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当他是牛鼻子老道,其实他是大唐“长城”!历史上真正的徐茂公

清代如莲居士说著小说《说唐演义全传》中,在河南瓦岗寨群雄之中,有位名叫徐茂公的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军师,他运筹帷幄算无遗策,堪比诸葛武侯,那么这位在小说家笔下如此熠熠生辉的人物在多大程度上是虚构的呢?

一、少年才显

此人本姓确实姓徐,名为世勣,字懋功,其中"勣"、"懋"二字可能因为笔画繁复,不易理解,故被小说家改去。其家族源自曹州隋末时徙居滑州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家族在当地也算殷实之家,积存粮食可达到数千钟(古代器名,一种圆形铜壶,可作计量单位),但与其他为富不仁的地主不同,其父徐盖乐善好施,接济贫困,从不在意亲疏,显然徐世勣也承袭了这些优秀品质。

隋大业末年,翟让聚众为盗啸聚一方,面对这股可能会威胁到自家乡邻安全的势力,年仅十七岁的徐世勣没有逃跑也没有硬刚,反而前往投靠,他向翟让献计"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来,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即此地适合发展,而运河沿线油水很足,这个计划既保证了自家安全也表现出足够的诚意,翟让从其计,劫掠公私商船,用于扩张,逐渐拉起上万人马,可谓一箭三雕。

至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已经成为河南地区实力最强的义军,一年后河南、山东黄河泛滥,饿殍满地,徐世勣见此情景认为应当立即出兵进攻隋朝粮仓,若能成功则"大事济矣"。

于是他请命带兵五千袭击攻占黎阳仓,顺利攻下后他开仓放粮,各地饥荒百姓闻风而来"一旬之间,得胜兵二十余万"这让瓦岗军迅速扩大,就连窦建德等其他义军领袖亦派遣使者表示服从,隋炀帝见状派大将王世充带兵进剿,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春,当王世充率部下打造浮桥,横渡洛水,准备大举进攻时,徐世勣趁其不备伏兵四出,打得"世充大败,争桥溺死者万余人",瓦岗军再次声威大振。

然而最深刻的危机往往潜藏于最鼎盛的辉煌。瓦岗军发展历程中李密可以说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李密祖上历任西魏北周高官,其父这辈更官至隋朝上柱国封蒲山郡公,照理说这是铁打的饭碗不应翻车,可隋末从地方到中央都矛盾重重。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越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趁远征高句丽起兵造反,彼时隋朝根基尚在,杨玄感失败,李密也因参与其中在潼关被捕,途中他悄然遁走,不久投奔瓦岗。此人熟读经史、兵书、礼遇贤才、眼光独到,他的加入帮助瓦岗军多次战胜隋军,甚至击杀名将张须陀。

如此枭雄又出身官宦,岂肯长居盗匪之下,于是他设宴款待翟让假意赠其一把好弓,趁其试弓之际命手下死士挑帘而出乱刀将翟让砍死,这让瓦岗众将都猝不及防,徐世勣更是被"乱军所斫,中重疮",若不是李密想起来阻止险些命丧于此,其他将领如"单雄信等顿首哀求,密并释而慰谕之。"经此变故,昔日一道反隋的情谊慢慢变味,好在共同的大方向还在,瓦岗军在击败王世充后兵锋直指洛阳。

二、入唐功成

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杨广被杀,本就一锅粥的全国愈发不可收拾,在江都宇文化及扶持秦王杨浩为傀儡皇帝,率十万大军北上。在洛阳,段达、王世充等拥立留守在洛阳的越王杨侗即位,继续与瓦岗军对峙,而李密的处境显然更加危险,毕竟南北两面都是隋军,自己夹在中间十分被动,于是他决定接受杨侗的招抚,摇身一变从反隋义军成了隋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徐世勣也被封为右武侯大将军,他们调转枪头向宇文化及,最终将其击溃,可王世充等人对于李密的态度也是用完就扔,双方很快反目。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被王世充击败几乎全军覆没,投奔李渊,此时的徐世勣正驻扎黎阳。可即便如此,徐世勣仍然没有自立的打算,他管理着原来"东属海,南至江,西直汝,北抵魏郡"的势力范围,按理说这完全可以当作他投靠任何一方的本钱,但徐世勣认为其所属势力范围本就是魏公李密所有,如若自己献表投降,凭此晋升,就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徐世勣深以为耻,于是便将所辖州县的土地、户籍、军队编辑在册,交给李密,"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这番行动有没有感动李密不知道,但唐高祖李渊却相当赞赏其忠义,大喜曰"徐世勣感德推功,实纯臣也。"

于是加封他为黎阳总管、上柱国、莱国公,仍旧统辖原地,不久又封其为曹国公并赐姓李氏,正式改名为李世勣,总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可是瓦岗旧部孤悬于外又人心浮动,面临窦建德的崛起只能逐渐式微,知道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勣方才回到京师加入秦王李世民麾下。良将从明主犹如游鱼得水,李世勣终于得到能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平台。四月打破宋金刚,十月讨伐王世充数次大战皆是大捷,翌年攻下武牢,平定窦建德,降伏王世充。之后他又跟随李世民凯旋"俱服金甲,乘戎辂,告捷于太庙。"

