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全国排第一的补中益气汤
当年史欣德教授跟着黄煌教授做了一个研究课题,对全国330位名老中医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请他们写下最常用的五个药和最常用的五个方。

结果发现:“补中益气汤”是名老中医们最常用的一个方,排名第一。

“补中益气汤”实际由金元时期名医李杲所创。李杲,字明之,号东垣。生于金大定二十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180~1251年)。享年71岁。是金朝真定人,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正定县。

李东垣在当时也是一位名人和大善人,《元史》中还有他的传:“李氏,早年习儒,及长,淳孝、忠信、笃敬,有操守。置建书院,延待儒士。凡有生计不能自给者,尽周济之。对流亡饥民,亦极力赈救。号称:仁义之士。”

李东垣原来并不学医,在他二十多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因李家为当地的富豪,所以用厚礼重金延请了好几位医生诊治,但医生们各执己见,寒热难定,处方各异,以致百药尝遍也无起色,到死也不知得了什么病。李东垣非常难过,尤其痛恨庸医误人,后悔自己不懂医术,不能救母,从此立志学医。

李东垣非常聪明,在仔细研究了《黄帝内经》理论后发现:很多疾病与脾胃受损关系密切,如饮食不规律,吃饭饥一顿饱一顿,或生活不规律,起居不安时,熬夜或睡懒觉,或过度的劳力劳心,或久坐少动,或大喜大悲大怒等情志失调,都可伤及脾胃的元气,使脾胃的运化功能减弱,在外不能输精于皮毛经络,导致外邪乘虚而入;在内则生痰伤气,脏腑失养,百病随生。

为了将其研究心得与临床经验昭告天下,惠及后人,所以写了很多著作,如《脾胃论》、《内外伤辩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等。也发明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补中益气汤”。

可以说,在补土、调脾胃上,李东垣的思想与方法首屈一指。

我们在整理“补中益气汤”相关文献时,发现古代医家对它也非常推崇,包括罗天益、薛立斋、龚廷贤、张景岳、叶天士等很多古代名医。治疗的病也非常广泛,可以说“五花八门”,在内、外、妇、儿各科中都有可能被用到,所以被称为“医王方”也不足为怪了。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发明的,记载于他的《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里。

原文是这样的:

黄耆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 酒洗)、白术各三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这个方药味不多,仅八味。药量也很小,最大剂量是黄芪,才用了3克。

当然,在具体运用时剂量是会根据病情轻重来调整的。现代临床通常用原方的3~5倍量。 

看一下方剂的组成就能发现,这是一首补益方。

方中的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都是味甘补脾益气药。

其中黄芪主要补肺卫之气,能益皮毛而闭腠理,不让人出汗过多;人参白术甘草重在补心脾之气,针对心悸、气短而喘。

配入少量的升麻柴胡,一是可以升提下陷的清气,有助于脾气的升发;二是可以轻轻发散在表的外邪。

特别对那些体质虚弱,同时又感受外邪的人,用这个方不至于发散过度而伤正气。

所以我也常把补中益气汤看成一首治疗虚人感冒的方子。

陈皮能通畅气机,当归能和血止痛,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

总之,但凡由脾胃气虚,清气不升引起的疾病都可用这个方治疗。

当我们理解了它的作用特点后,临床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我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过很多病,使用准确,常常应手取效。用量的拿捏上也是有讲究的,但基本上都是原方的比例,有时也用中成药。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补中益气汤证的作用机理虽然前面说了,也说了可以用于很多种病,但是具体什么情况才能用啊?使用的关键点是什么啊?

看官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中医认为脾是主肌肉的,所以脾胃一弱,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懈怠”,即松懈懒散,懒到什么状态呢,就是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躺着,感觉连拿一把笤帚的力气也没有,这是用补中益气汤的关键点

从外貌上看,一般有明显的疲惫貌,肌肉比较松软,或眼睑下垂,或眼袋大,面色缺少光泽,舌看上去嫩嫩的淡红色,但舌苔并不厚腻。

因为脾虚导致肺气也虚,所以常感觉气短,走几步或上楼梯更明显,严重时躺着都气短。肺气虚则卫表失固,故很容易出汗,好好的不动或稍微动一下,莫名其妙的突然浑身大汗淋漓,出汗时会感觉很热,但又有点怕风寒。

“补中益气汤证”的脉通常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右手寸脉,即气口脉浮大明显,比左手脉大,但按上去无力、飘着的。

另一种是右手脉非常非常沉细短,按着无力,甚至难以摸清楚。

以上是补中益气汤证的基本症。

再从具体病症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 反复感冒,头痛,咽痛,咳喘,鼻塞,喷嚏,流涕,口渴;

② 低血压,头晕眼花,视物昏暗,不能久视,失眠;

③ 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或潮热、定时发寒热,产后发热;

④ 高脂血症、颈腰椎增生等,四肢无力,气短多汗,肢体麻木或疼痛,或腰痛有下坠感;

⑤ 各种慢性出血症,如尿血、便血、崩漏、胎漏下血等;

