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打造高效课堂  全面提升质量


第一章    走进新课标       实施新课改

第一节   传统课堂模式给我们带来的窘境
         
           华东师大校长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丰富的生命与生命的多方面接触和碰撞,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教学任务而开展的一个过程。”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而学生的主动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协调的。课堂教学中具有适应学生主动发展的内化作用、活动功能和群体效应。教师的教与导,来自教材及多媒体的信息,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只有在外因刺激下,引起学生自身的内化作用时,才是真正“学会”了,以至达到“会学”的境界,这才是主动发展;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投入,充分发挥个体的能动作用,主动地猎取知识,这就是活动功能,活动是动态系统,其本身又体现主动的发展;师生交流,个体与集体的交往,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就是群体效应,群体效应会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课堂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1、教学目标:未分层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切实的做法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也没有切实的措施保证教学目标达成。
      2、课堂教学:教师不了解教学目标要求、学情和认知规律,漫无目的、无针对性的讲。教师“满堂灌”,“满堂问”,“堂堂灌”,而学生不是“满堂学”,“堂堂学”。教师只知道“填鸭”,而不管“鸭”是否接受,是否消化。课堂学习不紧张、松松垮垮。课堂时间浪费严重,如试卷讲评的“全讲”模式,对优秀学生就是浪费,对差生是一种煎熬。“先教后学,课后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使课堂学习向两头延伸,一是课堂效率不高,二是学生负担过重。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都压到课外,只能用做和没做来衡量,很难用对和错来评价。(课堂损失,总想依赖课外补)
      3、教师苦讲: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过深、过透,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老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违背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的苦教,换不来学生的乐学。教师很少能体验到苦讲的成就感,体验更多的是失落感:还有很多学生“没听,没听会,听不会”。
      4、作业巩固:学生作业没有达到从特殊到一般的程度(学一题会一题、懂一题会一类题),没有从解题中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并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学生作业虚假。学生作业批改、反馈不及时。学生不“清”的问题未得到及时清理,积累的小问题越来越多,最后成大问题或严重问题。
      5、学生现状:由于课堂教学只重视单一的集体教学,没有重视将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结合起来,所以,近年来,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厌学 生”,“学困生”,“不学生”,“流失生”急剧增加。愿意学习的学生很少,即使是优等生,学习也成了负担。
    总之,没有解决好学生去学和会学的问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教学又是教学工作的主要形式,是实施素质的主要环节。课堂教学占时之多,涵盖教育内容之广,它理所当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有一定的难度的,的确是一场“攻坚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还很大,教师讲,学生听,程式化的束缚相当严重。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树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要认识到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的,是发展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焕发人的积极价值。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是流动着的生命,老师和学生共同度过着的生命。它是和别的生命流程一样,一分钟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一年过去了,再也回不来。”因此,课堂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指向每个学生的生命,指向他们的未来和发展。说直接一些,就是要打造高效课堂。
         基于上诉认识,我们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选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把这一场“攻坚战”打好,再坚也要攻,再难也要上。
第二节    上石桥一中新课改工作实施计划

        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按照上级的布置,结合我校现状,特制定我校对此项工作的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市、县教育局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针政策为依据,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人才观。以实施新课改为契机,促进我校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根本变革,打造高校课堂,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计划
(一)宣传发动、自学反思阶段
            2010年5月4日-6月1日为宣传发动阶段,主要任务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上级关于课改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让教师充分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师资的培养与培训等工作,为新课改的实施做好思想准备。
(二)培训学习、讨论阶段
          2010年6月-9月为培训学习阶段,主要任务为:通过网络,走进名校,汲取名校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大力开展校本培训,确保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实施阶段
          1、实施时间:2010年9月组织实施阶段
          2、实施方式:七年级全面实施,八、九年级主科带动,骨干教师先行   


