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明讲堂:《庄子》第九讲 “免刑”时代的生存之道

  学习经典,增长智慧。各位同学下午好。

在前面两课中,我们讲述了孔子与颜回,孔子与叶公子高的对话。孔子分别用了两种方式来对待。不赞成颜回出仕,而支持叶公子高担任外交官出使齐国。大家还有印象吧。让颜回要“心斋”,世俗的妄念妄想不适合他。而对子高则是“安之若命”。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特点所以《人间世》中孔子的事迹和对话是不是真人真事,似乎已有一些眉目了。那具体如何呢?我们最后再来说。

今天我们还要讲几个故事。颜阖与蘧伯玉的故事,两棵大树的故事,支离疏的故事,以及最后回转到孔子自身命运的故事。通过这些来发掘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现在来看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的故事。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而问于蘧伯玉曰:“有人于此,其德天杀。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其知zhì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若然者,吾奈之何?”

这一段大意是:颜阖奉命去做卫灵公太子的师傅,他去请教卫国贤大夫蘧伯玉:“现在有一个人,天性残酷。如果任其自然,不加以规劝,就会危害国家;如用法度规劝、约束,又就会危及自身,他的智慧足以了解别人的过失,但不知道自己的错误,碰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办呢?”

这个古代给太子当老师,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啊。太子将来是要登基成为一国之君的。太严了,太子心有积怨,止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找茬报复。太松了,皇帝皇后一考核,老师不上心,也得遭殃。要是个明理懂事的太子还好,若是碰上个任性、暴躁、自私,不爱学习的太子,那老师可是一个头两个大。我以前在国学堂也是带过小朋友的,碰到那个调皮的,真是感觉头大。气不得,恼不得,打不得,骂不得。你还得时时给自己顺气,调整自己。各位也都带过小朋友,应该也有类似的体会吧。这个颜阖也是够倒霉的,他要教的这个太子啊。嚯,那跟商纣王一样。“其德天杀”“其知zhì适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其所以过”。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

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

帝辛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

颜阖正好碰到这样的人,所以没办法,只好向蘧伯玉请教。

在这里,我们要插一个信息,就是颜阖,蘧伯玉到底是什么人?

  颜阖是鲁国的隐士。《庄子·让王》:

  “鲁君闻颜阖得道人也,……守陋闾。”家里很穷。

  苏东坡有诗云:

颜阖古有道,躬耕自衣食。

区区鲁小邦,不足隐明德。

轺yáo轩来我门,聘币继金璧。

山门应使者,耕稼不谋国。

《淮南子·齐俗训》中记载:有一次鲁国国君派人去请颜阖出来做官,他看到家门口来了一群当官模样的人,他凿开后墙逃离。过起了放牛南山的隐居生活,后来人们把“颜阖凿墙”比喻甘于隐居,不愿出仕。

春秋末期,有一次,颜阖到卫国游历。卫灵公热情接待,并欲聘请颜阖做他儿子蒯kuǎi瞆kuì的老师。

颜阖早已听说蒯瞆十分凶暴,动辄杀人,国人十分畏惧。他犹疑不决,便去拜访卫国有名的大夫,子贡的外公蘧伯玉。

蘧伯玉,卫献公初即已入仕,在献公中期已为卫国举世皆知的贤大夫,一生侍奉卫献公、卫殇公、卫灵公三代国君,主张以德治国,执政者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感化、教育、影响人民,体恤民生,是“弗治之治”的开创者。所以卫国几经战乱、内讧,早已沦为大国的与国,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生存,但由于蘧伯玉等几个大臣的努力,卫国仍能稳立中原,民众安居乐业。

蘧伯玉与孔子一生为挚友。在孔子周游列国的14年中,有10年在卫国,其中两次住在蘧伯玉家,前后达9年。尤其是孔子第二次从外地回到卫国,蘧伯玉已年高隐退,孔子就在他家开办学堂。蘧伯玉的政治主张、言行、情操对孔子,对儒家学说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仅如此,蘧伯玉“弗治之治”的政治主张,也开创了道家“无为而治”的先声。所以这蘧伯玉可是一位德高望重,如泰斗一般的人物啊!由此也能推断,春秋时期,学派的概念还没有明显地区别开来。百家学派是在战国时期才开始独立起来的。

