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震撼世界的伟大工程: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人工天河”之称。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十年。

  上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人民靠一锤、一钎、一双手,苦干10个年头,硬是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斩断1250个山头,架设152座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州人民亲切地称红旗渠为“生命渠”、“幸福渠”。

林县(现林州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的太行山东麓,地处豫、晋、冀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

据史料记载,从明朝正统元年(即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共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有时大旱连年,河干井涸,庄稼颗粒不收。

  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干旱严重到"人相食",在这514年里人相食5次。

1949年林县全境解放,随后县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水困难的问题。

但是在林县境内没有这样的水源,县委把寻水的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想到了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经过多次讨论,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寻找新的可靠的水源,修渠引水入林县。

1957年起,先后建成英雄渠、淇河渠和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等水利工程。但由于水源有限,仍不能解决大面积灌溉问题。

1959年,林县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境内的4条河流都断流干涸了,已经建成的水渠无水可引,水库无水可蓄见了底,山村群众又得远道取水吃。

1959年10月10日,林县县委召开会议作决定把浊漳河的水引到林县来

  时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发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号召,专门研究"引漳入林"工程。

  工程决定于1960年2月开工。当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杨贵走在修渠大军前列

千军万马战太行

穿着大花棉裤的铁姑娘们

1960年,毛主席多次指示杨贵同志林县必须大兴水利,给后来林县人民开凿红旗渠奠定了基础。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修建红旗渠,经过豫晋两省协商同意,后经国家计委委托水利电力部批准。1960年3月6日到7日, 林县引漳入林委员会在盘阳村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把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命名为"红旗渠",意思就是高举红旗前进。

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迎难而上,负重前行,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而且“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克时艰,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

难能可贵的是,县委一班人带领林县人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丝一毫的钱粮物资。

穿着大花棉裤的铁姑娘们

开凿曙光洞

红旗渠是毛泽东时代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创造的一大奇迹,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经过十年奋战,先后于1965年4月5日总干渠通水。

1966年4月三条干渠同时竣工。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

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在红旗渠修建的10年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红旗渠总设计师吴祖太,在接到设计红旗渠的任务后,不畏艰险,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测。期间他遭遇了母亲病故和妻子救人牺牲的巨大变故,仍没有停下手中的工作,坚持奋斗在红旗渠建设的第一线。

  修渠就要施工放炮,为了不影响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和生产,降低工程危险隐患,要尽量远离村庄,绕开耕地,所以,在太行山腰修渠是最佳选择。这样高的要求,这么重大的事情,谁能保证不出差错,谁敢担当?

  1960年3月28日下午,吴祖太听说王家庄隧洞洞顶裂缝掉土严重,深入洞内察看险情,却不幸被洞顶坍塌掉下的巨石砸中,夺去了年仅27岁的生命。

  红旗渠修建10年当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

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

凌空除险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总投资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参与群众7万人。

除险队长任羊成

在修建红旗渠的人群当中,一支专门负责除险的队伍组成了。

共产党员任羊成担任除险队长。他们每人身上系着几十斤重的绳索,手上拿着特制的铁钩,像荡秋千一样在悬崖上荡来荡去,除去险石。

如果稍有闪失,身体与崖壁撞击,后果将不堪设想。除下来的石块又往往是顺着手中的铁钩往头上走的,所以,一不留神,很容易砸着他们自己,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工友们跟他开玩笑说:“羊成啊,你这是在老虎嘴里拔牙啊!”一次除险时,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掉下来,正好打到他的嘴上,当时只觉得眼前一黑,昏了过去。一会儿清醒后,嘴里却鲜血直流。他张了张嘴,却不会说话了,原来是石块砸在他的嘴上,三颗门牙横在嘴里,卡住了舌头。

在进行凌空除险作业时,喊不出话来就无法跟上面拉绳子的人配合。他们之间互相是看不见的,只能顺着绳子喊,靠绳子传递声音。“呜……”的一声是放绳子,再喊就是停,喊不出来就无法施工。

任羊成情急之下,就拿起腰间随身携带的一把钳子,将三颗牙硬生生的连根拔了下来,不顾鲜血直流,在悬崖上又连续作业长达6个小时。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州“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林州的生产生活条件。

红旗渠主要景点青年洞

青年洞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长616米,宽6.3米。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

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有人做过计算,如果把修红旗渠所挖砌的1696.19万立方米土石垒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将哈尔滨和广州连接起来。

20世纪70年代,周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1329374678微信qq同号删除,谢谢!

感谢阅读作者其它文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工天河”红旗渠:10万人耗时10年,用双手修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吴祖太,红旗渠的一段不朽爱情 一门两烈士,生离复死别
我​与红旗渠的千次因缘【郭怀生】
红旗渠的故事
行走太行:红旗渠
红旗渠要是现在修得多少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