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摘录“枝江楚文化与屈原寻踪研讨会”的发言文章


第一篇 《屈原研究 · 读屈原二十五篇》

之我见

杨世灿

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新时代以来,中国和世界文化界都很关注屈原在湖北宜昌、湖南汨罗等地的文化遗存。我以杨守敬从日本带回的“洪兴祖本”为底本,参互《楚辞直解》,又参考20多种版本,50多种文献,相印文物考古,经过五、六年的研究,获得一些比较重大的学术成果。兹列一二,以求共勉。

一是楚人的封国之都,学术界论说不一。考释“丹阳之都”,丹山在神农架,“丹阳之都”在汉秭归(含神农架、兴山、秭归):

“丹阳之都”是楚人封国的地方,在今秭归。杨守敬说屈原秭归乐平里人也。他的高足熊会贞说,“平乐里”当作“乐平里”。

公元前1006年,楚子熊绎始封丹阳之所都。丹山在神农架东麓太阳岩,西接巫山。香溪河源出,小当阳河水自此流注。“丹阳之所都”在今秭归为中心的夔国广袤之地。《辞海》丹阳在今秭归东南,周成王封熊绎于楚蛮、居丹阳即此。《湖北建制沿革》丹阳古城在秭归大江之南,后徙江北。熊绎是季连之后,芈鬻熊的曾孙。鬻熊有《鬻子》一书,熊绎熟读《鬻子》,提出“筚路蓝缕,以事天子。”帮助周攻打天下直抵东夷(今江浙一带),因功封子男之田。因此楚国首尊熊绎为楚子。屈原称其名“帝高阳”,称自己和怀王是熊绎的子孙“苗裔”。自此楚人建国早期迁徙了三个地方:公元前740年-前690年,熊绎的子孙在秭归归州丹阳,立都52年。芈熊通是第一任王,一也。前690年-前504年,江陵丹阳称纪郢。共立都187年,二任王芈熊赀为其首任。屈原所谓“吴光争国”灭纪郢,昭王西逃沮漳,二也。前433年-前278年,湖北枝江丹阳(今属当阳草埠湖镇西南),共立都156年,又称沮中郢都、郢中,三也。

二是关于屈原的经历,学术界论说纷纷。今以屈原自说为依据。考释“屈原二十五篇”,屈原的生平如下:

屈原(公元前331-前277年),出生于中国湖北秭归乐平里落脚坪。4岁招入枝江郢都楚宫(今属当阳草埠湖镇楚城遗址),陪伴4岁登基的楚怀王读书学习、游戏玩耍。13岁撰《橘颂》,赞颂怀王“有正统圣人之道”,幼志与怀王志同道合。愿岁并谢,相与长友。怀王可师长兮。19岁受怀王派遣,两次出使齐国。30岁左右在楚宫撰写教科书《天问》,主张“大禹治国”,提出天、地、人“阴阳三合”的哲学观念和三民的“民生、民艰、民乐”思想。34岁怀王受其姊芈月的影响,屈原劝止而不听,于前299年北渡汉水过武关赴秦谈判不归,即所谓“有鸟来集汉北”,次年屈原撰《招魂》,招怀王经湖北口归楚。前297年,36岁的怀王客薨,屈原撰《大招》,说他英年早逝,并以怀王美政田邑楚国疆土大禹为国招之,以怀王天德照明诸侯努力招之。前297年,秦归怀王遗体于楚,楚人如悲亲戚。《大招》点名楚怀王年36过世。时间在顷襄王3年。屈原护送怀王葬百里洲巫回台,一路始撰《离骚》于斯而稿成于湖南。前298年,郢中立王(顷襄王)时,屈原感到强烈不安。屈原以“迁臣”的身份回归封地汨罗,心境平和:一以潇湘祭湖南先祖,一以潇湘祭领导怀王。在湖南罗国,几于不忘初心,重新整理25篇,屈原学说的伟大思想尽在其著作中,光芒勃发。前297年至前277年,屈原在湖南20年。屈原回忆“过夏首而西浮”在沮漳当陵阳(当阳),九年未回郢都。夏水即阳山阳水(杨山杨水),源出枝江关庙山遗址地,即夏水之首。“秦卑命钟”出土在枝江云台,原属为宜昌枝江县问安云台公社新华三队。围“沮西大垸”时而划归当阳。钟是1973年5月,贫农社员段绍纲犁地时发现,并于7月交给了荆州地区博物馆保存。1994年宜昌博物馆开馆之际由荆州博物馆回赠给宜昌。 “竞墉王之定救秦戎”,为秦求楚怀王之铁证。墉王即《离骚》中的“伯墉”,指楚怀王。白起于前278年拔郢(枝江楚城今当阳季家湖遗址),次年攻湖南巫水流域,屈原于前277年怀沙自沉。所谓年“不扶壮”,既老不衰也,得年五十六岁。