现在我们就来听听这个大师是如何给颜阖出主意的。

蘧伯玉曰:“善哉问乎!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虽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形就而入,且为颠为灭,为崩为蹶;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彼且为婴儿,亦与之为婴儿;彼且为无町tǐng ,亦与之为无町畦;彼且为无崖,亦与之为无崖;达之入于无疵。

町畦: 喻规矩;约束。

这一段不太好理解,我们先通过译文来了解大意。

蘧伯玉说:“问得很好,要谨慎从事,首先要站稳脚跟。外表要表现亲近的样子,内心却要存着诱导的思想,即使这样,这两种方法还是不太靠谱。那么就要亲近他但不要太密切,诱导他不受心意显露。外表亲近到关系密切,可能自己就会有危险,内心诱导太显露,将被认为是沽名钓誉,就会招致灾祸。他如果像天真的孩子那样烂漫,你就姑且任他像个孩子那样烂漫;他如果没有界限,那么你就姑且随他那样不分界限。他如果跟你无拘无束,那么你也姑且跟他无拘无束。慢慢地引导,就可以使他达到免于错误的地步。”

我看了蘧伯玉的话,第一念头就是“好难啊”。这个度如何把握哦!可见这世间的道理都不离“中道”二字。就是养生主中所说的“缘督以为经”。

再细细想一想,这不就是因势利导嘛。

大禹治水

相传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不少地方还有毒蛇猛兽,伤害人和牲口,叫人们过不了日子。

  尧就派鲧去治水。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帝继位后,去考察治水。他发现鲧没有治好水,于是就把鲧流放了,让他的儿子禹来继续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治水的时候,刚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三是指多的意思。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后来继承舜的帝位,成为新部落联盟首领。并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

这就是“因势利导”最成功的案例之一。那我们又如何能做到“因势利导”,如何中道呢?其实蘧伯玉一开始就给我划了一个底线“戒之慎之,正女身也哉!”我们自己先要做到谨言慎行,做到端正自己的行为、心态。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你自己一身正气,别人看到你自然肃然起敬。

汉武帝平时皇宫里接见大臣,只要不是在大殿里,穿得还是比较随意。但是一听说汲黯要来,马上就跑回去穿戴得很正式才敢见汲黯。就是因为汲黯为人非常正派,一丝不苟,非常懂礼制。所以皇帝见他都不敢随意。这就是蘧伯玉要说的重点。你自己做到了,再要求别人,别人就没话说。

接着蘧伯玉又举了三个动物的例子。来辅助颜阖理解。我们来分三段看一下。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

这里,最著名的就是螳臂挡车了。自不量力,还以为自己很厉害。

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也。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

第二是养虎的人。不敢拿活的动物给老虎吃,因为这样做会激起它的凶残。顺应它饥饱的状态,疏导它凶残的本性。老虎很凶残,但能顺从养它的人,这就是懂得顺着他的性子来调养。

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可不慎邪?”

第三个是爱马的人。哪怕是用精美的筐子去盛装马粪,用大蛤ɡé蜊lí的壳去盛装尿液,如果正巧遇到蚊虻叮咬马,你想帮它把蚊虻拍打走。那你试试,马可不知道你的想法,以为你要打它呢。那马就会咬断口勒,撞毁笼头,磨碎肚带。

蘧伯玉在这一段用了两个概念来说明,一是,“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多次地夸耀自己最得意的东西会触犯王子,这就和螳螂差不多了。二是,“意有所至而爱有所亡。”好意却适得其反,难道行事适得其反不应该谨慎吗!

所以啊,总体来说,庄子是要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要顺其自然,而因势利导。

接下来我们看两棵树。

第一棵树。社神树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lì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xié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絜:量度物体周围的长度。

有个姓石的木匠到齐国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非常高大,树荫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达至山顶,几丈高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树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可是这位匠人看都不多看它一眼,继续向前走,他的徒弟在那看够了跑着赶上木匠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为何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

木匠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做成船它会沉没,做成棺材它会很快地腐朽,做器具它很快会毁坏,做门户它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做成柱子,它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zhā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耶?”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已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誉之,不亦远乎!”

