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中语文新课改易走入的几大误区

查丹

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进入一些误区。毕竟新课改代表着一次语文教育转型,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许多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也属正常现象。但当大多数人在讨论新课改之“新”时,指出实践中的一些误区也是很有必要的。事实上,某些误区的产生也是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解而造成的。下面就来谈谈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所观察到的几种误区。

一、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方法的。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这些应发扬的传统教法有如下几种:

1、多读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古人早已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当然这是更高层次的目标,也是最终的目标,但在高中教育中,多读至少可以起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作用。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在模仿中提高写作能力。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文本时,他们也能在阅读中比较各种表达方法的优劣,从而使自己的表达更多样化、更流畅。更重要的是在广泛阅读中,能学会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人生,从而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因而多读仍然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比如通过交流读书心得、举办读书讲座的方式来鼓励学生多读,学生还可以按读书多少在《模块学习分项记录与评价》中给自己自评等级。

多读如此重要,因而我们在新课改中仍需大力地提倡。新课改并不排斥多读的基本方法,但新课改的“新”在阅读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提出阅读的目的是“立人”,侧重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阐发、评价、质疑文本的能力。

( 3)在个性化阅读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可见,新课改是在强调阅读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更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没有丰厚的阅读体验,所谓的能力培养只是无源之水。只有当我们在新课改中避免了走入抛弃“多读”的误区,我们才会真正地、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2、多背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和背诵”,“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事实上,这也是古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名人也对此有很深的体会。郭沫若就曾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着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财富了。”程千帆也说过:“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办法看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是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可见,背诵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在背诵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感就得到了培养,在积累了大量的文言名篇后,相信不用多分析各种语法、词类活用的现象、各种特殊句式,学生都能在反复涵咏中认知和理解文本。

在文言文阅读方面,要破除的旧教法是那种死板的文言知识的传授,是那种脱离语境梳理语法、句式用法的方法。新课标是十分提倡多背的,它提出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多一少”,即“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面,少做脱离了课文语境、所谓梳理规律、机械操作性的客观化、标准化练习。”多读与新课改并不相违背。

3、多写

新课程标准中第六条指出:“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从这一条可以看出新课改对写作训练的重视,而且对量的要求也是比较大的。事实上,要提高写作水平,最关键的还是要多写。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地发现自己写作上的问题,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很难想象一个平时不注重写作的同学能够在考场上写出优秀的文章出来,一个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的同学也很难写出深刻的文章来。不但要多写,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也就是写学生想写的东西。所谓的个性化写作,就是要尽可能解除一些不必要的束缚,还学生以写作的主体地位。很多老师在这一点上做了很多尝试,比如有的老师做过这样的实验,不限内容,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写作,结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了写作。这种方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能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自由表达,这个案例的成功说明了个性化写作的重要作用。但这种方法以及个性化写作的理念仍然是建立在多写的基础上的。新课标第4条说得更加清楚了:“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既使做不到每日一篇,也应该要保持思考的能力,坚持对生命的体验。只有当你的内心向整个世界敞开时,才能在生活中锻炼思维,有了生活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在写作中游刃有余。所以,多写也是不能忽视的优秀方法。

以上三种传统方法可谓古已有之,它们的效果也很明显,可谓是语文教育中的常识,可是有的时候常识却是往往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二、新方法实施中易走入的误区

旧的好传统我们要坚持,但面对新的理念我们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对它的理解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而在摸索的过程中,也很容易产生很多误解。试列举如下:

( 1)在多媒体运用中产生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第四条讲到要做好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具体说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中特别提到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影响。很显然,在当前的形势下,多媒体设备进入语文课堂是必然趋势,但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却出现了种种误区。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趋向是平时还是传统教法,而在公开课上却频繁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成了一种装饰门面的标志,而对于整个课堂的改变并无裨益。这种误区的产生一方面是对多媒体的认识不足造成的,一方面可能也是校内资源的限制所致,相信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应该会有所改善。

另一种则是完全相反的做法,多媒体在课堂中随处可见,仿佛没有多媒体就上不成课。这种过分依赖多媒体的误区并不少见,它打着新课改的旗号,行形式主义之实,相对于第一种趋向更需要我们加以警惕。多媒体始终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一种工具,工具是为人所用的,而不能让人变成工具的奴隶。对此,很多老师也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他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不能排斥或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之间课堂上的情感交流,削弱了教师的授课艺术和临场发挥能力,最终不是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就是把学生搞得顾此失彼,反面降低了课堂效率。”而且就语文课堂来说,有的篇目比较适合使用多媒体,而有的不适合使用,如诗歌教学更注重诵读,文言文教学更注重理解,如果运用多媒体做补充资料之用并无大碍,但如果多媒体运用过多,反而使学生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解读。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由于不了解新课改精神造成的,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老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老师是素材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如果放弃了教师的主体性而过多地利用其他资源,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 2)合作学习中的误区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实践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误解:

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这样的小组讨论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教师缺场。现在的合作学习有这样一种趋向,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或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或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教师指导的学习效果也欠佳。

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老师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

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呢?《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解释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中有效的合作学习应具备以下特征:“异质性小组即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差异性,明确的目标,小组成员的学习要相互依赖,教师充当监控者和学习资源的角色,强调个体责任,自我评价,变化合作学习时间”。这些话为我们勾勒出了合作学习的面貌,我们应该以此为标准来该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怎样才是积极有效的合作学习,各位老师也在教学中进行着尝试。有的老师在对课堂的调控上做得比较好,比如在上《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要求“比较王海桐和另一位高考状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当学生习惯性马上开始讨论时,老师说:“请同学们首先商量一下讨论问题的方法,是两个合作还是每个人先自己找再综合?先拿出方法来,再讨论。”于是同学们想出了很多方法,这时老师也在观察同学的表现,并及时介入和纠正。在这样有明确目的的讨论中,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快乐,也能够在合作中寻找更为有效的方法。老师适时积极的引导很重要。如果做好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细节的调控,整个讨论的质量就有了保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个例子可能并不是最好的,但也能给我们在探索中的老师们一些启发。

以上两点新方法中的误区是当前新课改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的问题,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有发现问题、预防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提出几点误区也是为了使我们的教学之路能走得更顺畅。当然,有一些问题是已经表现出来种种迹象了的,如在多媒体和合作学习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却是容易被忽视的,特别是传统的方法更容易被忽略。问题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防患于未然。在新课改的路上,让我们少些误区,多些成就,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语文课要“聚焦语用?温儒敏
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李祥辉的个人空间
新课改最大的误区——课堂教学的形式化
吴艳 新课程观指导下的小学语文新教材教学目标设计理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