                                                         第二章    改变教学理念  
(实施课改,首先要改什么?)
 一、具备有效教学理念(教师是干什么的?是教书的?是教学的?还是教人的?)
●相信每一个学生能学好。
●使每个学生合格。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引导学生学。课堂上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评判者。
●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让每一个学生课上有事做,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使每个学生有所收获。
●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就是养成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
●教材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如果学生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只是一味听从老师讲解,那就是隔靴抓痒。
●教师教学同医生看病一样。
●学生学习如同驾驶汽车上高速公路,教师的作用提供行车路线图、引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顺利将车开到高速公路上。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同时会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第三章    利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为载体    实施新课改
(实施课改,靠什么?出发点和归宿点在哪?)
             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主题建立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其含义的要点,一个是“结构框架”,指的是体现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及各要素的内容关系;一个是“活动程序”指的是教学活动中的有序性和可行性。因此,教学模式具有完整性、针对性、操作性和简约性几个特点。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与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及教学实践活动紧密相关的。它以教学思想、教学理论为依据,源于教学实践,是对教学实践的再现,是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它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案或计划,它是以简约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比理论更明了,比实践更凝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有效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以下五个因素:
第一节     树立五个观念
        (1)要以学生为起点,树立起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点,教师为学生服务,教书育人,首先是育人。
        (2)要以师生关系为基础,树立起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的观点,教师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导师和向导,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以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渴求,以自身的探索精神感染和焕发学生的主动发展意识。
         (3)要以兴趣为桥梁,树立起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在快乐中发展的观点。学生的兴趣所在,是其潜能的表现,教师要积极引导,使“苦学”变成“乐学”,实现苦与乐的辨证统一。
         (4)要以鼓励为手段,树立起人人能成才,使每个学生都天天向上的观点,激励学生的自我意识,对学生的偶然成功和发现,予以适当的评价。
         (5)要以成功为目的,树立起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的观点,给每个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主动发展。
第二节   坚持五条原则
          (1)自主性原则。独立自主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是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动力。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以主人的态度参与学习,“还课堂给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求得主动地发展。
          (2)独特性原则。使每个学生得到独立发展,使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使每个学生都是100%的“1”,而不是几十分之一的那个“1”。
          (3)愉悦性原则。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愉快的教与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愉快中发展,切实体验经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4)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使每个学生特有的天资和潜能都能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鼓励学生敢于大胆质疑,善于解疑,能够独立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
          (5)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中存在差异,但又不固守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向着成功发展,教师体谅和理解每一个学生,在要求上“上不封顶,鼓励冒尖,下必保底,保底是关键”。
第三节     正确处理五个关系
         (1)师与生关系。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充满爱,尊重每个学生人格,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以不同的主体共处于同一时空之中,相互作用于共同的教与学活动之中,体现合作精神,使师生感情共融,以教师良好的个性品格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2)生与生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不应存在“优劣”之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不能轻易地把“差生”的帽子扣在学生头上,每个学生都是学校和班级的主人,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集体中的一员,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融相助。
         (3)生与书关系。这个“书”是指教材及相应的各种教学媒体。生与书的关系是指学习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教材是知识信息源,是学生学习知识和经验的中介。教师的责任在于带领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教材,而不是把教材塞给学生,要力求把教材传授的知识“活化”,使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学习,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创造知识的人的魅力,揭示出知识的生命力。
        (4)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学习是为了发展,学习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知识的授受固然重要,然而,在学习中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主动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创造性地学习,提倡发散思维、多向思维,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去学习,自己理解,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在学习活动中充分、自由地得到发展。处理好学习知识和主动发展的关系,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5)个性化的课堂教学与常规课堂教学的关系。二者是扬弃关系,对常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因素。诸如多年改革中沉积下来的“五为主”的原则”(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源、问题为主轴、训练为主线)。“三点一体”的教学结构(基础知识,思维方式训练与思想教育渗透融为一体)。不但要保留,而且要使之强化。每位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既“省时”,又要“高效”,对于实施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的要求要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地进行到有计划的操作,从不甚得法到主动适应。
第四节     明确模式教学目标
       (1)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实现二者统一。学生的主动发展是以知识学习为载体的,是在“学会”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学会”是指掌握知识必须准确,不能模糊;“会学”是指在学习活动中把握知识的结构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会举一反三,会独立设计学习活动。在知识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创新过程中,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发展,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获得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动机、兴趣和能力。
      (2)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向着成功发展,使每个人的个性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发展。
      (3)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受到熏陶。在充满愉悦的气氛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从教学环境中,从教材及各种媒体的知识载体中,从师生、生生的交流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使其情感、意志、行为受到启发和陶冶,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4)使学生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使其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灵活性得到发展,增强创造意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节    模式中的重要环节
 ①启——兴趣引人,启发思维
         兴趣是学生认识需要的情绪发现,是其主动探求知识的心理基础。动机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意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能引起和发动向着一定目标进行探究的积极性。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重要环节。做到这一点,要由教师生动活泼地激趣和机动巧妙地引导,创设适宜的情境和氛围,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②学——带问自学,讨论探究
         第一给学生以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主动的学习。“有效”是指有明确的目标和最终实现了目标,即知道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学会什么;“主动”是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认真地学习。第二充分发挥蜂音小组作用,“蜂音小组”是指前后桌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取蜜蜂采蜜和相互交流信息之意。小组内的学生轮流担任组长,相互之间提问对答,互帮互学,互批作业。
         自学环节强调的是“带问”,即有一定的目标指向,一般来说是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找出新知识的生长点,以及运用知识的适当练习。这种自学活动的功能,一是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习程序和使用学习工具的手段,二是使学生做好参与群体讨论的准备,促进其主动学习。可根据需要安排在各阶段的教学环节上。
          讨论探究强调的是研究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于那些从教材上一看便知答案或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一般无须讨论,以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和实在性,防止流于形式。这种活动不易频繁进行,可根据需要每节课以2-3次为宜。
         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带什么问题自学,低年级还要指导学生怎样自学,提出讨论探究的要点,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在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时,桌间巡视,个别指导,适当点拨,掌握学习活动进行情况。
 ③议——精讲释疑、质疑解惑
          这个环节的核心在于“议”,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及时组织组际交流,即全班讨论,并由教师小结、讲解、点拨、释疑。教师的讲解要精练准确,点拨要恰当适时,释疑要清楚明了。教师要以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一种探究精神来感染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究,就是使知识活化。学贵有疑,有疑才能有问。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质疑解惑,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教师或学生总结,加以强化,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到深化和升华,而且在质疑解惑过程中,发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作用,扩大信息交流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开发深重的潜能。
④练——练习提高,留有余思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要经过深刻感知—准确理解—熟练运用—自动迁移—善于创新几个阶段,其中熟练运用是重要环节,是内化的关键一步。运用知识是有层次的,循序渐进的。理解性运用是基础,合宜性运用使知识活化,而创造性运用则达到运用自如,使知识升华。教师要从教与学活动的实际出发,有梯度、有层次地设计训练题目,首先是基本练习题,即理解性运用,这是“保底”的,然后是变式练习题,也就是合宜性运用,再次是综合练习题和提高练习题,即创造性运用,能力稍差的学生降低要求。练习中特别强调“留有余思”,就是给学生以再思考的余地,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感到这节课有“似已结束”但又“言犹未尽”的感觉,促使其探求更高层次的知识和兴趣和动机。
          要实施新课改,必须以一种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载体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质量。这是衡量课改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

第四章      走近洋思   

第一节     洋思之行
      
         走进洋思,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优美而安静的校园环境。丰富的校园文化也使我耳目一新,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抹去的烙印。通过两天的跟班学习——听课、听报告和实地考察,无论是教学艺术还是教学方式都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洋思中学的确名副其实。这次学习使我收益非浅。可以说是不虚此行。
       一、走进洋思,给我最大的印象是,洋思从学校到班级,再到学生、老师就是一个整体。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非常融洽。
        二、洋思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在时间上非常紧凑,而且学生非常有效地利用时间。
        三、洋思中学给我体会最深的还是它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在洋思中学听了两节英语课,每节课如下按排:
          1.展示课堂教学目标(1分钟)。让学生从整体上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使学生在上课开始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由于学习目标往往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因此长期坚持揭示目标,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指导学生自学(2分钟)。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样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查。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从而使自学更有效。坚持每次自学前都给予方法指导,使学生积累了不少自学方法,学生的自学能力必然提高。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5-8分钟)。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4.检查自学效果形式,让中差生尤其后进生回答问题或板演(5-8分钟)。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5.引导学生讨论、更正,指导学生运用。学生观察板演,找错误或比较自己做的方法、结果是否与板演相同。学生自由更正,让他们各抒已见。引导学生讨论,说出错因及及更正的道理。指导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指导以后的运用(8-10分钟)。
         6.当堂训练。布置课堂作业。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批改部分已完成的学生的作业(不少于15分钟)。通过完成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这样做的意义是及时反馈信息,能按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就视为达到学习目标,做到了“堂堂清”。将所学知识通过训练,内化为操作能力。
         四、洋思中学教育教学的的三大特点也使我感触颇深:
         1. 洋思中学的教育理念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中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他们创造了卓有成效的适当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好。洋思中学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学习成功而著称于世。
         2.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学。
         3.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其他强调当堂练习、当堂巩固,强调课堂教学任务当堂完成。
洋思中学的教学坚持“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其实就是要求学生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英语课的“堂堂清”是要求学生把课堂上所教的句型和知识点掌握好并懂得运用,并且当堂完成当堂发给的练习;“日日清”就是把当天所教的句型、对话或课文背熟。(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即四人一组,一个组长负责三位学生的背书情况,组长到老师那里检查。“周周请”。洋思中学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两周所教的单词逐一朗读,逐一听写,错一个就在课本上那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第二节     艰苦与卓绝的洋思人
       
