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玉器

1、 白玉镂空飞天

唐高4厘米 宽7.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局部有赭色沁斑。片状,镂空。天女为短披发,上身裸,下着裳,右手执莲花,举与耳侧。左手托一珠。下身呈水平状,裳长似裙托于身后。一长飘带自肩绕于脑后,腹下有三朵云。

2、青玉镂空飞天

高4.2厘米 宽7.2厘米厚0.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片状。镂空飞天凌空驾云。天女为半躺卧式,三绺发髻高盘于头顶,尖下颌。上半身裸,下身着裳裙,跣足。一宽飘带结于天女背部,并从头后至肩成一环状,再顺两肩飘向足部。身下有流云两朵。右手按云头,左手持一莲花。

4、白玉伎乐人纹带銙

长 3.5 厘米至 4.5厘米

1970 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这组玉带镑出土时装在银药盒内,共16枚,失玦,有椭圆、长方、方形几种,玉质洁白细腻,上带酥光,人物形象各异,或奏乐,或舞蹈,生动有趣,以剔地,起与细线阴刻相结合的手法碾琢完成,具有极高的实用和艺术价值。

5、白玉狮纹带銙

长 3.5厘米至 5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带铸为带上的装饰品,这组玉带铸共 16 枚,出土时亦放在银药盒内。玉质纯净晶莹,分别雕有不同形象的狮纹,刀法简洁明快,纹饰微凸,神态娇憨可爱,显露出古朴稚拙的艺术情趣。

6、 青玉花卉纹带板

长5厘米 宽4.8厘米

1982 年西安市东郊堡子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色青黄,正方形,上刻一花朵,四角以小叶陪衬,其花与叶四周压地,突出花与叶,具有立体感。背面四角各有一对孔。

7、白玉云龙纹带

五代

铊尾长 19.5 厘米 宽6.9厘米 厚约0.9 厘米 玉銙 7方 每方约长 7.4 厘米 宽8.2 厘米 厚度同铊尾

1942 年至 1943 年成都市外西王建墓出土

四川省博物馆藏

玉带由红鞋两段,镀银铜扣二枚,玉铸七方及铊尾组成。铊尾浮雕降龙戏水球图案。龙尾在上龙头朝下,姿态矫健。背面阴刻铭文;'永平五年乙亥,孟冬下旬之七日……尾主后宫,是夜火作。'除记载了永平五年(公元915年)蜀后宫发生了大火的事件外,同时还记载了制带之缘由及铊尾和玉镑的尺寸。它为研究唐五代的度量及带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佐证。玉带所刻龙纹极精,是五代时期玉雕之精品。

8、青玉佩饰

最大一件宽6.4厘米 高2.8厘米 各件均厚0.2 厘米

1972 年陕西省礼泉县兴隆村越王李贞墓出土

陕西省昭陵博物馆藏

玉佩共六件,皆青玉质。体扁平。左上角一件上窄下宽,上饰云形边,两侧内弧,底边平直。上中部有一圆孔。左下角一件,作云形,上下和两侧各有一穿。余三件形式相似,作半环形,其中两件的两端各有一小圆穿。

六器均光素无纹,琢磨光润,形式多样,代表了当时玉佩的风格。

9、青白玉飞天纹佩

五代

长1.2 厘米至5.3 厘米 宽3.9厘米

1951年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祖堂山李异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青白色有晕,玉质润滑光亮。两面纹饰近似,甚薄。雕刻一飞天,头戴帽,胖圆脸,浅刻眉目鼻嘴和衣褶纹,上身有长飘带,下身为羽毛状。边沿饰云纹,外有弧形花边,底边下有一圆孔。制作极精巧。

10、青白玉佩

五代

长9.1厘米 高4.5厘米 厚0.5厘米

1951年南京市江宁县东善桥祖堂山李璟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青白色,玉质光滑晶莹,局部有白色浸斑。扁平较薄,呈梯形。上部有莲瓣形凸花边,两侧边向外斜平直,底边有凹缺口,光素无纹,制作简朴。顶部中央有一圆孔,可穿系。