木匠晚上睡觉,梦中见做社神的栎树对他说:“你拿什么东西跟我做对比呢?你拿我同文木比较吗?那些楂梨橘柚之类的树木,果实成熟后就会被打落,打落下来就会受辱,大的树枝被折断,小的树枝被拉扯。它之所以受苦就是因为它生来有用,所以不能享其天年而中途夭折,任何事物都是如此。树神说啊,我寻求没有用的办法已经很久了,差点死了,如今才获得这个办法。这无用之能正是大用,还有比这更大的用途吗?况且你和我都是自然界中的事物罢了,怎么能够用这种方式看待事物呢?你是快接死亡的普通凡人,又如何知道树木无用的道理呢!”

木匠醒来后说出了他的梦,徒弟说:“自己希望的是无用,又怎么能为社神之树呢?”木匠说:“嘘!你不要再说了。它只不过是寄寓于此,使那些不理解他的人去诟骂他。如果不做社神,他一定会被砍伐!他保全自身的方法与众不同,如果用常理来理解它,不是相差太远了吗?”

庄子借社神树与匠人的对话,要告诉我们什么呢?庄子借一个身处繁杂世俗社会中,以无用之用全形保身,全寿天年的栎树故事,启发我们如何在世俗社会中以道用世,修养生命,全形保身。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个栎树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是处在繁杂的社会之中,这种栎树不同于果木类的树,若不能有一个自保之道,很容易被人类砍伐掉。

庄子用拟人的手法,让栎树说出了庄子想说的话。即无用之用是大用,这实际上是跟栎树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定位有关。

  栎树给自己定位,要寻求在世俗繁杂的社会中不被砍伐,能够享尽天年之寿。那就需要让自己的成长,不符合世俗人那些平常可用的需求,自然也就被人所忽略。

而人若想要长生久视,实现尽寿天年,也需要给自己定位,不能让自己的生命在一些小用上去彰显自己,无谓地消耗自己的生命力,而是要把生命中所具有的能量都用在生命自身的成长,用于升华生命智慧的方向上来。这个道理很深,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我们现在来看第二棵树。

先来看原文。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乘,隐将芘其所藾lài。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shì其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日而不已。

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醒三日而不已。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这一段还是在说一个大树的特点。

话说,南伯子綦也是一位庄子笔下的隐士,他有一次到商丘一带游玩,看见长着一棵出奇的大树。我们说庄子的文章恣意浪漫,真是不一般。他的思想真是天马行空。前有不知其几千里的鲲鹏,大若垂天之云的嫠牛,能装五百斤东西的大葫芦。庄子在这里又给我讲了一棵树。这棵树也不得了。我们看庄子怎么描写的。

他说这棵树,可以让上千辆驾着四马的大车,荫蔽在大树树荫下歇息。子綦说:“这是什么树呢?这树一定有特异的材质啊!”上千辆,大家脑海里想象一下,一千辆轿车摆在那儿,至少得要鸟巢体育馆那么大吧。一棵树哦。前面那棵树可以给一千头牛遮荫,这棵得更大,可以给四千匹马乘凉了。

我们看到这里时,要带入一个思考,庄子为什么一定要那么大不可及的东西。世间少有,不敢说一定没有哈。因为在佛家经典,这些也是很平常的。这一点我们要有心量来理解。好,我们带着这个思考往下看。

南伯子綦说啊,这棵大树的树枝,弯弯扭扭的树枝并不能用来做栋梁;主干呢,从树心直到表皮旋着裂口所以也不能用来做棺椁;他胆子也挺大,还用舌头舔一舔树叶,口舌很快就溃烂受伤了;只要闻一闻气味,使人像喝多了酒,三天三夜还醒不过来。

子綦说:“这还真是百无一用的树木,以至长到这么高大。唉,大概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就像这不成材的树木呢!”

“神人以此不材”,是这一段点睛之笔。为什么神人可以这样?逍遥游中说,“神人无功”。神人是完全超脱世俗之外,不会在意于世间的功名利禄了。世间的贪嗔痴都已放下,世间的烦恼也影响不了他,所以又叫“神人无害”,无所伤害。既不害人,又不被所害。庄子接着又做了一个比较。

我们来看这一段:

宋有荆氏者,宜楸qiū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斩之;三围四围,求高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椫shàn傍者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之夭于斧斤,此材之患也。