          洋思初中是江苏省泰兴市天兴镇洋思村一所公办民助中学,从1980年创办、1981年开始正式招生,到今天成为江苏省模范学校、先进集体、文明单位乃至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洋思人只走过了短短27年的办学历程。洋思人将他们20多年的校史分成“前10年”、“后10年”和“新10年”。
         1981到1991这是“厚积”的10年——他们不唯条件论,“弱”而思“改”思“变”,移植嫁接小岗村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把“包”字请进校园、课堂,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塑造洋思。
         1991到2001 这是“薄发”的10 年——他们与时俱进,乘势而上,通过总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改革的内涵,响亮地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满意”,在“做强”的基础上“做大”洋思。
          如今,洋思人已经豪情满怀地开始了他们的“新10年”:与时俱进,超越自我。洋思的“崛起”和“暴发”是一个神奇。
           它的质量是神奇的——在这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虽然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基本上都是些“难教”的学生,但是洋思人总能魔幻般地“化腐朽为神奇”,让他们带着成功的喜悦,满意地走出校园。
          它的发展是神奇的——在这里,“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发生”,1981年只有13名教师(其中公办2人,民办5人,代课6人),7亩多荒地,2万多元费金,两排小平房,5个教学班(近300名学生);20多年之后,2006年教职工近301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80%以上为本科学历。有4位教师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优秀教师,18人被评为泰兴市名教师、学科带头人,56人在省、市级青优课比赛中获奖,30多位教师获省、市级表彰),校园占地逾百亩,固定资产7000多万元,64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洋思的变化真可谓“天翻地覆慨而慷”。
          洋思的效益也是神奇的——在这里,“一切不可能都成为可能”,昔日“三流的硬件,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的“三流学校”,如今成了“要求送子女来读书的家长多,前来考察、调研、学习的领导、专家、教师多,应邀外出讲学、讲课和获得省级以上表彰的教师多的“三多学校”,从“三流”到“三多”,洋思人取得了令人敬畏的办学效益。
           自1990年以来,学校连续17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达100%,优秀率为泰兴市同类学校之首。二十多年来,升学率为100%,其中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达60%以上,综合考核连续多年名列全市第一。有1000多名学生在全国、省、市举办的数、理、化、生奥赛以及音、体、美、作文、科技小制作竞赛中获奖。可以说,洋思初中以三流的办学条件(98年以前)、三流的师资基础、三流的生源,取得了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2002年被评为“中国名校”。《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多次刊登洋思经验。2005年5月《中国教育报》连续又以4个专版报导“洋思现象解读”,每版都有教育专家点评。全国各地掀起了学洋思热潮,到洋思考察的教育工作者有八十多万人次。
         从06年8月20日开始洋思中学迁至泰兴市,现有教学班56个,教职工312人,学生3264名,占地120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学校设施齐全,有一流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计算机房、网络中心、电子监控系统,每个教室有多媒体设备,每个教师配有手提电脑。学校食堂宽敞明亮,学生公寓六人一间,每间有电话、空调、卫生间(有抽水马桶、沐浴)。生活老师给学生洗衣服,指导生活。学校有足、篮、排、网等各类球场及乒乓球馆、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在洋思初中,行动是军事化的,管理是企业化的。因为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借读生,洋思初中每两周休息1天。学生的时间非常紧张,教师的时间更紧张。
          原校长:蔡林森(2006年退休,现聘为河南省沁阳市永威中学执行校长)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江苏省名校长、全国十大人气校长、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两次受到江总书记的接见,2004年应温家宝总理邀请参加建国55周年庆祝活动,多次去省内外讲学。
现任校长:秦培元,江苏省首批名校长。
附:洋思中学:
校    训:真善美   
办学理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校    风:求实创新  
教风:热爱尊重,科学引导 
学    风:自主合作,勤奋探究
                                                             第五章   走进洋思     
              --------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模式