三是以中国出土文物相印证。宜昌文物四大楚国国宝印证了什么?

四大楚国国宝:一是秭归香溪镇1980出土“越王州勾自作用剑”。二是原枝江白洋镇“楚季宝钟”。三是“金釭”,古代宫殿壁间横木上的饰物。“拱形构件”。1974年季家湖楚王城遗址出土。四是“秦王卑命”钟。季家湖楚王城遗址出土。

春秋吴国人夫概王(夫槩)攻打纪郢回吴,遭到吴国追杀。夫槩逃奔楚国投靠昭王。楚昭王正需要吴国的铸剑技艺,封夫概于堂溪(故房国境棠溪,今遂平、西平交界),称堂溪氏。夫概用吴国铸剑术冶炼铸剑,又称棠溪铸剑术或“吴房”。 在棠溪这个地方生产了名冠中国九大名剑之首的“越王州句剑”, 州句是越王的曾孙。他的佩剑是春秋时期的一种品牌。

“楚季宝钟”证明,楚昭王自江陵纪郢西奔沮漳后,就没有再回纪郢(杨守敬语),一直在沮漳建造新郢都。《楚季宝钟》据宜昌博物馆资料:《楚季宝钟》作器者为“楚季”之孙,受器者为“楚季”其人。受器者当是楚昭王的妹夫钟建及其夫人楚季芈。

金釭和拱形构件,是古代宫殿壁间横木上的饰物。印证了季家湖楚王城的辉煌。

“秦王卑命”钟,是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年)嬴驷送给楚怀王的“连横破合纵”的文字钟(前320年,秦王北游戎地,至河上)。嬴驷的夫人是楚怀王姑姊。嬴驷死后,楚怀王被骗至商于之地而薨。屈原的“秦,虎狼之国,不可赴!”就是在季家湖楚王城对楚怀王的忠告。

四是屈原在金碧辉煌的季家湖楚王城宫中,建立了自己的“屈学”:

屈原第一次提出中国的“国家” 概念,主张豪杰执政(《大招》“豪杰执政”“国家为只”)。第一次绘出“国家”东起扶桑、西至昆仑、北起流沙、南抵南海的华夏大舆地图。第一次编写出夏商周历史人物年表(16位明君、5位昏君)。第一次立法“墨绳”提出以法治国,最早提出中国人“民生、民艰、民乐”的“三民”核心价值观。第一次总结并提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历史经验教训与忠告!最早提出“天地人”三合的自然哲学观“阴阳三合”。

五是《水经注疏》为我们研究屈原作品拨开了重重迷雾。国学大师杨守敬与他的高足熊会贞,呕心沥血,每每引用《楚辞》中屈原作品,即第一手资料,为国学文化作出杰出贡献,为后世本土文化的研究、发展、开发,奠定了千古不朽的大中华文化基础。比如关庙山阳山阳水(杨山杨水)即夏水之首的考证;比如湖北口秦头楚尾的考证;比如罗国几经迁徙而封于屈氏的考证;比如昭王再没有回荆州郢都的考证;比如云梦泽的考证;比如湘、资、沅、澧流域的考证。比如楚之先王陵墓在西陵山,《清华竹简·楚居》“至熊绎”“徙于夷陵”,后世白起烧的就是这个“夷陵”的考证。因为有《水经注疏》,所以我们才能够读懂屈原二十五篇原著。

