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十九,莘庄的结花边

黄道婆为家乡乌泥泾带来了先进的棉纺织技艺、工具和程序,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棉纺织行业,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创新带来的巨大商机。但后来的五百多年,除了小打小闹的改进,基本就停留在黄婆婆的水平上了。

工业革命的标志是:1764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蒸汽机很快被应用到纺织行业,使英国的纺织品产量在20多年内增长了5倍,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廉价棉布。然后蒸汽机被装到马车上,装到帆船上,升级成火车和轮船,把大量的棉布运输到世界各地。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国门,西方商品蜂拥而入,上海首当其冲,用手工织布机生产的土布,无法抗衡近代工业制造出来的洋布,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完败于有雄厚资本为后盾的近代棉纺织业。

随同坚船利炮和西方商品进入中国的,还有西方传教士和他们建造的教堂,其中法国人在徐家汇建了天主教堂和圣母院,法国修女携带花边样品来到中国,在圣母院内向女教徒传授编织技艺。

莘庄位于上海西南,最早记录是建于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的施水庵,俗称草庵,在镇南南栅口以南约200米处。此后几百年没什么发展,直到1908年建筑沪杭铁路,莘庄设有一站,经镇上绅商同意,车站就设在南栅口外,于是将施水庵南迁1公里,与春申道院合并,所以现在都没了。


曾经的莘庄火车站

沪杭铁路于1909年开通后,莘庄发展开始加速,其中之一是徐家汇圣母堂的影响力扩散到了莘庄镇南张天主堂,编织艺也传到了这里。

教堂还在,周日下午2:30有弥撒,主体部分改为南张安老院

上海的手工棉纺织业已经破产,但黄婆婆留下的技艺和几百年传承的人才还在,此时充分显现出来。从欧洲传过来的是编织工艺,工具和手法非常繁复,而莘庄本地妇女迅速将其改良为编结,只需一根针、一根线编结,手法简洁。

这根针后来叫“小扎钩”,用“小扎钩”编结花边,叫做“结花边”。

钩针,淘宝有售

莘庄妇女编结出来的花边,经徐家汇天主教会组织销售,很快畅销欧美市场,于是迅速传播到莘庄、七宝、梅陇、朱行、漕河泾等地,发展成一个新兴产业。张乃清先生说:“手工编结业是继手工棉纺织业之后又一项地方产业,涉及家家户户,影响了近百年来本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民风民俗。”以致“贫苦之户,赖以宽裕者数千家”。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看一家人兴旺不兴旺,主要看这家人的女儿多不多,生五个儿子不如生一个会钩针的女儿。其时,一名妇女一年的编结收入往往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能够使得全家生活变得更富裕。镇上居民也大多将编结收入作为相对可靠的经济来源,赖以解决一家人基本的温饱问题。

1924年,莘庄镇上出现专事门市收购及串乡上门收购花边的花边号,当时规模最大的是本镇南街的吴协和花边号,原为布庄,后来花边业务大好,就撤销布庄,专门经营花边业务。现在是莘南新村。

文革后,编结行业焕发新春,莘庄有手工艺品总厂、申花工艺品厂,七宝有专门的编结市场。1980年代最盛时,莘庄、七宝、梅陇、颛桥等地约有13万人从事钩针编结生产,号称十万织女。百多年来,本地妇女在家中、在社会上的地位一向颇高,上海男人怕老婆比较出名,而莘庄一带的牛郎更是如此,所谓“惟沪惧内,于斯为盛”。

莘庄钩针编结的顶峰是下面这本书的出版:《上海钩针花样大全》。短短几年,发行了700万册,在全中国的城市家庭中,估计家家一册。

进入1980年代后期,电脑控制的绣花机、编织机开始出现,十年之内就完全取代了手工编织,本地仅存一百多位老年妇女,还在编结,当作家庭副业。

申莘x村中,纳凉打牌的本地妇女,可能是当年十万织女之一

当年,黄道婆恩泽春申大地,使本地百姓靠纺纱织布支撑社会的发展,而近代工业的崛起,送走了本地手工纺织业。如今,现代工业的发展,又送走了手工编结业。只是我们还会记起黄婆婆,却几乎没有人会记起徐家汇圣母院里的那几个修女,她们大概被归类到帝国主义的帮凶吧。

徐家汇圣母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莘庄非遗
城事 | 一座天主堂,一项老技艺,不为人熟知的两个莘庄瑰宝
多款钩针花边的图解,精致又漂亮!
晒晒我的手工作品:钩花服饰(2)
手工编结----蕾丝花边用针教程
▲[手工]宽花边-钩针图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