11、白玉钗

长 8.1厘米 顶端宽1.8 厘米

1957年陕西省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双股,顶端较下端略宽,剖面为圆形,下端出尖,为当时贵族妇女发髻装饰。

12、白玉钗

上∶长 7.6厘米 宽1.7厘米下∶长6.7厘米 宽1.7厘米

1976年西安市西郊西安电缆厂唐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两件同型,双股头钗,顶端为拱形,素面,白玉。与1957年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雷同。这种形制的玉钗在隋代贵族妇女中就已流行。

13、

13、14、白玉钗花饰

长 10厘米至 11.5 厘米 宽 2.8 厘米至4厘米

1981 年西安交通大学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片状,两面雕刻。第一件花叶上琢有鸳鸯鸟,振翅起舞戏玩。鸳鸯是传统装饰,寓意吉祥,羽毛雕刻繁缛、绚丽,第二件在花叶上有一凤鸟,凤鸟为祥瑞的象征,被尊为鸟中之王。其余两对在顶端结有石榴,石榴取其'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作为多子的寓意。上述三对玉钗雕刻手法相同,繁而不乱,花叶与鸟纹线条流畅洒脱,图案构思巧妙,排列得当,在小小的玉片上,充分利用空间,鸟纹为花叶衬托,显得丰富而有变化。花饰又称步摇饰片,白玉钗花饰是唐代贵妇人步摇的实物。其出土地为原唐兴庆宫遗址内。

15、 青玉花鸟纹钗

长11 厘米 宽4.8厘米 厚0.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斑浸,器薄透明。此玉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钗插,已残缺;另一部分为玉饰钗头。钗头镂雕两面花纹相同,均为阴线丹凤朝阳纹,下部的牡丹花茎上钻孔两处,可系。

此器采用的丹凤朝阳图案,在唐代乃至以后多做装饰纹样用。

16、 青玉镂空梳

长 8.15厘米 宽3.45 厘米 厚 0.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受浸,片状,半圆形。梳背部分两条弧形线之间镂空勾莲花叶纹,其下雕长短梳齿四十根,为妇女头饰。

17、

17、18、白玉梳背

五代

长14.5厘米 宽5.7 厘米

1980 年浙江省临安县出土

浙江省临安县文物馆藏

整器作半月形,平端有嵌痕,两面刻花。正面上部排列作三朵荷花,两侧饰有一对相向而立的鸳鸯,下饰荷花一朵。背面装半开状荷花,两侧刻一对瑞兽或瑞禽。整器由隐花和阴线组成。

19、白玉花卉纹梳背

五代

长 12 厘米 宽3.8 厘米 厚0.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有浸色。片状,璜形,半透明。上部呈弧形,下部较宽平。在随形开光内,两面均减地隐起形态不同的六瓣花三朵。凹雕花瓣,花下及左右对称雕花叶,叶边刻细密整齐的阴线。

梳背下部没有梳齿,而有一长扁且薄的榫,供镶嵌金属梳齿(金银)。为唐五代妇女之头饰。

20、 白玉双凤纹梳背

五代

长 5.7 厘米 宽2 厘米 宽 0.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青白,片状,璜形,半透明。上边呈弧形,下边宽平,在随形开光内,两面均减地隐起展翅相戏双凤,阴刻三角形眼,有翎羽,阴琢身体各部位之羽毛。

下部之长扁榫,属镶嵌金属梳齿之部位。为唐五代妇女头饰。

21、白玉镶金镯

直径 8.1 厘米

1970 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此镯由三节相等的白玉组成,上刻凸弦纹,每节玉端以金兽面包镶连接,内侧用两颗金钉作铆,兽面间有穿孔,加金条扣合,启动灵活。玉镯造型规整,工艺精细,金玉辉映,对比鲜明,光彩夺目。