最后,我要向“汉人八大家”致敬,是这“八大家”为我们整理留下亘古宇宙的《楚辞》。尤其贾谊大人,他贬居长沙,得到屈原作品,始为《楚辞》之基。司马迁读其《吊屈原赋》,而将相间百三十年的两个人立为《屈原贾生列传》,真个是,太史公司马迁,睿智之博大也!

第二篇  枝江市历史文化定位略谈

王作栋

枝江的历史文化定位,是枝江市和宜昌文史界共同关心的话题。近几年来,我曾经在不同场合与黄道华、周德富,与杨世灿、吴绪久、余远国,与王作新、王祖龙、张耀武等同仁交流过看法。有一次,是去年6月28日在问安镇同心花海参加楚韵芈风文化研讨会,在会上谈的。那次会议是吴绪久帮助同心花海的董事长王玉梅策划,交我主持;出席会议的还有枝江市政协周宜发副主席(受枝江市委刘书记委托到会听取意见),镇委书记王晓聪,枝江市文化旅游局局长贺青燕等同志。那次会议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讨,第一,梳理楚文化中的枝江元素,提出关于枝江市历史文化定位的意见,与会人士赞同定位于楚文化;第二,新石器时代的关庙山文化,早于楚文化数千年,在突出彰显枝江楚文化的前提下,如何放大关庙山遗址的社会效应;第三,为问安镇同心花海的发展预期与实施方略提出建议。今天只谈定位。

一、观照枝江市的历史文化定位,坐标之一是宜昌市域的历史文化定位。

就先秦时期的巴文化、楚文化而言,绵延约三千载的宜昌文化主脉是楚文化,巴文化次之。这与巴人部族从清江流域大规模西迁密切相关。

遗憾的是,我们对楚文化在宜昌历史的研究,远不如对巴文化的遗存土家族文化的推介。湖北省的历史文化定位于楚文化,省社科界、高校文科界,对宜昌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提出的“巴楚文化”概念多持批评意见,对宜昌关注楚先民筚路蓝缕开拓史、研究推介楚国在沮漳流域肇基史的力度弱了,不大理解。静心思辨,加大楚文化在宜昌历史的研究推介力度,下一段势在必行。

二、坐标之二,是宜昌13个县市区不同的历史文化定位。

13个县市区,都有若干楚文化元素传承至今。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致力于土家族文化成果不断、影响逐年放大,不足是对楚文化的探究少。比较起来,西部的秭归、兴山片区,东部的当阳、枝江、远安片区,中部的城区、宜都片区,楚文化的遗址遗存之多和习俗之丰繁,均迫人注目。秭归多年来以屈原、端午为重点,得到国家肯定。兴山主要研究推介昭君文化,兴发集团为县政府助力甚大。宜都,杨守敬文化与青林寺谜语文化,两面旗帜。夷陵对古俗的保护工作,取得的成果最多,国家级、省级的民间文艺之乡,在全市、全省首屈一指。当阳不断将三国、关公元素注入文化旅游产业,后者已产生海外影响。远安弘扬嫘祖文化,渐成气候。上述各县市区的历史文化标识,均与楚文化相关联,——屈原文化,本身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西陵嫘祖文化覆盖区沮漳河流域,是楚人发祥地之一、楚文化肇基之地;昭君文化、三国文化、关公文化、青林寺谜语文化、杨守敬文化、民俗文化,均融入有楚文化传承的血脉。可惜的是,东部片区还没有一个县市依托沮漳河流域直接擎起楚文化的大旗。

枝江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历史文化定位至今不够明晰。目前,地处沮漳河流域的远安、当阳、枝江三县市,都还没有围绕楚文化核心来亮剑。在远安、当阳另有抓手的当下,枝江适合从楚文化入手,扬起楚文化在宜昌的旗帜。

