罚了,难道还需要认错吗?”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这样的话,惩罚孩子实际上是剥夺了孩子从内心反省的机会。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犯了错,父母很及时地批评他们,其实就是剥夺了他们深刻认识自己错误的机会。四年级,不仅孩子的习惯、个性即将定型,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将定型。还是拿上面事例中的母子俩来说,如果孩子一犯错误,妈妈就批评他,那孩子又想犯错误时,他们就会用这样的思想安慰自己:晚点回家没有关系,不就是挨妈妈的一顿骂吗?当孩子不会从内心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时,犯错误就会成为孩子的“家常便饭”。

  看到这里,有些家长肯定会问,如何才能使孩子从内心反醒自己的错误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父母学会延迟批评就可以了。

  在这一点上,一位爸爸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我从来不急着去批评他,而是故意不提这件事,也不理他,给他制造一种稍微紧张的气氛,让他在这种气氛中反思自己的行为。

  孩子上四年级时,一天早上,我竟然发现他在我的口袋里偷拿了10元钱。我没有当场揭穿他,而是在他放学之后当着他的面数钱,然后自言自语道:“怎么少了10元钱呢?”我偷偷观察孩子的表情,很不自然,而且有点坐立不安。接着我故意沉默了几分钟,摸摸衬衣口袋、摸摸裤子口袋,又自言自语道:“难道家里进来小偷了?不行,得跟楼下的保安处说一声。”我发现孩子紧张得一动不敢动,我故意拿起电话,刚想拨号,孩子跑到了我身边,小声地对我说:“爸爸,对不起,是我拿了你的10块钱……”

  现在我的孩子已经上高中了,很优秀,也很少犯错误。每当我们再提起这件事时,孩子都会很庆幸地说:“我当时紧张得快要死掉了,并且在心中不断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样的事情了。从那以后,我真的再也没做过这样的事情。”

  是的,只有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错误,他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的错误对自己、他人所造成的危害,他们才会真正去改正错误。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一定要学会延迟批评,把从内心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还给孩子。

  方法二:先批评自己,后批评孩子

  四年级左右,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自尊心进一步增强,所以父母在批评他们时,只有讲究技巧才能既达到教育孩子的效果,又使他们心服口服。

  一位家长在批评孩子之前,总会先批评自己,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例如:

  有一次,孩子没有考好,她知道后,这样对孩子说:“你这次成绩没有考好,妈妈有一定的责任,妈妈这段时间太忙,忽略了你的学习。但这与你这段时间努力不够也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听后非常感激地说:“妈妈,我向你承认错误,这段时间我确实没有认真学习。我向你保证,以后我一定会认真学的。”

  四年级左右,孩子的头脑中会出现强烈的是非观念,他们爱憎分明,喜欢对别人的缺点指手画脚,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很差,也会经常犯一些错误。但当错误发生在他们身上时,他们却不喜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

  所以,当他们犯了错误时,父母先批评自己,再批评他们,就会保护了他们的自尊,使他们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接受父母的批评。

  其实,也可以这样说,在10岁左右,孩子眼中的世界与他们小时候眼中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小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归属于父母,是父母的一部分。但到了10岁左右,他们眼中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是不属于任何人的个体,他们的头脑里已经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

 

 

37节:批评四年级孩子的诀窍(4)



  所以,当他们犯了错误,父母先批评自己时,他们会非常感激父母,认为父母很够意思,因此他们会更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努力去改正错误,以不让父母失望。

  方法三:运用“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句式

  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有很多父母总是习惯地用“你总是……”句式来批评孩子,这是对孩子下结论的一种表现,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尊。所以明智的父母从不对孩子的行为下结论,而是把孩子犯错误当作一种偶然。

  我的一位同事从来都是这样批评自己的孩子:

  孩子的成绩没有考好,同事这样教育孩子:“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与你前段时间没用心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从现在开始用心学习,这样的偶然就不会再发生了。”

  孩子说了谎,同事是这样教育孩子的:“我相信这是一次偶然,你太想得到那个文具盒了,所以才对我说了谎。但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希望这样的偶然以后不要再发生。”

  ……

  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误就是偶然,或者是因为自控力太差,或者是因为粗心,或者是因为没有做好,但不管什么原因,如果父母把它看作是偶然,它就是偶然;如果因为一次或几次错误,父母就给孩子的行为定性,如“你这孩子怎么总是这样马虎呀?”“提醒过你多少次了,你就是屡教不改!”那父母们就会发现,越是这样唠叨孩子,孩子的错误行为越是会重复出现。

  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作是一种偶然,也是父母信任孩子的一种表现。就像上面事例中所提到的,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把孩子的错误行为看作是一种偶然,那家长就能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孩子也会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

  方法四:用奖励代替批评

  每当有家长问我如何批评孩子时,我都会讲起这个故事: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打同学,便马上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看到那个男生已在办公室等候他了,于是便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了。”那个男生很惊讶。

  接着,陶校长又摸出一块糖对他说:“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

  陶校长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说完便掏出第三块糖给了他。

  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校长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批评是教育方式的一种,但如果有其他的方法能够起到同样的教育效果,我是不提倡用批评的方法来教育孩子的。其实,父母可以认真地想一想,就像陶行知教育那个打同学的孩子那样,如果孩子得到的是奖励,而不是批评,孩子会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

  举这样一个例子,孩子把房间弄乱了,父母想让孩子收拾好,父母这样对孩子讲:“如果你不把房间收拾好,今天晚上就别想再吃你最喜欢的那种糕点。”四年级的孩子肯定不会再吃父母这一套,如果父母没有表达出惩罚孩子的意思,孩子也许还会去收拾房间,但如果父母用这些惩罚的话语威胁孩子,那孩子只能是故意与父母作对。

  但如果父母换一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用奖励代替惩罚,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例如,父母这样对孩子说:“如果你把房间收拾干净,晚上就可以吃到你最喜欢的糕点了。”那孩子肯定会满怀激情地去收拾房间。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父母用奖励孩子的方式代替批评,更能赢得孩子的合作,促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去改正错误。

