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荡漾在心中的芦苇
我的家乡在黄河南岸,那里盛产芦苇。每到秋天,整个村庄淹没在芦苇的海洋中,一片片的芦苇随着秋风摇曳生姿,哗拉拉的摆动很是壮观。芦花飘飘的季节是我们老家最美的时候。
小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钻到芦苇地里去找鸟蛋,谁要是最先发现了就会兴奋地大喊大叫。临走时折些许苇叶编成草帽,手里再提上棵苇杆,装成《小兵张嘎》里儿童团放哨的样子。把苇杆截下一小段,扎上几个小孔,就做成了一个青青的苇笛,吹出的曲子也散发着一股清香的味道。把苇叶在手指上缠成筒状,就做成了一个小喇叭,没有苇笛的声音悦耳,可是声音大,冷不丁一吹就吓人一跳。故乡的芦苇啊,给我们的童年带来那么多的乐趣。
芦苇的用途主要是用来编苇席、打苇箔、打门帘,也有用来编锅盖的。
我爷爷就是编席的高手,一根根苇蔑子在他的手里上下翻飞,一会功夫就变成了人字型或者十字型的席花。编苇席是技术很高的一门手艺,村里也只有几个人才会。光编席的工具就有五六种,主要是苇穿子(用来把一根苇子劈成几片的工具)、苇锊子(用来锊掉苇篾片上的皮)、苇碡(类似石碾,用来压苇蔑子)和撬席刀子。编席的准备工作非常复杂。先找出粗细均匀的芦苇,用苇穿子劈成二片或者三片甚至五片(至于劈成几片要由编什么花纹决定)的苇蔑子,然后用苇锊子锊掉苇篾片上的皮,苇蔑就变的非常光滑了。然后再用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用苇碡压的苇蔑子和皮子一样的软,这样就能动手编席了。爷爷编席时,我就蹲在一边饶有兴趣地看。有一次凑的太近,爷爷一抡手里的工具,把我的头磕了一个包,疼的我哇哇大哭,此后爷爷就不敢让我看他编席了。现在没有土炕了,也没有用苇席铺床的了,这个手艺在我们这里就失传了。
芦苇除了编席最主要的用途就是打苇箔盖房子用了。自己盖房子当然用不了那么多,所以芦苇收割下来之后就要到大集上去卖了。收苇子时要全村一起开镰,因为苇子连成片,长得又高又密,苇地高低不平,有的水还比较深,各家的地界不是很好确认。每年过了霜降之后就要割苇子,那时就很冷了,各家各户叫上亲戚朋友集中三五天全部割完,上学的孩子们也请假回来帮大人们干活。苇子地里人来人往,一片繁忙的景象。割苇子是一项很辛苦也有技术性的农活,割苇子的好手割的速度快,苇茬也低。割完之后捆成一抱粗的把子。然后再扛到大路上用地排车拉回家。我从11岁就和大人们去割苇子,碰上有水的地块,有条件的可穿上软筒胶皮鞋外包解放鞋,没条件的只好穿上解放鞋下水了。刚下水剌骨的冷,上来下去的反复好几次才能适应过来。小心再小心,偶尔也有让苇根扎破脚的惨痛。我幼小的身体实在扛不动大个的,就专挑小个的杠,不知道要在路上摔倒几回。苇子全部运回家之后,晒上个把月,然后用一种铁刷子把芦苇叶子刷干净了,只剩下杆,再捆成个,到了大集日用地排车拉到大集上卖。我们村都赶北镇大集。每到集日,各家各户包括附近的几个村子天不亮就出发,一辆辆的地排车蜿蜒三四里,成了黄河大桥上一道特殊的风景。我和父亲拉着地排车,要走二十多里地,一路上还要上三个陡坡。那时我也就十三四岁吧,每到上坡时我弯下腰,扯起屁股使劲地拉。父亲说,你这个小人还真管用!