人生总是有起有落,窦建德余部刘黑闼率军数万卷土重来,李世勣不敌损失五千步卒败回京师,李世民重新出兵李世勣也再度披挂戴罪立功,他先是在洺水之战中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后又以河南道大总管一职讨伐兖州徐圆朗,一战功成,将其首级献给朝廷。

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一度投降唐朝的江淮义军领袖辅公祏反叛称帝,定国号宋,设置百官,李世勣奉李渊之命与赵郡王李孝恭、岭南道大使李靖等一同出兵江淮。

翌年三月他亲率步兵一万攻占寿阳,《旧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寥寥几句勾勒出李世勣的战绩,辅公祏派大将率领水军十余万,效仿东吴拒晋那般将江面大船以铁索相连,横断降水,并且于"江西结垒,分守水陆"李世勣先率兵迅速攻下其江西营垒,使得敌军"大溃,以十余骑奔于丹阳。"辅公祏慌忙之中于夜间趁着夜色弃城而走,李世勣哪肯放过,"纵骑追斩之于武康,江南悉定。"

三、安定北塞

唐初各地纷乱,李世勣很快又被调往并州防止突厥入寇。而远离政治中心不代表远离政治,武德晚期高层内部冲突频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太子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之间的矛盾。

武德九年(公元625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高祖李渊立其为太子,可此时李世勣远在并州,既不熟悉京城情况也无暇分身他顾,所以当初在秦王集团的成员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等日夜劝李世民动手时,后者犹豫不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大总管李世勣,世勣辞。"这种远在边疆持身中立的态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影响了这二人未来的轨迹。不久李世民登基,他拜李世勣为并州都督治理地方长达十六年,这种安排既符合对其昔日态度的处理,也符合安定边境事务的需求。

彼时北方突厥趁乱崛起,唐朝若想平定北方必须要宿将任要职,所以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李世民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以代州都督张公谨为副出兵突厥,调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与华州刺史柴绍等率十几万大军协同作战。李世勣所部与突厥很快遭遇,他和劼利可汗阿史那咄苾大战于白道,是役突厥大败请和,李世勣与李靖会合商议认为突厥虽然战败乞和,但实力尚存"若走渡碛,保于九姓,道遥阻深,追则难及"而且突厥已然求和"其必弛备"李靖深以为然,夜袭突厥"虏五万余口而还"。

这次辉煌的战绩让唐太宗非常满意"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静,岂不胜远筑长城耶?"他封李世勣为光禄大夫、行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乍看之下从都督变成了长史是贬谪,可实际上彼时的并州大都督由晋王李治遥领,所以所谓"大都督府长史"仍是总管一方的大吏,而且这份名义上辅佐未来皇帝的官职使得李世勣名正言顺的成为此后高宗的"旧臣"极大地影响其日后的命运。

李世勣任"大都督府长史"五年,至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十一月,被调入朝廷,任兵部尚书,此时的突厥已成唐朝附庸,被安置在"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这引发了生活在此地的少数民族 "薛延陀"的不满,其原本臣服于突厥,等到唐兵杀来他们也趁机造反,使突厥后院着火,战争结束后他们自建汗国,统辖着东起大兴安岭、西抵阿尔泰山南界河套,北至色楞河的广袤地区,其境内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拔野古诸部,实力颇为雄厚,唐朝当然不会让前驱虎后引狼的事情发生。

所以李世民先用类似"推恩令"的方法来分化瓦解薛延陀汗国的两位王子,后又把突厥旧部安置在河套地区使其反过来监视薛延陀,后者对此十分不满,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起兵攻击河套,突厥旧部不敌连忙向唐朝告急,太宗闻讯遂"以兵部尚书李世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将兵六万,骑千二百,屯羽方"与灵州、凉州、营州等几路总管一齐出兵迎击,薛延陀听闻便想撤退,李世勣"选麾下及突厥精骑六千自直道邀之,逾白道川,追及于青山。"

双方在诺真水一带相遇,薛延陀部万箭齐发杀伤大唐马军,照理说骑兵无马就丧失了该有的战斗力,可李世勣和他的军队显然没有遵循这一规律,他"命士卒皆下马,执长槊直前冲之。"这完全超乎薛延陀军队的预料,唐军一个冲锋下去阵线崩溃,自家的马匹反被唐军抢去,唐军又纷纷上马呼啸冲杀"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立下此等大功李世勣方才凯旋回京执掌兵部。

