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奇谈怪论还是历史真相:伯邑考是被他父亲周文王杀死的?

看过《封神演义》的人,都会对伯邑考这个人物留下印象。

他是西伯侯姬昌(周文王)的嫡长子,为救父前往朝歌;由于相貌俊美、琴艺绝伦,被妲己看上,欲加亲近,却被伯邑考严辞拒绝。

于是遭妲己陷害,被纣王下令处死,还残忍地将伯邑考剁尸烹杀,做成肉饼,送给其父周文王吃掉,十分凄惨可怖。

在历史文献中,伯邑考确有其人——

《史记》对其的记载非常简略。从中我们只知道,伯邑考是周文王的长子,但因其不贤,未被立为太子;而且在周武王即位之前,伯邑考就已经去世了。

而在西晋皇甫谧所撰的《帝王世纪》中,则这样记载了伯邑考之死:

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伯邑考到朝歌做人质,给纣王当马夫。纣王烹杀伯邑考,将他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以证明周文王不是圣人,因为圣人不会吃自己的儿子。最后周文王吃下了肉羹。

不难看出,《封神演义》的情节,是根据《帝王世纪》的记述改编而来的。

对此,今天的一些历史研究者则提出了一种惊人的看法:周文王吃伯邑考之事,其实并非受纣王迫害而为之,而是遵循上古社会普遍存在的“杀首子”风俗。

据文献记载,我国上古曾广泛流行一种在今天看来非常野蛮的风俗——“杀首子”。

例如《墨子》中说,过去越之东有輆(音kǎi)沭之国,“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即认为杀了长子吃掉,以后生的弟弟们才能顺利成长。

又说楚之南有啖人之国,“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就是说不仅要杀长子来吃,如果味道鲜美的话,还要进献给国君,国君高兴了就会有所赏赐。

这种习俗不仅存在于越之东、楚之南等边地,在中原地区也曾普遍流行。

如《管子》、《韩非子》、《淮南子》等文献中记载,春秋时的著名厨师易牙,擅长于调味,深得齐桓公的欢心;一次,他听齐桓公说以没有吃过人肉为憾,便“蒸其首子而进之”,把他的长子蒸了献给齐桓公吃。

一直到汉代,这种“杀首子”的习俗仍然存在。

《汉书·元后传》记京兆尹王章对成帝之问说:“羌胡尚杀首子,以荡肠正世”。

《后汉书·南蛮传》载:“交趾其西有噉人国,生首子辄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味旨,则以遗其君,君喜而赏其父”。

之所以产生这种“杀首子”的习俗,有学者指出,这是源于上古“掠夺婚”时代,怕抢来的女人头胎生的不是本部族的种,故而杀首子以正血统。

从文献记载来看,很多上古圣王似乎都与这种习俗有关。

《庄子·盗跖篇》中说:“尧不慈,舜不孝……尧杀长子,舜流母弟”。东晋崔撰注:“尧杀长子考监明”。

有学者认为,这是尧遵循“杀首子”风俗,杀了长子考监明。

据《孟子》、《史记》等记载,舜的父母、兄弟费尽心机要杀死舜。对此,《史记》解释说,这是因为其“父顽”、“母嚣”、“弟傲”,且舜之母为后母,弟为后母之子。

有学者则从“杀首子”风俗的角度认为,舜父之所以要杀舜,很可能是由于舜是长子。

尧、舜之后的又一圣王禹,似乎也有杀首子的嫌疑。《史记》载:“禹曰: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

这条史料一般被认为讲的是禹辛勤治水,无暇照顾儿子。不过,也有学者指出,禹从辛壬日娶妻,到癸甲日生子,不过4天,很是奇怪;所以这很可能是一条杀首子的资料,只是没有成功(杀了启)。

还有周朝的始祖后稷,名叫弃。他之所以名弃,就是因为一出生就被他的母亲姜嫄抛弃了。这可能也跟他是长子有关。他母亲不忍心将他杀而食之,只好抛弃,任其自生自灭。

回到周文王及其长子伯邑考的故事,有学者认为,现在流传的版本是经过了后世史家的粉饰和改造,把罪责都推到了纣王身上。而历史的真相,有可能是周文王在“杀首子”的风俗下,将伯邑考杀而食之。

比如,值得注意的是,按《庄子》的说法,被尧杀死的长子名叫“考监明”,跟伯邑考一样,也有一个“考”字。这可能表明他们是一类人。

对于上述推测,你觉得有道理吗?欢迎留言发表高见!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古杀首子习俗考:文王食伯邑考,尧杀长子,瞽瞍欲杀舜,姜嫄弃后稷
扒一扒周姓起源和周姓祖先的故事
周文王史录与秘闻
周文王一共十个嫡子,周武王只是嫡次子,为何周文王传位周武王
《封神》里伯邑考是姬昌长子,为何太子不是他?原因令人骇然!
易经:周文王被纣王关押七年,潜心研究后推演出64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