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魏征的无字碑
 

    统筹/执笔 本报记者 刘学斤
    山里的春天比平原上的更多些变化无常。那天午饭后我们没敢多耽搁,从昭陵博物馆向九嵕山西南方的魏陵村赶时,天阴得已很沉。魏陵村不太远,大概就十来分钟的车程,但从村子到魏征墓,还有段距离。
    李珖的车到魏陵村不能再往上开。我们只能暂时告别,换乘另一辆底盘高的面包车。李珖古道热肠,十多年前我们在西安认识时,他已是陕西颇有名气的青年书法家,十多年过去,他的事业越做越大,人脉也越聚越厚,这次访魏征墓,他不仅亲自陪我同行,还特地联系好了熟悉地理风情的咸阳同道,提供向导之便,我打心底里感谢。
    山风吹得劲,天空落下雨丝。沟壑深广,简易盘山路引领我们向魏陵村西北方而去。又走了十几分钟,来到一座不太高的山脚下。放眼,满山枯草尚未吐出新绿,但松柏长青。
    魏征墓就在山腰。
    此时天空中飘起雪来。雪落无声,也无形。风声在耳,魏征的安息之地却仿佛在无声处,呼唤。而在东北方不远,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所在地九嵕山,主峰已成雪白。
    无从表达此时的激动与欣悦,它们正漫山遍野,漫过心灵。到了,这是心灵即将面对魏征的无字碑的时刻。
    墓碑原是有字的,且,碑上的文和字,都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手笔。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正月,魏征薨。
    谁都无法抗拒死亡的召唤,或迟或早而已。64岁上,魏征听到了这个召唤。尚在清醒时,李世民派人问候,送医送药,他全接受了。一个人病情的细微变化皇上都要掌握,他能得到这么细致入微的关怀,还有什么放不下?临终前,皇上又带着太子一起来家看望,告诉他,还要把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呢,他正冷却下去的身心仿佛又被温暖包裹了。
    然而这一切最终都成了安慰。
    魏征的葬礼规格极高,李世民命九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如此高的待遇魏家没全接受,魏家要求用布车把魏征的棺柩送到墓地就够了。李世民那天没到墓上去,魏征的墓地是他亲自定下的,大臣陪葬墓当中魏征墓离昭陵最近,这是他特意的安排,他知道将来有一天也是要来这里和魏征相聚的,离得近一些他们来往起来更方便。
    那天登上高楼,向西眺望送葬的队伍,李世民哭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直谏,神色不移,如果用哭能换回这样一个社稷之臣的复活,此时他宁愿长哭不止。
    李世民还用另一种方式,表达心中莫大的哀痛与伤感——— 为魏征墓碑撰文书丹。做这样的事,在李世民一生中,是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
    有李世民亲自撰文并书丹,魏征的墓碑透着气派和不同寻常的意义。龟座;高380厘米,宽140厘米,厚39厘米;碑首圆形,蟠桃花图饰;碑身下宽上窄,有收分。然而,这年秋天,这通墓碑就被李世民推翻了。记述魏征一生功业事迹的墓碑之所以仅立了短短数月,乃因为数月间朝廷上发生的变故——— 魏征举荐过的侯君集谋反被杀,杜正伦以泄漏宫闱被黜。李世民怀疑魏征结党,所以突然改变了以往对魏征的态度,“踣所撰碑”,答应魏家的亲事跟着作废。
    事情到此为止,李世民没有继续追究,也没株连更多人。但,魏征被打入冷宫。这几乎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悲剧未再扩大化。魏征未被挖坟刨尸锉骨扬灰,朝廷没下这个手,这是导致这场悲剧的李世民的英明。
    李世民另一个英明表现在两年后。贞观十九年即公元645年秋天,在出征高丽的归途,李世民悔恨交集,他想起魏征,“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他为过去的错误行为而内疚,他又想起魏征的种种好,于是派人祭祀,将拉倒的魏征墓碑重新立起。
    当初碑拉倒,磨毁字迹,把碑再立起来,那些磨毁的字还要重新刻上去吗?李世民没有答应,就这样吧,碑上的有些东西是可以磨去的,比如字,有些东西是磨不去的,是可以不断读出新内容的,比如魏征。立在地上的碑石,再高大,都有倾倒的一天。魏征活在人的心中,有那些字是座丰碑,没那些字,也是座丰碑。
    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李世民真正读懂了魏征。魏征是面镜子,魏征的无字碑何尝不是一面镜子?这座无字碑时人能读懂吗?后人能读懂吗?