⑥ 反复尿路感染,劳累则发作,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

⑦ 大便异常,长期便秘或腹泻,解而无力;

⑧ 女子带下绵绵,男子遗精;

⑨ 慢性荨麻疹反复不愈,皮肤瘙痒,或慢性皮肤溃疡久不愈合。

等等。

补中益气汤能治疗的病症很多,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有,只要抓住三个基本特点:

1. 极度的疲劳感;

2. 气短或动则汗出;

3. 右手脉浮大无力或者沉细、短、细微无力。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外感与内伤病之间有很多类似的症状,非常容易混淆。

李东垣发现了很多内伤脾胃,造成人体元气亏虚的疾病,很像外感病,两者有时非常难区别。

临床如果药用反了,给脾胃元气虚弱的病人用了治外感病的发表药,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可怕的,是会送命的。

所以感冒药也不是随便可以用的。

几年前网上有篇关注量很高的文章,细说了一个没有基础疾病的60岁男性普通感冒病人,越治越重,最后送了命。

我就在怀疑,这个病人可能就是李东垣发现的那种类型,明明是一个内伤脾胃的“补中益气汤”感冒症,结果当成了外感风寒的感冒,用了大量的发表、清热药,一误再误,最后不救

至此,我才彻底明白李东垣为什么要写《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了。

大家也可以把“补中益气汤”看成是一首治疗虚人感冒的方子。

我的亲身体会:

有一年秋天,我感冒症状很重,头痛,鼻塞流清涕,服感冒中成药无效。傍晚下班坐公交车回家,一路热得大汗淋漓,再看看周边乘客,大家都很“淡定”,车厢内温度并不高,没有人出汗。

一摸脉,浮细无力,才突然明白了,是我自己身体出了问题,因为最近工作太忙,有明显的疲劳感,是体虚外感啊。

到家后立刻服一袋补中益气丸中成药,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所以症状消失。

又悄悄感慨了一下:

幸亏学了中医(哈哈哈)

其实早在古代就有不少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感冒鼻塞或头痛或发热的案例。如:

明代中期名医 虞抟 治验:

“一人三十余,九月间因劳倦发热。医作外感治,用小柴胡、黄连解毒、白虎等汤,反加痰气上壅,狂言不识人,目赤上视,身热如火,众医技穷。八日后,虞诊六脉数疾七八至,右三部豁大无力,左略弦而芤。

虞曰:此病先因中气不足,又内伤寒凉之物,致内虚发热;因与苦寒药太多,为阴盛隔阳之证。幸元气稍充,未死耳。以补中益气加熟附二钱,干姜一钱,又加大枣、生姜煎服。

众医笑曰:此促其死也。

黄昏时服一剂,痰气遂平而熟寐。

伊父曰:自病不寐,今安卧鼻声如平时。至夜半方醒,始识人,而诸病皆减。又如前再与一剂,至天明得微汗,气和而愈。”(见《名医类案》)

这个病人当时幸亏遇到了名医虞抟,不然真是死路一条!

明代名医 薛己 治验:

“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禁嚏喷。余曰:此脾肺气虚不能实腠理。彼不信,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中风。

余曰:此因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

遂以补中益气加麦门、五味治之而愈”(见《内科摘要》)

这个读书人大概懂点医术,因为症状完全像是受风寒的外感证,不听薛己诊断,自已用祛风药,结果症状不但不轻,反而增加了肢麻体倦等问题。

清代 李铎 治验:

“郑某,年逾四十,体丰面白,患伤风咳嗽,鼻流清涕。服表散药一剂,反加头痛身热。诊脉虚缓。

此脾肺气虚而兼感外邪。

用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杏仁,治之而愈。”(见《医案偶存》)

这个患者体丰面白,当是一位养尊处优的虚弱人,服发表药后症状加重,改用补中益气汤治愈。

清代 张三锡 治验:

“一人苦头痛,众作外感治。诊得右手寸口脉大,四倍于左,两尺洪盛。

乃内伤气虚头痛也,外兼自汗倦怠。

以补中益气汤加炒黄柏,一剂知,二剂已。”(见《医学六要》)

感受外邪或体虚气弱都可以引起头痛,常常虚实难辨,张氏通过脉象的特征,结合自汗、倦怠的兼证,判断为内伤气虚头痛,结果用补中益气汤速效。

清代 李怀兹 治验:

“一妇,素禀羸弱,产育过多,常患头痛,背上畏寒之极,夏月必用绵絮裹首,复衣掩背。

初冬伤寒发热,头痛异常,周身痛楚,膝下与手臂皆不温,而手心独热,胸膈无恙,二便如常,或用表药,热势不减,畏寒转增,胸膈迷闷,二便艰涩。

李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微汗而安。”(见《续名医类案》)

这个病人体质本来就很差,极度怕风寒,这次发病在初冬,发热,头痛,身痛,症状完全像是外感证,所以开始用了发表药,结果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更重了,李氏改用补中益气汤取效。

以上这些案例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提示我们:

有些感冒发热等病,用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甚至加重时,别忘了还有一个特殊的类型,即虚人外感,千万别再发汗祛邪,一误再误,而是要用补中益气汤的啊!

