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母亲的味道

我的儿时记忆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我能吃到的美食,无一例外都是母亲做成的。

肉干

那时,元宵节过完,春节才算是过完了,亲戚也不会再来走动了。刚过完春节,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猪肥肉留存下来,母亲会把这些肉用锅熬化成猪大油。记得那时,广袤的鲁北平原虽然土壤肥沃,却吃不饱饭,植物油农村人买不起,这些猪大油就是整个家庭未来几个月的食用油了。

母亲用刀把肉精心地切成小块,在锅里不断翻炒,大油便滋滋地流出来,肉越来越干瘪,直到最后完全变成肉干。母亲见火候到了,迅速用漏勺把榨干油的肉干捞出锅放进碗里,旋即把新的切成小块的肉再放入锅里。看着母亲刚刚捞出锅的肉干,我垂涎欲滴,忍不住伸手去抓几块放到嘴里。那酥脆、喷香的感觉,让我忍不住又要去抓,却被母亲喝止了,我很委屈很不解。

等母亲把所有猪肥肉炸完,拿来一个小碗,抓几把肉干放在碗里,放上酱油搅拌均匀,然后端到我跟前。“小馋鬼吃吧,不是疼你吃,如果不放酱油没有咸味会吃伤的!”

母亲欣慰地看着我饿狼般狼吞虎咽,满脸的笑意与满足。

酥脆、喷香的肉干,是春节后的第一道美食。

咸蒜

吃过酥脆、喷香的肉干后,蔬菜成熟还要等到至少夏天,又回到天天吃窝头饼子就咸菜的日子。

一天,母亲突然脸带微笑端出一个神秘的小碗放在灶台上。仔细看,小碗里整整齐齐地摆着已经剥过皮的令我垂涎欲滴的十几瓣咸蒜。看着晶莹剔透中挂着些许红色的蒜瓣,我食欲大开,小盘里的蒜瓣很快被我赶尽杀绝。

那淡淡的蒜香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看着母亲在秋天腌制咸蒜的时候,便充满了对来年的憧憬。

榆钱儿

春天很快来了,榆树发芽了,我最爱吃的榆钱儿长大了。母亲带着我来到村口的榆树林子里,挑选榆钱儿最大最均匀的树枝,用一端绑了镰刀的竹竿把树枝砍下来。我边捡树枝边捋下榆钱儿往嘴里塞,大嚼大咽,那副不用掩饰的贪婪模样,把母亲逗得直乐。至今,榆钱儿那丝丝香甜依然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等砍够一定数量,母亲和我每人一捆拖回家里,把榆钱儿从树枝上捋下来,装到簸萁里。母亲把榆钱儿仔细地洗干净,倒入已经放有面粉的盆里上下搅拌。待搅拌均匀后,放进锅里蒸,等蒸熟掀开锅,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与面香扑面而来,我甩开腮帮子又是大吃一番。

金蝉

盛夏到了,美味的金蝉如约来报到了。那时候,我们博兴县小学生是只有麦收假期而没有暑假的。每天放学后,回家放下书包,拿上镊子、罐头瓶子,和小伙伴们去村前屋后的小树林里捉金蝉。

金蝉虽然深藏在地下,但是神奇的知道白天和黑夜,白天是断然不会出来的。到了傍晚才从土里往外蠕动,艰难地爬出深洞,到附近的树上去蜕壳,羽化成知了。我们小心翼翼的、聚精会神地观察树下的每一个小洞。若发现小洞里的土在慢慢蠕动,就用手指伸进洞里一挑,一般就会看到金蝉在洞里的脑袋了。用镊子轻轻的夹住金蝉,不顾金蝉的拼命挣扎把它拖出洞口,往罐头瓶子里一放,一只金蝉就到手了。

吃过晚饭,约上三两个小伙伴,拿上手电筒在树林里一棵树一棵树地逡巡,每晚总能找到少则十几只,多则三五十只金蝉。带着金蝉回到家,母亲把金蝉放到咸水里腌制起来。等积攒到百多只的时候,母亲会在吃饭时突然端出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金蝉。不舍得一口吃掉,一根腿一根腿地吃,慢慢品味着吃。在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在我眼里没有比金蝉更好吃的美食了。

地瓜

秋天快过去了,地瓜熟了。那时候农村生活窘迫,除了所谓的人民公仆和吃财政饭有工资的人家舍得买地瓜吃,我家这样的普通人家是万万不舍得去买地瓜吃的。

既然买不起,母亲带着我去翻地瓜。地瓜的主人已经收获完毕,我们再用锄头镢头把地重新翻一遍,找寻遗漏下的地瓜。这样经过一天的劳作,一般会翻到少则三五斤多则十几斤地瓜。

回到家,母亲会挑选一块比较顺溜的地瓜洗净让我生吃,那甘甜脆爽的口感让我难忘。

母亲把地瓜洗干净,用刀从中间一分为二,贴到锅壁上慢慢蒸熟。看着灶膛里的火焰映红了母亲的脸颊,觉得母亲是世界上最美的人,无所不能的人。

地瓜熟了,母亲掀开锅盖。看着紧贴锅壁上热腾腾的地瓜,猴急的我抓耳挠腮,却不敢上前——太热了。母亲用铲子把地瓜从轻盈地锅壁上铲下来,轻轻的放到簸萁里晾着。吃着用语言难以形容的美味地瓜,我全然不顾脸上脖子上地瓜的沫子,只顾大吃特吃。后来才发现,母亲做的蒸地瓜类似后来流行的烤地瓜的味道。