第一节   教学:为了谁——洋思人的教学理念
         
        洋思人有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为了树立起此理念, 他们的做法是:大面积开展师生主题活动,让人人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把信念变成信心和行动。
        学年开学初,洋思中学要举办三次全校演讲会,一次是教师演讲会,一次是学生演讲会,一次是新同学演讲会,主题都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以此来坚定师生的信心,鼓舞师生的士气。平时,又通过班会,校内传媒与相关活动,树立和宣传典型事例。教师每天都要唱“没有教不好学生”的校歌,校园处处是“没有学不好的学生”的氛围。
          1、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
洋思人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坚定有力的八个大字写在洋思中学的教学楼上,也烙在洋思人的心坎上。从校长,到教师,到学生,都坚信这八个大字,而且洋思人说起这句话时,总是充满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十几年如一日,他们努力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
           洋思中学的这个信念是由蔡林森校长树立起来的,这是他从自己三个孩子的教育经历中悟出来的道理。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都在老家的小学里上学,成绩均不理想。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初中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的学生之一。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初中。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习题,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但不告诉她答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孩子拼命地动脑筋,满头是汗,不停地自问:“怎么错了?怎么错了?”蔡林森只是默默地看着孩子,耐心地等待。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蔡林森笑着说:“对呀!”以后,蔡林森利用散步、洗脚和躺在床上临睡前的时间再问一些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每天晚上,他还让孩子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再反复默写、检查。星期六回家,蔡林森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边赶路,一边把本周学习中做错的题目再查一遍,如果错了,就再更正。这样,20几里的乡间小路,成了孩子总结一周学习的“课堂”。
        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来越爱学,越学越好。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现在,老大是江苏省公安厅长助理,女儿的小儿子在美国工作。)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教不好呢?由这个朴素的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对上帝般地令人敬爱,到对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2、“差生”也是“宝”————不选择、不挑剔学生
          每年暑期,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早早地就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广告宣传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却没有只言片语,只有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受”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多调皮,不管成绩多差,学校都收下。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真的这样做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洋思人认为,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让学生由“璞”成“玉”,最有说服力。事实上,到洋思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璞’,经过洋思人创造性的“打磨”,最终使他们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对于教育者来说,意味着更多的付出,同时,还承担着风险。洋思人为什么敢于这样做?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洋思人说:“如果有的学生没教好,那也是暂时的,是因为方法不对。”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洋思的老师听了不舒服,蔡林森听了很是高兴,他对老师们说:“大家不要‘生气’,应当感到自豪才对。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经过努力差生是可以转化的。
           3、“四清”运动————有一套让学生专心学习的做法。
           所谓“四清运动”,是指对学生实行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最重要的是“堂堂清”。每堂课所学的新知识只有掌握或基本掌握了,“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证。理科的“堂堂清”很好操作,课堂作业或课堂测试卷做得较差的学生,便是被老师或同学“清”的对象。文科讲读课没有课堂作业,一般就让差生课堂上多回答问题,争取不留后遗症。
           其次是“日日清”。对那些“堂堂清”“清”不了的学生,学习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助其过关。一次“清”不了,两次,两次“清”不了,三次……极个别仍不能“清”的由老师帮助“清”。
         再次是“周周清”。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后者出题),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本周所学的单词逐一朗读、听写,哪个错就在课本哪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验收完,在表上填出正确率。“清”不了的学生,再由任课教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最后是“月月清”,就是月考。月考是洋思责任制考试的重要内容,是教学实绩考核。每月考核一次,命题本着提高教学质量的原则,严格按大纲、教材命题,不出偏题怪题,注重代表性,强调覆盖面,以尽量反馈出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月考一般采用外校命题,考试后,要求教师统计试卷中各种错误率,写出质量分析报告,召开质量分析会,考好的介绍经验,考得不好的表态,针对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分析课堂教学弱点,制定改进措施,教导处认真统计各班的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分别根据三项成绩的名次奖前10名。
          因为有了这“四清”,饭后,学生还未到教室,老师已等候在那里;一节课毕,此老师还未出去,彼老师已见缝插针来“清”学生,真是师生丝毫不轻松。正因为有了这“四清运动”,课堂上学的知识得到了及时巩固,学生的成绩也才有了保证。
4、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注重“困难学生”的进步。
           洋思人常说:“没有教不好的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这种信念下,其独到的作法是:
           第一,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将基础差的学生分散到各班)
           第二,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每堂课自学后的提问,要从最后一名叫起。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初一英语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第二节    课堂:怎样教———洋思人的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图)
蔡校长对这种模式的板书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练)-----------(兵教兵)-----------(练)
 生-----------------生------------------生
突出的特点:一节课只讲几分钟,全过程学生自学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可扩展为:提出目标,指导自学,互学互教,当堂反馈。
 这个教学模式的程序是:出示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这堂课的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教师巡视发现学生自学中的问题——学生汇报自学结果(优先差生)——纠正、讨论、指导自学结果——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教师当堂批改作业。
         “先学”,不是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首先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注意三点:第 一,要激发自学的动机,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假期、晚自习、课堂三个层次的自学,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目标,做哪些题目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二,要指导先学的方法。如怎么看书,怎么练习,注意些什么。第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广泛调查,尤其要摸清学习基础差的学生中的疑难问题。)
         “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洋思现在的“后教”环节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自行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做到三点:第一明确教什么?即教的内容,绝不是依据教材照本宣科,而是教学生自学后还不会的地方。如数学课上,教学解分式方程,学生看例题,做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发现学生只在去分母及检验这两步有错误,就只讲这两步,其余十几步不教。第二,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某个问题讲问题,要由个别到一般,上升到理论,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第三,要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一言堂,是先让会讲的学生教,学生不会教时,教师才开口讲,教师讲解要避免重复,力戒学生讲一句,教师重讲一句;学生讲一遍,教师重讲一遍。)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难点。(注意三点:第一,练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练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第三,练习的形式要像考试那样,让学生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作辅导,只注意检查纠正学生练习过程中的不良习惯。)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采用时,不死搬硬套,一切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顺乎学情、顺乎自然,讲究实效,灵活进行。有时集中学,再集中教,最后集中练;有时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再学一点、再教一点、再练一点,分散进行,等等。教师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结构时,教师教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有的不超过10分钟,其余时间都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学习。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了,始终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他们的学习能力强了,自觉暴露出来的不良习惯得到了纠正,全面素质提高了。同时,课业负担也减轻了,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并没有固步自封或将其教条化,而是结合自己在实践中日渐逼近教学本质的理解,不断丰富和发展它。   
           现在,在洋思人的思想中,“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思想。
1、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定教。
            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洋思的做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的做法是——每周初进行的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到一起,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这就要对教学进度与得失情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在教学的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哪些还比较模糊,已经会的就不教,要教的是学生不会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另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这些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什么和怎么教,决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这里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洋思人以学生为本,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2、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精讲,几乎成了“哑巴课”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被动的“哑巴”。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通常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提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怎样教?其中奥妙无穷。“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既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此,蔡林森校长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教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3、生生互学,师生互教-------“兵”教“兵”
        “兵”教“兵”,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是全过程、全方位的,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下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帮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优秀学生的提高。优秀学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教学”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4、动脑动手学习------从做中学
         洋思人所说的从“做”中学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感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亲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悟道,乃至有所创新。
         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洋思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有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考入了某重点中学,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后来生病住院一段时间,由于在洋思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在没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在康复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5、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洋思的的大部分课堂一节课只讲几分钟,而学生学的特别紧张“像考试一样”,这恰恰是洋思效率的“玄机”之一,洋思人将此作用总结为“七能”,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学才会高效。
第三节     管理:管什么------洋思人的管理思想
          洋思的管理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人”字————如何更充分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能,让每个人思想解放、精神自由和个性张扬上做文章、做好文章。
1、层层承包---将“包”字引进校园
        洋思的校长要包学校全部工作创一流水平,其中包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体育的达标、学校的安全稳定、青年教师的培养等。洋思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包学生巩固率、合格率、毕业率、优秀率的“四率”达标,包后进生转化,包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
 2、洋思人学“洋思人”------以培训为保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洋思的教育方法与要求
       现在在洋思中学工作不超过 3年的青年教师超过三分之二,虽然他们是洋思到高校去精挑细选来的,但毕竟缺乏实践经验,对洋思经验更是陌生。如何让他们以最快速度掌握或基本掌握洋思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呢?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进行“教学常规管理”,注重提高以“备、讲、改、辅、考”为核心的管理水平。向教师提出教学五大目标“教材处理功,课堂把握功,差生指导功,教学美化功”,内化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备课功:准(传授知识准确);
                 活(教法灵活多变,富有启迪性);
                 优(课堂结构在优化上求效益);
                 清(语言条理清楚,师生互动效果最好)
作业布置和批改功:
                  实行“三统一(统一要求,统一批改,统一建立错题档案)”,
                  “三及时”(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矫正)。
 辅导功:
               明确“五有”。
               有辅导对象,有辅导时间;有辅导方法;有辅导要求;有辅导记载;
考核功:做到“三重”,重考试与“四清”的教学目标与检测相结合;重考风,重导向(教师的每次质量分析)。
学校狠抓了集体备课。
              备课时,先把去年最好的教师的教案复印给大家,由老教师给大家讲教案,疏通教材;然后大家修改教案,比谁改得火改得好;各自改好后,进行集中交流,取众人之长,由有经验的老教师执笔、定案;再把定下的教案印发给大家。上课前,个人根据本班实际,再对教案作适当调整。每节课上完后,必须写好教后一得。授课时,“师傅”总是一节不漏地听“徒弟”的汇报课,及时发现、研究问题,并通过评课会、计划会、总结会、考后分析会及各种交流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相互交流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扬长避短地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洋思,许多师傅都是这样将自己十几年、数十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的。集体的智慧、统一的教案,相互间的课堂观摩,再加上这样真诚的协作精神,使新教师迅速地走上一条从模仿到创新、从引进到创造的成功教学之路,青年教师成熟周期大大缩短。走进洋思一些年轻教师的课堂后,简直不敢相信,上出这样高效率的课的教师,竟是一些只工作了一年或几个月的新手
每年暑假,学校都要组织30天的校本培训;
       一学理论;二赛课;三传帮带。让教师外出参加公开课,做报告,借鉴别人经验,不断发展的完善洋思。
第六章       剖析洋思         汲取精华

第一节    给我们的教学有怎么样的启示?
          