到了大集上,天刚蒙蒙亮。父亲买几个包子算是对我的奖励,他自己则买大饼吃。一天真是难熬,在路上棉袄都湿透了,停下来浑身那个湿冷啊,至今难忘。有过来问价钱的,父亲总是想卖个高价,和人家死磕,眼看着一个个的都走了,天快到晌午,我着急了,催促着父亲赶紧卖,父亲不甘心,有时扛到下午,每到这时我就气得不理他,可他总不听我的,下集照旧。最令我气恼的是父亲一直扛价,有时散集了卖不了,那时就要拉回去,我撅着嘴一路的不高兴。
虽然割苇子很苦,卖苇子很累,可种苇子非常的简单。芦苇是常年生水生植物,没有什么成本,也不用管理,到了深秋收割就好了。冬天卖了苇子,手里就有钱了。八十年代那会儿,成色好点的苇子一斤能卖到三角左右,一年能收入一千多块钱,我们村在镇上算是富裕的村子了。冬天卖了苇子,母亲就扯上几尺花布,给我们姊妹几个做上件花衣服,余下的钱留着给我们交学费。
因了干农活的辛苦,我上学时特别的努力,那时考上中专就是非农业户口了,国家包分配。看到父辈的辛苦,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不想重复他们的老路,不愿过那样的生活,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以后也为家乡的父老做点什么。想到这些,学习动力陡增。初中毕业后,我如愿以偿考上了中专。三年毕业后,分配到了老家的镇上,我又回到了农村,回到了老家,又能时时看见家乡的芦苇了。拿到工资的第一个月,我兴奋极了,终于能帮家里减轻负担了。
刚参加工作时,我在离我们村子很近的一个管区上班,那时管区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村委会没有电话。下通知,只能骑着自行车挨村送。我的职责主要是负责下通知,经常骑着自行车各村转。从春天的芦苇刚发出翠绿的嫩芽到夏天深绿的芦苇,再到秋天白色的芦花,那条土路我不知道走了多少遍。有一次,半路上突然下起了雨,可我想这个会议很重要,也不能不去啊,就咬着牙推着自行车挨村把通知下到了各个村里。等回到管区,浑身成了个泥人,同事们都很惊讶,没想到这个文弱的小姑娘还这么能吃苦!那时我想,这个活儿比起割苇子来也不算什么!
2000年,我们镇上要修水库,把我们村还有附近几个村子的苇子地全征用了。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那时已经没有用苇箔盖房子的了,更没有铺苇席的了,可是看到那么大片的芦苇全没了,我的心里一阵酸楚。芦苇啊,我亲密的伙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衣食,没有你就没有我的学费,我怎么能舍得你呢!水库修好以后,芦苇又在水库周边顽强地钻了出来,可是没有人再去收割来赚钱了,于是芦苇静静地立在那里,成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新宠,真正的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芦苇啊,终于完成了养育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承担起装扮我们家乡的新任务。
去年春天,我与外县工作的同学偶遇,她哀怨地说:“我们单位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大学生,听人家说起大学的生活我可羡慕了,可惜我们没捞着上大学!”我说,谁不想上大学呢,可我们那时能上中专就不错了!她一会又说,我可怨我父母了,也不让我上高中,我们班那谁谁谁当时学习还不如我,后来上了高中,还考上了专科,也算大学生了。我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好了,当时时间短促,我们也就分手了。
现在我想让她看看我写的这篇文章,在那个穷困的年代,一个家里最少的也有三个孩子,大多不识字的父母把我们养大已属不易,再供我们上学就算是竭尽全力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再去要求他们呢!当时我们班50几个人,考上中专的才几个人,我们这些人也算幸运的了。
这几年,乡镇搞合村并居工程。有一次,我陪市电视台记者去新建的小区采访。一路上,我们聊着乡镇的工作,她得知我一直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表现出惋惜的神情,就问我,你这样一个爱读书写字的人怎么就甘心在这个小镇上呆一辈子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她的:
 娘家在镇北
 婆家在镇南
 从娘家到婆家只有一条小河
 河边的芦苇伴我前行
 生在这儿
 长在这儿

 我的根就在这儿......

我们相视一笑,我发现她的眼里有泪光闪烁。后来,我听说她辞职去北京发展了。我佩服她的勇气,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而我,就是老家的一棵芦苇,生在这儿,长在这儿,我本来就属于这里,家乡的芦苇永远荡漾在我的心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沙子营村的苇席
雄安白洋淀那无尽的芦苇
新区芦苇匠人 期待更美白洋淀
《行摄生活》-142【编席】
父亲与苇席
鹿清江原创散文:苇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