小鱼汤

冬天很快到了,庄稼地里、村社、屋顶,被茫茫白雪覆盖了。村边的水草茂盛的小河沟里结了薄薄的冰,冰下的鱼也不那么活跃了。从村里的小学下课以后,我带上捞鱼的小抄网,强忍着刺骨的寒风,来到河沟边把冰打碎,用小抄网捞一个傍晚,总能捞个七八两小鱼。

母亲把小鱼洗干净,把鱼内脏去除,在鱼身上裹上面粉,放到油锅里炸熟。重新刷干净锅子,用葱姜蒜炝锅,待水烧开后,把炸好的小鱼倒进去,再放入些许的面粉,等锅里沸腾起来,博兴名吃小鱼汤就做好了,只等母亲一声令下就开始这顿饕鬄大餐。

挂面

母亲从水瓮里舀水倒进锅里,弯腰在灶膛里填上柴火,不紧不慢拉动风箱,火苗在灶膛里熊熊燃烧,炉火把母亲的脸映得通红。

我满怀期待地盯着锅台上的一把雪白的挂面,期待着水烧开后把挂面下到锅里,就可以吃上日思夜想的挂面了。

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吃挂面的情景。那时我六七岁,村里把土地分到农户,生活刚刚有了起色。

由于我家兄弟姐妹多,能在生产队挣工分的劳动力只有父亲和母亲,能让一家人吃上饱饭就是父母亲的最大目标了,吃机压的雪白挂面成了奢望。结束了生产队大锅饭,实行土地分产到户,我家的日子慢慢好了起来,粮食多了起来,母亲禁不住我的再三央求,到村小卖部里用小麦换了一斤挂面。

面条很快就煮熟了,母亲把面条舀进碗里端上灶台,每人一小碗,一家八九口人围坐在灶台上吃挂面。我趴在碗上呲溜呲溜吃着挂面,感觉那软滑的挂面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味了,虽然现在看起来只是清水挂面煮熟了,在碗里倒了一点酱油而已。

一小碗面我很快就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吧嗒着嘴回味挂面的清香。奇怪的看着母亲碗里的挂面一动没动,只喝了汤。母亲看到了我的不解目光,把挂面碗递到了我跟前说:“我吃不惯挂面,你吃了吧!”我虽然有点疑惑,但是挂面的香味还是诱惑我急急地吃了起来。母亲轻轻用手摸着我的头,微笑着说:“不急,没有人抢你的挂面!”

有一次,我给二哥打破了头,不敢回家。在蚊虫叮咬,沙沙作响的玉米地里走来走去,躲躲藏藏,天慢慢地黑了,我又累又饿,想回家又怕二哥打我,陷入两难境地。突然,我又听到了沙沙作响的脚步声,远处一个黑影朝我走了过来,我紧张地盯着人影一步一步走近。

“娘!”我终于看清来人是母亲,不由得大喊一声。母亲拉着我的手,责备的说:“你九岁了,做错了事要勇于面对,要去承担!你知道你跑了不回家,我们多担心吗?

母亲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大碗走了过来:“快吃饭吧,饿一天了!”我接过碗,看着母亲给我做的鸡蛋面,我的眼睛湿润了。

母亲把筷子递到我手里:“有错改了就行,快吃吧!”母亲说完看着又累又饿的我狼吞虎咽,满脸的笑意。

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兄弟姐妹渐渐都成年了,母亲也老了。有一天,母亲病倒了,好在并无大碍,在医院里住了一阵子就出院了。母亲每天吃的很少,我便问父亲:“我母亲平时有什么喜欢吃的饭?”父亲沉思了一会儿:“没有什么特别喜欢吃的,就是爱吃面条!”我听完脑袋“嗡”的一声,回忆起小时候吃面条的场景。原来母亲是喜欢吃面条,当时是不舍得吃啊!

我找出肉切成均匀的肉丝,葱、姜、蒜备好,做了一碗肉丝面。把热气腾腾、香喷喷的肉丝面端到母亲面前:“娘,尝尝我做的肉丝面好吃吗?”

看到肉丝面,母亲眼前一亮,有点湿润。看着母亲微笑着把一碗肉丝面吃完,我心里既欣慰又有点心痛。

几十年过去了,生活好了,现在时常想起儿时的美食味道。在外面吃到过很多比母亲做的精致得多的饭菜,却再也没有过那种垂涎欲滴的感觉,可能这就是母亲的味道吧!

作者:贾荣勤,笔名电影人生,山东博兴人,供职于北京诚百东方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有十几篇散文、小说发表于省级文学期刊。现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榆钱窝窝(散文)
榆钱香
自己在家做的肉丝面,干净卫生实惠好吃!卖相还行吧
喻建辉|一碗肉丝面
舌尖上的春日乡愁
#美食感恩季#『酱油肉丝面』最爱那一碗扑鼻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