         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着三大难题: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太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学生的课外作业太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三是每个学校都有大量后进生,许多任课教师和班主任都束手无策。而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却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几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让学生自学;每堂课的作业当堂布置当堂完成,没有课外作业;学校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好多外地外校教不好的“差生”送到洋思来都变好了。这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启示1:教学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改革
          有许多老师在学习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时候,首先不是研究它的原理和指导思想,而是简单地模仿,往往效果不佳,半途而废。殊不知,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或课堂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单是机械地模仿几个步骤和技巧,不在思想观念上改革是不行的。蔡校长讲:许多学校学习洋思的经验,把经念歪了。有的学校人为地规定在课堂上教师讲几分钟,学生学几分钟,把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条。蔡校长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有些老师放不开是因为不相信学生,所以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好。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上课多讲。这些不是方法问题,是思想观念问题,说到底就是对学生信不过。思想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永远不会迈大步。
  启示2:学生自学更能提高教学效率
           过去我们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出来。
启示3:学生自学有利于解决后进生问题
         后进生问题在全国是个老大难问题,虽然目前国内有许多转化后进生的经验,但做到大面积丰收还不容易。洋思中学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全校学生的每一门功课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为什么学生自学反而缩小了差距,转化了后进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实际是好学生教后进学生的过程。好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明白了,而后进生还有一些问题没搞清楚,通过好学生的讲解,自然也就明白了,在这里实际上运用了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后进生光靠老师一个人忙不过来,发动好学生都来帮后进生力量就大了。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别人在有限的时间看完了例题能做练习题,自己不会做也丢人,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一旦自学能力形成了,他们进步的幅度就会加快,就会在较短的时间赶上班内的中游学生。
启示4: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洋思中学的许多课都是自习课,上公开课也经常是“哑巴课”。有人说:“从上课到下课,都让学生自学,还要老师干什么?”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与课下的自学不同,课上的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教师的主导仍在起作用。蔡校长打了一个比喻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好比是在高速公路上跑的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引导学生走上高速路,不要走岔路。另外对后进生要督促、鼓励、辅导,对好学生要不断表扬。教师在巡回辅导的过程中把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写到黑板上,并考虑如何解决。”可见,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不同的是: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启示5:学生自学能减轻他们的课下负担
         洋思中学1983年开始搞教学改革,首先是从当堂布置作业开始的,要求老师当堂布置当堂批改,课后不留作业。并且规定每堂课的作业时间不能少于20分钟。这样就逼着教师少讲。一开始学生自学中遇到问题是由老师解决,到后来则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来解决。每堂课都是自习课,教师只讲几分钟。另外,每堂课的作业练习就是考试,这样有利于学生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也培养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紧张地学习,课后轻松,没有作业,可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培养各方面的素质。

