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中的“一”与“道”是什么关系?

我们都知道,“道”,是道家鼻祖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

而在《道德经》(《老子》)中,还有一个与“道”密切相关的重要概念,这就是“一”。

如《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

等等。

那么,“一”和“道”是什么关系呢?

有的学者认为,《老子》中的“一”,很多时候具备了“道”的意义,甚至等同于“道”。

例如,上引《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句中的“一”,就等同于“道”。

那为什么老子不直接说“天得道以清,地得道以宁”呢?

这是因为,“‘一’突出了世界总根源和总根据的统一、惟一的特点,这个特点用‘道’这个符号是表达不出来的,所以用‘一’字有其必要和新义。”(刘笑敢《老子古今》)

其实,老子自己就说过,“道”这个称呼也只是不得已而用之(“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因此在不同的情形下,老子当然可以使用不同的概念来表示“道”,比如“一”,还有“有生于无”中的“无”。

可是,老子也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呀,如果“一”等同于“道”,又怎么解释“道生一”呢?

对此,有学者指出:“《老子》上的所谓‘一’,严格地说,是‘无’的、即是‘道’的次一级的概念,所以他才说‘道生一’。但宽泛一点说,则‘一’是形容道的无分别相,所以‘一’便是道。”(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

也有学者认为,应该严格按照《老子》的文本来分析这一问题。

比如上引《老子》第十四章“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句,有学者认为“其”指代的是前面的“一”(“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而“上”、“下”皆为时间概念。

这样,“‘一’的上边不明(不皦)的、看不清楚的,是指的道;‘一’下边不昧的、清清楚楚的,当然是指的万物。那么介于‘道’和‘万物’之间的‘一’,就是‘道生一’之‘一’,也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有’。”(古棣、周英《老子通》)

也就是说,“一”为“道”所生,是比“道”低一层级的概念;但“一”也是万物产生的起源,是“道”产生世界的原初阶段。

那么,“一”究竟是等同于“道”的概念,还是比“道”低一层级的概念呢?

也有学者融合二者后认为——

从宇宙本体论的角度来讲,“一”等同于“道”,是宇宙发生、发展和万物存在的终极依据;

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来讲,“一”是“道”产生世界万物的原初阶段,可以指代“混沌”(即阴阳未分之气)或者“无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全文(翻译 )-4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解读《道德经》:“道”的涵义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我理解的老子与《道德经》
《道德经》: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