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科研的“五项修炼”
教育科研的“五项修炼”
转载

当前,对于“教师怎样搞科研”正是理论界与实践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校本科研的开展,使中小学教育科研逐渐走向务实,并真正地把教育科研的目的定位于成长教师、发展学校。尽管在认识上,教师也许正在接受这样的科研理念,但是在实践中,仍有许多的疑虑没有解决,本文试就“教育科研‘五项修炼’”发表自己的一得之见。

包括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实现自我超越、开展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五项内容的“五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论,我所说的“教育科研的‘五项修炼’”则是指:善于学习、勤于反思、敏于行动、勇于创造和乐于奉献,这五项工作看似“老生常谈”,却是教育科研重要的修炼。

一、善于学习——教育科研的基础。

教育科研其实是一种学习,学习是生命成长的需要,是“自我超越”的代名词,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地改变自我,改善自我,实现不断的自我超越。所以,善于学习是教育科研的基础,教育科研的过程正是在学习中提高的过程。以教育科研的视角看学习,我以为,要做到倾心、专题和多向。

1、倾心。所谓“倾心”,就是学习要建立在一种崇敬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建立自己的教育信条。(1)拥有自己倾心的教育大家,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该拥有精神导师,而这些我们的教育先贤,这些伟大的教育大家,正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我甚至认为有必要在教育中崇尚“教育追星”,让我们有一定的时空中甚至入迷似地“爱”上那些伟大的教育家,以他们为师,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在这样的教育行为中建立自己的教育信条、教育信仰、教育理想。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博士就是以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精神导师,在追随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中成就其事业和人生的。(2)“崇敬”不是盲目崇拜,而是包括了“充满敬意的批判”,我们在“教育追星”中要避免把教育家神化的现象。学习做到了“倾心”,会获得一种精神的力量。

2、专题。没有专题的学习就像没有目标的航行,东一榔头西一锤的学习不容易造就教育的深度,以科研的视角看学习,就必须加强学习的专题性。(1)建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课题来自于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个性与专长,以课题来引领自己的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更为“专一”。(2)研究一位学科教育专家(特级教师)。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要避免假大空,就要与自己的学科紧密相联,研究学科,可以从跟踪研究特级教师的课堂开始,选定一位特级教师作你的“指导老师”,研究其录像课、阅读其专著、撰写研究文章等,模仿他的课堂教学,不断地领悟、揣摩,慢慢地走向自己的路来。

3、多向。教师的研究不是一己的学习,而应呈现出一种“多向性”来。(1)要培养同事之间深度会谈的习惯,让谈生论教成为共同的旨趣,教育科研才能成为一种文化。(2)要善于学习同事的经验,我曾经多次与江苏省特级教师薛法根一起听课,发现他总是能有收获,但我们很多人却总觉得学不到什么,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善于取人之长的原因。(3)要向我们的学生学习,学生是我们的老师——教育学老师,他们每天在给我们出题目,在考验我们的教育智慧,在发展我们的教育能力。

二、勤于反思——教育科研的核心。

反思是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形式,是教师实践智慧形成的主要途径,勤于反思可以改变我们的潜意识,所以能够真正地改变我们的行动,“反思”是“行动研究”的灵魂。

1、坚持长期反思。(1)选择个性化的反思形式。教学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市教育局在全市范围内倡导“135行动研究”,即一个中心,以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为中心;三个结合,倡导每位教师做到读书、实践和写作三者结合;五种反思形式:教育日记(教学后记)、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育沙龙(基于写作的网络式沙龙或茶馆式沙龙)和教育论文(论著)。当然还我们还有许多种教育反思形式,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个性化的自己喜爱的反思形式。(2)长期的坚持与努力。朱永新教授曾经许诺成立《成功保险公司》,称坚持十年每天一则千字文写作的教师必定成功。我想,我们教师关键的是要抓住某一种反思形式长期地坚持,当你像苏霍姆林斯一样终身写作教育日记的时候,你的精神境界在教育科研中得到的提升将是惊人的。