  方法五:用谈心代替批评

  四年级左右,孩子已经具备了理性思考的能力,其实在很多时候,不用父母批评,他们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关键就是一个改正错误的行动问题。所以在这个时候,批评往往会促使孩子叛逆,使他们故意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而此时,如果父母用谈心的方式代替批评,往往会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谈心与批评不同,谈心是用一种很轻松的语气与孩子沟通,它会令孩子更容易接受,也会使亲子之间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这有利于孩子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对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危害,进而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当然,在与孩子谈心的过程中,父母还可以多增加一些肢体语言,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拉着孩子的手等,来增强谈话的效果。

  另外,通过谈心,父母还能让孩子知道,虽然他犯了错误,但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只要他勇于改正错误,他永远都是爸爸妈妈的好孩子。

  当孩子明白了这些道理后,他们自然愿意与父母合作,愿意主动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第三部分 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每次拿到成绩单,很多家长肯定都会听到孩子这样抱怨:“怎么回事,我们班的XX学习还没我用功呢,为什么他的成绩会比我好那么多呢?”也许大多数家长们小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同学看起来并不用功,但每次他们的成绩却很好;有些同学看起来要比别人努力得多,但他们的成绩却常常不理想。

 

38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1)



  第 三 章

  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成绩

  ——让孩子掌握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每次拿到成绩单,很多家长肯定都会听到孩子这样抱怨:“怎么回事,我们班的XX学习还没我用功呢,为什么他的成绩会比我好那么多呢?”也许大多数家长们小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经历,有些同学看起来并不用功,但每次他们的成绩却很好;有些同学看起来要比别人努力得多,但他们的成绩却常常不理想。

  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他们的智商有差距?可科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之间的智商根本不存在很大的差别。

  其实,产生这一明显差距的原因在于——学习方法。在孩子上四年级之前,由于知识比较简单,孩子之间成绩的差距表现得不是很明显;但到了四年级,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方法就会发挥功效,而孩子们的成绩也会出现明显的差距。

  在前面我们讲过学习状态的重要性,但仅仅有学习状态,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孩子照样不能取得好成绩。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院的一项研究表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不仅需要学习的热情、勤奋、毅力和坚强的意志,更需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与成绩高低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如果将孩子的学习过程比作渡河,那高效的学习方法就是“桨”。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孩子要想渡河就必须凭借力气游泳过去,这样孩子要么多费很多力气、很多精神地勉强渡过河去,但到达河的彼岸,孩子往往已是筋疲力尽、苦不堪言;要么就因为水深河阔而放弃渡河,从此失去了河对岸更好的发展机会。

  事实上,对于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渡河,而是把渡河用的浆做好。也就是说,对于他们来说,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重要。

  也许很多家长会问:“我家的孩子不是天才,他能掌握那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吗?”其实,并不是天才才能掌握高效学习方法的。我们都知道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但很少有人知道,小时候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天分”,相反,他甚至要比同龄的孩子还“愚笨”一些。他4岁时才学会说话、9岁时才懂得阅读,并且在上学后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得非常不好。但就这样一个被老师称作“笨小孩”的孩子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当人们向爱因斯坦请教成功的经验时,他把自己的成功公式分享给了大家:

  A=X+Y+Z

  其中,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学习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艰苦的劳动和踏踏实实的工作状态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缺少科学的方法同样无法取得成功。这就如同孩子们学习,有的孩子确实努力,并且努力程度要比别人多出很多倍,但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的成绩往往不理想;而有的孩子该玩的时候玩,该学的时候学,反而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取得了一个好成绩。这些都是不同的学习方法所引起的不同学习后果。

  那什么是学习方法呢?从大的方面说就是学会学习、讲究方法地去学习,是一种学习的能力。从小的方面说,就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例如,常见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有听磁带学习法、看光盘学习法、对话学习法等;常见的学数学的方法有题海战术学习法、少做题多总结的学习方法等。

 

 

39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2)



  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如何协助他们找到并运用适合他们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呢?在本章中,我将分两个大的方面来向家长们介绍:

  一方面,从学习的环节来说,分别讲述孩子在预习、复习、考试中最应该知道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从学习的科目来说,分别讲述孩子在学习数学、语文、英语这三大主要科目时,家长和孩子都最应该知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

  一 预 习

  ——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

  每当我建议四年级的家长协助孩子预习时,往往就会有家长提出反对意见:“反正这些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会详细讲解,让孩子预习纯粹就是多此一举,白白浪费时间。”

  预习真的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预习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小学一到三年级的知识都比较简单,只要孩子认真听老师讲课,都能取得非常好的成绩。但到了四年级,孩子所学知识的难度有了一个大的飞跃,因此在听课的过程中,孩子常常会碰到一些“拦路虎”,如,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跟不上老师讲课的速度等。这时,如果家长再想让孩子轻松跟上老师的讲课步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只能是让孩子提前预习。

  当然,有很多家长也明白预习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常常对孩子这样说:“写完作业别总想着玩,好好预习一下明天的功课。”但是预习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也许家长们并没有真正明白。刚才我们说过,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扫除听课中的“拦路虎”,其实不仅仅是这一点,更重要的是,预习可以大大提高孩子听课的主动性,让孩子把学习由一个被动听课的过程,变成一个主动求知的过程。

  让孩子由被动听课变成积极求知,预习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听听那些有预习习惯的孩子们怎么说:

  “在预习的过程中,我会发现很多难懂的问题,每当老师讲到这些问题时,我都会带着很强的求知欲望去听!”

