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王导与伯仁,一对好基友的爱恨纠葛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意思是我没有打算杀掉伯仁,但是内心很怨恨他,结果自己的怨恨之心让伯仁招致杀身之祸,伯仁的死跟自己逃不了干系。

这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伯仁"指的是周顗(yǐ),"我"指的是王导。

东晋时期,王家是名门望族,王敦任荆州刺史,自以为很了不起,文武双全,无人能敌,所以为人傲慢,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同时没有被朝廷重用,心中的怨气积累已久,当时晋元帝宠信刘隗,王敦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起义,率领两万精兵直奔南京,扬言要杀掉奸臣刘隗。这就是历史上的王敦之乱。

王敦的弟弟王导听闻哥哥起兵造反的消息后,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带领宗族成员整日跪在宫门外,表示自己对晋元帝的忠诚之心,同时和王敦撇清关系。

有一天周顗周伯仁要面见晋元帝,王导乞求好友伯仁帮自己说点好话,伯仁表面上对他不理不睬,但是伯仁心地善良,入宫后极力为王导开脱。周伯仁嗜酒,在宫中喝醉了,出来的时候跟王敦开玩笑说:"回头把你的脑袋砍了,换个金印戴。"

王导听到后十分生气,他认为伯仁不仅没帮他,反而要害他。

王敦确实有实力,带领的两万大军把刘隗打得落花流水,晋元帝知道后十分害怕,只得用高官厚禄去招抚王敦,王敦顿时权倾朝野,于是开始报复平日里和自己意见不合的人。

关于周伯仁的处理问题,王敦问王导,那个伯仁好像是你一伙的,该提拔吗?

王导默不作声。

王敦看王导如此表现,哦,明白了,你俩不对付啊,那就该杀了他。

王导还是默不作声。

王敦明白了,结果伯仁很快就人头落地。

后来呢,王导发现了伯仁上书皇帝为他求情的奏折,后悔不已,可惜为时已晚。只能哀叹: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啊!"

听完了伯仁和王导的故事,我们不禁感叹,做人既不能太伯仁,也不能太王导。

伯仁是一个大好人,乐于助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十分倔强的人,正是这个缺点,断送了他的卿卿性命,伯仁有自己的秉性,做好事不留名,十分低调,不愿张扬,临死之际他也没有向王导求情。

在伯仁看来,情义是远大于生命的,用"舍生取义"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伯仁却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人一种处处抵触的威严感,让人无法对他产生好感,同时他嗜酒,喝酒误事,酒喝多了就喜欢胡说八道,难怪王导怨恨他。

正是王导的默不作声,才让王敦以为伯仁该死,如果王导这时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伯仁也不至于惨死。

王导和伯仁之前关系一直很好,可以被认为是一对好基友,曾经有一次,俩人喝了点酒,王导借着酒劲儿把脑袋枕在周伯仁的腿上,摸着伯仁的肚子问伯仁,这么肥的肚子,里面都装着些啥呢?

周伯仁嘿嘿一笑:这里面啊,空洞无物,但是呢,像你这样的人,马马虎虎还能容纳几百个。

这也是成语“空洞无物”的来源。

生活中我们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只要留个心眼,就不至于像伯仁和王导之间,关系处得那么糟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大才疏
金印如斗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王麟说史】东晋风云志(3)王敦叛乱逐渐升级
五胡乱华系列六:晋室东迁之十:王敦占领建康和戴周遇害
《王羲之》故事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