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

宋国有个叫荆氏的地方,很适合种楸树、柏树、桑树。这些树长得快,又很直,是经济作物。这些树啊,长到一两把粗,做系猴子的木桩的人砍了一些;剩下再长到三、四围粗,升官,发财的人,总是想买地建豪宅。古时候都是木建筑对吧。所以粗大,直的木材是最好的了。中国现在保存最好的木制建筑是什么你们知道吗?对,是故宫。那里的柱子、樑,都是几人合抱才可以的。反过来说,古时也只有皇家,其次是富豪家才有这个财力用这个木材。因为光运输成本就不得了;再侥幸剩下的,终于长到七、八围粗,达官贵人富家商贾寻找整副的棺木又把树木整根得砍掉了。这个怎么讲,椫榜,大家到过成都博物馆吧。那里有出木的船棺,看到过吧。就是用整根大树,一剖两半。那只有顶级富豪家庭才做得到的。好,说远了。这里是说啊,这些有用之材啊,终究是不能终享天年,而是半道上被刀斧砍伐而短命。这就是材质有用带来的祸患。

“故解之”就是古人祈祷神灵消除灾害的巫师们,是不会把白色额头的牛、高鼻折额的猪,豚就是猪,不是海豚哈。以及患有痔疮的人沉入河中去用作祭奠。因为巫师认为,他们都是很不吉祥的。但是从“神人”的角度认为,这恰是世上最大的吉祥。

读到这里,真是感慨啊!不是有句话嘛——“能者多劳”。有能力的人多干点儿。大家可能都有这个体会。能力强的人往往都是操劳的命。我们又说诸葛亮。诸葛亮能干吧。事必躬亲,总怕别人做不好,事事都要亲力亲为。可是他是丞相啊。一国之事,忙得过来吗?手下的人都成了跑腿的了。最后五十四岁倒下了。古代勤政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康熙帝,都是五六十岁就油尽灯枯了。到了乾隆,他聪明了,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做了六十年皇帝,不做了,又当了四年太上皇,世寿八十九岁。这在中国皇帝寿命中是最高的。被称为十全老人。那么这无用之树活千年,有用之材半道夭。对于我们怎么理解呢?难道要我们什么也不干吗?别着急,我们把下面这两段看完,再来揭晓庄子的本意。

支离疏者,颐隐于脐,肩高于顶,会撮指天,五管在上,两髀为胁xié。挫针治繲xiè,足以糊口;鼓策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则支离攘臂而游于其间;上有大役,则支离以有常疾不受功;上与病者粟,则受三钟与十束薪。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

话说有个名叫支离疏的人,这个人长得太奇特了。他的下巴隐藏在肚脐下,双肩高于头顶,后脑下的发髻指向天空,五官的出口也都向上,两条大腿和两边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给人缝衣浆洗,足够度日;又替人筛糠簸米,足可养活十口人。国君征兵时,支离疏捋袖扬臂在征兵人面前走来走去;国君有大的差役,支离疏因身有残疾而免除劳役;国君向残疾人赈济米粟,支离疏还领得三钟粮食十捆柴草。像支离疏那样形体残缺不全的人,还足以养活自己,终享天年,又何况德行残缺不全呢!

好,这一段注意最后一句话“夫支离其形者,犹足以养其身,终其天年,又况支离其德者乎!”庄子为什么说,何况德行残缺不全呢?庄子这话什么意思?难道叫做“祸害遗千年”。带着这个疑问,看完最后一段。

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阳,无伤吾行!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一段与《论语》中的记载非常相似,我们在《逍遥游》中也讲到过。是说孔子到楚国,楚国的狂人接舆游荡在孔子的门前唱道:“凤鸟啊凤鸟!为何道德会这样衰败。来世让人们无法期待,往世又无法返回。天下有道,圣人的事业可以成功,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当今这个时代,只求免于刑罚。福祉比羽毛还轻,没有人知道去享受它。灾难比大地还重,没有人知道去避免它。罢了罢了,别在人面前夸赞自己的品德。危险啊危险,不要在地上制定规则让人遵循。棘刺啊棘刺,不要妨碍我走路,旅途中的刺榆啊,不要刺伤了我的双脚!”

山木自己招致砍伐,油脂自己招致燃烧,桂树因为可以食用,所以遭人砍伐,漆树因为有用,所以被刀割。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作用,却不知道“无用”的作用啊。

前面两个现象,两个疑问。

无用之树活千年,有用之材半道夭。栎树和大木都是无用之材,怎么理解?

支离疏因残疾而免于征役。何况德行残缺不全呢?庄子这话什么意思?