  “一节课45分钟,我总是不能一直都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但预习之后,每当老师讲到那些重点、难点时,我总是能够集中精力去听。”

  ……

  预习让孩子由被动变成了主动,这是孩子学习状态的改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成绩自然会提高。

  从另一方面讲,预习又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具体来讲,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提高所起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 预习可以提高听课效率。

  不经过预习的听课,只能是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孩子往往分不清难点和重点,失去了听课的目的性和选择性;而通过预习,孩子就能够分清楚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还会找到自己学不明白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课效果自然会好。

  另外,在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孩子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四年级孩子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在2025分钟之间。如果孩子在听课之前已经预习过了,那孩子很容易就会把老师讲课的重点过滤出来,用注意力最集中的那段时间去听老师讲课的重点,从而达到最佳的听课效果。

  我就曾教过这样一个四年级的孩子:

  他来上学时经常忘记带课本,听课时也不太认真做笔记,我还针对这些问题找他谈过话。但令我惊讶的是,他的成绩回回都名列前茅。后来,我询问他的学习秘诀,他这样回答我:“我每天都会把第二天老师要讲的课预习一下,把自己不懂的、不会的挑出来,等老师讲的时候认真听、认真记自己不懂的那点内容就可以了。我觉得这样听课很轻松。”

  这个孩子说得很正确,如果预习后再听课,听起课来就会轻松很多。我曾观察过那些成绩好的孩子,他们大都有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在听课之前,他们都是有准备、有疑问、有目的地去听课的。

  2. 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的水平。

 

 

40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3)



  听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是做课堂笔记。如果不经过预习,孩子就会盲目地抄老师的板书,往往会导致“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道哪些内容教材上有而不必记,哪些内容是书上没有的或是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而必须详细地记。

  一些孩子上课时听课的效果很不好,我曾这样教育他们:“上课要集中精力,积极地去思考和理解问题。”但这些孩子竟然委屈地告诉我:“老师,上课时我忙着抄你的板书都抄不过来,哪有时间和精力动脑筋去思考和理解问题呀?”

  这些孩子就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他们上课之前经过预习,那就能分清楚哪些内容需要详细记录,哪些内容不需要记了。这样不仅能够留出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理解问题,而且能够提高听课效率。

  3. 预习可以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一般是独立地阅读和思考。如果一个孩子能坚持进行预习,自学能力就会提高,阅读的速度会加快,思维变得敏捷,分析问题、发现问题、抓住问题本质的能力就会提高。一个具备很强自学能力的孩子,他的成绩是没有理由不好的。

  既然预习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家长们还等什么?不管你的孩子以前有没有预习的习惯,也不管他们现在是即将上四年级,或者刚刚读完四年级,都没关系,从现在开始,协助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吧。

  当然,也曾经有孩子这样对我说:“老师,我天天预习,都坚持两三个月了,为什么我的听课效果和学习成绩还是没有什么改变呀?”

  我问那个孩子:“你是怎样预习的?”

  他说:“我就是这样大致浏览一遍。”

  我接着问他:“那你在浏览中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或者说你发现重点和难点了吗?”

  孩子摇摇头。

  仅仅是听老师和同学们说预习好,便不讲究方法、不讲究技巧地去预习,自然达不到所想象的那种学习效果。这个孩子之所以成绩没有提高,就是由于他没有理解预习的目的、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造成的。如果他一直这样不讲究方法地去预习,那这种预习只会浪费他宝贵的学习时间。所以,家长们在教育孩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之前,一定要让他了解预习的目的,以及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

  那么,对于这些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有效的预习方法有哪些呢?家长在指导他们预习时,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方法一:不要让孩子把预习当成负担

  预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很多家长都了解预习的重要性,因此每当孩子做完作业时,家长就会催促孩子:“赶紧去把明天要学的功课预习一遍!”有些家长还严格监督孩子的预习效果,非让孩子把明天将要学到的内容完完全全地预习一遍,而且不是让孩子找到功课中存在的重点、难点,或是存在的问题,而是让孩子完全自学。这样花费大量的时间的同时非但不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就是这样:

  小姑娘叫晓晓,是个四年级的孩子。本来晓晓的学习方法很正确,每天做完作业后,自己都会自觉地预习明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但有一次她的妈妈在家长会上知道了预习的重要性,便天天逼着晓晓预习。因为妈妈的参与,晓晓的学习方法全乱了,妈妈每天都会让晓晓将第二天的全部课程内容都仔细地看一遍,还让她把找出的问题都详细地记录在一个本子上,能自己解决的先自己解决。

  照着这种方法,晓晓每天要熬到很晚才能睡觉,由于睡眠不足,她上课时总想睡觉,听课效率比不预习时还要低。一段时间下来,晓晓的学习成绩明显下滑了。

  晓晓的妈妈本是一片好心,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晓晓妈妈的这一做法就是把预习当作一种沉重的包袱压在了孩子身上。如果预习变成了一种任务、一种包袱,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像晓晓一样,因为不堪重负而使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如果把预习当作一种强制的任务交给孩子,孩子还会产生应付家长的情绪:把要预习的内容草草地看一遍,最终毫无收获。

 

 

41节:预习——由被动听课到积极求知(4)



  其实,预习是对新课程的一种准备,目的就是让孩子对所学的课程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但如果所有的家长都像晓晓的妈妈那样,让孩子把老师还没上的课全部弄懂,那还要老师做什么?

  而且事情往往是这样的,当孩子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掌握得太多时,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全部掌握了,从而不再认真听老师讲课。不认真听老师讲课,就等于错过了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即使孩子在预习时掌握了大部分的知识,从长远来考虑,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也是没有好处的。

  所以,要求孩子预习时,家长们要注意,千万不要让孩子“一把抓”,试图把所有的知识都弄懂,这样做要么会让孩子感觉学习很累,要么使孩子对听课丧失兴趣。所以,预习不要求深,只要孩子能够发现问题,第二天能够带着问题去听课,预习的目的就达到了。

  方法二: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

  了解了预习的重要性后,很多孩子信心满怀地对我说:“老师,我回去之后肯定门门功课都预习。”每当这时,我就会告诉这些孩子:“不用门门功课都预习,只把你平时认为很难的科目预习好了就行了。”

  也许会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不让这些孩子门门功课都预习呢?”其实,预习是有所选择的。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他们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进学习方法,想一下全线出击,门门功课都预习,这样做有点不现实。首先,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其次,预习的质量也很难保证。

  所以,当孩子刚刚接触预习时,家长们可以这样建议他们,先选择一门或者是两门学起来感觉吃力的科目进行预习,等尝到预习的甜头,积累了比较熟练的技巧后,再一点点扩大预习的范围。当然,预习也不要平均用力,对于自己的优势学科,可以不作为预习的重点,应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自己薄弱的学科上。

  在爸爸的指导下,四年级的林林是这样预习功课的:

  林林的语文成绩很棒,但数学成绩却很糟糕,英语成绩一般。每天做完作业后,林林都会按着爸爸建议的顺序预习功课:先预习数学,而且数学要预习的时间长一点、细致一点;接下来预习英语,英语比数学预习的时间要短,但也要细致地预习;最后大概预习一下语文,当然要是时间很晚了,语文也可以不预习。

  在这样的安排下,预习已经成了林林固定的学习方法,并且,林林的数学和英语成绩都在快速地提升。

  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总的预习时间不宜太长,半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那么,在这有限的半个小时里,如何合理分配,才能让预习发挥最大功效呢?林林的爸爸做得非常正确,应该让孩子把预习时间的一大部分放在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上,对于自己擅长的学科,可以酌情减少预习。将时间用于比较薄弱的、收效明显的科目,这样有利于整体学习水平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这种课前预习最好是在成人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孩子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成人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已无师自通,忽略听课。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只要能让孩子明确预习的目的,孩子很快就会掌握预习的技巧的。

  方法三:让孩子采用合理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最适用的是阅读法。

  阅读法的具体做法是:预习开始时,首先将新内容从头到尾朗读或者默读一遍,对新内容进行简单的浏览,了解知识脉络和基本内容,扫清字词障碍,确定基本内容、思路。然后再读一遍,以圈、点、勾、画的方式做批注、摘抄,使预习过的内容重点突出,一目了然,有利于听课时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最后把一时无法理解的地方记录在预习笔记本上,留到听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直到弄懂弄通。

  这种预习方法,不但对新知识进行了预习,而且还可以理出一条自己知识的水平线,看看自己能独立掌握多少内容。上课的时候,孩子将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讲解做一下比较,检验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如果出现错误并及时找出错误的原因,这样就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

  此外,孩子在预习的时候,必然会碰到一些不容易明白的问题。这时候,父母要建议孩子制作一套预习符号。比如,“?”表示疑问,“
﹏﹏”表示不太清楚,“『』”表示不懂的词语等。

  制作好预习符号后,父母要教孩子采用合适的预习方法。比如,先通读全文,边读边画出生字和新词语,看看字形,想想意思,遇到不懂的在课文旁边打上问号;然后,对于自己不太明白的内容重点学习,还不明白的,就用着重号或自己设定的符号表示出来,在老师讲解的时候认真听,直到弄懂为止。

  我教过的一个四年级孩子是这样评价预习的:

  “在预习新内容的时候,往往不可能完全弄懂知识的内在关系。我的方法就是把不懂的问题提前勾画出来,这样下次听老师讲课时,我就能心中有数了。当老师讲到那些不懂的问题时,我就会特别细心地听,所以学习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的确,如果孩子能够合理地安排预习的内容和时间,能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那预习就会成为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当然,这种学习方法在孩子坚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学习习惯。如果在家长的协助下,孩子在四年级就掌握了预习的艺术,那这种正确、有效的学习习惯,将能够促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业道路上一帆风顺。

 

 

42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1)



  二 复 习

  ——巩固记忆的“良药”

  在一次四年级孩子的家长会上,我问家长们:“你们的孩子平时在家里都复习吗?”绝大部分家长都说:“考试之前孩子会复习,不考试,复习没有用。”还有些家长很诧异地问我:“孩子放学回家后做作业算是复习吗?”

  其实,确切地说,除了做作业,孩子每天都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如果孩子学完了知识后不复习,那孩子学到的知识只有25%。但大多数的家长都不了解复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考前孩子复习一下就可以了,其余的时间孩子根本没必要复习。

  但家长们看看下面的情况,就知道平时孩子为什么要复习了。

  很多孩子的家长都曾向我诉说过这样的烦恼:“我家的孩子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回回小测也不错,但一到大型考试就发挥失常,这孩子心理素质太差了。”

  的确,很多孩子都表示:“一进考场,什么定理呀、公式呀全想不起来了。但一走出考场,这些知识又全想起来了,真能把人气死!”很多家长把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归结为心理素质太差、考试技巧不好等。固然,孩子在考场上不能正常发挥,与家长们所说的这些原因有一定的关系,但主要原因却不是这些,更多的时候还与孩子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复习是否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每次考试时,每一道题孩子都有做错的可能,但有一点孩子却从来不会出错,那就是他们的名字从来都不会出错。

  道理很简单,自己的名字,孩子天天听、天天看、天天写,早已烂熟于心,闭着眼睛都不会写错。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只要是经常在脑海里出现的东西,人就不容易忘掉,会记得很牢。孩子的学习也正是如此,只要能常常复习,孩子所学的那些知识就会在头脑中根深蒂固,考试时又怎么能想不起来呢?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复习是巩固孩子记忆的一剂最好的“良药”。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这剂“良药”了。我们都知道,从四年级开始,孩子所学知识的难度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有时在课堂上,孩子不能完全听明白老师所讲的内容,但通过课下复习,他们就能把这些很难懂的知识完全掌握;有时老师的讲课速度太快、所讲内容太多,他们可以通过课下复习的方式把课上落下的那些知识补全。

  而对于那些一考试就“记忆消失”的孩子来说,家长更应该让他们做到平时复习了。只有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掌握得扎实和准确了,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做到有备无患。而要把知识掌握牢固,只靠一次性的学习是永远不够的。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总结、练习和积累的过程,而这个不断总结、练习和积累的过程就叫做复习。

 

 

43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2)



  我曾经认真地观察过,大多数成绩不理想的孩子,都没有平时复习的习惯。每到考试之前,他们总会手忙脚乱,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下手复习才好,因此只能是跟着老师的复习计划大概复习一遍。这些不会主动复习的孩子,永远不会发现自己学习的薄弱环节在哪里;对于多么重要的知识,他们都不会想到“这个知识老师讲过很重要,一定要记住”,也不会用心去记。因为知识掌握得不全,或者不牢固,到了考试时,孩子自然会有很多题做不出来。

  而对于那些平时有复习习惯的孩子来说,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个成绩很棒的孩子曾这样对我说过:

  “因为平时都在复习,所以到考试之前,我已经能够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哪些知识是老师强调的重点,哪些知识自己已经完全掌握,所以不用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我就能把一个学期所学的知识都复习完。”

  看,这就是平时复习与平时不复习的差别。平时不复习,考试之前,孩子只能“临时抱佛脚”;平时复习,考试之前,因为早已完成了复习计划,孩子就可以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而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迎接考试了。当然,这两者所体现出来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也会截然不同。

  那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家长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平时的复习呢?