No.1

乏力

大学刚毕业那会,我对脉诊的重视度不够。

有天接诊了一位50多岁体型偏胖的女性病人,主诉是一个多月来,全身没力气,心情很不好,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人总是开心不起来,很压抑。

一看病人抑郁的表情,又是女人,脑子里跳出来的方子就是“逍遥散”,于是开了七剂。

一周后复诊,告知:病情没有任何改善。看来方子没有选对。
于是仔细体会她的脉,发现右手脉沉细而短,且无力,随改方“补中益气汤”七剂。

结果复诊时病人非常高兴,说这个方好,人一下子就活过来了,原来连扫把都不愿意拿,现在有力气拖地干家务了。

临床上这种内伤脾虚证非常容易误诊为肝血不足的抑郁证。
有了这次教训,后来误诊的情况就少多啦。

No.2

头晕

第二例是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她因头晕、血压低数月,在其他医院用了多种中西药,但头晕问题一直不能缓解。

病人并不是天旋地转感,而是晕晕乎乎、昏昏沉沉的感觉。

我一摸脉,发现她右手脉非常细弱,直接开了“补中益气汤”,结果很快症状消失。

之所以记住这位病人,是因为治好了她,病人儿子又带她8岁的小孙子来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结果用了中成药导赤丸一周全愈。

No.3

老年便秘案

2016年3月,老父亲85岁了,突然摔倒,导致右股骨颈骨折,做了手术,术后又做了康复,勉强可以行走了,但是大便又出了问题,里急后重,想拉但拉不出来,一上午总往厕所跑,反反复复进去出来五六次,都解不出来,非常痛苦。

一摸脉,发现双侧脉都浮弦大,重按无力,特别是右手脉,考虑到同时伴有乏力,容易流口水,说明中气大虚,于是用了一袋“补中益气丸”。

结果没有想到,当天服药,第二天开始每天一次大便,轻轻松松解出来了。

No.4

腰痛案

2012年某天周末,我自己在家拖地打扫卫生,当拖到一半时,突然感觉背部一股气往腰部方向呼地一冲,顿时腰部剧痛,无法直起。

自以为年纪大了,肝肾亏了,马上服六味地黄丸中成药,结果连续服了两天症状没有丝毫缓解,知道思路错了。

想到自己平时汗多,易疲劳,脉沉细少力,发病时有气下冲的感觉,明白自己是中气不足,气虚下陷引起的腰痛,与肾无关。

当即改用补中益气丸一袋,服完半小时不到,腰痛顿失,疗效之快,始料未及。

再次感慨中医的神奇与李东垣的大智慧!

No.5

崩漏案

某天,南京的一位40多岁的朋友突然打电话来,说她月经出血淋漓不止已经一个多月了,用了很多中西药血就是不止,很苦恼。

我听出她电话里讲话的声音和平时不同,有气无力的。

就问:你最近感觉累吗?她说:非常非常累。

于是,告诉她去买中成药“补中益气丸”,按说明书量服。

她一听是“补中益气”,就有点怀疑,反复提醒我需要止血。

我劝了半天,总算同意先服三天看看。

结果三天后非常高兴地打电话告诉我,出血完全止了。

No.6

痔疮出血案

我的一位老病人,男性,50多岁,痔疮复发,疼痛难忍,出血不止。自己用了我之前开的有效方,结果这次无效。

无耐,只能打电话咨询我。问诊中发现他这次发病前有过度劳累的问题,这次痔疮发作同时伴有严重的疲劳感。

建议他马上改用“补中益气丸”合“槐角丸”,结果很快解决了问题。

No.7

慢性荨麻疹案

大约十年前的一天门诊,来了一位30多岁胖胖的小伙子,看上去肌肉比较松,肚子比较大。

困扰他的主要问题是慢性荨麻疹,用了不少中药、西药,但是效果不好。

我仔细摸了一下脉,跟他说:吃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就可以了。

没想到他半天不走,说:我都吃了那么多的药,你连汤药都没给我开,这个药也没有止痒作用,恐怕不行吧。

我就劝他先买一盒试试,每次一袋,一天两次,连吃五天,一周后来复诊。

一周后复诊时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荨麻疹基本好了。

这个病人想到用“补中益气”,一是右手脉虚弱,二是肌肉松软,因脾主肌肉,当脾虚的时候,肌肉就不紧实。


“补中益气汤”所能治疗的病证远不止这些,只要我们把握住这个方的基本作用原理与关键指征,就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取得意想不到的佳效。

让我们好好记住这首了不起的“医王方”吧!

摘自:欣德医话 《皕一选方治验实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补中益气汤,你真的理解吗?
叶天士治胃四法探析一:叶天士治疗脾胃病的学术渊源,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升阳养胃汤
补中益气汤该如何用
跟着高建忠老师,《内外伤辨惑论》一字一句读
漫话补中益气汤
三善堂::补中益气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