22、玉人鹿图佩

长7.6厘米 宽4.4厘米 厚1.1厘米

1976年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乡出土

江苏省无锡市博物馆藏

玉饰为椭圆形。中间刻一老者,右手抚于鹿背,左手指着鹿头,似有所言语,左边侍立一童子。玉饰底部刻有缠枝花,由边盘旋而上至顶部。人物神态安详逼真,头发、面容、衣饰均用阴线刻成,线条流畅简炼。饰件画面表现出安逸恬静的意境。较为特别的是,作者将饰件正面图案的背后形象,刻于饰件的反面,使之产生整件玉饰的立体感。

23、青玉鸟衔花佩

长7.6 厘米 宽 3.8 厘米 厚0.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局部有褐色斑浸,体扁平。以镂雕加阴刻线琢成一寿带鸟和折枝花叶,寿带鸟口衔花叶,双翼张开,似在空中飞行,翅膀边呈锯齿状,中间阴线。此图案在唐代常见,精美富丽。

24、金扣玉盏

高4.1厘米 口径 5.6厘米 底径 2.9厘米

1957 年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圆口,沿平,唇外折,深腹,腹向下敛,底为实足平底,口沿包镶金片。外壁光滑,素面无纹饰,器体有斑点和墨纹。玉质莹润,呈白色,半透明,制作工整,造型精美,在隋代玉器中颇为罕见。

25、白玉八瓣花形杯

高3.5厘米 口径 5.5 厘米至 9.9 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白玉,温润,半透明,为八曲椭圆形杯。侈口,深腹,圈足,外腹遍饰蔓草纹,采用浅浮雕手法,每曲间花纹缠绕勾连,显得活泼奔放,富有活力,器形典雅华贵,达到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26、水晶八瓣花形杯

高2.5厘米 口径6厘米至 9.6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此器用莹洁的水晶碾磨而成,光亮澄澈,具有玻璃般的透明度,故有玻璃羽觞之称。通体光素,器形呈八曲莲瓣形,每曲凸凹分明,蕴含一种朴素美,犹如一朵绽开的莲花,洁白高雅,惹人喜爱。

27、 玛瑙椭圆形杯

高6.6厘米 长 13.5 厘米

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通体为深褐色,中夹有其他颜色的纹样,纹路自然似行云流水。光润剔透,五彩斑斓。羽觞为古代的一种酒器,椭圆形,深腹,有耳,亦称耳杯。此器形似羽觞,其用途为研药用具。

28、 玛瑙钵

高 7.5厘米 口径 13.5 厘米

1955 年西安市南郊沙坡砖厂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敞口,深腹,圆底。深红褐色与白色相间,呈缠丝状,其造型为常见钵,可能为医药用品,形制简单,但纹理弯曲多变,层次分明,色泽鲜润,给人以无穷的艺术遐想。

此钵的质地和色泽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玛瑙羚羊首杯为同料所制,魏文帝曾说过,玛瑙出自西域,纹理交错。此钵也应属外来品。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吐蕃的赞普曾向李唐统治者赠送金胡瓶、玛瑙杯等。由此可知玛瑙器属于珍贵礼品,该钵为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实物资料。

29、玛瑙羚羊首杯

长 15.5 厘米 口径 5.9 厘米

1970 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此杯选用稀世的红色玛瑙雕琢而成,在深红色中夹糅淡红、乳白色,质地莹润,溢光流彩,器体采用角杯造型,杯身下端,雕出生动的羚羊首,羊眼圆睁高凸,嘴鼻部另镶金饰,双耳自然贴于脑后,羊角弯曲连接杯口,杯口饰双圈凸弦纹。整个器形似一横置牛角,又如一羚羊平卧,巧致而稳重,集实用与欣赏于一身,不但是何家村唐窖藏中的精华,也是唐代玉制品中的绝美之作。