备忘
君臣对,君臣诀
    君臣相得,最能说明两人相处16年的关系。魏征思竭其用,展尽底蕴。李世民“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每次答对,李世民“未尝不悦”;魏征所谏二百余事,李世民全称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他甚至洋洋得意地宣称:“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
    李世民也有受不了魏征的犟脾气的时候。魏征咄咄逼人的犟脾气有时候叫他没面子,叫他下不来台,甚至叫他生畏。此时李世民会私下骂大他近20岁的魏征是田舍翁。然而李世民终究是圣哲之主,能近取诸身,远体诸物,能做到“但见其妩媚”,加上身边有位长孙皇后,能及时出面说好话,所以他很快会发现田舍翁身上的妩媚可爱之处。
    ——— 因此,君臣相得。一次次精彩的君臣答对,也成了历史和后世的财富。
    魏征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论断是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李世民听了,甚善其言。同年他也管了一桩皇帝的家事,皇家无私事,皇帝的家事即国家大事,李世民和长孙皇后都看上郑仁基十六七岁容色绝姝的女儿,要纳入后宫,魏征说郑家女已许人,这样的事做不得,结果此事真就这么黄了。
    贞观三年即公元629年,魏征由谏议大夫升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3年后的一天,君臣探讨国家兴亡,李世民说:天子者,有道则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说: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七年即公元633年,魏征与李世民从容讲论自古理政得失。魏征说: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在于当时所理,化之而已,若言人渐浇讹,不及淳朴,至今应悉为鬼魅,宁可复得而教化?李世民说:玉有美质,在于石间,无良工琢磨,跟瓦砾没区别。遇到良工即可成为万代之宝,魏征堪称良工。
    在这年,魏征为侍中,封郑国公。不久他因病请为散官。李世民不同意,说:任卿枢要之职,我以卿为良工,有病养病,你不老,我怎么会由着你的意思来呢。魏征反复请辞,李世民才让他转做特进,但门下省的事务仍要他负责。也在这年,魏征编录了《自古诸侯王善恶录》,李世民览而称善,令子弟“置于座右,用为立身之本”。
    贞观十二年即公元638年,李世民说: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0年,君臣答对。魏征说:战胜易,守胜难,陛下深思远虑,安不忘危,功业既彰,德教复洽,恒以此为政,宗社无由倾败。
    贞观十六年即公元642年,君臣答对。李世民说:近古帝王有传位十代的,有一代两代的,也有身得身失的。我常怀忧惧,或担心生民不得其所,或担心心生骄逸喜怒过度,你讲讲吧,我会当作楷则。魏征说: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陛下圣德玄远,居安思危,希望陛下常能自制,以保克终之美,则万代永赖。
    这次答对之后,魏征病了。知道了,李世民传话给魏征,说:数日不见,我的过错又多了,等着你的谏疏呢。听说魏征住得寒酸,李世民停下了宫里正在建造的小殿,命人花了5天时间,用剩余的建筑材料为魏征改善了居住环境,还配了屏风、褥、几、杖。魏征表示感谢,李世民说:这样待你,是为黎元与国家,岂为一人,何必言谢。
    病中的魏征,人不在岗,心还在岗,还在提着建议……
    这年9月,李世民以魏征为太子太师。这是魏征最后一次被授予新的重任。病情稍有好转,他上朝来辞,可他辞不掉,李世民说:太子是宗社之本,须有师傅辅弼,这个师傅要能做到中正,非你不可,知道你有病,站着教授不行的话,你可以坐着躺着……
    然而即便如此,魏征也做不到了。君臣诀别的时刻就要到了,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在朝堂说话。


手记
手记,不是题外话