第二节    洋思中学教学理念解读

秘诀之一: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学习洋思的关键
洋思的教学模式采取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
       (1)这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地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思维到实践都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高。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体现在精心的准备上,体现在简而精、通俗易懂的语言上,体现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形象化的演示上,体现在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的精锐的目光上,体现在耐心的巡视指导上,体现在及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3)当堂训练的方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解决所学的问题,不留死角,一直处于主动状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体验的学习的乐趣。
秘诀之二: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经过严格训练,形成能力。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作文指导课上,先让学生独立审题、立意、选材、编写纲目,同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了作文中的主要倾向性问题,最后再让学生独立作文。复习课,也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有时一课时一个循环,有时几课时一个循环。如复习一个单元,可这样安排:第一课时,让学生看书、复习、质疑问难;第二课时,让学生综合练习,力求达到本单元的训练要求;第三课时,引导学生更正训练中的问题,再针对问题当堂强化训练。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时,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地进行。有时可集中学、集中教,最后练,有时可分散学、分散教、分散练,有时可学一点、教一点、练一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不仅“先学”、“当堂训练”这两个环节,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后教”这个环节,也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后教”是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
          1、“先学”之前教师要讲一两句,准确地、明确地提示课堂教学的目标,还要指导学生自学,使学生明确自学的方法、目标、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驶入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给他们“指南针”。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改课前的教案,或者是“第二次备课”。
           2、在“后教”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到三个明确:(1)明确教的内容。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明确教的方式。应该是兵教兵,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教师只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要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要帮助补充。(3)明确教的要求。要不折不扣达到大纲规定的要求,不能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提醒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这样就从理论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以免学生走弯路。
         3、“当堂训练”中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不得少于15分钟,让学生能在实践中,把刚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的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像考试那样让学生完成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好比战场上的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拓宽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竞争意识、独立意识,培养雷厉风行的作风、严谨的态度等等)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必不可少的。它能够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针对性的辅导,布置课外阅读、预习等少量的延伸、拓宽性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秘诀之三: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或用影幕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一方面督促学生按照老师的指导自学,确保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另一方面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检测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带倾向性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
学生自学之后,教师注意三点:(1)教的内容应该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对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一律不教。(2)教的要求,不就题讲题,只找出答案,而要寻找出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还要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3)教的方式即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要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要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一般不超过五分钟,就能通过补充、更正的方式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目的。
最后,引导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进行严格训练。教师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十五分钟,让学生能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还要保证训练的形式像考试那样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按时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
秘诀之四:教学组织能力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
      洋思中学以普通的办学条件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就,吸引了无数教育同行的目光。有人凭直觉总结说:洋思中学是以三个“三流”赢来一个“一流”,难能可贵。
      洋思中学的教师学历不高,甚至偏低。按照一般的观点,即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观点来看,他们确实够不上一流。但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教学效果相关程度很低。就是说,如果教师自己的知识残缺不全,不能帮助学生释疑解惑,那肯定会影响教学效果;但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临界值以后,不再因为教师的知识水平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而教师的另类素质却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最直接、最显著的影响--这就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尤其是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能力。在洋思中学,这种能力得到了特别的强化。该校校长蔡林森认为:一个孩子能学好,能成才,决不是教师教出来、逼出来的,而是靠他们自己学出来的;课堂教学怎么叫做是完成教学任务,也不是教师讲完了、讲清了就行,只有学生学会了,才算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洋思中学,教师备课不能只备怎样教、怎样讲,而是要具备学生怎样学习--把教师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备课的重点。按规定如果教师备课达不到这个要求,就是不合格,要推倒重来。
         蔡校长的以学为本的思想,引起了洋思中学课堂教学基本格局的根本性变化。根据蔡校长的介绍,他所满意的效果好的课,教师一般只讲7、8分钟,而学生学习活动时的时间要达到35分钟以上。从我们考察的3堂课来看,不是“满堂灌”,也不是“满堂问”,而是“满堂学”,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紧张智力活动的时间也都能达到35分钟以上。
         洋思中学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这么少,也许是引起异义的焦点之一。学生遇到了困难,产生了疑问,是老师直接讲给他听好、还是让他自己动一番脑子好?洋思中学摒弃了“以教为本”的思想,就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也启发学生自己动一番脑子,所以把教师讲的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教师讲的时间少,学生学的时间必然会多;而更可贵的是他们并不简单地划分时间,更注重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这一点,蔡校长本人正在进行精细的研究。
         而洋思中学把学生的学放到课堂教学的首位,通过教师的组织、指导和点拨,使他们能够认真地学、有效地学,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同时学会了学习。教学过程中实质上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但可惜我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与这种教育的基本事实相去甚远。把学生仅仅看作教育的对象和灌装知识的容器,在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经过代代传习,已经形成具有超稳定结构的经验系统。许多教师教学改革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他们的全面素质(包括教学组织能力)也并不比洋思中学的教师落后,但他们的改革却步履维艰,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已有经验系统在起作用。
秘诀之五: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每周都搞“三清”运动。所谓“三清”,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当堂完成作业,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地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仿佛“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样“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当堂清不了的学生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帮助他(她)过关。一次“清”不了,就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师帮助他(她)“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南京来的一名学生,有一次周末该清的内容未清,按规定不能回家,但是因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还是同意他回去了。蔡林森知道后,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家长: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家长听了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学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务。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现在,需要周末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秘诀之六:从“最后一名”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读书的学生,除了施教区外,大多是所谓“难教”和“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使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传着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被“教好”的故事。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学生”——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两打”——打***、打架。转进洋思一个月后,恶习全改掉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的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秘诀之七:课堂怎样教
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洋思人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思想。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先学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秘诀之八: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 采访中,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么做的——在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等等,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必须研究的问题。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秘诀之九: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一样非常重要。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成了“听众”、“哑巴”。蔡林森说,其实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体会了。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分钟以上。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洋思的课堂吧。开始上课了,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教什么? 怎样教? 其中奥妙无穷。“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得不完整、达不到深度的,教师补充;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建构,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对此,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秘诀之十:“兵”教“兵”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洋思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学教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秘诀之十一: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做。但自学并不只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流。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历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这是一堂化学课。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问:“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质’? 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课堂上讨论声顿起:有的说,“在KN0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0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04”。教师因势利导:“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话音刚落,学生就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自学——做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学习,学生的“学习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因此,洋思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后劲。洋思的一个学生在毕业之后,考入了某重点中学。刚进校的时候,成绩并不突出。后来生病住院一段时间,由于在洋思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在投有别人帮助的情况下,他通过自学,不仅跟上了教学进度,而且在康复后的考试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秘诀之十二: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讲了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详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思量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课堂上看似平淡无奇,其实紧张无比,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学生们说,课上感到特别紧张----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一点都不能松懈;课后感到特别快乐---学得快、学得好,有一种成就感。是啊,通过紧张自主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解决了学习问题,养成了有效甚至是高效学习的习惯,他们能不快乐吗?!这是“压力产生动力,动力激发活力,活力带动效率”呀!蔡林森说:自主学习是学习,不是玩耍;越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就越是要每节课都像考试、竞赛一样;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真正紧张了,教师的教才会高效,学生的学才会高效----“紧张”是课堂教学高效的标志。
以上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请各位老师尊重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把教学落到实处,向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要质量,在这四十五分钟内,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洋思中学成熟的教学方法,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来就用呢?
秘诀之十三:学什么,考什么
        考试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检测,但目前的各种考试已偏向偏、难、怪,学生把课本内容学完后,出的试题却是从资料或网上找的,难度大,内容与课本脱离,学生拿到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成绩太差,失去学习的信心,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教师却认为这样考是适应目前的中考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中考的内容是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命题的,不是无目的的图省事,找一套题就考的,既然中考试题在教学大纲范围内,那么我们就要依据教学大纲要求给学生教什么,让学生学什么,学后我们就考什么,这样教有目的,学有目的,考有目的,考试真正起到检测学生学习内容的作用。使教、学、考的内容一致,真正作到学什么,考什么。
秘诀之十四:把“包”字请进学校
         1982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风起云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了刚刚担任校长的蔡林森莫大的启发。他借鉴农村改革成功的经验,灵活、巧妙地把“包”字请进学校,要求各科老师都要包教学质量,并制定相应的岗位责任。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改革、创新、洋思中学已由当初的“包”教学质量发展到今天的“无所不包”,责任制无处不在。
 秘诀之十五: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
     “让最能教学的当教导主任”是蔡林森始终坚持的用人之道。洋思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课上得好、上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蔡林森认识到,要使学校教学工作上出高水平、上成高质量,就必须不拘一格,让最能教学的人当教导主任。
 秘诀之十六: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评定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是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秘诀十七、练习、试卷校本化
        学校规定课本之外的任何现成练习册、习题集一律不允许订购,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了解学情、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精选题目,分层设计作业题,形成一套富有洋思特色的校本作业。为了使校本作业常态化、高效化,要求各个备课组切实提高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绝不允许照搬照用现成讲义和练习册,确保学生做一题,会一类,作业总量为1个半小时(晚上7:30-9:00)。实行作业校本化就是逼着老师钻研教材,研究各种练习册,从中精选好的题目,也逼着教师自己编题,不断提高自己的命题能力,其结果是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了,学生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了,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让学生课后有自由支配的空间。
秘诀十八、教师备课:“自备”—“研备”—“改备”模式
       1、“自备”,就是自行备课、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分析学情、拿出教学预案,这相当于“先学”。
       2、“研备”,就是在“自备”的基础上,学科组老师之间所进行的相互研讨,这一过程必须真实而有效,通过研讨首先要解决各自在备课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必须达到“六个统一”:课时划分统一、教学流程统一、学习目标统一、自学指导统一、解决策略统一、作业训练统一。这一过程相当于“后教”。
      3、“改备”,就是在“研备”的基础上,老师针对本班实际所进行的“回备”,对“研备”内容进一步研究,改正“自备”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秘诀十九、抓“三个一”
          即从一年级(起始年级)抓起;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各学科都从第一节课抓起。力争使每个学生会学习、能学习。在思想上相信每一个学生可以学好,在行动上举办学习方法讲座,进行严格训练,引导学生自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秘诀二十、评课标准的三个“转向” 
        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课堂是否高效。只有从全体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的评价才是科学的、有效的。
       1、评价目标从“单一”转向“多元”。从“单一”的评价认知多少,转向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了多少(学生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创新精神、学习习惯、情感价值观等培养得怎么样)。
       2、评价主体从“重教”转向“重学”。从主要评教师怎样教(教态、语言、板书、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转向重点评学生怎样学,是否人人紧张地动脑、动口、动手,自学的效果如何。这样,促使教师把备课、讲课的功夫花到引导学生学习这方面来,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爱学、会学,能力不断增强。 
       3、评价重点从“形式”转向“效果”。课堂上能最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真正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就是好课,相反教师讲得再好,形式再美也不是好课。这样,教师备课、讲课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杜绝了形式主义、花架子。 
        洋思中学的课中用不中看。只要是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所以,凡是真心诚意地前往洋思中学取经的人都会深入课堂观摩教学实况。也许寄予的希望值越大就越是失望,许多同行兴致勃勃地涌进课堂,可听课以后感到大失所望:洋思中学教师的水平并不比别处高,课上得也不精彩......那么,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究竟是怎样的呢?
            事实上,人们所听的洋思中学的课都是家常课,没有“彩排”没有“提炼”、没有“做秀”,没有别的学校上公开课那样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一帆风顺”,没有那种教师精彩老道的表演吸引听课老师。不过,我们评价一节课的好坏决不能忽视:课堂的宗旨是什么?课堂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否活跃?学生真正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从表面上看是不咋样,但实际效率让你不得不服。
 