30、青玉人物图椭圆杯

高 4.8 厘米 口长14.9厘米 宽8.5厘米 故官博物院藏

玉料呈青白色,局部有浅黄色斑浸,体呈椭圆形。用阴线单刻六人,人物手中各持器物,似在做器乐表演。杯底勾刻朵云纹及细线。此杯为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作品,是兴起于战国,一直沿续至魏晋南北朝的耳杯,而魏晋时又称之为羽觞,以至于发展到后来无耳圆形杯的过渡形器。

31、青玉云纹单把杯

高5.7 厘米 宽19.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黄褐色斑浸。杯通体浅浮雕云形纹,平底无足,杯口为椭圆形,杯把浅浮雕镂空朵云状纹饰,杯内凹进光素无纹。这类玉杯仅此一件,它的浅浮雕雕刻方法,与唐代盛行石碑中的浅浮雕朵云纹相同。

32、青玉单耳椭圆花形杯

高4.3厘米 长 17.6 厘米 宽12.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有瑕斑及褐色沁。洗口为海棠式,扁腹,腹内有凸起的两道棱线,将其分为三瓣瓜棱形,口沿一侧为一扁片形柄,柄中部有一孔,无足。

33、白玉单耳椭圆杯

高3.1 厘米 口径长6.9厘米 宽5厘米 足径长 4.4厘米宽 2.7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白玉,微带褐斑。椭圆形,直口,腹下部内收,椭圆圈足,通体光素无纹。单环形杯耳,耳上部饰花瓣纹。这件玉杯碾琢精致,壁较薄,表面平滑,光泽细润,表现出较高的加工技术。

34、白玉莲花杯

高6.5 厘米 口径 7.9厘米 足径 4.45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质有横向裂,赭色浸。圆口,圈撇足,口外沿阴刻圈纹和阴刻线各一周,腹部隐起双层莲花瓣,外底中心稍内凹。为清宫陈设中唐代珍贵遗物。

35、青玉镂空鸳鸯整委角方粉盒

长 4.5 厘米 宽3.5 厘米

1969年西安市曲江池公社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泛黄,方形寇角,盖底相同,有子母扣,纹饰也相同,正面刻一莲花,枝叶环绕,外有凸起寇角正方形边框,框边外饰串枝叶,盒顶有一对鸳鸯嬉游,个体虽小,但雕工精细,眼、喙、翅、尾皆清晰可见。从整体看,构思极为巧妙,鸳鸯下面的方盒,刻折枝牡丹花一朵,以象征春暖花开,生意盎然。工匠采用立体雕透雕及浅雕多种治玉工艺,玲珑剔透,生动可爱,是一件实用品与艺术品熔为一体的完美工艺品。

36、青玉立人

高4.6 厘米 宽 2.1 厘米 厚0.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青玉,黑色片状沁。圆雕立人。目平视,发上拢,头顶方巾,穿交领长袍,腰际悬一带,袖合于腹前,双手隐于长袖之后,领口及袖口饰斜短线纹。

37、 青玉人骑象

高5.5 厘米 长 7.3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青白色,局部有黄色浸斑。体呈长方形。雕刻一跪式象,上有一人,身着窄袖束腰长袍,足蹬长筒马靴,双腿盘姿,侧坐于象背,左手放在膝上,右手举置脑后,形态自然生动,极富生活气息。

38、 青玉卧鹿

高2.8 厘米 长 4.4厘米 宽1.8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无杂质,局部有皮色。圆雕,下部雕一周玉片以示土地,鹿卧于地上,身旁有灵芝一株,昂首,闭口,目视前方,四肢蜷曲于腹下,肌体丰满,纹理清楚。利用玉皮巧琢珍珠盘式双角和尾后灵芝,四肢及头部有阴刻毛纹,背中部至腹部有一圆孔,可穿系。为小型陈设,亦可做镇纸或笔架。