  方法一:教孩子正确处理复习、做作业、预习之间的关系

  我当四年级的班主任时,常听家长们反应这样一个问题:“四年级的孩子,在学校上了一天的学已经够累的了,回家后又要做作业、又要预习、又要复习,孩子受得了吗?”

  家长们的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前面我们讲了学习状态的很多内容,我可以用“学习状态”来回答家长的这个问题。如果孩子把学习当作沉重的任务,仅仅是完成老师留的那些作业,孩子也会觉得很累、很烦。但如果孩子进入了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学习最基本的这几个环节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小菜一碟,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这几个环节,并且完成之后会产生很强的成就感。

  家长们可以这样想一想,放学后做作业是每个孩子都必须做的事情,而预习、复习费不了孩子多长时间,又是提高孩子学习成绩的有效方法。其实当孩子能够正确地安排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时,这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固定的学习方法,成为孩子的一种学习习惯,而这一切都将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学业发展。

  那么,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如何处理预习与做作业、复习之间的关系呢?

  我一向建议我的学生这样做:

  开始学习时,先花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快速地复习一下当天所学的内容,然后再花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的时间做当天的作业,最后再花半小时时间来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

  而且,三个环节的程序一定是这样的:做不完作业,也一定要复习;宁可不能预习,也一定要把作业做完。

  在学习的这三个环节中,复习要排在首位,因为老师上课时所讲的内容,孩子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和接受,通过复习,他们可以更好地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对接下来所做的作业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我们都知道,知识都是有一定连贯性的,孩子只有掌握了前面所学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事实上,只要父母帮孩子把这三个环节的具体时间安排好,孩子每次都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孩子品尝到这一流程的甜头时,自然会把这一流程当作自己学习的一种习惯。

  方法二:帮孩子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

  说到安排复习的时间,我们就不得不提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了,这个曲线表明,遗忘发展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也就是说,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是很快的,但以后逐渐减慢,而且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所以把这个规律应用在孩子的复习上就是,在孩子听课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是极高的,可以达到72%;但如果孩子及时复习,当知识巩固了以后,遗忘率就会降低;当然,如果孩子在几天之后能够再复习一次,那几乎就能达到不遗忘的程度。

 

 

44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3)



  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在遗忘尚未出现的时候,就要趁热打铁,当天内容,当天复习,做到及时复习,才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其实,从记忆的角度讲,孩子也应该做到及时复习。巴甫洛夫学说认为,记忆是大脑皮层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刚建立起来的神经通路如果不畅通,则原来大脑中保留的痕迹就会逐渐消失,而复习就是对大脑中的痕迹进行再刺激,重复刺激越及时,费时越少,费力越小,记忆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要告诉孩子,当天学习的内容,最好做到当天就复习,最迟也不要超过两天。其实,家长在指导孩子复习时,除了要让孩子做到及时复习之外,还要让孩子注意以下问题:

  1. 让孩子掌握复习的次数和疏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大部分的孩子学了新知识之后,为了应付完成作业或下节课老师的提问,复习一下就算完事了,之后就不再安排复习,把所有的复习内容都推到考试之前再复习。

  其实这样做是很不科学的。到考试之前,孩子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已经遗忘,那时候才复习,必然事倍功半,花费很多的力气。但在学完新知识之后,如果孩子能够做到勤复习,那结果就大不相同了。刚刚学过的东西,遗忘是最快的,所以孩子复习的次数要多,间隔的时间要短,当然,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复习次数的间隔时间可相对拉长。这样,到了一定的时间,所学的这些新知识就像刻在孩子的脑海里一样,轻易不会忘记。

  2. 提醒孩子注意复习时间的分配。

  是集中复习好,还是分散复习好?实践证明分散复习要比集中复习优越。因为集中复习,劳动强度大,容易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疲劳,反而造成神经活动的抑制,使复习效果不好。有不少学生不懂得这个道理,工夫不用在平时,不抓紧平时的分散的复习,等到期中、期末考试时才集中进行突击,白天学习很长时间,晚上又开“夜车”,这是不符合规律的。这样做,不仅伤害健康,而且效果不佳,即使突击记下的东西,也很容易遗忘。

  3. 让孩子做到间隔复习。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分散难点,采取间隔复习法,效果更佳。这是因为人的脑神经也需要新刺激,若用同一信号以同一频率刺激大脑,脑神经极易疲劳,效果不佳。因此,对于某一种知识的复习,如果需要5个小时,最好分作5次(或5天)安排,每次只复习1小时。这种复习方法,对于那些需要加深理解、运用灵活的知识,效果尤佳。

  我就亲自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把四年级一个班的孩子分成两组,让他们背诵同一首诗。第一组一遍接一遍直到会背为止;第二组每天背两遍,也是会背为止。结果第一组需要背18次才能记住,而第二组仅用了7次就记住了。

  所以,由此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间隔复习法比一口气复习法效率要高得多。因为间隔复习可以减轻大脑的疲劳,保持大脑神经的兴奋,间隔的时间还能起到巩固记忆的作用。

  当然,家长们还应注意一点,孩子复习时间不能过长,反复的次数也不要过多,不然会使孩子产生厌倦的情绪,影响复习的效果。复习的时间应该合理安排,做到侧重重点和难点问题,兼顾其他问题,这样才可以提高复习效果。

  方法三:让孩子采用恰当的复习方法

  具体的复习方法有很多,包括阅读、背诵、做各种各样的练习以及动手操作等。具体采取哪一种方法应该根据孩子的不同偏好进行。有些孩子偏好视觉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默读为主;有些孩子偏好朗读记忆,复习的时候就以大声朗读为主。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科目采用的复习方法也是不一样的,应该让孩子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例如对于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用集中复习的方法,即把所学的内容放在一起复习,比如英语的语法,语文的语法规则等;对于内容比较分散,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可以采用分散复习的方法,比如语文的词语、英语的词汇记忆等;对于思考性较强的内容可以以习题的形式加强巩固,比如数学等。

 

 

45节:复习——巩固记忆的“良药”(4)