四、君臣风雨

可境外刚平,内乱又起,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皇太子李承乾谋反事发,李世勣受命与司徒长孙无忌等一同审理,最终李承乾被废,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皇帝"转勣太子詹事兼左卫率,加位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可别小看这三个职位,他们分别对应太子府的最高行政官员以及东宫军事力量和同中书门下的宰相,李世民对李世勣说"我儿新登储贰,卿旧长史,今以宫事相委,故有此授,虽屈阶资,可勿怪也。······朕将属以幼孤,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言下之意是皇帝不愿再承担一次东宫之变,所以出于对李世勣品性的赏识,希望其以旧臣身份匡扶李治执掌东宫大小事务,这一突然来临的权力格局变动让整个唐王朝阴云密布。

方兴未霁,高句丽又起事端,表面臣服的高句丽实际上动辄袭扰周边小国,李世民权衡再三决定听从李世勣的建议御驾亲征,命后者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军六万及其他部族军队,与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刑部尚书张亮所领水军一起进攻辽东,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二月兵抵幽州,四月渡辽水奇袭高句丽,仅用十余日破城 "获二万馀口,粮十余万石。"高句丽急派援军四万,李世勣同意辽东道副大总管李道宗建议以骑兵四千"策马趋敌,所向皆靡。"一举斩首千余。

六月李世勣所部继续作战接连大胜,当地城池有降而复叛,对此李世勣极为强硬,当他听闻皇帝有意再度纳降,便亲帅甲士数十人请命"今城垂拔,奈何更受其降,孤战士之心!"李世民下马回应:将军所言极是,但纵兵杀戮"朕所不忍"所以"将军麾下有功者,朕以库物赏之,庶因将军赎此一城。"李世勣见状也下了个台阶,这是他自玄武门之变后第二次与皇帝意见相左,只是此时李世民还能维持君臣相得的场面。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卧病,自知时日无多的他着重为李治铺好后路,此时已是朝中勋贵且掌握过北方大量军队的李世勣若有二心恐难以压制,再加上此前两次意见不同,所以临终前他将李世勣贬为叠州都督,并对李治道:"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有趣的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又加了一段,说若是李世勣有所犹豫,便就地擒杀,李世勣听闻后接旨就走,才免于一死,由于没有旁证相佐,且参杂着明显的权术阴谋论,不足与信。

五、尊荣倍至

高宗即位,为避讳先皇,李世勣改名李勣,他主动上表辞职,李治也不客气但十分照顾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臣"仍令以开府仪同三司依旧知政事",后拜为司空,命画师为其画像并亲自作序,李勣也乐得退居二线尊重皇帝权威,比如永徽六年(公元655年)皇帝想改立武昭仪为后,他怕朝中反对与李勣等人商议,与他人坚决反对不同,李勣干脆称病,皇帝私下询问便答 "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这也让李勣收获了帝后的信任,在之后极尽尊荣,比如之后李治想东封泰山,便让李勣随行,途中他不慎坠马受伤,高宗更是亲自探问还将自己用马相赐。

如无意外李勣本可寿终正寝,可天不作美,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句丽内乱,大臣泉男生请求唐朝发兵相助,这让李勣来了精神。

十二月他再次出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直至高句丽,他指挥着包括薛仁贵在内的大量将官两年内连续攻破高句丽所有军队,合围平壤,就此动荡东北近百年的高句丽就此覆灭,史载唐朝"分高丽五部、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余户、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百县,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以统之。"李勣也随之迎来了生命中最高光的时刻,献俘于昭陵并"具军容,奏凯歌"随李治在南郊祭天,本是封无可封的李勣再次被加授太子太师连同其弟弟也被加封。

可塞外征战终究掏空了这位七旬老人的精力,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十二月初三日李勣病逝,李治闻讯后下令辍朝七日,并追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昭陵,下葬当日李治亲临未央宫登上宫楼,眼往灵车痛哭流泪为李勣送葬,他仿效李靖旧例给这位替唐帝国立下无数功勋的老臣修了一座卫青、霍去病规格的坟墓以彰其军功。

纵观李勣一生我们可以发现,他从当初那个慧眼独具的青年在一次次战争中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乃至统辖大军的将帅经历太多成功和不少失败,在战场上他智计百出,决策利落,体现了谋与断的双重能力,在朝局中他则极为低调谨慎懂得隐去所有铁血杀伐,安然的淡出各种权力争夺,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建立在岁月给予他的老辣眼光与判断力上,后世人将他与卫国公李靖并称并合一作传记于史书并非虚夸。

最后我们不妨引用《旧唐书》中对李勣一生的评价作为总结 "功以懋赏,震主则危。辞禄避位,除猜破疑,功定华夷,志怀忠义。白首平戎,贤哉英、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相国录(169)唐朝丞相李勣
“外战”英雄谱之28---接连击破东突厥、高句丽的李勣
与李靖齐名,斩张须陀,平东突厥,灭高句丽,却被武则天掘墓砍棺
李勣
凌烟阁故事之李世勣——“义”字当头(下)
真实的徐茂公:并非牛鼻子老道,而是出将入相的大唐战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