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1.关于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的概念和关系

1.1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5],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美国学者鲍姆林特按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父母、专制的父母和宽容的父母。原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教养方式概括为四种: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合作的家庭关系。我国的刘金花把家庭教育分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和分歧型;白燕的分类方式为:溺爱娇纵型、家长专制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等;台湾《社区青少年教育》(台湾复文图书出版社民国74年版,第12页)一书将父母管教方式分为四种类型:放任型、溺爱型、民主型和分歧型[6]。本文对家庭教育方式的分类为:民主型、溺爱娇纵型、专制型、放任型等。

1.2儿童(小学生)社会化

美国心理学家默森认为,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态度、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同伴关系等。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心理系安娜.萨恩森博士认为,社会化就是指儿童学会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爱别人、怎样接受别人的爱[7]

所谓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和行为规范。可以说,家庭是儿童社会化最早的执行者和基本执行者。但在诸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则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正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并由此构成了儿童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和目标[8]

1.3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儿童学到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基本行为规则,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儿童培养并提高与人沟通和交往的能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角色意识,它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此外,它还能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9]

研究表明,父母采取放任型教育方式虽然给了孩子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有利于孩子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但这种方式使孩子接受父母的教育影响较少,对孩子是不负责任的。特别是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阶段,如果采用这一教育方式,会导致子女社会性发展的不成熟,具体表现在儿童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对道德规则的遵守、同伴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父母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往往是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对孩子过多干预、过分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10]。因为权威民主型的父母坚定、自信、轻松而有判断力,对孩子的要求既明确又严格,他们的严格要求使孩子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孩子较少因犯错误而受到父母的惩罚。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让孩子感到爱和关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情绪稳定而乐观的孩子。做个权威型的父母,这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促使儿童社会化得以良好发展的必要。

综上所述,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通过接受父母的教养方式施加给他们的教育影响,继承并获得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传统的行为习惯,并为将来的发展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关于小学生的同伴关系

2.1同伴关系的含义

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11]。在儿童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两种社会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儿童社会化中起着成人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2.2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

同伴关系是一种在交往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12]。有着多重身份的小学生(子女、学生、朋友等)作为交往的主体,在交往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不断坚定或改变交往的动机、策略和态度等。根据前人的研究,现在把影响小学生同伴交往的因素做个简要的概括:

其一,社会行为。小学生的社会行为影响其同伴接纳。儿童与同伴交往最直接的方式就体现在其行为表现上。如果一个儿童总是对同伴挥拳相向,动不动就打人、骂人,发脾气,他自然就不会得到同伴的喜欢与接纳。同样,那些表现出较多退缩行为的儿童,他们总是给人一种胆小、怯懦、害羞的印象,常常躲在同伴群体中,不敢更多地表达自己,不敢主动地与同伴交往,这势必影响他们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造成他们同伴接纳程度低的原因更多地在于他们被忽视,而不是被排斥。

其二,教师接纳。教师接纳影响儿童同伴接纳。研究发现,教师接纳与儿童同伴接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不同教师接纳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

其三,学业成绩。学业成绩影响儿童的同伴接纳。研究发现,学业成绩与儿童同伴接纳有明显相关。不同学业成绩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在赋予学习成绩极高价值的社会文化中,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其同伴接纳之间存在这种关系是不难理解的。

其四,社交策略。社交策略影响儿童同伴接纳。社交策略与儿童同伴接纳存在明显关系。儿童所提出的适宜社交策略数的多少与其同伴接纳程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那些能提出较多适宜社交策略数的儿童,在实际人际交往中往往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性知识并能表现得很好,他们不仅会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而且了解人与人的交往中更要尊重别人,待人真诚,守信等,而这也给他们带来了“不错的人缘”[13]。反之,则同伴接纳程度低。