其实对于整篇《人间世》的总结,也就是庄子抖得最大的一个包袱就是最后楚狂接舆的那段话。理解了那段话,就理解了庄子说的这几个现象。

那,我们来梳理一下。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大家注意看这个“免刑”。学过论语的应该有比较熟悉的感觉。在《论语》第二篇为政篇第一段就是“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我当初背论语的时候,每每读到这一段,就很感慨。如果一个政府总是以政令和刑法来限制人们的生活,而不缺乏道德的引导教化,那老百姓只有游走在法律的边缘,甚至钻法律的空子。只要获得利益,挣到钱,没有被抓就没事。因为民免而无耻啊。他只会想着如何免于刑法,而没有羞耻之心。而孟子也早就说过,“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人人都以道德高尚为自豪,以道德为最高标准。法律只是给社会兜底的一个底线。古代尧舜时期,西周成康时期,都是典型的代表,警察、监狱几十年几乎没有犯人。而这一时期都是中国道德礼乐文明最兴盛的时期。如果一个社会法律条文越来越多,不是法治健全,而是犯法的人多了,才会有相应的条文规约出现,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免刑”是一个衰世的典型特征。

我们回到刚才提到的几个思考:大树所以能大,无用而大,以无用的方式保护自己,从而保全自己,安然自在,以尽天年。而当自己大而奇时,又反而能给牛,给车,也就是给世间以庇护。无用而有了大用。楚庄王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成就一代霸业。就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登基之后,三年不发一个政令,也不准大臣们跟他商讨国家大事。他甚至在宫门口挂了一块儿大牌子,写着:“有敢谏者,死无赦!”

后来有个叫伍举的大臣,看到楚国外有齐国的威胁,内有地方的叛乱,就去给楚庄王说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只五彩的大鸟,飞到了楚国的山上,可是历时三年却既不引颈高歌,也不展翅飞翔,您说这是什么鸟儿?”庄王听罢,知道他是在暗讽自己,笑道:“我知道是什么鸟。你不要小看他,他三年不飞,飞起来就会直上云霄;三年不鸣,一旦鸣叫必会一鸣惊人。”

其实因为庄王刚登基,地位不稳定,需要谋定而后动。所以他表面上不理政事,却暗中观察,谁是忠臣谁是奸臣,早就了然于心。当政后,他诛杀了数百人,也提拔了数百人,伍举等人都被委以重任。最终成为了战国仅次于秦国的大国伟业。

这就是无用而大用的道理。无用以保身,蓄能。一旦时机成熟,就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而支离疏呢?这是庄子的反讽,一个人因为身体的残缺而免于役,乃至得福。那么德行不全呢?庄子没有说。在一个“免刑”的时代,也是很难说清楚的。留给后人无尽的猜想。

《人间世》是庄子内七篇中最写实的一篇,庄子认为,在这种弱肉强食、朝不保夕的,“免刑”的社会中,人们普遍没有道德感,人性善的一面被隐蔽了,仁义道德不能行于世。庄子内心十分清楚这种现实,所以感到非常无奈。他并不是要刻意回避对世界的责任,而只是觉得这非他所能关怀,于是安顿自我的生命作为他的核心思想。因为在一个缺乏正义的世界,乱世之人的幸福比羽毛还轻。所以庄子说,“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

人生就是这样,逝去的就再也回不了头,我们不该沉溺其中,在回忆与怀念中虚度时光;至于未来的遥不可及,贪求于未来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们能把握的只有当下,只有脚踏实地过好此时此刻,用心地活于现在才是最真实的。

庄子无法离开他的人间世而寻求自由,我们也一样,大多数普通人,都要面对自己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禅宗的《坛经》就这样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人间,离不开人间的觉悟,如果离开人间的觉悟去寻找佛法,就像在兔子的头上寻找角一样荒唐。快乐是一种感觉,一个人只有当他自己觉得幸福的时候,那才会真正拥有快乐;相反他自己若不觉得快乐,那么他永远都不会懂得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庄子认为,只有抛弃贪心和贪欲的人,功利的人,才能保全自己,才会生活得坦然,没有烦恼,对于普通人来说,“知足者常乐”就是最好的无用之道。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世间
《人间世》之四:无用之用
人间世
《庄子 内篇 人间世》(8)再说“无用之用”
卷一 内篇 人间世
庄子《内篇之人间世》4.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