  同时,要让孩子学会根据具体条件采用不同的复习方法。比如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可以运用分散复习的方法,学习一些连贯性不强的内容;如果时间和环境比较好,没有干扰,就可以对整体性、连贯性较强的内容进行复习。

  方法四:教孩子运用复习的技巧

  有效的复习应该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和系统性,四年级的孩子,也许他们发现不了这一点,但父母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让孩子了解所学知识内部的联系。用一句话说就是,让孩子把所学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

  其实在这一点上,很多家长指导得很到位。一位有经验的家长是这样指导孩子复习的:

  每当孩子所学的知识告一段落时,我都会帮助孩子来一次总的复习。其实,这种复习很简单,就拿数学来说吧,当一章学完时,我让孩子把书合上,或者是看着前面的目录,一点点地回想。在回想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一边列提纲,一边帮助他回想:“在第一节,有一个什么公式来着?”“在第二节,有一个什么定理来着?”……

  通过这种回想式的复习方法,孩子能够很快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自己已经掌握得很熟练,无需再着重复习了。这就提高了孩子的复习效率。

  另外,通过孩子自己列的提纲,他能很快地把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来。有了系统性,孩子更能准确、高效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了。

  看,在这位家长的指导下,孩子不仅能够很轻易地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而且能够很快分清哪些知识是自己复习的重点、哪些知识不用再着重复习了,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复习效率。

  当然,这种方法对于总结性的复习特别有效,例如孩子学完了一章内容或一篇内容时、期中或期末考试前的复习中,等等。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用这种方法复习不仅可以提高他们复习的效率,而且对于他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四年级左右的孩子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等思维能力,但他们的这些能力都不完善。这种提纲式的复习方法,可以锻炼孩子分析问题的能力、锻炼孩子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能力等,所以说对他们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是一种有益的锻炼。

 

 

46节: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1)



  三 语 文

  ——打好作文这场“硬仗”

  说到语文,最令孩子们头痛的就是作文了,每当语文老师给孩子留作文作业时,他们都会撅着嘴说:

  “又是作文呀,我最讨厌写作文了,拿起笔来都不知道如何下笔。”

  “写作文可真累,憋半天都憋不出一两句话来。”

  ……

  四年级的孩子写不好作文,与家长对他们的早期教育有关。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引导孩子观察生活、注重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帮助孩子积累词汇等,到了三四年级或五六年级,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得心应手了。

  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家长的做法却是,等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拿作文来说吧,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根本没有培养孩子观察生活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的意识,但等孩子上了三四年级出现了作文难的问题,这时候家长才手忙脚乱地忙着帮助孩子去提高作文成绩。

  其实,家教就是一门艺术,家长不仅要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还要在最恰当的阶段去培养孩子的某种能力。当然,我并不是说在孩子上四年级之前,家长没有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生活的能力等,孩子就写不好作文。我只是想表达,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就应该适当地培养孩子的某些能力,这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

  当然,从四年级开始,家长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写作文的能力也不算晚。虽然没有家长前期的培养作铺垫,但到了四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理解能力增强了,他们自己也有了写好作文的欲望,这些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写好作文的优势。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孩子之所以对作文有畏难情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从作文写作的过程中收获成就感。作为成人,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很辛苦、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情,但却没有人认同和欣赏,我们就会觉得备受打击,从此再做这件事情时,就不会有积极性了。这就像孩子写作文,虽然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去写,但得到最多的却是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和指责,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

  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好方法——先让孩子有成就感,才能让孩子消除畏惧感;让孩子消除畏惧感,孩子才能产生创作冲动,越写越棒。这其中,让孩子享受到写作的成就感是最基础和关键的一环。

  对于那些害怕写作文的孩子,我一向是这样鼓励他们的:

  我曾教过一个视作文为“仇人”的孩子,他叫小勇。一次作文课上,我让同学们写一篇关于“时间”的作文。但到最后交作文时,我发现小勇只写了一句话便交上来了。

  为了鼓励小勇写作文的信心,我改变了以往在班上读“范文”的习惯,这次改成了读“范句”。于是,作文课一开始,我就这样对同学们说:“这次同学们写的作文都不错,每一位同学的文章中都有十分精彩的句子,你们来听这个句子:‘时间就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我们无论如何都抓不住它。’怎么样,精彩吗?”

  同学们都鼓起掌来,这时我故意问大家:“你们知道这句话出自谁的作文吗?”

  同学们都摇着头说:“不知道。”

  “这是咱们班小勇同学写的,小勇同学最近的作文水平一直在提高……”当然,我没有告诉同学们,小勇的作文就这一句话。

  以后的作文课都是这样,不管小勇的作文写得如何,我都会从中找出一两句写得还不错的句子来给大家读。没过多久,我惊奇地发现,小勇不但不惧怕写作文了,而且经常主动写作文让我点评。

  这个把孩子作文中优点放大的做法,不仅适合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也十分适合家长在家中指导孩子写作文时使用。

  也许很多家长会说,我又不是专门的语文教师,作文的事情我也不懂,我怎么去指导孩子呢?其实,要让孩子写好作文,并不需要家长懂作文,孩子最需要的是来自于您的鼓励和欣赏。

  无论孩子的作文写得多么不好,只要家长用心,都会发现作文中出彩的地方,比如,孩子的作文感情表达得很真挚,孩子的作文观点很独特,孩子的作文错别字很少,等等。只要家长抓住一点,真诚地表扬孩子,孩子对作文的畏难情绪马上就会减少。当家长表扬孩子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像小勇一样,积极主动地写作文找家长点评,这说明他不仅不再惧怕写作文了,而且把写作文当成了一种乐趣。

  在这一点上,一位妈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四年级的梦琪放学回家后,发现妈妈正在摘录自己作文本上的优秀句段,便不解地问妈妈:“妈妈,你摘录这些句子有什么用呀?”妈妈很骄傲地说:“这些都是老师评出来的优秀句子,妈妈要把它们摘录到一个本子上,并且把它珍藏起来。

  看,梦琪的妈妈也不懂写作文,但她懂得欣赏孩子的作文,她的这一做法一定会给孩子一种强烈的欲望:一定要把作文写好。有了写好作文的欲望和动力,孩子离写好作文已经只有一步之遥了。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了四点快速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方法,家长们在欣赏和鼓励孩子的同时,可以借鉴以下的几种方法来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成绩。

  方法一:让孩子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写作文其实就是写他们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孩子写作文时觉得没什么可写,说明他们没有认真地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敏锐的观察力和真实的感受力是孩子写好作文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那些作文写得好的孩子的观察力和体验他人情感的能力都很强,而那些不会写作文的孩子,这两方面的能力都很差。

 

 

47节: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2)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有一次我带班里的学生去郊游,去之前,我没有给他们分配任何任务,回来之后,我问这些孩子:“这次郊游中,你们都发现了哪些事物,都有什么感受?”