其五,社会认知。社会认知影响同伴接纳。同伴交往的认知模型、交往目标直接影响了小学生的择友类型以及对待同伴的态度、方式等;社会认知能力和归因则主要反映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小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各种事件或冲突的认识与处理。如果其社会认知能力较强,则就能善于处理与同伴的关系,反之,则必定是比较不受同伴欢迎的类型。在与同伴交往中的归因同样影响同伴接纳。如果是积极、自信的归因,则能取到较积极的效果;消极、自卑的归因必定导致畏惧、退缩性行为的产生,也难以有良好的同伴接纳。

其六,家庭情景因素。家庭情景因素等都会影响儿童的同伴交往(Parke &L add1992Rub in1994)。相关研究反映:儿童在拥挤的空间内更多地表现攻击及竞争行为(AielloNicosia & Thomp2son1979);适量的玩具会导致儿童与同伴游戏的增加(VandellWillson & Buchanan1980);玩具的性质及其它环境条件也影响儿童的交往,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多见于绘画、图书角及其他较为安静的环境中。布娃娃区则多为角色游戏和合作游戏(Rub in1977),户外活动中则多为消耗大量体能的大肌肉活动且有较多的合作游戏(Hartup1983) [14]

2.3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社会化(朱玉红1996),发展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促进儿童共同活动和相互协作;有助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张文新1999),向儿童提供容易被接受的经验,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符明弘等1992),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儿童的同伴经验还有利于塑造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15],满足儿童正常的心理需要(如:团体归属感、成就感),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有利于情绪的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积极探索的精神;同伴交往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 同伴关系良好则亲社会行为较多(李丹2000)

因此,重视同伴交往,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可以为儿童科学地、创造性地、高效地学习提供重要保证,也是促进儿童身心主动、积极、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16]。一方面家长要尊重儿童的同伴关系,悦纳儿童的同伴,因为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心理和社会价值;另一方面也要求家长密切关注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一旦发现儿童脱离常轨,或该群体为不良少年所控制,则应采取果断的干预措施,对儿童进行指导、教育,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17]

3.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要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就有必要先弄清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与同伴关系的联系,因为一个家庭的亲子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反映出这个家庭的教育方式。

同伴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两个独立的系统,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家庭和同伴为儿童的社会化提供了两个主要的场所。同伴关系在儿童青少年发展中具有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预告和决定着日后的同伴关系,而同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了亲子关系的某些特点。

家庭关系与同伴关系相互联系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有三种最引人注目(Parke & Ladd1992):第一、父母的社会化策略会影响到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在同伴关系中,儿童会将这种特征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包括与儿童交往中)体现出来。第二、父母对于儿童在同伴中如何交往有明确的指导。父母指导他们的孩子以适当的方式与他人游戏、玩耍,并且支持和维护着儿童与其他同伴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第三、作为孩子社会生活管理者的父母的作用。他们为孩子和其他儿童接触提供机会,而且在孩子如何与其他儿童交往、交往的深度以及和什么人交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主动的作用。然而,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有时是消极的。父母可能因搬迁或给孩子转学而破坏了孩子的友谊;专断的父母还可能简单粗暴地阻碍孩子与家庭以外其他儿童的交往。

家庭关系对于同伴关系的影响主要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的作用(Ladd1992)。直接影响主要是涉及父母在儿童与同伴交往中作为管理者的作用。父母是否对儿童如何与他人交往进行明确的引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质量。家庭关系对同伴关系的间接影响有多种方式。父母的人格会间接地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儿童在家庭中的抚养经历等将间接地影响着儿童同伴关系的性质。具有(不)安全依恋历史的儿童长大后会将这种(不)安全感带到他们的社会关系中。此外,家庭抚养技巧与儿童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父母温暖、父母控制、父母参与、民主的态度等家庭特征有助于培养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19]

3.1从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入手来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社会认知、家庭情景因素等都是其同伴关系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与家庭教育方式也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的:

其一,小学生在与同伴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和方式,包括狂妄粗暴或胆小怯懦,都与其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紧密的关系。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就已经基本上决定了他们对待同伴时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如: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对待同伴时,多数能以礼相待,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不会独断专横,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简单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一般根据孩子本身的性格分两种情况:胆小懦弱的孩子,在粗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一般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等;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粗暴的家庭环境下一般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表现出较多的反社会行为;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对待同伴一般比较不负责任,因此比较难以得到同伴真心的接纳;溺爱型家庭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在同伴交往中更多地是考虑到自己,较少会关心其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因此同伴接纳水平一般也较低等。

其二,教师一般都喜欢乖学生,即听话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民主家庭的学生一般比较懂事,与人相处较温和,比较能讨老师喜欢;粗暴家庭的软弱学生一般也较乖,和教师的关系相对比较好;粗暴家庭的粗暴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则一般较差等。而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又反过来能影响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与教师关系不好的人易形成一个反对派,与教师关系较好的学生也比较容易走到一起,而两伙人却比较难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其三,民主型家庭的家长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一般比较民主,多数会考虑孩子的情况,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礼,不会独断专横,强迫孩子要拿高分,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同样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水平较高。简单粗暴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一般根据孩子本身的性格分两种情况:胆小懦弱的孩子,在粗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一般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等,这样的孩子由于担心父母动粗,更多的只能拼命读书,不管自己是否聪明是否能拿高分,唯一的目的是满足父母的要求以防止父母的责备打骂,这样通过努力换来好成绩的孩子,一般也能换来其他同伴的尊重和接纳;但如果没能换来好成绩,同样也难以换来那些唯成绩论者的接纳(包括老师和同学);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粗暴的家庭环境下一般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表现出较多的反社会行为,这样的孩子,父母越是强迫要拿高分,他就越是不听,越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等。

其四,社会认知能力是儿童心理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儿童人际交往中,除了要表现出和善的行为以外,其策略性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父母的社会化策略会影响到儿童在同伴关系中的地位。在同伴关系中,儿童会将这种特征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包括与儿童交往中)体现出来[18]

其五,关于社会认知和家庭情境因素。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家庭教育方式是父母在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我们知道,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这三大方面同时又是组成家庭情境因素的重要方面。所以,也可以说家庭教育方式是家庭情境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对儿童的情感表现及其给孩子创造的家庭环境,这些因素长期作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的社会认知的形成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由此可见,小学生的社会行为、教师接纳、学业成绩、社交策略、社会认知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家庭情景因素则包含了家庭教育方式本身,同样受其影响。从这个程度上说,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3.2从家庭教育方式的类型入手来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将持续一生,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形成个体的生活习惯、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因为个体在这里接受了最初的影响、家庭中以抚养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使父母在促使个体社会化中发挥一种权威性的影响[20]。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受到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因为当儿童融入一个同伴群体中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生活习惯、对人对事的态度、性格脾气、行为方式都是在其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家庭对儿童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都会对他们的同伴关系产生影响。那么,具体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的同伴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下我将具体针对民主型、溺爱骄纵型、专制型、放任型四种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进行探讨:

3.2.1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

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它建立在亲子平等的基础上,其主要表现是父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注意调动孩子的主动精神和培养孩子的自理自制能力,对孩子的期望、要求以及奖励、惩罚做到恰如其分,并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图,能尊重合听取孩子的意见,随时纠正自己在教育中的失误。这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教育方式[21]

小学生在与同伴相处时所表现出来的社会行为和方式,包括狂妄粗暴或胆小怯懦,都与其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有紧密的关系。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就已经基本上决定了他们对待同伴时会有什么样的社会行为。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是活跃的,其社会外显行为时爱憎分明的;对待同伴时,多数能以礼相待,遵循民主协商的原则,不会独断专横,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处于领导地位,他们的攻击行为和领导行为是亲社会的。这些孩子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所以,学习上一般也不会太差,以中等或优秀的居多,加上这样的学生一般比较懂事,性格比较温和,懂得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做事做人都比较有主见、有策略,所以一般都深得教师和同伴一般都喜欢,同伴接纳水平较高。

