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的殷鉴:康熙本打算和平统一台湾,没料到郑经得寸进尺想独立

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身为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督率水军由铜山出发,浩浩荡荡向东开去,开始了收复台湾的战争。

这时候,远在紫禁城的康熙,心情非常复杂。在作出决定前,康熙的内心就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

台湾四面环水,清军还从未经历过如此大规模的水上战斗。登陆之后,清军面临补给困难。即使占领台湾,那里的民心如何?会不会反抗?

总而言之,没有十足的把握。因此,做这样的决定,是非常艰难的,需要魄力的。

朝中反对的大臣不少,有的是担忧功败垂成,有的主张和平解决。大臣担忧攻台失利,康熙可以理解。当有的大臣主张和平解决的时候,康熙发怒了,他说:“朕已经尽了最大的诚意,做了最大让步,谈了20年,现在还要和谈?要朕等到白头吗?”

康熙是个很有魄力的皇帝,遇到大事总是喜欢武力解决,平鳌拜,定三藩,亲征噶尔丹,哪一次不是果断动武,取得成功?

即使是面对战斗民族沙俄,他也毫不手软,在雅克萨痛击俄军。

康熙真在台湾问题上做了“最大让步”?显示出了“最大诚意”?

众所周知,在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了台湾,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也因此被誉为民族英雄。

遗憾的是,在第二年,郑成功便英年早逝,年仅38岁。这时候,他的长子郑经刚刚20岁。从私德上讲,郑经人品不怎么样,某种角度上来说,郑成功是被他活活气死的。

19岁的时候,父亲把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许配给了他,此女端庄娴淑,才貌双全。郑成功将唐女封为唐王妃,当了自己的儿媳。可是,结婚后郑经和唐王妃关系并不融洽;人品好是一回事,感情和谐不和谐是另一回事。

郑经非常苦恼,竟然四弟郑睿的乳母陈氏(昭娘)产生了感情,而且没有把持住,二人发生了实质性的关系。结果爱情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十个月后,婴儿呱呱坠地,生下一大胖小子,取名郑克臧。

郑经当然不会说这孩子是跟陈氏生的,他瞒天过海对父亲说,这孩子是跟唐王妃生的。郑成功很开心,毕竟当爷爷了,抱孙子了。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这事便东窗事发。

台湾的士大夫纷纷上书,说这是乱伦, 无法容忍,太不像话了。郑经的正妻唐王妃的爷爷唐显悦也致书郑成功说:“你治家无方,还怎么能治理好台湾?”

郑成功的胞兄郑泰不忍心这样做,提议仅斩陈氏及其子。郑成功不同意,执意要杀自己的儿子。

可是他手下的大将不同意,联合向郑成功上书,要求他收回成命。

结果,儿子没杀成,陈氏及其子也活了下来。

这让郑成功非常生气,再加上几个月前(1661年11月)郑芝龙在北京被杀,还有永历帝朱由榔(1662年6月1日)在缅甸遇害,郑成功气血攻心,遂于康熙元年(1662年)6月23日(五月初一日)离开人世。

郑成功一死,郑经就向清廷发出了信号:“我要和谈”。

郑经的和谈不是出自内心,而是迫于无奈,是一种缓兵之计。郑成功逝世的时候,郑经当时在厦门,并不在台湾。一部分大将如黄昭、萧拱宸等人将郑经排除在接班人之外,说他人品不行,"乱伦",没有资格作台湾之主,拥郑成功的弟弟郑袭为接班人。他们做好了战斗准备,说郑经敢来台湾,就揍他。

不得不说,郑经很有魄力,他虽然乳臭未干,但是非常镇定。他在智囊陈永华的帮助下,打算冒着生命危险到台湾去接班。这时候,康熙得知郑成功去世,台湾发生内斗,便派靖南王耿继茂、福建总督李率泰前去招抚。

郑经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便答应说,我可以像朝鲜那样,向清廷进贡。康熙一听不干了,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你小郑是中国人,朝贡是外国人做的,你没有资格,这是两码事。

虽然康熙没有答应,但是也没有发兵进攻。这是因为这时候,顺治皇帝刚刚去世,康熙还受到顾命大臣鳌拜的制约,根本不具备武力攻台的条件。

因此,郑经的目的达到了。他利用停战的机会,于十一月初一 (12月11日)攻打台湾,取得压倒性胜利,把郑袭软禁于厦门,成为内斗的大赢家。

康熙发现自己上当,便在1863年发兵攻打郑经控制的厦门、金门。

康熙为何如此有底气?是因为荷兰人提出帮助清军。荷兰人被郑成功赶出台湾,将肥肉吐了出去,自然不甘心。他们建立的东印度公司出动对康熙提出,你们只要攻台,我们愿意提供帮助。康熙看出了荷兰人的狼子野心,无非是想趁机重占台湾,他不动声色,态度暧昧,不拒绝也不承诺什么。

这让荷兰人心存一线希望,跟清军组成联军,在1863年10月兵分三路对郑军发起声势浩大的进攻。

郑经分析之后,认为第三路的清荷联军是最大威胁,于是集中舰队迎战清荷联军,并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但是他顾此失彼,因为黄梧、施琅率领的一路清军实力也不容小视,他们非常顺利地攻占了厦门、金门。

祸不单行,镇海、南澳的郑军守军也倒戈清朝,郑氏在大陆的据点只剩下了铜山一地(1664年这里的郑军也投降清廷)。

这一来,郑军失去战略支点,不得不全线撤退,在1864年退守到了台湾。

郑经撤退后,施琅乘胜追击,带领清朝水师东征,企图一举消灭郑军。但天不作美,水师在台湾海峡遇到了强风暴,被迫撤退。随后,清朝鉴于水师较弱,不得不停止对台湾的进攻,改以和平谈判的方式招抚台湾。