第三节   洋思中学成功的保障
          洋思中学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我国初级中学的榜首,与其独有的思想、文化、设备、制度、风气和目标是分不开的,这些也是洋思中学成功的法宝。下面浅谈一下我个人的学习体会。
一、有一个好校长是洋思中学成功的人力资源保障
         俗话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洋思中学的发展关键就是有两个好校长,一位是前任校长蔡林森,另一位就是现任校长秦培元。两位校长都是很有思想的,他们的思想与诸多行动成为洋思中学成功的关键。校长的超前意识、大胆创新意识和强有力的执行意识都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关键要素。
         洋思中学两任校长除了有独特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善于管理。“怎么好就怎么管”,管理注重人本主义与严酷的制度相结合。怎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怎么管理。学会吃饭、学会洗澡、学会睡觉,无疑有利于学生做人,因此,洋思人就把这些看起来很具体细小的细节抓起来管起来并且管规范。在洋思中学,生活就是一门课程,生活就是一种教育,会生活就是人的发展,在这样的管理中,管好学生的生活规则,关注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富有生活情趣,成为管理的宗旨。当生活中的规则内化为学生心中的自觉欲望、外化为学生自觉言行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规则当中的自由,守规则就是一种享受,规范就是一种文化。洋思中学的生源并不是各地最优秀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调皮、无学习兴趣、生活自理能力差,但为什么这些学生在洋思学上三年之后就大变样,关键就是在于洋思有一个善于管理、善于用人、思想与工作有前瞻性的校长。
         怎么有利于教师发展就怎么管。在洋思,“让最能教学的人担任教导主任”,洋思教师都有自己的舞台,有自己的空间,只有你努力,那么这里就有你成功的机会,洋思中学的校长不因为社会关系而重用一个人,关键是靠能力。让最有责任心的人得到充分的肯定,管理让教师成为真正的主人,当管理与教师的发展联系起来并融为一体的时候,管理都得到教师的认可、肯定、受到欢迎,教师才能严格落实管理理念与思想,教师才能创造性的劳动。
二、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前提
         “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课堂是主阵地,高度重视培尖转差”、“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广告”,这些已成为洋思中学的理念,洋思中学用实践把每个理念进行了反复的论证,这也是洋思中学让世人瞩目和钦佩的原因,也是洋思中学走向成功的前提。
纵观开始的洋思中学,也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乡村中学,地处偏僻、学生极缺、学生素质较低,一提起这所学校,很多当地人都直摆头。洋思中学为什么能走到今天,重要的还是洋思中学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支撑。质量就是生命,洋思中学抓住学校的生命线始终不放松,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多伟大而又真实的教育理念。在一般教育者的眼里,这几乎是一句空话,可洋思中学却做到了。更重要的是向课堂要质量,向教师要质量,课堂就是战场,课堂就是考场,少讲多练,让学生紧张的学习,学生能看懂的不讲,平凡的道理,但洋思中学做到了,这是洋思中学成功的根本。
         据秦培元校长介绍:学生开始来交的学费,如果学生学得不满意,中途退学了,学校要全部清退学生入校时交的赞助费,可这些费用由学生的班主任承担。教师正因为有了压力,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学生成长,让学生成材,每一个经过教师辛苦培育后成材的学生也自然体会到了教师教育的技巧,自然会成为洋思的一个广告。这也就是洋思为什么每年开学时总有从外地慕名而来的很多学生家长领着孩子来报名了。
         再者,从洋思两届校长来看,都紧紧地抓住这四个理念不放松,从不放弃,学校自然办成一所有思想的名校。不是换一个校长一个理念,换一个校长来乱烧自己的三把火,如果那样的话,蔡林森校长的教育思想恐怕会在洋思荡然无存的。
三、树立教学质量第一的中心意识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基石
          洋思中学视教学质量为生命,教学质量提的很高,喊得也很响,抓的最实。洋思中学让最能教学的教师当教导主任。洋思中学的历史上也出现过这样的教训:因为没有一个上得好、讲得有特色的教导主任,致使学校的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推进与提高。目前的校长秦培元因为教学成绩优秀,从一个代课教师转成民办教师,24岁时就被委任为教导主任。秦校长肯钻善研,备课认真,课堂教学效果好,作业基本上当堂完成,给其他教师引了路子。洋思中学先进的课堂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让学生预习好了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应该听讲什么,才使学生在听课时更有重点,也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再次,“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贯穿了洋思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健全的制度、高额的津贴、赏罚分明的物质刺激使洋思中学没有理由不在自己岗位上拼搏工作。学校的领导干部和全体教师都在自己岗位上精益求精的工作,这也是洋思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
四、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洋思中学阔步前进的保障
       洋思中学每个教室都有电脑,都有银屏,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是洋思中学前进的重要保障。教师充分运用先进教育资源,一方面武装自己的头脑,另一方面搜索全国上下优秀的课例,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把教育思想和教学“三维目标”用最优的教学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学习知识。
五、严格的管理制度持久地执行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关键
         制度不仅约束人、规范人,还可以引导人,培养人。制度就像是一座机械,客观存在铁面无私,不可更改,因而它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不允许违反。洋思中学十分注重制度建设,所制订的制度都从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规范了师生的言行。制度的执行需要离不开责任,而洋思中学在管理中用“包”字来约束责任;也离不开严格,“军事化的执行力度”。所有的制度,制订了就执行,一切都是“阳光”中操作,持久地执行力度是需要何等的勇气啊,可洋思中学做到了,这是洋思中学成功的关键。
           制度可以规范工作,如果假想洋思中学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疲软,对制度执行半遮半掩,犹豫不决,当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教育思想来临的时候,因为制度无法执行而缺乏了主见,就会成为一个空想家。洋思中学能够成功,更重要的是靠制度凝聚了团队的力量,当有利于学校发展的思想来临的时候,可以加以创造地实施,把理论得到更好地落实。
六、严谨的教风和学风是洋思中学成功的根本
      
        从洋思回来,我深深地被洋思教师的严谨教风和学生务实的学风所感动。先听150余节课再进课堂,先备一个月的教案再进课堂,教师由于有了丰富的储备,教学起来肯定会得心应手。洋思中学说到做到,洋思的课堂充满着异样的声音,学生各抒已见,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是真正的素质教育课堂。学生的务实的学风让人钦佩。餐厅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地方,洋思学生走进餐厅,饭没有来的时候,他们手中拿着小纸片总在不停地看着记着;学生吃饭的时候,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但所有的学生都已够了,学生们自己选择食物,长期的坚持而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受用一生。课间操时,学生如一列列开出的火车,10秒钟就站成横看竖看斜看全成横的队,广播没开始的时候,学生拿出手中的纸片在学习;做操的时候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全身心地投入到运动之中,洋思学生处处都在学习。严谨的教风和务实的学风是洋思中学成功的根本。