3.2.2溺爱骄纵型教育方式

溺爱骄纵型教育方式的特点是:对孩子顺从和过分保护。具体表现为父母视孩子为“上帝”,把孩子摆在家庭的至高无上的位置,对孩子的主张、要求总是无条件地接受,为了迎合孩子,父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22]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从小让父母宠惯了,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在同伴交往中更多地是考虑到自己,较少会关心其他人的需要和感受,一旦自己的主体地位遭到侵犯或受到忽视,就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出现攻击性行为等。由于父母的过分顺从和保护,孩子很可能滋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在同伴交往中依赖性较强,常常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喜欢别人也像父母一样顺从自己,且一般属于被保护对象,因此同伴接纳水平一般不高。

3.2.3专制型教育方式

专制型教育方式的特点是: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具体表现为采取强制手段让孩子听命于父母,模式孩子的兴趣和意见,不允许孩子对自己的切身问题有发言权;要求孩子随时都要遵守父母的规定,即使一点小错误也会遭到训斥或惩罚。结果压制了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23]

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小学生,一般根据孩子本身的性格分两种情况:其一、胆小懦弱的孩子,在专制型的家庭中成长起来,一般由于担心父母动粗,更多的只能拼命读书,不管自己是否聪明是否能拿高分,唯一的目的是满足父母的要求以防止父母的责备打骂,这样通过努力换来好成绩的孩子,一般也能换来其他同伴的尊重和接纳;但如果没能换来好成绩,同样也难以换来那些唯成绩论者的接纳(包括老师和同学);平时表现出更多的社会退缩行为,如胆小害羞等;在老师面前一般比较沉默安静、温和,与同伴交往时,一般不敢做有反常规的事情,深怕受到老师、父母的责骂、处罚,同伴面前常表现得沉默寡言,没主见,做事畏畏缩缩,容易被人忽视,所以同伴接纳水平一般也不高。其二、自尊心较强的孩子在粗暴的家庭环境下一般很容易形成逆反心理,常不喜欢学习,父母越是强迫要拿高分,他就越是不听,越对学习产生厌恶心理等;常会用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来对待同伴,要别人唯自己独尊,敢与老师对立,容易拉帮结派,义气较重,表现出较多的反社会行为,一般能得到一部分同伴的追随和认可。

3.2.4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

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的特点是:亲子关系的淡漠。在父母眼里,孩子无足轻重,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对孩子的喜怒哀乐漠不关心,对孩子的行为没有任何规定或要求,亦无所谓奖励或惩罚,任孩子自己发展。这是放弃做父母的责任,对孩子、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教育方式[24]

放任型家庭的孩子,对待学习一般也抱无所谓的态度,可能对什么事情、什么人(包括老师、同学、家长、朋友等)都漠不关心,对待同伴一般比较不负责任,这样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不高,教师接纳水平和同伴接纳水平一般都不高;他们也可能对什么事什么人都很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关心换来别人同样或更多的关心,以弥补亲子关系中的缺口;这样的孩子,一般学习上也会比较用功,重视学习成绩,真心希望用优秀的成绩来引起同伴和老师的注意,换来他们的尊重和关心,他们重视与同伴的关系,重视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所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一般也会表现出较多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水平因此也较高。

从总体上看,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有利于培养孩子友好地与人相处、关心理解他人;而消极的教养方式如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易使孩子不相信他人、对人态度粗暴,甚至出现逆反心理;而过干涉、过保护又易使孩子缺少主见、盲从,经不起挫折的考验。因此,应倡导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能在感受父母关爱的同时,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在与他人交往中客观地对待他人、关心帮助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25]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957fae01011668.html

 

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幼儿的形成原因及教育策略
孙云晓教育感悟(一)
家庭教育与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为“坏关系”,高三学生患上抑郁症!如何帮孩子走出不良关系的影响?
父母离异,为什么孩子会觉得是自己导致的?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郑晓边教授家长直播课第七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