在宜昌,楚文化这面大旗,由枝江来领举正逢其时。

“江汉沮漳,楚之望也”。枝江境内,新石器时代的关庙山文化、嫘祖文化,是楚文化肇基的前身要素。古墓群,仅问安镇范围内就有楚国王公贵族陵寝28处,此为特证。“枝城”,历史上原无此名,是枝江老县治所在地。老县城的“丹阳书院”值得深入研究,无论早期楚都“丹阳”随着楚人迁徙出现有几处,枝江当仁不让。枝江市域不论南北西东,都有楚文化遗存,枝江的不少老文化人谈论起来都如数家珍。枝江依托沮漳河流域直接擎起楚文化的大旗,舍我其谁?

建议枝江市政府安排适当经费,组织黄道华、周德富等学者,系统梳理楚文化中的枝江元素,着手抓一刊一研究会。研究会,即我提名的“古楚沮漳文化研究会”,这面旗帜的内涵深广,枝江领举,利于提升话语权、影响力。刊,即楚史研究者、三峡大学民族学院原党委书记王祖龙教授提出刊物名称的《枝江楚文化》,刊名在现阶段的可操作性强。建议枝江市委交政协文史委与文旅局联手承办,将一书一研究会的筹备工作抓起来。枝江近几年抓的曹廷杰研究,顺理成章纳入枝江楚文化的传承线路;各镇、街办抓文旅结合工作,均宜注意和楚文化底色衔接。

编纂出版《枝江楚文化》是枝江历史文化定位的基础,是“古楚沮漳文化研究会”的前沿阵地。“古楚沮漳文化研究会”较容易得到宜昌市委宣传部和文化界、社科界、高校文科界、新闻界的重视,较容易引起省直相关界别的关注。研究会立后,沮漳河流域内的当阳、远安、保康、荆门、江陵、沙市都有望加盟。枝江历史文化品牌的综合效应,有望持续放大。

第三篇  屈原大合唱的新歌者

冯汉斌 

屈赋二十五篇,奇文郁起,金声玉振,越两千余年而常读常新,可琢诗心,可树新义,有犀燃烛照之功,无些些凿空之气,其“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直与日月争光可也。宋人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明言孔圣之至高,宋人亦谓“屈平岂要江山助,却是江山遇屈平”,极称诗祖开创之功。屈子之高华,端赖此二十五篇为其立心也。予谓《离骚》,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恢弘瑰丽,震古烁今,实千古词赋之祖也,有诡伟之美;《天问》,从邃古之初和宇宙洪荒宕开,呵壁而问,宏览千古,博大精微,有瑰奇之美;《九歌》,记事如剑之气,寄情如玉之烟,且人且神,或沅或湘,时巫时灵,楚风楚韵,有浪漫之美;《九章》各篇,叙写流离之苦,故国之思,见疏之痛,情哀辞切,悲天悯人,结妙构,重直陈,真屈子灵魂之交响也,有小离骚之美。其他若《远游》、《招魂》诸篇,亦可圈可点,美不胜言。屈子自铸伟辞之功,真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不有屈原,岂见《离骚》?屈赋二十五篇,诚博远矣。王逸谓屈词百世无匹,名垂罔极;刘勰谓屈子“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静安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推而思之,屈骚与《诗经》,真乃中国诗歌之两大活水源头也。但自儒家尊《诗》为经,治之者代不乏人,著述蔚然,抽丝剥茧,可谓尽精微而致广大;至于治《骚》之作,则寥若晨星,难与伦比。迨及两汉,刘安、刘向、马迁、扬雄、班固诸子,略有涉及,而书皆不传;降及东汉后期,南郡宜城王逸始综理其业,成《楚辞章句》,为现存《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筚路蓝缕之功,名重后世,屈学亦自此发端,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一路葳蕤而行。魏晋南北朝以迄隋唐,屈骚时得士子眷顾,俱称其文奇、义厚,评论、揣摩、讽咏之风大盛,然校理与训诂之学未立。宋元以降,时势所趋,屈学崛起,佼佼者如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相踵出世,成屈骚研究之元典。清代朴学家,又以治经之余力兼治屈学,其极盛者,舍戴东原莫属,其成就卓然,洵然超迈前人。近百年尤其新时期,屈学研究由粗而精,由浅及深,由附庸而蔚为重镇,星河灿烂,硕果累累,俨然成当代学术研究之显学。治屈骚之著述,有正解、别解、注解、参解、串解、新解等,有发微、纂义、注略、旁注、通释、发蒙、订注、节注、评注、义疏、解诂、通义等,洋洋大观,各具手眼,令人目不暇接。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屈子风流,屈骚风雅,端在屈原的风骨与风操使然,有了风骨,必有上下求索的襟抱,哀民生之多艰的风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操守,而学识亦在其中。一卷离骚,何尝不是一份壮怀激烈的宣言书,一幅故国山河的历史长卷,一张楚狂精神的自叙状,一次慷慨陈辞的千古绝唱。宜昌何其幸也,二千多年前就诞生和哺育了这位光昭日月的中国诗歌之祖;屈子何其伟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诗人,成为中国文学优良传统的开创者和缔造者,宜昌因为他,而成为中国诗歌不朽的源头,中国诗歌的原乡。几年前,我曾写诗说,“其实,对屈原最好的纪念/也许是在灯下读读他的诗/或者,干脆像屈原一样/写上一首”,前不久,读了杨公世灿先生的《读屈原二十五篇》文稿,我又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触摸屈原不朽的诗心和不灭的精神,还是应该虔诚地精读、细读、训读屈子的诗歌文本,他的留传后世的屈赋二十五篇。而作为与屈子相隔二千多年的士子,杨公以个人之力,淬勉披读,宵衣旰食,历五年寒暑,终成三十四万言之著述,真屈子之解人、学问之壮士也。

