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赛 | ​现代科学前传(一)


作者 杨赛(极客邦科技终身首席记者,2050志愿者,科学哲学爱好者。2008年本科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

责编 许嘉芩 刘愈


◆  ◆  ◆  ◆  ◆  


《什么是科学》?


以上是一本书的名字。书的作者是吴国盛教授,目前在清华大学带动“科学史”这一领域的研究发展。


简单概括来说,书里讲了这样一些东西:


当今我们所熟知的“现代科学”,或者说现代自然科学,是由几个重要基因在几种关键土壤中孕育发展出来的。这几个重要基因和关键土壤包含但不限于:


  • 理性精神的基因,源自古希腊-中世纪阿拉伯世界,包含但不限于对超越感官世界经验之永恒真理的追求动机、三段论推理方法、数学方法、几何方法、尝试用理性规则套用到物质世界的解释方法、将复杂运动分解为叠加的简单运动的分解还原式研究法

  • 基督教基因,源自古希伯来-古罗马,包含但不限于强大的格义能力(与外道学说融合的能力)、原罪-善恶-全知全能的上帝-人类的自由意志等一系列道德问题悖论(其中蕴涵着人文主义的种子)

  • 实验精神的基因,源自阿基米德、炼金术士实验室、以及手工制作业工坊

  • 大学的土壤,源自欧洲城市的自治组织——学生-教师行会

  • 技术革命的土壤,源自欧洲城市的自治组织——手工制作业行会

  • 资本主义革命的土壤,源自欧洲城市的自治组织——工商业行会


理性精神的核心追求是一种对“超越经验的永恒真理”的追求,追求者力图用自己的理性去理解这些“超越经验的永恒真理”,并将自己的理解解释给其他的追求者。

现代科学也继承了这一核心特质。

因此,一个学科如果内涵这一核心特质,我们可以认为它是现代科学的亲戚;一个学科如果缺乏这一核心特质,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它不是现代科学的亲戚。

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现代科学第一是基于“形式逻辑体系”(超经验的),第二是基于“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经验的)。


因此,本书作者吴教授认为在古代中国诞生的关于自然的各种学习研究都不是现代科学的亲戚——它们缺乏那种“超经验”的内涵。

但是,在“经验学科”的范畴内,它们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此类“经验学科”在现代学术界里也有一个专门的名字。根据译法的不同,它们统称为博物学、博物志、博物史、自然志、或者自然史。细分来说,有“动物志”、“植物志”、“矿物志”、“水文志”、“天文志”、“医学志”、“造物志”(如《营造法式》、《天工开物》)、“解题志”(如《九章算术》)等各个领域,不一而足。

如果说,“科学”的治学质量最终取决于科学家们找到的东西有多大程度接近“永恒真理”,那么“博物学”的治学质量则取决于另外一套标准:

  1. 记录的东西够不够多、覆盖面够不够完整?

  2. 每一条记录够不够细致、详实、准确?

  3. 归纳、分类的方法够不够好用?

以中医为例。

《黄帝内经》“素问”部分,论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伤寒论》的“八纲原理”,提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这些理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理论?

作者认为,这些理论是非常精妙的“归纳法”、“分类法”。

一种理论如果要以“永恒真理”自居,那么它必须要能够解释所有的特例——即与该理论不符的经验实例。如果在筛除了所有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之后,你把9999个特例都成功解释了,但最后仍然有1例你解释不了,那么对不起,请你走下我们那个“可能是真理”的神坛,去“证伪存疑”区待着去。

而,一种理论如果是以“归纳分类法”自居,那么它需要做到的就是足够好用——你可以轻松的处理80%的经验实例?这就挺好,比没有强多啦,剩下的20%我们先叫它“疑难杂症”就是。你说你可以更轻松的处理90%的经验实例?那也很好,但是我以前的那么多记录都是按照之前的方法分类的,你恐怕得先等等,我们需要足够多的经验实例验证一下你是不是真的有你说的那么好用。

(因此,从经验实例归纳而来的理论都必然不是“永恒真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经验实例是不是“特例”)。


如果说,科学是一门将复杂的经验世界进行高度简化的学科,那么博物学就是一门呈现经验世界之复杂多样性的学科。

因此吴教授认为,科学在自然界里捅出来的篓子、在人类社会中引发的精神危机,说不定补救的方法就蕴含在“自然志”的精神当中?

