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事 | 一座天主堂,一项老技艺,不为人熟知的两个莘庄瑰宝

城事·第127期



在淀浦河北岸,水清路与北横泾之间的秀文路南侧,有一处大隐于市的天主教堂——南张天主堂。

这座天主教堂是上海市第三批历史优秀建筑,始建于1876年(清光绪二年)建,堂名“若瑟善终立保”。

1898年原建筑被破坏,1901年重建,建筑面积854平方米,较原堂大10倍,人称“小罗马”。解放初由莘庄乡政府使用。“文化大革命”中堂顶被拆。后几经修复,目前南张天主堂为南张安老院所用,是部分天主教人士的养老场所。

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南张天主堂,给莘庄带来了一项上海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莘庄钩针编结技艺

肇始:源于1876年

莘庄钩针编结技艺与西方文明结缘可以追溯至19世纪中叶。

1864年圣母献堂修女会(简称“献堂会”)迁至徐家汇王家堂地区。1867年,天主教江南代牧区主教郎怀仁邀请法国拯亡会修女来沪协助传教,修女们向孤女传授教义、文化及谋生技能其中就包括来自欧洲的花边工艺。

在现在的闵行区境内,两座天主堂的历史最为悠久,一座是1866年建立的七宝天主堂,还有一座便是1876年建立在莘庄镇明星村的南张天主堂。

总部位于土山湾的耶稣会与此二堂口联系紧密,钩针编结技艺通过教会逐渐在当地传播开来。

钩针编结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回忆儿时习艺经历时曾特别提道:“小时候每个礼拜天她都会开开心心地带着家里准备的白煮蛋,等着奶奶、妈妈去南张天主堂。在那里,修女会向信徒教授钩花的技艺。”

兴盛:“一战”之后

1909年,沪杭铁路开通在莘庄设站(现莘东路地道附近),莘庄的商业开始逐步繁荣。

1915年后,沪杭铁路增设徐家汇等站(今3、4号线虹桥路站附近),徐家汇至莘庄仅4站,徐家汇天主教堂与莘庄南张天主堂的关系更加紧密。

花边商号也看中这块宝,纷纷至莘庄建立收发点。钩针编结逐渐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即由商家接单,发至各地收发站后再将材料与制作任务分发至当地妇女,定期完成后,再由收发站统一收货,向商家领取报酬。

此时,花边制品还仅限于“朵头花”和“码带花边”,(朵头花:以花形朵数计酬而得名,主要为马铃花形。码带花边:以尺码长度计酬而得名,这种码带花边主要用于台布、窗帘、服装边缘装饰。)

当地妇女凭借出色的工艺水平,制品做工细腻,工价又低廉,很快赢得了市场的青睐,甚至名扬海外,远销海外30多个国家。至1919年,上海花边出口总值已达163.48万关两,占全国总量78.57%。

需求旺盛的市场同时也为当地及周边妇女带来了改善生活的希望。

当时上海县知事也十分支持钩针编结成为妇女生计技能:“花边一项,畅销美国,向欧洲运销。近自战事剧烈,来源锐减,吾国可趁此机会提倡,调查各国时样,觅样仿制,是亦推广妇女生计之一端。”

20世纪10年代中期之后,莘庄钩针编结的兴盛一直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鼎盛:改革开放之后

解放后,钩针编结由私有逐步向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转变。

1955年1月,龙华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设于时上海县漕河泾镇,后来先后迁址于七宝镇、1965年迁址于上海县最后一处县城的莘庄镇,此时已改名为“上海县手工艺品合作厂”;1984年定名为“上海手工艺品总厂”(简称“艺品厂”)。

艺品厂早期产品以钩针衣为主,产品全靠外发手工编结。70年代末,艺品厂开始生产棒针毛衣、机织衣等,产品丰富,“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78年改革开放,让钩针编结迎来了新一轮的春天。

1978年后,艺品厂管理35个编结收发站,从事业余编结的民众达10万余人。1984年上海县花边产品仅莘庄镇就有21856人,莘庄乡有85353人参与花边加工,时称“十万织女”。

衰落:20世纪末期

进入1990年代,闵行莘庄地区因城市化的大规模发展,原有的乡镇形态发生巨大改变,人们生活生产方式发生巨变,家庭收入也日渐多元,农村妇女所从事的行业亦发生调整,继续从事钩针编结的人数开始锐减。

进入21世纪,现代工业发展迅猛,编结花边也有了机械化设备,廉价、快速的生产方式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很快便替代了手工制作。

花边厂转产、转制或关闭,钩针编结站纷纷解散,昔日本地家庭赖以谋生的钩针编结技艺,面临窘境。 

原先在莘庄随处可见的妇女在村口、街角、路灯下做钩针编结的景象在这一时期也逐渐消失。

复兴:当下继续

随着民间文化保护日渐被重视,2007年5月,经闵行区政府批准,莘庄钩针编结技艺于2007年4月列入“第一批闵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6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龙华为该项目的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毛静芳为该项目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颖棣、朱月琴、钱秀兰、林花、王蕴霞为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

2009年10月,莘庄钩针编结技艺传承基地“莘庄钩针编结坊”在莘庄镇文化活动中心落成开馆,莘庄钩针编结在新时期的传承展开了新面貌。

回望: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莘庄钩针编结的技艺,源于1876年建立在莘庄镇明星村的南张天主堂,最初由修女传授。

如今,南张天主堂几经岁月的洗礼,已由宗教场所转变为安老场所,安详地隐居在淀浦河畔,像一位归隐青山、不露锋芒的扫地僧,静静地望着河水东去,看着莘庄地区由农村变为乡镇,再逐步迈向现代化新城,并奔向城市副中心的转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金尽英雄。是非成败转空头: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部分内容参考资料:

张乃清. 莘庄钩针编结

[M]. 上海:学林出版社

储静伟,郑林. 莘庄百年钩针技艺面临失传[N]. 东方早报,2014.03.30:A04.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编纂委员会编. 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1.

图片来自于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莘庄非遗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十九,莘庄的结花边
钩针编结版“1982年的莘庄老地图”,你见过吗?
多款钩针花边的图解,精致又漂亮!
晒晒我的手工作品:钩花服饰(2)
身价2102亿!魔都最低调的土豪竟然是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