我与世灿先生乃忘年之交。十五年前,承已故文史专家刘思华介绍,我方得有缘识荆,从此时时向这位父执辈的专家请益,他不惮其烦,每有让我豁眼处,其时,其专著《杨守敬学术年谱》正方付梓,名重一时。世灿先生是晚清著名学者杨守敬的族重孙,是享誉中外的当代郦学家,于舆地学和杨学颇多建树,公认为是湖北郦学研究的一方重镇。他早年以《水经注疏 三峡注补》鸣于学界,新世纪伊始,又以《杨守敬学术年谱》踵事增华,被著名学者陈桥驿称之为“全面记叙杨守敬的煌煌巨构”,可入优秀的传记之林行列。近几年,杨公又携二子孜孜矻矻,焚膏继晷,完成了五百万字之巨的《水经注疏补》,已由中华书局先后推出上编和中编,堪为学术巨著。是书对《水经注疏》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校勘文字,考辨史实,注释辞汇,对照古今地名、水道、政区,补充相关历史文化资讯,堪称为近二十年来《水经注》整理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为当代郦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世灿先生为人朗朗,即之也温,向有“解衣衣人,推食食人”之仁,是我素为钦敬的宜昌籍学者;其治学,则有鲜明的学术个性和悟性,不为资料所累所困,却极善于利用资料,融合资料,每言必有所本,必有资料佐证,于细微处见真功;他擅长在不疑处有疑,却严谨踏实;敢于下结论,却不凭空臆造,每有让人信服处。正是这种扎实的学术精神和敢于立论的学术个性,使其在杨学、郦学和屈学诸领域自如栖居,如鱼得水,不断地攻下一个个学术堡垒,成为不可多得的、有着宜昌文史背景的学者。