  那些观察能力强的孩子一直在滔滔不绝地说:“老师,我看到河边的柳树发芽了,站在河边向远处望,就像图画一样,那些树都被染成了嫩绿的颜色,特别漂亮;小草已经从土地里钻出来了,我甚至能感觉到它们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而那些平时不善于观察的孩子却苦恼地说:“我怎么什么也没发现呢!”

  这就是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与不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的差距。这下,家长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下笔如流水,而有的孩子写起作文来就像笔重千金一样了吧?

  更多的情况下,孩子是否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细腻的情感,在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引导。每一位家长都有过带孩子去公园的经历,但在公园里玩耍的过程中,家长们是否有意识地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呢?看看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家长们就会明白为什么有些孩子从来不怕写作文了。

  每次带孩子去公园玩,妈妈总是有意无意地问小枫:“你看到什么了?”刚开始的时候,小枫很烦妈妈的这个问题,“所有的事物这不都在眼前摆着呢吗,妈妈你怎么还问我看到了什么呀?我看到的和你看到的事物是一样的呀!”

  “那可不一样,每个人的视角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他们所看到的结果也不同。就像看到秋天的落叶,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收获,而有人看到的是秋天的悲凉一样。”

  问的次数多了,小枫也就慢慢地接受了妈妈的问题,因此每次他都会积极地回答妈妈的问题:

  “我看到了一幅这样的‘画’:青山,绿水,一家人划着小船,在船上享受快乐。”

  “我看到了百花争艳,但牡丹花是百花中最神气的‘花王’。”

  ……

  也许是多年以来,小枫已经习惯了妈妈的这个问题,此后每到一个新的地方,不用妈妈问,他就会把自己的所见所感讲给妈妈听。

  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培养起来的。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像小枫的妈妈这样有意识地、耐心地引导孩子去观察、去体会,任何一个孩子都会像小枫一样能够敏锐地观察事物、对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感受。孩子具有了出色的观察力和感受能力,家长们还怕他们写不好作文吗?

  对于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来说,为了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给他们布置“任务”。例如,让孩子带着观察任务去公园玩;当看到那些跟他差不多的孩子在大街上卖花时,让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等。当这些硬性的任务变成孩子的一种自觉行为时,观察和感受生活就变成了孩子的一种习惯。无数事实证明,拥有这种好习惯的孩子,没有一个是写不好作文的。

  方法二:鼓励孩子去积累词汇

  我一向认为,孩子们写作文是一个先积累后创作的过程。前期的积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素材的积累;一是词汇的积累。

  素材的积累可以通过两种渠道获得:一是通过观察和体验生活获得素材,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二是通过阅读来获得素材,这点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将重点讲到,在此就不做过多介绍了。

  一篇作文会因为词汇丰富而变得有血有肉、生动形象。因此,丰富的词汇是一篇优秀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因素。

  那丰富的词汇量从哪里来呢?一位曾获得过优秀作文奖的孩子告诉我,丰富的词汇量从阅读中来。的确,一个词只有放在特殊的语境中,孩子才会很容易地把它记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我的学生去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报刊,背诵古诗、名言警句、歇后语等;并且,我还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背诵,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

  其实,这些方法都可以运用到孩子的家庭教育之中,只是家长要讲究策略,不要采用强制的手段强迫孩子去读、去背,而是通过别的方式,为“词汇积累”换一件“外衣”,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增加词汇量。例如,通过成语接龙的游戏增加孩子的词汇量;通过古诗接龙、诗词接龙、歌词接龙的游戏来增加孩子的词汇积累量,等等。

 

 

48节:语文——打好作文这场“硬仗”(3)



  另外,一位家长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点“笨”但很有效的方法——让孩子没事多翻翻词典,以下是他的原话:

  “我与孩子约定,不论在哪里遇到不认识的或不理解的词,例如,在某一张海报上,在公共汽车上,在随手翻阅某本书刊的时候,都要把它们记下来,并通过翻阅词典把它们搞明白。

  当然,孩子在翻阅词典的时候也是有技巧的,可不是仅仅把他遇到的那个词搞明白了就完事了,还要把这个词在词典中前后左右的几个“邻居”也弄懂,并把它们记录在一个小本子上。这样孩子一下就可以掌握好几个词汇了。”

  通过这种方法,孩子不仅可以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而且还能很清楚地知道这些词汇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这不仅能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而且对孩子整体语文成绩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

  方法三:鼓励孩子多运用一些修辞方法

  记得有位同事曾说过“修辞是作文的魔鬼”,的确如此,如果少了修辞,每篇文章都会减色很多。而如果在一篇很普通的文章增添几处恰当的修辞方法,那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变成一篇出色的文章。

  四年级左右的孩子刚刚接触修辞方法,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如果父母有意识地运用修辞方法,孩子不仅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些修辞方法,而且很容易就会把他们运用到作文中。

  一次,四年级的牛牛作文没有写好,爸爸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是怎么搞得呀,作文成绩像坐滑梯一样下降得这样快?”

  “老爸,你也太夸张了吧!”牛牛不服气地说。

  “噢?你知道老爸运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方法吗?”

  “当然了,我不但知道夸张,还知道比喻、拟人、排比呢。”

  “那我来考考你它们都怎么用,‘牛牛的脸蛋红扑扑的,像个红苹果。’爸爸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比喻。”

  “那你能说一个拟人的句子吗?”

