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平洋火山喷发后,想到吉林市松花江东侧那座状如火山的山峰

作者:优雅的胡子(吴永刚-Max)

2022年1月5日,在大洋洲汤加海域,一座火山轰然喷发,一时间烟尘蔽日,海浪冲天。快速浏览相关新闻之余,火山一词就不自觉地萦回于脑海,瞬间想到吉林市松花江东侧那座状如火山的山峰——东团山子(简称东团山,或团山子)。

和周围连绵雄浑的山岭不同,颇似火山锥的东团山有些孤零零地兀立在松花江东岸。花岗岩、黄粘土构成的山体上多是人工林和灌木丛,并没有参天古树。不过,这浑圆的山峰虽不高耸,坡度却略显陡峭,在江对岸遥望,竟也有挺拔之感。尤其是山峰的西侧有石壁直插江水,颇有濒江流、扼水道的肃穆威风,难怪清代开始,吉林城的文人雅士就把这座山峰与城西山形山势相近的另一座团山(西团山)并论——以松花江划分阴阳二仪,附会东、西团山为左辅右弼,作“团山双峙”的名号,列为“吉林八景”之一。

尽管东团山之名流传颇久,但却非这座山峰的本名。在成书于道光初年的《吉林外纪》中记载:“一拉木山,即东团山,在松花江之东,距城八里”。关于“一拉木”(也写作伊兰茂)的含义,《吉林外纪》作者萨英额认为与满语依兰(汉意“三”)有关,《盛京通志》等书延用了这种说法,但“三”由何论起,却没有说清。

其实说起“三”与东团山的关联,最直观的是这座山峰上的三道城垣遗迹。考古发掘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东团山地区就有人类活动,各种遗迹、遗物累积亘古,由先秦、两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一直未曾中断。解放前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甚至在东团山采集到“长乐未央”瓦当等建筑构件,可见东团山有建筑的历史之早。到了魏晋时期,东团山上还曾建有一座带有防御、瞭望功能的山城,拱卫着附近的“南城子平地城”。这座山城建在山顶和山腰之间,共有上、中、下三道碎石城垣,其中上中两道城墙的基址至今仍清晰可见。于是斗胆猜测,“一拉木”之名或许与这三道城墙有关(有书籍说此山城即努尔哈赤攻打乌拉部时驻扎的鄂谟城,当有误)。

清代,东团山一带人烟稀少,峰峦山川之间,一派古朴苍茫的景象。正因此,附近尼什哈河(汉意小鱼)、嘎宜河汉意老野猪、八音多河(汉意物产丰饶)等取义古朴的满语地名才得以保留。当时往来东团山最多的,当是江面上行舟撒网的渔民。直到近代,在东团山附近江段,盛产细鳞、江鳕鱼、哲罗、亚罗、银鲴、船钉子等各色江鱼。这里本该是一处绝好的渔场,可对渔民来说,船行东团山下,却往往喜忧参半。这种复杂心态源于东团山脚下有一个平坦的滩涂,俗称“王八炕”。有人说这个地名是源于群鳖晒太阳,也有人说这里是雌鳖产卵之处,总之在昔年过往,吉林市市区东团山江段曾有鳖类爬行动物生存。渔民在这一江段打渔,忌讳碰到鳖类,一旦网中了“王八”,就要“扣船三天”休渔。

晚清开始,东团山地区开发加速,此处先是设有联系两岸的渡口,后来又因兴建吉敦铁路而在山脚下修建了松花江铁路桥。一座东团山,也由护卫航道之势变为看守钢铁动脉之姿。然而这种守护却只停留在文学角度,事实上,在吉敦铁路建成数年之后,日寇就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鲸吞了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就连早已闻名遐迩的“团山双峙”之景,也在日本人拍摄的风光照片中,被冠以“吉林的富士山”的称谓——俊朗的东团山,竟成为在吉林城巧取豪夺的日本殖民者们想家时的精神寄托。而今想来,倘使东团山真的是一座火山,也绝不会以富士为名,而应当是一座摧毁殖民枷锁,消灭侵略势力的愤怒之山!

时光荏苒,在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进程中,面对市区快速耸立的高楼,相对高度只有61米的东团山,已无凌绝顶的气势。自1981年4月20日被吉林省政府批准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后,日益丰茂的林木,让古老的东团山渐渐多了些许“惯看秋月春风”的沉静从容——它只是像火山,千百年来给予生于斯土的人民一直是脉脉温情;它守望过水道、铁路,守望过身前身后的沃土,而今,它又何尝不是在守望着眼前这座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林市的桥文化(42) 九站大桥篇 下1 三道岭子山城
吉林/松花湖
松花江上/李百尧(编辑亚静)
孕育“雾凇”的这条大水,谁为她取名——松花江
吉林赤麻鸭——鸿雁
吉林市松花江夜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