第四节   学习洋思中学的几点体会
        
1、  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教是为了不教”
           洋思中学原校长蔡林森说:“世界上最复杂的问题也往往是最简单的问题,当你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可能觉得这个问题却非常简单,教学也是这样。多少年来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在课堂上如何教的问题,围绕着如何教的问题,我们总结了很多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仍然觉得不够理想,没有解决教学的根本问题,即如何启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却证明了一个道理——最好的教法就是不教,“教是为了不教。”
          有些外校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学习洋思经验也没有掌握洋思教学改革的精神实质,因此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流于形式。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学生自学放任自流,无明确的学习内容、时间、方法、要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学得不紧张,影响了效果。二是提了不少问题,但由于问题过于简单,有的问题书上就有答案,这样并不能激活思维,学生没有探究的兴趣。三是学生没有合作学习的欲望,教师对合作学习又缺少指导,如培养合作精神(虚心学习、热情助人),教会合作方法(分工合作、各负其责)等。这些做法都是课改的形式,而不是新课改理念的本质。
2、洋思中学的教学信念——“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不仅是洋思中学教学楼上一条简单的标语,更是洋思中学教学实践的信条。在这样的信念支配下,洋思中学的老师充满了爱心,真正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不挑剔、不选择学生,在每个学生都能教好的信念下,不分快慢班。老师们从新生进来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力争使每个学生都学会学习。他们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的基础上,公平合理地进行编班、分组和排座位。在初一学期初,将本年级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平均分配到各班,以促进教师的公平竞争,便于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有利于班级之间的竞争。在排座位时,他们坚持优、差生搭配同桌,以便于课堂上“兵”教“兵”,便于课后一帮一,使好生、差生同时得到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洋思中学各科教师都做到面向每个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差生,不放过任何独立的学科,而且能够跟踪检查。洋思中学不仅在课堂上补差,同时着重抓了“周周清”。每个星期五对本周所学的单词、数学、化学、物理等科的例题,或进行默写,或口述习题,对于有知识缺漏的学生,采取措施进行补课。这样就调动了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出现了差生主动学习的景象。
      “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差生”之所以“差”,就是知识缺漏多,学校通过扎实的“补差”计划和措施,使一批又一批的差生脱颖而出,跻身于优秀生、尖子生的行列。
 3、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很简单,也很好操作。只有八个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既是课堂教学的模式,也是教学的原则。
(1)“先学后教”是法而非定法。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难以跳出“注入式”和“满堂灌”的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者”的地位居高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倒置,严重阻碍着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素质的提高。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们渴望加入到教学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洋思中学蔡校长认为:“原有的课堂教学结构,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不能高效地将课程目标落实到位,必须改革。”
            经过多年的探索,洋思中学各年级、各学科普遍地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明确目标、自学指导、检查点拔三个环节。即在课堂上,教师先提出课堂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自学,暴露问题后,引导学生研讨解决,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运用“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结构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不同情况灵活地进行。有时集中学、集中教,有时分散学、分散教,有时学一点、教一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先学后教”的实质是: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都让学生自主学习,每一步都不乏教师的引导。
         “先学”之前,教师言简意赅地讲几句话,准确地提出课堂教学的目标、自学的具体要求,使学生明确自学的目标、范围、方法、要求,让学生很快地通过“引桥”,踏上自学的“快车道”。在“先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地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自学任务,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能创造性学习的学生,对“走错”或“迷路”的学生则贴近说几句“悄悄话”,给以“指南针”。但教师的话不会太多,以免产生负面效应,分散多数学生自学注意力。教师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题、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主要的、有倾向性的问题自然生成,及时修改课前既定的教案,亦称“第二次备课”。
          在“后教”的环节上,教师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生自学后还不能掌握的地方,即自学中暴露出来的主要的倾向性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掌握的一律不教。二是明确教学的方式。突出“兵教兵”,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评定对不对、完整不完整。对“不对”的,教师帮助更正,对“不完整”的,教师帮助补充。三是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折不扣地按照课标要求,不是就题讲题,或是找出答案,而是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必要时还提醒学生注意在运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避免学生走弯路。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只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并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人人可以照搬、时时可以套用、处处可以拿来的条条框框,不是设定的机械流程。“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相对于“注入式”、“满堂灌”的。“先学”是让学生自学, “后教”也离不开学生自学;“先学”和“后教”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由此可见,“先学后教”是“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
           泰兴市洋思中学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厉行“会的不教”,意思是学生已经会的东西老师就一律不教,即使部分学生不会的,老师也只让已会的部分学生来教。
(2)“当堂训练”以一当十。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和“后教”之后进行的,练习量要适当,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掌握在三题左右;习题难易度适中,即不拔高,又不过于简单,分为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坚决不用现成的商品性练习题,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时精选精编,确保所选习题具有代表性、层次性、针对性,使学生举一反三,真正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选做题和思考题不强调所有的学生完成,这样的目的是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当程度的训练,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训练过程中鼓励创造性地“做”,不搞死记硬背。训练的形式像竞赛、考试那样让学生完全独立地、快节奏地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这样的课堂作业犹如“实弹演习”,比好战场上高强度的综合训练,它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课外过重负担的切实有效的措施。它能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便于教师课外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课前预习,钻研讨论延伸性、拓展性的问题。
          在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时,教师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不停地巡视检查,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提醒,指导纠正。同时现场批阅先完成的学生作业,从中及时获取教学信息,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依据。
        “当堂训练”,“当堂”是前提,即要求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训练”是目的,即让学生通过紧张的口头或书面联系来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当堂训练”既是“先学后教”的延伸与拓展,又是“先学后教”的强化和巩固;“先学后教”则是“当堂训练”的保证,如果说“先学”不到位,或者“后教”不踏实,“当堂训练”势必“卡壳”“阻塞”,使“先学后教”中的问题暴露无遗。
        
通过“当堂训练”,努力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
4、洋思中学的教研特色—“集体备课,自编教案,天天开放”
           洋思中学的备课和别的学校不同,采用的是集体备课的形式。每周一都进行集体备课,校领导分别参与各科备课。在这个过程中,备课老师也是采用先学后教的方式进行,老师要先看书,然后共同答思考题,同时提出疑难问题。老师要讨论怎么引导学生自学和怎么确定教学目标、针对教学目标布置了什么样的思考题、学生答思考题会出现什么样的疑难、怎么解决等诸多这样的问题。经过前面的这些环节,集体备课定下了教学的框架,剩下的工作就是老师各自编写教案,补充框架的各个细节,这也有利于体现老师的教学个性。在洋思中学的校园网上教师们的教案都可以看到,校领导可以随时检查,也便于教师互相学习。
         洋思中学不仅备课方式改革了,听课方式也相应地做出了改变。为了了解各位老师上课的情况,学校聘请了两位专家,在学校的电教控室观看每一个课堂的教学情况,一发现有什么异常,马上进行录像并报告校长进行处理。同时,学校的领导也经常听课,发现问题随时指导。教师之间也互相听课,同一教研室的互相听,师生互相听等等。同时,每天都开一定的公开课,欢迎来宾听课。而最让老师们紧张的就是每周四的上大课。所谓上大课,就是同一教研室每周随机抽取一人上课,学生和同一教研室的人都去听。也就是说。每位老师都有被抽中的可能性。所以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此外还有寒假、暑假赛课等制度作保证。

 


                                                                         2010年5月10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详解永威中学成功的教学模式
洋思中学:“先学后教”的实战
高效课堂的操作范式
课堂教学新方法:每节只讲4分钟
洋思中学教学经验
关于洋思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