39、白玉兔

高2厘米 长 2.7 厘米

1957 年西安市李静训墓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玉料呈白色,立雕而成。兽昂首,双目前视,尖口,大耳,后有短尾,腰臀部丰满圆滑,四肢弯曲,伏卧在地,似兔形。腹部横穿一孔,可供穿系。

40、白玉狻猊

长5.8厘米 高 2 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为青白色,局部有浅黄色斑点。此器浅浮雕卧状狻猊。鼻子突出,两眼炯炯有神,毛发后披,一前腿置于嘴旁,嘴底衬一朵浮云。狻猊,又称狻鹰,合声为狮。古书有记载,此动物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象。由此可知狻猊是异兽之一。

41、 白玉蹲狮

高3.1 厘米 长5厘米 宽 2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头较圆,短颊,大嘴,双耳内卷,卧伏状,胸前挂一小铃,弓背,四肢曲于腹下,短尾,尾端三岐,两岐卷向两侧,中间一绺较粗大,贴于背部,狮的造型有六朝辟邪之遗风,但头、尾的雕法不同于六朝作品,而为唐代风格。目前唐代玉狮发现甚少,因而十分珍贵。

42、青玉龙首

长 18 厘米 宽7.5 厘米 高 10.2 厘米

1977 年西安市南郊曲江池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龙首,巨目宽眉,高鼻长嘴,头顶生双长角,耳后抿,嘴后三撮长须,以长方形体势雕刻,顶部有一小孔,低部有凹槽,是镶嵌在器物上起固定作用。外轮廓方整,细部以粗线勾勒各部位,流畅准确,劲健有力,那欲吼吞噬的神态,给人一种威慑的感觉。

43、 青玉猪

长5厘米

广东省韶关地区罗源洞张九龄墓出土

广东省博物馆藏

玉料呈青白色。立雕,体圆,作伏卧状。以阴线刻猪耳、目、足和尾。

44、青玉鹰首饰件

长11 厘米 宽6厘米

1980 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鹰首为方体,突目尖喙,喙部两侧有圆孔,圆孔的后向有长直线。长喙上有两突起的小乳丁为鼻孔,头后有一束束的羽毛卷曲,顶面上有五个圆孔,前四个孔可能是按耳冠饰件等,后一个孔是作固体安装销钉用。背面为大圆孔,是固定在器物上用。雕刻简炼,线条粗犷有力,仅在方形体玉轮廓上加工雕出尖喙、利目和数根羽毛,就把鹰的凶猛形象刻画出来。

45、青玉哀册

五代

长 16厘米 宽7厘米 厚0.3厘米

1950年江苏省江宁市祖堂山南唐李昇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用和田青玉制成,由42 片组成一册。每片皆为长方形,精磨抛光。正面刻楷书文字,多则3行,少则1行,字内填金。背面刻有编号。此'上一'片,刻'维保大元年,岁次癸卯,十子嗣皇帝臣瑶,伏以高祖开基'3行 22 字。

玉哀册书悼念赞颂帝王的文辞。此册出土于南唐李昇钦陵中。

46、青玉哀册

五代

长16厘米 宽6.9厘米 厚0.3厘米

1950 年10月江苏省江宁市祖堂山李昇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呈长方形,由硬度较大的浅绿色玉制成,正面刻有3行楷书, 37字,字内填金,部分脱落,左上角有缺,背面刻有编号'十七'。正面文字∶'以轻举信攀髯而云坠群族临愁昼惨惨号如晦昊天亦泣雨□□讵回七月之期亟来挽绑之'。

47、 青玉哀册

五代

长 16厘米 宽6.9厘米 厚0.3厘米

1950年 10月江苏省江宁市祖堂山李昇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呈长方形,由硬度较大的浅绿色玉制成,正面刻有3行楷书,34字,字内填金,部分脱落,玉片完整,

