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共生:基于现场的教学
【内容提要】共生教学是基于现场的教学,它的重要特征是“以活激活”。具体体现在:基于现场进行教学目标的调整,基于现场进行教学内容的再生,基于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基于现场进行教学思路的变通,在读写实践过程中体现教师的角色。

【关键词】共生 基于现场 教师角色

有不少青年教师问过我如何才能把课上活。是的,大家都想把课上活,但却常常不能如愿。把课上活,可能有很多因素和很多条件。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拘泥于教学计划上课。不少年轻教师上课,完全是按照计划一步一步进行,甚至每一句话都是课前准备好的。这样的课是无论如何也是活不起来的。现在有一个流行的说法,叫以学定教。我们觉得,以学定教,最主要的并不单单是备课的时候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而是指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学生出发从学情出发,从教学现场出发。因此,尽管共生教学并不排除教学内容的精心预设和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但其根本性特征的体现还在于它是基于现场的教学。

一、基于现场的教学目标调整

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我们的基本观点是:语文课堂不能没有教学目标,但不能刻意追求目标的达成。语文课堂没有教学目标,教学就没有指向,课堂教学很容易出现随意性。刻意追求目标的达成,就会无视至少是忽视学生的现场学情,就会牵着学生走,就会赶进度,就会任务式,课堂自然就活不起来,更不可能实现共生。这一方面是由于有些目标一节课很难完成,另一方面由于课堂现场的学情是复杂的是变化的,并不和我们的预期完全一致。所以,共生教学要求,必须基于现场对教学目标进行及时调整。教学《白雪歌武判官归京》,在我制订的教学计划中,第一个目标就是能够默写课文。可是,在某一个学校教学这篇课文。开始上课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对预习要求也不清楚,预习也不够到位,于是我及时把“默写课文”的目标调整为“抄写课文”。我想,如果仍然按照原先计划,要落实默写课文的目标,那节课的整体效果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默写课文”的目标也未必能够很好实现。我教学《孔乙己》,其中一个教学目标是认识孔乙己悲剧的自身因素。即在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和人情冷漠的社会是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之后,通过孔乙己和蒲松龄的对比,认识孔乙己自身也是悲剧的原因之一。但在许多情况下,这个目标我是放弃的。因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不同的课前学习,不同的课堂反应,前面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所需要的时间和效果都不一样,我不能为了完成所有的既定目标而不顾前面学习任务的学习效果。于是这一个教学目标就成了我用一节课教学这篇课文的机动目标。教学目标的及时调整,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切合学生实际和课堂实际,这就为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空间,使教学的共生有了更好的条件。

二、基于现场的教学内容再生

教学内容的生成,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们在谈共生教学的生长性时,也已经涉及过这个内容,但无论是一般意义上的内容生成还是教学内容的生长性,似乎还都不能完全等同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谈到什么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时说过,从共生教学的角度看,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参考书上的内容多,试卷上的内容多,往往很难是好的课堂,而教师带进课堂的内容少,课堂上再生的内容多,学生在文本中现场发现的多,学生在现场的写作体验多,才是好课。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写作教学的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教学“格言的改造和思想的提炼”这节作文课主要环节为:(1)交流你喜欢的格言。请同学们每个人拿出一张纸,写下一句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格言。(2)用你的格言证明你的观点。让同学们用自己写下的格言先证明一个道理,再证明一个不同的观点。(3)改造加工格言。即引导大家对名人的格言进行改造,借助对格言的改造提炼自己的思想,并了解通过格言改造提炼思想的常见的方法。(4)运用了解的常见方法,改造自己喜欢的格言,然后进行交流。(5)把故事变成格言,能把对生活的认识用格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我先讲述了一个生活故事,大家一起提炼格言,然后大家再格言提炼故事中蕴含的思想。

有老师说过,我的课常常是“空手道”。这当然是对我的鼓励,也只是一个比喻的说法。但这些老师的确看出了我的教学追求和共生教学的本质特点。我上课带进课堂的东西常常很少,而追求课堂现场再生的内容多。如果说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这节课应该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学这节课,我几乎什么都没有带,只有一个教学的主题和思路,一切基本来自教学现场,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一步步由前一个教学环节前一个活动中学生现场反应而来。学生会说出什么样的格言事先不知道,学生用格言证明什么观点事先也不知道,学生怎么改造他们的格言我也不知道,这些内容都是教学现场的再生。细心的老师们很容易会从我的教学案例中发现这样的教学情景。这就是教学内容的现场再生。我知道,不少老师以为这样上课风险太大,但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只有这样的课才真正能享受到共生的魅力。