没有军事做后盾的和谈,注定无法成功,而郑经有了军事实力,自然说话更有底气,拒绝了康熙的和谈要求。

他还是那句话,朝贡的话可以商量,让我削发,当清朝的臣子,没门。但随即,郑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664年8月,荷兰人占领了台湾北部海上门户基隆港,对往来南亚的台湾船只构成直接威胁,切断了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时候的台湾,岌岌可危。不得不说,郑经虽然道德有瑕疵,执政能力还是不错的。他面对严峻的形势,一点也没有慌乱。在智囊陈永华的辅佐下,他开始集中精力建设台湾。

首先是,不拘一格用人,然后推出一系列举措,兴修水利,大力恢复生产,发展商品经济,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包括跟日本进行贸易。

经过他的大力治理,台湾人心安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水平不低于内陆。——"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陆"。

这时候,外部势力开始尝试介入台湾,英国和西班牙殖民者尝试和郑经接触,想染指宝岛。

郑经脑子还是非常清醒的,对他们说,在台湾经商我们欢迎;但别插手台湾事务,不然我不客气。

期间,康熙又两次派人到台湾去,郑经依旧坚持像朝鲜那样进贡,和谈最终无果而终。

当时的台湾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又有一支强大的水师,郑经自然有恃无恐,说话气粗,根本不把大清军队放在眼里。


1664年,郑经觉得称王称霸的条件已经成熟,索性将台湾改名为东宁,自称"东宁国王"。

1667年(康熙六年)清朝派遣孔元章渡海赴台和郑经谈判。

形势不同,康熙也降低身段,作出了让步。

孔提出的台湾可以和大陆通商,可以像朝鲜那样对清朝称臣纳贡,但是必须遣子入京作为人质。

郑经哈哈一笑,狂妄地说:“台湾远在海外,非中国版图”。

原先,郑氏还承认自己是大明的子民,以永历为年号,现在这个招牌也不要了。这就是说,郑经已经公开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清廷更是无暇东顾,郑经再进一步,规定部下上奏必须自称“臣”。这就是说,郑经成为台湾的土“皇帝”。更有甚者,他还下旨停止了对明朝宗室、遗老的礼遇,使得这些明朝藩王不得不去开荒谋生。

郑氏除了使用“东宁”为自己的国号外,还自称是“广南国”。

这时候,三藩之乱如火如荼,叛军一路北上,康熙忙得焦头烂额,集中精力对付叛军,对郑氏的独立行为也只好姑且听之任之。

康熙十五年(1676年),郑经甚至发兵进攻广东,先后占领了漳州、泉州、潮州、惠州四座大城。这时候的郑经野心膨胀,他在给舅舅董班的信中写道:“今日东宁,版图之外另辟乾坤,幅员数千里,粮食数十年,四夷效顺,百货流通……又何慕于藩封?何羡于中土哉?”意思是说,我治理下的台湾繁荣富强,根本不在乎康熙的封号,没有必要向康熙称臣。

在此情况下,康熙改变策略,暂停对郑经的招降,对郑军进行瓦解。

1678年5月,康熙将姚启圣任命为福建总督,吴兴祚为福建巡抚,开始以优厚的物质待策反郑经的军政头目。这一招果然奏效,在此后的几年中,一共有300多名军政头目和上万名和投诚。虽然人数不是太多,但足以说明,台湾人心浮动,收复台湾的时机已经成熟。

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乱又彻底平定。就在这一年,郑经去世,时年39岁。郑经和自己的父亲郑成功为何都如此短命?是基因原因,还是巧合,或者是谋杀?不得而知。

不管怎么说,郑经去世,他的儿子郑克臧控制不了局势。外戚冯锡范联合郑室宗亲等,趁机发动政变刺杀郑克臧,将自己12岁的女婿郑克塽扶上王位(史称东宁之变)。

如此一来,台湾内部出现动荡。康熙闻讯大喜,高呼真是“天赐良机”,遂做出了武力统一台湾的决定。

当时,不少大臣反对武统,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康熙大怒说,不是朕好战,而是已经仁至义尽了。

事实确实如此,从1653年开始,到1681年的将近三十年间,康熙派人9次跟郑经接触,试图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主要是清廷政权不稳,内乱不断。前有三藩起义,后有蒙古叛乱,康熙只能把台湾问题放到一边,致力于稳定东南沿海局势。对于谈判条件,清廷一再让步,甚至在后来的谈判中提出可以不剃发、不登岸,只称臣。而台湾郑氏,则得寸进尺,不但不接受和谈条件,反而不断侵扰沿海,进而宣布“独立”。

事实证明,康熙最终选择武力攻台,既是台内部的动荡和分裂所致,也是朝廷多年和谈均未奏效,明白只有靠军事手段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1682年,刚袭位的台延平郡王郑克塽派人跟姚启圣接触,表示愿意对清称臣进贡。

但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康熙自然不许,命水师提督施琅备战,在来年攻取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收复台湾之战打响。

两个月后,台湾回归祖国。

康熙收台的过程说明,如果和平没有了希望,就要毫不犹豫动用武力。

当然,如今的海峡两岸局势已今非昔比,但是底线都是一样的,红线都是台湾不能独立,一旦“台湾当局”踩踏红线,那就必须诉诸武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逾越台海的悲情英雄
一个明朝将军,为给家族复仇投降清朝,30年后促成中国统一
郑氏集团的末路:澎湖海战与施琅收复台湾
清」施琅叛清投靠郑成功,因家仇再度降清,如此反复为何还得清廷重用
名著故事:台湾外记
施琅为何主张武力收台:郑家多次拒绝大陆善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