2、寻找关键之处。勤于反思不是盲目的无效之思,而是要进行智慧的思考。那就要善于寻找关键之处,即学会思考。学会思考,要锻炼自己对问题的敏锐性,善于发现问题、捕捉问题;在这样的基础上,要学会系统的、全面的思考,去寻求问题的症结之所在;要善于与他们合作,虚心地利用他们的智慧来一起寻找“关键之所在”,唯有寻找问题发生的关键原因,才能找到问题解决的关键的方法,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有一些听了一节语文课《火烧圆明园》,课堂上引入了许多课外阅读资料,组织了很热烈的讨论,看上去热闹非凡,好像是“体现新课程精神”的,但大家听了总觉得不是味儿,可是说不出来,后来听到一位特级教师在评课时说,这节课的症结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价值引导”,因为,在教学中,有一些东西在一定的教学场景中需要教师的“讲解”,因为,教学是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的统一。——这样的反思就是从教学思想的深度,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3、勇于自我解剖。在我们的教师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却原地踏步。所以有人说:我们并不缺少理念,而是缺少行动。其实,为什么我们在“知道了”理念之后仍然没有与“理念”一致的行动呢?关键在于我们的“理念”不是自己的,而是从书上读来的,从专家报告中听到的,我们并不缺少的是“公共理念”,而我们缺少的是“个人理念”,公共理念与个人理念有时候表述出来的时候也许相仿,但其理解的深刻程度却是不一样的。而勇于解剖自我是获得个人理念一重要途径,真正的观念改变总是很痛的,理念的更新是一种痛苦的经历,我们要在痛苦的自我解剖中建立真正自己的理念,只有在跌打滚爬中形成的教学、教育理念,才会具有个人性,融入自己的血脉。

三、敏于行动——教育科研的关键。

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最关键的修炼在于“行动”。自古华山一条路,行动是通住成功的华山一条路,所以,朱永新教授才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作为他主持的“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在我看来,“敏于行动”成为教育科研“五项修炼”中关键的一项在于这种“行动”的两个特征:一是行动的研究取向,即教育科研视角的“行动”,是具有研究性质的行动,而不是盲动,我们倡导“行动研究”,但“行动”不等于“研究”,所以我们应该强调“行动的研究取向”;二是研究的行动取向,研究如果不能在行动中进行的话,就不能改变我们的教育行为,就是纸上谈兵,就是书斋科研甚至是伪科研。在加强“敏于行动”的修炼的时候,我们应珍惜今天、珍视障碍、珍重体验。

1、珍惜今天。(1)珍惜今天就是勇于从此刻开始。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努力的太晚,常常会惋惜逝去的时光,其实,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生命的开始。所谓“敏于行动”之“敏”,第一就要有“从今天开始”的勇气。我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来表述:“生命,应该可以从此刻开始!从此刻开始,为时永远未晚!就比如吧,我们正是新生儿,就要从此刻开始成长,我们成长着、进步着,10年吧,我们可以有着多少的发展啊,我们可以进入怎样的一个世界啊!你看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长成一个10岁的儿童,其间有着多少的巨变?那么,就算你今天已经60吧,在你70岁的时候,你一定可以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了!”(2)珍惜今天就是不再拖拉。我曾经与教育部艺术教育专家组成员、特级教师胡继渊老师同事,我发现他有一种极好的品质,就是做事情从来不拖拉,总是“今日事,今日毕”,我想正是这种珍惜现时的作风造就了他的学术水平。

2、珍视障碍。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障碍,正是教育科研成功的机会所在,在障碍中行动才能促进专业成长,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老师们在课堂上总是下意识地回避矛盾,回避障碍,“小手如林,对答如流”——那种去障碍的课堂常常让我们感到舒服。然而,课堂上的许多障碍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却是极为重要的。打个比方吧,如果我们在没有行人与车辆的路上学习驾驶,我们是永远也不能成为一名熟练驾驶员的。我们的教学中如果不能善待障碍,不能在障碍的处理中生长自己的智慧,也是不可能成为一名“专家教师”的。珍重障碍的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主动研究后进学生,成为名医要会治疑难杂症,成为名师应学会转化“后进学生”,李镇西老师就曾说过,每个后进生都是一个科研课题。

3、珍重体验。有行动必有体验,我们要珍重体验,无论正确与错误,都要珍重体验,因为体验是一笔财富,我们知道在每个人的知识体系中,显性知识只是冰山浮出海面之一角,而冰山底下的则是缄默知识,而缄默知识主要通过体验获得。体验从行动中来,是你自己的,在行动中获得的体验是形成“个人理论”的基础,没有行动体验,就没有“个人理论”。当然,“体验”要形成“个人理论”还应做好两项工作:(1)将公共理论作为基础,没有公共理论的学习,体验始终停留在体验层面,不能真正地形成渗入血液的“个人理论”。(2)不断地反思自己的验,要尝试着将自己的体验诉诸笔端,将自己的体验置于理论的解析之中。

四、敢于创造——教育科研的发展。

教育科研不仅仅是为了“继续”,更重要的是为了“创造”。但是,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创造性,主要的不是表现在“理论创新”,而是表现在“自我超越”。教育科研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由之路。