  “听到了雷公公的呼唤,小雨点们像听到了命令似的投向了大地妈妈的怀抱。”

  “好小子,你说得很正确。其实,只要你在写作文的时候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方法,你的作文成绩马上就会提高。不信,你再写一篇作文重新让老师评分,肯定要比你现在的作文分数高得多。”

  其实,很多老师教学生写作文时,都会鼓励孩子去运用修辞,但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分孩子根本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修辞。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运用修辞时,有一个很大的前提,那就是在孩子能够熟练地掌握这些修辞后,才鼓励他们运用在作文里。

  但家长也应该注意,鼓励孩子多运用修辞,并不等于鼓励孩子把不相干的几个修辞句子堆砌在一起,或者在不适合用修辞的时候刻意去用修辞,这样不仅不会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反而是把孩子引入了写作文的误区。

  方法四:运用“看、听、感、想、做”来充实作文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写作文,而是写不好作文。其实初学写作文者都面临这样一种情况,他们写出来的作文要么像流水账,要么干巴巴的像豆腐干。从修改孩子们作文的过程中,我总结出了一个写作文的好方法,对这些初学写作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这个方法就是运用“看、听、感、想、做”来充实作文,让作文变得丰富起来。

  很多家长常常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指导孩子写作文,他们经常苦恼地向我求救,每当这时,我都会给家长们提这样一个建议:问孩子五个问题即可。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当时的感觉是怎么样的?你想到了什么?你又做了些什么?

  一位妈妈是这样指导孩子修改作文的:

  一次,老师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烦恼》,菡菡是这样写的:

  爸妈常在晚上出门,我一个人待在家里,非常害怕。晚上看家,实在可怕,非常非常的可怕。可怕,可怕,真是可怕。

  看了菡菡写的作文,妈妈忍不住笑了起来,但仍然不忘表扬孩子:

  “你想到这个角度很好,每个孩子晚上独自在家里都会害怕,这确实挺令人烦恼的。”

  妈妈想了想继续说:“但你写的这篇文章不够生动,你自己读读,是不是有种干巴巴的感觉?”

  菡菡点了点头,然后问妈妈:“如何才能让文章变得生动起来呢?”

  “这样,妈妈只问你五个问题,当你一个人在家时,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

  “听到了什么?”

  “听到厨房里‘砰砰’的声音。”

  “那你当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我感觉好像有小偷进来了。”

  “你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小偷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把咱们家的钱都偷走,然后把所有值钱的电器都搬走。”

  “想到这些后你是怎样做的?”

  “我躲到被窝里,把头蒙住,不敢动,盼着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其实,把你回答的这几个问题连起来,一篇很好的作文就成形了,不信你试试。”

  菡菡真的按着妈妈所说的去做了,结果写出了下面的文字:

  爸、妈上街去了,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当我看到行人从窗外走过的黑影,或是听到厨房里‘砰砰’的声音,我便以为小偷来了,吓得说不出话来。假如小偷来了,他会把我绑起来,用毛巾把我的嘴塞住,不让我喊叫,然后偷我家的钱,搬走我家的电视机。我不敢捉小偷,所以跑进卧室里,锁起了房门,躲在被窝里。在被窝里,我一直祈祷:爸、妈,赶快回来吧! 

  其实,每一位家长都有能力指导孩子写作文,仅仅是问孩子五个问题,然后引导他把所回答的答案写出来。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能够把这几点写清楚的作文,已经算很出色的作文了。

  四年级左右的孩子正处于学写作文的初级阶段,正是盛产“流水账式”和“豆腐干式”作文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掌握“看、听、感、想、做”这一写作技巧,孩子的作文分数很快就会提升上来。

  也许有些家长会说,这种“公式型”的写作技巧会把孩子的思维束缚起来,或者会使孩子在写作文时,不再动脑筋,直接按着“公式”去套写作文,在这样的方法束缚下孩子永远写不出好作文。

  家长们的这一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其实,孩子按着“看、听、感、想、做”这种模式去套写作文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思考过程。当孩子熟练掌握了这一技巧后,他们便能做到灵活运用,不用再去套用这一模式了。

http://book.qq.com/s/book/0/15/15408/48.shtml

 

为什么说小学四年级是关键期?

    1、四年级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911岁孩子处于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
    2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随着大脑发育的成熟,思维发展水平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小学四年级是这个飞跃过程的关键时期。这时期孩子的注意力的稳定性提高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快速发展;
    3
、四年级是培养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也是学业成绩开始分化的时期;
    4
、四年级是良好学习习惯定型和培养的最后关键期:
    5
、四年级是培养优良品德和社会评价能力的重要期:
    6
、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转折期.

    四年级孩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包括:
    ☆阅读的技巧和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的基本能力;
    ☆计算能力,数学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英语语言的学习能力;
    ☆一些基本的社会和科学知识,探索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年级孩子开始形成自我评价意识,是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好时机,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针对孩子的进步和良好行为及时给予孩子以鼓励和赞扬,父母肯定性的评价是孩子树立自信的催化剂;
    ※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和观点,并给予肯定;
    ※让孩子参与解决一些家庭问题的重要决策,树立孩子的家庭责任心,从而促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让孩子想办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一旦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潜力,信心就会油然而生;
    ※鼓励孩子多交往,积极参加各种家庭和集体活动并做出自己的贡献,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者优点,得到肯定性的社会评价;
    ※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或者改变不良习惯取得学业成功,取得成功是培养自信心的重要动力和基础;
    ※家长对孩子的经常积极暗示有助于树立孩子的自信;
    ※对孩子的要求和鼓励主要基于“不求超过别人,但求超过自己”的原则。

    让孩子学会做学习的主人
    ☆学会自己做作业:养成自己做作业、自己检查作业的习惯,最后自觉收拾好书本和文具;
    ☆学会查阅资料:帮助孩子学会查资料就等于将孩子自己正在铺设的学习道路延长和拓宽;
    ☆整理自己的学习笔记
    ☆孩子的成功从反思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样教小学生预习和复习
如何教育四年级小学生健康发展
三、四年级语文是个坎!掌握这份学习攻略,孩子语文成绩一定好
小学一线语文名师何捷|从三个方面生动解读语文学习
家长怎么做才能避免“三年级现象”的发生
心田花开|三年级作文补习|怎么写三年级作文,六大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