以上是对全书内容的一小段概述。

下面,请允许我来用一个更长的篇幅,简单复述一下这个版本的现代科学诞生故事(里面或多或少夹杂了一些私货)。

首先,我把现代科学正式诞生前发生的一些事情拉出来,把这两千多年的故事命名为《现代科学前传》,分为七个部分在七天内发布。

以下是第一部分。

公元前8-前4世纪,有一个航海民族生活在爱琴海畔的雅典城,在那里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大概是因为以海上贸易为生的缘故,他们把“契约精神”与“自由精神”看作是一个人最高的道德品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着神与半人半神的传说,他们对于众神心怀敬畏。

有一天,他们开始为一个问题感到困扰不已。

他们发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所看到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在不断的坏灭、不断的诞生。

而这好像不怎么对劲。因为世界既然是众神创造的,则必然应该存在某种完美,而完美的东西应该是永恒不变的。

因为,“完美”,应该意味着无需再增加什么,也无需再减少什么。它不再需要任何的变化。

他们相信这个“完美”——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定是存在的。

但是,在哪里能找到呢?

还别说,真给他们找到了。比如,这是苏格拉底找到的东西:


  1. 每个人都会死。

  2. 苏格拉底是人。

  3.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无论前提条件是否成立都永远不可能为假的一组“形式”,这是多么完美的永恒真理!这难道不应该是每一个人类应该去用毕生追求的吗?

那些雅典人的确开始这么做了。他们进入了这个“理性世界”,在里面不断的寻找“永恒的真理”,找到了一大堆东西。在这个世界里,“契约精神”与“自由精神”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人的“理性精神”。

这些追求真理的人,被称为“哲学家”。

原本,这个“理性世界”对于现实的“感官经验世界”已经不感兴趣了,因为那些哲学家们认为“理性世界”是高于“感官经验世界”的存在。有的哲学家专心投入到逻辑学、数学、几何的抽象世界中,对感官世界不屑一顾。

但是,也有的哲学家认为,在感官世界中应该能够找到一些“永恒真理”的迹象。

比如柏拉图就认为,虽然地界的事物(月下界)都是不完美的,但是天界应该是完美的。所以,太阳与众星的运动方式就应该是一种完美的运动方式。

什么是完美的运动方式呢?

他认为,圆周运动应该是完美的运动方式。因此,太阳与众星的运动方式应该是完美的圆周运动。

但是,他们悲哀的发现,虽然大部分星星的运动基本上能用圆周运动套进去,但是偏偏有七颗星体看上去却在乱走一气——有的跟圆周运动就差一点点,有的干脆跟圆周运动八竿子打不着。这七颗星体的名字叫做: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月亮、太阳。

这不合理啊?天上的世界应该是完美的,因此众星的运动必须是完美的运动啊?

柏拉图为此痛心疾首,呼吁弟子们一起想想办法。

还别说,真给他们找到了办法。他们用一个圆套另一个圆再套另一个圆这样的方式,把多重圆周运动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叠加到一起,终于跟那七颗星体的运行轨迹对应上了。

亚里士多德似乎比他的老师更加热衷于尝试给感官世界的运行安立各种理论,比如四因说啦、五元素啦、恒星天球模型啦、重的物体下落快啦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理论,都在试图解释“万物的本质”——主要体现为“万物的运动方式”,并且看起来很美。

只不过,在亚里士多德本人看来,这些感官世界的理论是否跟纯理性世界的“永恒真理”一样完美呢?

到了亚里士多德去世的时候,雅典城已经是马其顿帝国的一部分。再到后来,雅典城又变成了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再后来,雅典城又变成了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这些帝国对这些理性世界的事情没有特别大的兴趣,哲学在欧洲大陆逐渐退化成了边缘学科。


倒是从7世纪以来,拜占庭帝国跟东方的阿拉伯帝国开始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伴随着那些三段论、数学方法、几何方法等等一整套理性世界一起,被阿拉伯人当作宝贝一样翻译、吸纳了过去。

之后的400多年间,希腊学术在伊斯兰世界的大地上盛极一时。



[本文转载自“懒菜杂谈”,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717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对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辩论
哲学十四课 对理性怀疑的总结
【西方哲学】笛卡尔究竟在怀疑什么?
如何透过现象自本质?
《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
西方科学溯源--希腊理性科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