近几年,世灿先生在三峡文化讲坛有过几次演讲,尽情展露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学问根底,也让我一睹其学术风采。在一次讲座中,他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称屈原首次提出中国的‘国家’概念,首次绘出了华夏大舆地图。当天的讲座,世灿先生在杨守敬、熊会贞研究的基础上,以14张分县地图、99个宜昌地理地名的县、镇、乡、村及流域的坐标点,充分利用宜昌博物馆出土文物,详实引用五大第一手历史资料三相印证,揭示宜昌三千年前的丹阳之都、丹山、高阳、乐平、夷山、夷城、夷窀(宀屯丿)、屯甲沱、西陵、先王庙、丹阳聚、沮中、罗城、郢中、楚王城、穈城、昭丘、巫回台等都存在于今宜昌的大好山河之中,解开了许多重大的三峡和宜昌地理之谜。而前年端午节期间的一次讲座,他依据杨守敬从日本购回的《楚辞章句》中的《天问》原文,认为《天问》是一部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教科书。主题是要后人遵循自然规律,遵循历史客观规律。另外,他还认为,《天问》在语言上别具一格,句式以四言为主,节奏、音韵自然协调。有一句一问,两句一问,也有三句一问,四句一问等多种形式,读起来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表现了屈原驾驭文字的能力十分高超。我当时以为,这些讲座,只不过是世灿先生的看家志业杨学和郦学之外的一次小小的“旁逸”,没想到,他其实还有着更大的雄心和抱负,敢于在学术之路上求新求变,再启新窗,五年来潜心屈学研究,穷根究底,著述不辍,遂有《读屈原二十五篇》问世。杨公老骥伏枥,勤于笔耕,请受后辈一拜。

予观杨公之《读屈原二十五篇》,咳珠唾玉,肌擘理分,多所发明,非数言可以穷尽,从其后记,即可约略知其大观也。二千年屈赋,流光溢彩,解者甚夥,问题和疑点也多,屈子究系先疏远而后放逐,抑或两度被放?其疏远放逐缘于何故?确在何时?其作品究竟成于何年?今传二十五篇中,孰为屈作,孰非屈作?乃至屈子生平之种种疑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各执一端,盲人摸象,所在多有。而杨公,乃是屈学研究大合唱中最新加入的歌者,闻弦歌而知雅意,读《读屈原二十五篇》,我大体可知、可悟数端:宜昌非学院派文史学者对全部屈赋进行细致句读、说解,杨公为第一人也;当代郦学家利用当代舆地研究成果研读屈赋,杨公实开其端也;将楚地特别是宜昌出土文物,如清华楚简、楚季宝钟用之于屈学研究,杨公慧眼具也;杨公提出屈学研究“五读”之说,即读懂、读通、读顺、读难、读疑,极富哲理也;考证出公元前331年屈原生于夔(归)国(南夷)丹阳之都香溪乐平里,屈原三次自称平乐,《水经注疏》作平乐,秭归作乐平里,可备一说也;考释《涉江》写于前297年后,怀王36岁薨,葬枝江百里洲巫回台,屈原36岁送葬后归屈原封地湖南罗国,屈原离开湖北宜昌当阳草埠湖镇季家湖楚王城(枝江县治沮中),独到之说也;考释出前299年至前297年,楚怀王实自宜昌枝江郢都西出秦关三年未回,可谓新论也;重申杨守敬之说,夏水出杨水,夏水之首,沧浪之水出沮漳,西即枝江云梦泽古地,可见学术薪传之妙也。顺便说一句,读杨公文字,并据之推想,枝江确乎是当时古楚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之一,题中应有之义也。

屈原是宜昌最大的文化符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屈赋是宜昌最厚重的文化遗产,历久弥新,千古风流。屈学研究大合唱,代有歌者,杨公世灿先生且歌且行且从容,成《读屈原二十五篇》之名山事业,可歌可喜复可钦!吾缀此薄文,聊表芹意,并就教于亦师亦友之杨公世灿先生也!