三、基于现场的教学活动组织

说教学内容的现场再生,可能很多老师都有共同感受,也都比较容易理解,但说教学活动的现场组织,可能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会觉得难以理解。而要把课教活,要课堂教学真正实现共生,基于现场组织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我教学《黔之驴》,课文朗读这一活动,按照我约定的计划,是先让学生举手主动读课文,主要是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再指名读,主要是读出寓言的特点。评讲学生的问题后,我再范读,让学生体会寓言的特点,接着我再领读。可是江苏省首届苏派语文教学研讨会在靖江中学举行,当我指名一个同学读课文时,那个同学朗读得非常好,寓言的特点,文言文的味道,驴和虎的形象,体现得都非常到位。怎么办呢?于是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活动。对他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之后,我说:“这位同学朗读得比老师都好,下面请他领着大家一句一句读课文,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不仅气氛异常活跃,效果也非常好。如果我再继续“范读”,无疑是“狗尾续貂”。可是我在听课时,就发现过类似的情况。一位老师教学一首诗歌,主要的方法就是朗读法。她先指名一位学生朗读,然后评点指出了一二三四几个方面的错误。我觉得很奇怪,我觉得人家读得不错啊。接下去我明白了,她这样做的原因。原来她后面的环节是“针对这位同学的朗读错误,老师要交给你们朗读诗歌的方法”。因为如果这位同学不错,她的方法就没有价值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可怕的,对学生的伤害是很严重的。我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朗读比较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基调。我一般都会问:有同学愿意和黄老师比一比朗读课文吗?当然我准备好是自己朗读得有问题。很多时候,会有学生愿意,而且都会读得不错。这样我的教学意图就完全实现了。但也有很多时候,没有同学愿意。那怎么办?我总不能强拉一个来,万一人家都读得不好,不是伤害人家吗?于是我就会说:好吧。你们都不愿意,那黄老师朗读,你们来评点可以吗?这样做孩子们都乐意。如果他们只说我好,不说我的不足,我就反问他们:真的就没有问题吗?最后的效果也和对比朗读差不多。

四、基于现场的教学思路变通

一堂课都是由一个一个环节、一个一个活动组成的。这个由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组织成的链条就是教学思路,用字母表示就是:A→B→C→D→E。我们在说共生教学的生长性时强调共生教学的教学过程后一个环节都是由前一个自然而来的,整个过程应该有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但从教学实施的过程看,这样预先设计的生长关系有时候也并不能完全很好体现。就是说,我们备课时预设的思路未必都切合学生的实际和课堂的实际,这就要根据课堂教学的现场加以变通。可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课堂,老师总是拘泥于既定的教学思路。在谈到课堂教学的小组讨论时,我们曾经说过,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安排小组讨论,不管学生有没有讨论,也不管讨论的结果如何,他都是按照既定方案教学;或者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形成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教师却弃之不管仍然是一个个同学指名发言。这就是缺少变通,没有变通就没有教学的共生,课堂就不会活。比如我们前面列举的我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个案例,我预先设计的思路是找一个朗读得好的同学和我进行比较朗读。在前面我们谈到教学活动组织时说到,如果没有同学愿意朗读怎么办,我就只能自己朗读让同学们评点。但如果有一个同学愿意朗读,但读得真的很差怎么办呢?接下去还能按照既定思路对比我们的朗读,说他多么成功,我多么不好,或者说我怎么好他朗读怎么不好吗?当然不能。我们只能调整思路,让同学指出我们朗读得好的地方和不足的地方,然后明确朗读这首诗的要求:既要有对朋友的不舍,既要有送别的伤感,又不能过于悲伤,尤其不能凄凉,而且要有一点豪迈。如果没有同学愿意朗读,我就再读一次让同学们评点看能不能达到要求。正由于我经常变通教学思路,所以有些听我的课,研究我的课堂实录,发现同一节课、同一篇课文,教学思路常常是不一样的。

五、基于现场的读写实践和教师角色体现

阅读教学,要让学生阅读,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写作,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但事实上,阅读教学不让学生好好阅读,而热衷于分析,热衷于拓展探究,热衷于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写作教学不让学生写作,而热衷于讲写作知识,热衷于传授写作技巧,热衷于读优秀作文或名家作品,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把阅读课上成分析课,把阅读课上成练习课,把作文课上成阅读课,把作文课上成鉴赏课,绝不是个别人的做法。而共生教学则坚决主张,阅读课要以文本理解为基础,要在阅读中让学生学会阅读,写作课要用写作教写作,要在写作中学习写作。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基于教学现场体现教师角色的教学价值。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及时的准确评价,二是及时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三是发现学生学习表现的差异和矛盾,四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总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既定方针”进行教学,一切按部就班,甚至照本宣科,一旦出现意外,就会举止失措,或者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者王顾左右而言他,或者以种种借口含糊其辞进行搪塞。甚至有时候,老师自己提出的问题,学生不能很好解决时都不闻不问。毫无疑问,这样的课一定是僵化的,一定是没有活力的,更不可能实现共生。某种意义可以说,真正的教学是发生在课堂上的,真正的教学就是学情出现意外的时候。有基于此,共生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基于教学现场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角色,发挥教师的教学价值。相信关注我们课堂实践的老师对此会有深刻的理解。(共生:基于现场的教学  黄厚江  苏州中学,江苏 苏州21500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英语阅读课评课常用语
高效课堂假象解读之二:假目标
为什么有些老教师讲课稀松平常,但教学成绩却特别好?
听课笔记|| 听何捷、赵昭两位教研员谈观课、议课
听课回响(一)
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