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舍与汪曾祺:一颜百年知

汪曾祺

    当然,这并不是说老舍不关心时局;倘若这样的话,那我们便生生地抹煞了老舍在抗战中的绝多付出。我们需要理解的是老舍最天然的精神气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而理解老舍对于写作的看法。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里说:

    27岁出国。为学英文,所以念小说,可是还没想起来写作。到异乡的新鲜劲儿渐渐消失,半年后开始感觉寂寞,也就常常想家。从14岁就不住在家里,此处所谓“想家”实在是想在国内所知道的一切。那些事既都是过去的,想起来便像一些图画,大概那色彩不甚浓厚的根本就想不起来了。这些图画常在心中来往,每每在读小说的时候使我忘了读的是什么,而呆呆地忆及自己的过去。小说中是些图画,记忆中也是些图画,为什么不可以把自己的图画用文字画下来呢?我想拿笔了。

    我觉得这一段话,尤可以拿来概括老舍的写作:拿笔把自己记忆中的“图画”“画”下来。而胡同里出来的老舍,“画”的自然是胡同里那些最“京味”的“图画”。阅读传记材料我们能够发现,在抗战的大时局改变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生活与命运之前,已经登上文坛多年的老舍,实际上和文坛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他没有多少与其他成名作家的交游,也不属于近在咫尺的“京派”中人。或者说,他一直保持着写作的初衷:“画”出心中的图画,写出老北京的生活。

    比较有意思的是,老舍称自己为“写家”,而不用“作家”一词。这多少让我想起坚持自己“不想上文坛”“只想上‘文摊’”的赵树理。在我看来,老北京、胡同这样的乡土,就是老舍写作的里里外外。或者说,老舍的写作是表里一致的。老舍多年的理想就是当一个“职业写家”,心意诚挚。他也确实以一种老北京市民的形象出现在很多“文学人口”的记忆与想象里。

    相比起来,汪曾祺的写作可以说是“表里不一”的。这里的“表里不一”当然不是贬义,而是代表了一种客观的写作状态。很多人把汪曾祺当做一名乡土作家,因为他写作的绝大篇幅都交给了江苏高邮这片土地。但与其说他在写这片土地,不如说他是带着“京派”的眼光去观照与描画这片土地。“表”是这篇乡土,“里”是汪曾祺的文人味、名士气。西南联大科班出身的汪曾祺,可以说是在西南联大养成了一身“名士气”。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天地一瞬》的结尾说:“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外一个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新校舍。”

    为什么将汪曾祺界定在“京派”里,我想很多人都看出了汪曾祺的写作所蕴含的一种特殊的、往前又有脉络可循的文化品位,比如宽容、节制、注重传统、崇尚自然、有古典韵味等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汪曾祺是带着这样的文化品位走向高邮乡土的。这块地域不过是承载他的文化品位的一个特殊空间。有人说,看汪曾祺的作品能够静心,可以用来避世。他以一种士大夫文人式的韵味梳理生活,这种韵味不是来自于达则兼济天下的一面,而更有穷则独善其身的意味,有韧性,生发出一种久远有之的老境之美,有人将这比做老树著花,我觉得分外贴切。

    在一次题为《散谈人生》的讲演里,汪曾祺说:我感觉人活着是美好的,人应该做个很美的人。我写作就是证实我的存在。只有写作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其余的,吃饭、睡觉,只是必须条件。他希望他的作品,能够给读者以向上的感觉,使人成为健康的人,一个有文化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趣味比较高的人,一个在精神上文雅的人,而不是一个蹩脚的人。读书和写作都是为了使自己活得更美好一些,更有点诗意些,能够远离俚俗,远离粗野。我想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对汪曾祺来说,写作就是一种证实自身存在,使自己活得诗意的方式。因此,他必然会以自己的趣味与智慧去提纯现实生活。换言之,在他的作品这个“表”背后,有强大的生活智慧与名士气为“里”。贾平凹在一首记游中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可以说说出了很多人对汪曾祺这位作家的印象与想象。我想贾平凹说的,就是汪曾祺文章后面的这股气。(虞金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汪曾祺,他的背后并非只有沈从文
汪曾祺诞辰103周年 | 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汪曾祺 | 当时惊艳了闻一多,现在惊艳了我们
汪曾祺
无标题
汪曾祺:满脑子阳春白雪,笔下全是人间烟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