第四篇  宜昌、枝江在楚历史文化中的地位

曹宗国

主要观点:宜昌、枝江是春秋战国楚文化的发展地带。

 一、在古代和近代,宜昌枝江在楚历史文化中地位是很高的。楚国封地丹阳秭归说占主流,丹阳枝江说也很突出,再加上屈原故里说,学界公认宜昌是楚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

 二、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历史考古发展,荆卅郢都纪南城的发现,荆卅作为战国楚文化的地位突显起来。虽然荆卅宣称纪南城是从楚文王到吳起拔郢的楚都,但学界认为周围没有春秋古墓,所以並不是楚文王直接从丹阳迁都于此的,纪南城只能认定为前555年后的战国郢都。

 三、70年代后,考古发现季家湖楚王城。此地隔纪南城50公里,周围有青山和赵家湖春秋楚墓群,並发现楚平王钟(秦王卑命钟),可能是春秋时的楚郢都。此城属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不比纪南那样周围几公里的大都市,可以肯定楚国是先从丹阳迁此,再迁纪南的。这样一来,宜昌、枝江作为春秋楚文化的地位重要了。

 四、90年代以后,石泉先生提出襄阳宜城楚王城是春秋郢都,率先提出“熊绎所居丹阳城当在丹江河谷”的新观点,而丹江水库地区发掘出大量春秋楚墓,还有宰相墓,丹阳封地丹浙说占了上风。从历史文献看,丹阳和荆山沮漳联系紧密,因此丹阳秭归说动摇了。楚文王以后,楚都可能沿沮漳汉水至江陵经历了几次迁郢过程。 

五、季家湖楚城可能属于几次迁郢之一。如果是属于楚文王早期迁郢,也称丹阳。故同治枝江县治序有此说。”俞伟超通过实地考察后,在《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考》一文中说:“感到还是枝江之说可能性最大。楚人把都城东徙江陵,显然是为了控制江汉平原,便于北进到河南南部。”宜昌老博物馆长高应勤与程耀庭的《谈丹阳》和高应勤的《再谈丹阳》,亦力主丹阳为枝江之说。但此地和青山楚墓群还有待进一步考掘。 

六、沮漳流域是楚国迁郢的主要路径,季家湖是迁郢之一,屈原故里秭归等,都构成了宜昌是春秋楚国发展地带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而枝江既是季家湖楚城核心地带,又是纪南城楚都的城区范围,因此,春秋末战国时期楚国最强盛的年代都跟枝江相关,屈原的主要社会活动和文学创作都和枝江有关(杨世灿先生有专论)。宜昌、枝江确实是春秋战国楚文化(王作栋称古楚文化)的发展地带。

第五篇  楚文化、屈原文化研究,

枝江大有可为

李孝配

首先,非常感谢枝江市文化局主办这次研讨会,使我们有机会来枝江探讨楚文化、屈原文化的问题。

在远古时期,枝江就有著名的关庙山遗址,是大溪文化的一朵奇葩。到西周时期,随着楚国在南方的崛起、强大,枝江作为楚国的核心区域,在全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史记·楚世家》有“江汉沮漳,楚之望也”,说明枝江市是楚国的发祥地和兴盛繁华之地。

楚文化是能与希腊文明相媲美的非常繁荣瑰丽的文化。其领土面积、社会发展程度、建筑成果、丝绸技术、髹漆技术,以及以屈原为代表的的辞赋文化,在中华大地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研究枝江的楚文化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枝江作为楚国的繁华之地,按照杨世灿先生的观点,季家湖遗址还是楚国最后的郢都,屈原肯定长期在枝江一带长期工作,并留下非常多的辞赋作品。因此,在枝江研究屈原文化,也必将取得实质性的丰硕成果。

枝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而研究瑰丽的楚文化和屈原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投入到发掘和研究枝江楚文化和屈原文化的热潮中,为枝江的文化强市做出我们的努力!

(文中图片由向世林先生提供,致谢!)

本期责任编辑:梁春云

编审:王雯憬   张贵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学者杨世灿郦学研究新成果
楚故都丹阳的新探索
楚都研究的新篇章 ——读《楚都丹阳探索》有感
宜昌 秭归
楚文化盛宴来袭 | 刘玉堂教授做客名家讲坛,与现场观众共话千秋楚脉
全国各地的屈原塑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