    今天十几岁的孩子,由老师和家长督促和引导,大都学过许多古诗文,这叫国学教育。不像我等生活在农村的孩子。那年县中招生考试,父亲也带我去试一试。考试卷发下来,我一看就傻了,其中一道20分的题,要求默写欧阳修的《卖油翁》。这篇文章课本上有,是选读课文,老师不讲,我们根本没学。考完,父亲带我去见同村一位在县中教书年过古稀的长者,我说完情况,他略一沉吟,就把默写的内容背了下来,还告诉我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听得我脸上热烘烘的。
    30多年前,十几岁,在国学上练童子功更是谈不上。那时的少年对历史的认识,多来自听书看戏和大人们晚上坐在当街讲古论今。我最早知道魏征,也是通过这样的渠道。单田芳讲瓦岗寨兄弟结义,最早不是最吸引我,那时最吸引我的是刘兰芳讲岳飞抗金和袁阔成讲萧飞买药,四爷整天拿个收音机听单田芳,一个劲儿地向人说好好好,我才喜欢上单田芳。一次,说到魏征出场,四爷问我,魏征是河北人,知道不?魏征不是那套书里的主要人物,却也是在结义兄弟中排了号的。
    后来接触古诗文多了,也读了些魏征写的和别人写魏征的,渐渐对过去听说和看到的那些演义,不再像过去似的那样感兴趣了。但对历史上的魏征,却越来越感兴趣。
    今天,很多人在关注魏征。尤其在邯郸的馆陶,邢台的巨鹿,石家庄的晋州。魏征是哪里人?由此而引发的笔墨战似乎一直没断过,今天在馆陶、巨鹿和晋州都有魏征研究会,三个地方都以魏征名义,做了这样的事情:修广场,立碑立像,建纪念堂……
    魏征的事迹见于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见于《大唐新语》等笔记,特别是唐朝吴兢编著的《贞观政要》。这些书籍今天依然是了解魏征最重要的参考,尤其是了解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治下如何做官做人的最重要的参考。
    魏征生当乱世,先后更六主,一生有过许多奇遇,清人王鸣盛不苛责他,最理解他,说他是“不得不”这样。
    是历史选择了李世民,也让李世民选择了魏征。贞观年间名臣辈出,直谏者不止魏征,但“首推魏征”,今人大都认同清人赵翼的说法。魏征特立,有经国之才,性格抗直,认准的事情必坚持到底无所屈挠,选择了李世民,他找到了真正的“知己之主”。
    李世民为一代贤君,其言行美,政治盛。李世民当政,魏征主持修史,任过《隋书》编撰,也曾被同僚讥讽是只会虚论的书生,更多人记住他,敬仰他,是因为他敢于直谏,通俗讲就是他敢于向皇帝开炮,敢于当面指出李世民的大不是。
    这样一个人,他的人品和人格魅力,他的政治理念,他所蕴涵的巨大的精神价值,于今尤难能可贵。
    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武则天在乾陵前立那通高大的无字碑,是受了魏征碑的启发。李世民为魏征树碑,且亲自动手撰写碑文,后又被他磨去拉倒,折腾完,碑成了无字碑。武则天更决绝爽快,索性从一开始就不着一字,就把一通高大的碑石立在那里,以为不着一字已尽得风流。然而至今,它的上面早被后人刻满密密的字迹。魏征的无字碑却仍完好,其表仍光滑。
    完好和光滑的原因,难道仅仅是一通立在热闹处,一通立在寂寞处?
    魏征死,知与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写过《卖油翁》的欧阳修感叹:这是可以料想的啊。欧阳修也为魏征写过传,他生前是否到过魏征墓地?是否看到过墓地前的无字碑?看到无字碑,我希望自己,也希望所有人都记得他为魏征写下的一段话———
    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魏征之忠,李世民之睿,身没未几,猜谮遽行,始,魏征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
    魏征留在世上的最后的谏疏,其实是无字的,就像他墓地前的无字碑。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贞观政要,岳麓书社2000年版;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唐太宗和魏征君臣情谊流芳百世,为何太宗后来悔婚还推到其墓碑?
唐太宗晚年最后悔一件事,不是看错人,而是对一个忠臣的墓不敬
唐太宗曾为魏征墓碑撰文 几月后又推倒墓碑
为什么说魏征死后李世民砸毁其墓碑并不奇怪
魏征死后为何被李世民怒砸墓碑?只因他犯了千古君臣大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