48、白玉莲花形环

高2.1 厘米 直径8.1 厘米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体呈内外六瓣莲花形,束腰。刻线刚劲有力。

49、白玉蕃人进宝带板

长5.6厘米 宽6.2 厘米 厚0.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带板白润,局部有浸斑,呈扁平方长体。浅浮雕一波斯人单腿跪式,双手捧起宝珠盘,作进献状,人物造型准确生动。

50、白玉蕃人执凤头壶带板

长6.6厘米 宽6.2厘米 厚0.9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玉呈白色,为新疆和田玉。器呈扁平的正方形。正面用高浮雕加细密的阴线雕刻出一波斯人盘腿而坐,人物特征鲜明,卷发,高鼻梁,浓眉大眼,身着紧身衣裤,脚蹬长筒马靴,肩披飘带,手执凤头壶,神态自然。背面四角各有两处穿孔,与革带结扎之用。

此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中外友好往来的盛景。

51、青玉弹琵琶胡人带钩

长 3.5厘米 宽3厘米

西安市枣园刘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雕一胡人,身着窄袖衣,脚蹬长靴,佩长带,跪坐茵褥上,双手持琵琶演奏,起底雕刻,突出人物。

52、青玉执凤头壶胡人带钩

长3.5厘米 宽3.2 厘米

1981 年西安市东郊韩森寨唐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面刻胡人,双手抱凤头壶,盘腿坐于茵褥上,长带由两侧向上飘动。背面四角各有一对孔。

53、54、55、白玉胡人带钤

边长均为5厘米

1989 年西安市枣园唐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带板,均为胡人纹饰,长发卷曲,大眼高鼻,着窄袖衣,蹬高筒靴,跪坐在茵褥上,双手捧物,两侧有飘带,形态各异。雕刻手法为压地隐起,边周下凹,突出人物纹饰,在凸起的纹样上,再以阴线勾勒细部,其人物、衣服、飘带、茵褥用平行的短线刻画装饰。人物形象生动,有浓厚的西域风格。由于唐初期玉带在产地于阗制作,故多带有当地风格。

57、白玉持杯胡人铊尾

长4.8厘米 宽3.8 厘米

1989年西安市西郊枣园村唐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面刻一胡人,长发卷曲,大肚盘腿坐于茵褥上,背靠一大坛,左手置于坛上,右手捧杯。形象生动准确。

58、五八 青玉献宝胡人带銙

长5.2 厘米 宽5厘米

1980年西安市韩森寨唐墓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青玉质方形,正面起底,用浅浮雕加细密的阴线纹刻胡人,其人长发中分、大眼高鼻,身穿圆领窄袖袍,脚蹬尖鞋,双手抱物,跪坐在圆形茵褥上,两端有飘带,其人物与飘带上又以阴线勾勒细部,如人物面部,衣服与飘带上的纹饰,形象生动。背面四个角各有对孔。

59、白玉吹笙人带銙

长 4.9厘米 宽4.6厘米

1981 年西安市郭家滩出土

西安市文物局藏

白玉,正方形,面为起底刻,奏乐人,用'阴刻细线'勾勒细部,其发分梳两髻。双手捧笙吹奏,盘腿坐在圆形地毯上,身系飘带。

60、白玉蕃人吹奏带板

长4.1厘米 宽4.1 厘米厚1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此带板为扁平正方体,玉质白润,局部有黄褐色浸斑。四边凸起,中减地并浅浮雕加阴线琢刻一少数民族人物,席地盘腿而坐,双手置于嘴前,似在吹奏某种乐器,双目紧闭,神情非常投入。衣纹及身披的飘带,以阴刻线表现,风格简单、随意、朴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明)10
一篇读懂唐代玉器特点
中国玉器大全(隋唐 明)5
『建议收藏』这些出土的元代珍品玉器您想看吗?
详解隋唐宋辽金元明时期玉器纹饰——鸟纹篇
想了解唐代玉器,看这一篇就知道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