1、在目标导向中拥有创造张力。创造性张力理论是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理论基础,根据创造性张力理论,人类的创造性张力来源于目标追求,或者说,愿景追求和现实审视之间形成一种类似于牛筋一样的张力,即创造性张力。由此可见,创造性张力的来源有二:(1)现实审视,清醒认识自己的现有,认识自己的发展空间,是创造性张力的来源之一。(2)目标导向,给自己的人生制订一个个奋斗目标,以理想的追求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导向,一是要利用好平台,目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为教师成长设置了诸多台阶,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名教师——特级教师,如教科新手——教科能手——学术带头人,等等,这些台阶能引领教师去不断进步;二是更要通过创造性的实践去追求教育理想,要建立起自己的教育信仰,在追寻自己的教育理想中,勇于创造,实现自我超越。

2、在创新自我中战胜职业厌倦。职业厌倦对于教师成长来说危害性是很大的,它使我们教育热情冷漠,教育智慧减少,教育敏锐不足,进而使教师的人生缺乏生机。战胜职业厌倦的最好途径就是通过自我创新,创新自我使自己充满生命力,其实,创造性是教师职业特点之一,创新是教育科研的发展力。如果我们坚决地对自己说“我不要重复自己”、“我不会重复昨天”、“我不能过‘昨天是前天的复制,明天是昨天的复制’的生活”,那么我们就会“青春永驻”,就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创造使人乐而忘忧”。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备课就不会靠复制老教案得来,因为我们不会用去年的船票去坐今天的船!

3、在耐得寂寞中发现“创造因子”。(1)教育科研应该扬人之长,找到一项自己的所长,是“创造的因子”,是创造的增长点,找到善于自己的研究特长,这是走向成功的重要起点,魏书生老师在谈自己的成长经历时也说过要“发展自己的长处”。我市青年教师管建刚老师与学生一起编辑《评价周报》,就是找到了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的平台,出版了《魔法作文营》一书,教师的个性成熟与教师专业成长应该同步发展。(2)教育科研要能耐寂寞,创造的真正快乐并不在于成功时的人们的惊羡,更在于成长本身的幸福,谁能够体验到这种幸福,谁就能耐得寂寞,与时俱进但不唯潮流,追求成功但不唯“奖状”“证书”是瞻,为着心中的理想,守住奋斗的寂寞,在孜孜以求中创造,才是大创造,才有大境界。

五、乐于奉献——教育科研境界。

奉献是一种精神享受,不是一种“崇高”,如果是因为爱好而作,“奉献”就成为了“享受”的同义词,朱永新教授曾著有一书,书名即为“享受教育”,朱老师将几乎所有休息日都“奉献”给了教育,因为他的忧患意识,因为他的使命感,同时,也因为他在教育研究中获得幸福感。当教育科研成为快乐无私的奉献的时候,我们的教育科研进入一种人生的“化境”我们将教育与生命化而为一了。“乐于奉献”主要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保持乐观的心态。奉献着是快乐的,奉献者是幸福的。魏书生老师在《班主任漫谈》中就提出,要“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要“选择积极角色进入生活”,“多抢挑重担,少推卸责任”。在现实中,我们看到有不少的老师喜欢怨天尤人,缺少一种乐观的心态,所以,他们把自己应做的工作当作一种额外的负担,这样的老师是很难进入教育科研的较高境界的。

2、培养研究的爱好。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职业成为一种爱好。为自己的爱好而做出的一切,都是一种不图回报的“奉献”。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为了爱好而做出的“付出”也算是“崇高”的话,那么,那些赌鬼恐怕是最为崇高了,他们牺牲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金钱,乃至还要冒着进班房了危险。这当然是笑话,但这也给我们启迪:如果教育科研成为了你的爱好,那么,你的投入更会全身心,就会更真切。

3、进入忘我的境界。世上凡成大事者,必曾进入忘我的境界。“投入地爱一次,忘了自己。”教育科研也是如此。我曾听薛法根老师的同事说,薛老师进入语文教学研究的“忘我”境界之后,常常会在几乎任何时候同他讨论语文教学,无论是在课后的办公室里,还是在餐桌之上,抑或是在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无时不在的研究,那种忘我的追求使薛老师进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较高境界。

(发表于《教育情报参考》2006年3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随笔】让教师赢得专业的尊重
教师如何做好教学科研与论文写作
小学信息技术特级教师
走近名师 争做明师(历史)
32岁的特级教师
成长的笔画——读《特级教师的特别建议》作者:林高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