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货丨浅谈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
肺静脉狭窄是一种少见但临床处理较棘手的疾病,主要见于先天性心脏复杂畸形及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纠治术后。导管消融术目前已成为心房颤动(房颤)的重要治疗手段,由于消融部位不恰当以及过高射频能量刺激等,可导致血管出现物理和化学改变,在炎症反应参与下,部分患者可在肺静脉开口局部出现血管内膜增生性狭窄,最终引起肺静脉狭窄。

定义及分级
肺静脉狭窄定义为肺静脉内径较消融前缩小20%以上,狭窄的发生可从肺静脉开口向外延伸至20~30 mm。肺静脉狭窄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累及肺静脉数量及狭窄程度相关。

根据肺静脉内径缩小程度,肺静脉狭窄分为三个等级:肺静脉内径缩小20%~49%者为轻度狭窄,肺静脉内径缩小50%~69%者为中度狭窄,肺静脉内径缩小70%以上者为重度狭窄。

流行病学
Chen等报道,79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肺静脉点状消融,术后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证实,42.4%的肺静脉出现局灶性狭窄。Jais等报道,在连续200例肺静脉消融患者中,10例(5%)出现急性肺静脉狭窄(>50%直径)。

目前报道,房颤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整体发生率在1%~3%。一项对全球188家心电生理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以上发生率大概为1.3%。

发病机制
肺静脉狭窄的病理表现如下,早期消融部位肺静脉内膜局部慢性增生和胶原沉着,伴随进行性内膜纤维化、肌性增生及血管收缩,此时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或症状轻微;病程晚期肺静脉主干管腔完全闭塞,出现远端肺小静脉闭塞性改变,并引起肺静脉压增高、肺静脉血回心受阻,从而出现肺淤血,最终导致肺高压、右室压力负荷增加,从而出现临床症状。

临床表现

肺静脉狭窄一般在术后一周内进展最快,3个月之后肺静脉狭窄加重的程度逐渐减缓,至半年时基本稳定。肺静脉狭窄患者有无症状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主要与血管狭窄的累及支数及狭窄程度有关。

肺静脉狭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活动后呼吸困难、反复咳嗽、静息时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也有部分患者因个体差异,血管病变与症状没有明确的相关性,甚至有一些重度肺静脉狭窄或肺静脉闭塞的患者,因侧支循环丰富,临床症状不典型。

诊断及辅助检查
对于肺静脉消融术后出现呼吸系统表现的患者,应特别注意肺静脉狭窄的可能性,并进行相应有创性肺静脉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螺旋CT增强扫描等检查。以上每种检查均存在优缺点。

多排螺旋CT扫描在评价肺静脉狭窄上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acomis等通过多排螺旋CT扫描研究发现,在已行导管消融术的58例房颤患者共192支肺静脉中,术后平均4个月随访,肺静脉口直径减少(1.5±3.2)mm,有6支肺静脉狭窄,包括2支左上肺静脉狭窄和4支左下肺静脉狭窄,狭窄程度为28%~61%。

磁共振成像能显示肺静脉周围的组织。肺血管磁共振造影可清晰显示和区分狭窄<25%和>50%的病变,显示肺静脉走行、解剖特征(分叉)和开口直径,但少数可能存在伪像,且费用和技术要求较高。

肺血流同位素扫描对中重度肺静脉狭窄较敏感,但易受多种因素干扰,仅作为肺静脉狭窄的筛查手段。肺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肺静脉病变的'金标准',且可以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进行判断和评估。

超声心动图具有无创、经济、简便及重复性好的特点,是诊断肺静脉狭窄非常重要的检查手段。由于肺静脉距离超声探头较远,透声偏差而不易清楚显示,因此对远离左房开口部位的肺静脉检查将会受限。

肺通气/灌注扫描可记录肺静脉狭窄的血流分布特点,但只有狭窄>60%以上才表现出灌注下降,若狭窄<50%,则无灌注缺陷表现。

治疗
药物治疗对重度肺静脉狭窄患者基本无效,利尿剂仅能部分缓解肺水肿症状。对于无症状的轻中度肺静脉狭窄者,应持续药物抗凝,预防肺静脉内血栓形成及延缓肺静脉狭窄进展。

对重度肺静脉狭窄患者,早期介入治疗有优势。一方面,可避免不可逆性肺动脉高压,晚期开通血管不利于缺血肺灌注恢复;另一方面,晚期介入治疗的话,病变血管极易发展到慢性肺静脉闭塞,不利于血运重建,增加再狭窄风险。

对于有症状的重度肺静脉狭窄患者,应通过介入治疗缓解肺静脉机械梗阻,主要是置入支架。尽管介入治疗在短期内有显著的疗效,但术后可能出现出血、肺静脉撕裂、脑栓塞等并发症。另外,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后续可能需行二次甚至多次介入治疗。

手术治疗包括肺叶切除、静脉修补和肺叶移植,但创伤大,手术风险高,患者难以接受。外科治疗的适应证为有明确相关症状、肺静脉呈慢性闭塞或多支严重病变。

预防
房颤导管消融术中预防肺静脉狭窄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消融的靶点应在距离肺静脉正开口5 mm以内的范围;

(2)根据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标测的结果,慎重选择放电部位,尽可能做到少放电;

(3)采用射频能量时消融温度勿超过50℃。

Cappato等研究了41例迟发性症状性肺静脉狭窄的患者,有5例在术后6~12个月的随访中才能确诊。因此,房颤患者在导管消融术后,无论是否有症状,建议患者常规在术后6~12个月行肺静脉多层螺旋CT检查,明确是否有肺静脉狭窄,以便对肺静脉狭窄患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预防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作者介绍        

林明宽,三亚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长期从事心血管内科心电生理介入,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进修一年。目前担任《心血管病学进展》、《广东医学》、《实用心电学杂志》、《重庆医学》杂志、《中国医药导报》审稿专家。担任海南省绿色电生理联盟常委,海南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南省心律失常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 潘欣, 王承, 张佑俊等. 支架术治疗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严重肺静脉狭窄的效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4, 42(10): 827-830.

2. 孙源君, 尹晓盟, 夏云龙.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肺静脉狭窄的诊治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8,33(9): 920-922.

3. 马长生, 黄从新, 刘兴鹏等. 14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治疗的并发症分析.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3, 7(2): 87-90.

4. 林明宽, 刘浩, 梁柳丹等. 64排螺旋CT对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后肺静脉狭窄的评价.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4,22(6): 357-3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早读 | 房颤导管消融的并发症,一文汇总
大连医大夏云龙等称,1%~3%患者房颤消融后肺静脉狭窄,严重者表现为呼吸困难或肺感染反复发作
【进展】姚焰团队:采用导管消融,难治性血管迷走性晕厥“不再难”
刘少稳:左心房、食道、膈神经解剖结构与房颤导管消融并发症的相关性
咳嗽半年,咯血半月,“凶手”竟是那场手术!
房颤导管消融是什么?它是如何在心脏上制造小疤痕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