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少阳相火健胰方■心血不足;胃疸汤■胰腺诸病(黄疸)(蔡长福)

湿热相火,为病甚多.

.中风之病

有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者。痰壅盛者用吐法去风疾;

有阴虚火热,热胜风动者。宜滋阴降火,用四物汤加牛膝、竹沥、黄芩、黄柏;有痰者需加祛痰药

.喘证

有火炎者宜降心火,清肺金,甚至用导水丸(大黄、黄芩、牵牛子末、滑石)治之.

如阴虚挟痰喘者用四物汤加枳壳、半夏以补阴降火。理气化痰。

.咳嗽

夏季是火气炎上宜重用芩、连以清金化痰降火

干咳乃痰郁其火,邪在中,用苦桔梗开之。

在下用补阴降火之剂,四物汤加炒黄柏、竹沥之类。

上半日金嗽者属胃中有火,用贝母、石膏降胃火。

午后嗽多者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炒黄柏、知母降火。

.吐血

是阳盛阴虚,血不得下行。

因火炎上之势而上出者,宜用山栀清胃脘之血。

吐血觉胸中气塞,上吐紫血者用桃仁承气汤下之。

若阴虚火动,多先吐红,后见痰嗽,以四物汤加祛痰清火药。

吐血挟痰,积吐一二碗者亦只补阴降火,四物汤加泻火剂之类。但挟痰而用止血药则泥而不行,只要治火则血止,因吐血因于火病。如虚火上浮,不宜于滋降者,可用从治法,以交趾桂为末,冷水调服。大吐红不止,亦可用炮干姜末加童便调服。

.发热

伤寒寒热当用表散,

发热恶寒亦宜解表,

但伤寒热甚而渴,表解里实。

..............................................................................................................................................................................健胰方■

 未来三十年尤以三焦为最主要少阳相火特别指的就是三焦而不是胆经三焦主管的就是人体周身的白膜板油腠理。按两肾中有一条油膜,这个地方同时也被唐容川说是命门的所在地。还有一些前辈认为三焦其实就是胰脏。“三焦者, 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所以胰脏主管的其实是水液循环系统。所以糖尿病的人其实就是水液循环系统出现了问题,非常的消渴,基本上喝多少水进去就从小便排多少水出来,很少参与真正的水液循环胰证的重症在建里周围起疹现危候

  李时珍说:“命门指所居之府而名,为藏精系胞之物,三焦指分治之部而名,为出纳腐熟之司……(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中间,二丝著脊,下通两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

  李时珍说三焦“为出纳腐熟之司”,也就是说三焦是消化系统的主要人物了。胰脏确实是重要的消化腺体,它才是最重要的消化器官。胰液,含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胰脂肪酶,能分解蛋白质、淀粉、麦芽糖、脂肪,从某种程度上说,胰脏的作用甚至比胃更加重要,胰脏其实才是真正的后天之本与气血生化之源

  因为脏属阴,所以不应该叫手少阳三焦经,而应该是手厥阴胰经。对应地,心包经才应该叫做手少阳心包经,因为心包在本质上只是一个空腔性器官,是一个具体的腑。但是,祖先们为什么还是把三焦胰经称为手少阳经而把心包经称为手厥阴经呢?原来是这样的,心包属于形体上属于腑,但它却行使着脏器的功能,所以祖先们就把心包称为“臣使之官”,就相当于所谓的宦官,代心君行令。所以在形体与功能的比较之下,祖先们还是把心包经定性为阴性而称之为手厥阴经。对应地,胰脏虽然是脏器,但却是行使着类似于胃腑这样消化的功能所以尽管其体属于阴类,祖先们还是三焦胰经称为手少阳经。

  中医对于脾脏胰脏,其实自古至今都有混淆的现象:“凡病脾者,上下不宁,盖脾上有心之母,下有肺之子。心者血也,属阴。肺者气也,属阳。脾病则上母不宁,母不宁则阴不足阴不足则发热又脾病则下子不宁,子不宁则阳不足阳不足则发寒。故脾病则血气俱不宁,血气不宁则寒热往来,无有休息,故病如疟也

这里面也有一个寒热往来,但病机与小柴胡汤证不同,这里是因“血气不宁”而产生的。按此心血不足的发热是假热,肺气不足的发寒是真寒虽然说是病于脾,其实是病于胰,自古这两个脏器很容易混淆脾属太阴,断无热象。治疗的时候,因病机与小柴胡汤不同,没有理由再用小柴胡汤即便现在“病如疟”,但这里并不是疟疾,所以不应该以青蒿一类泻心血之火而应该增强胰脏的阳气以及补益肺气为本胰脏的阳气充足了,就会吸纳更多的养分来提供生血,阴血足则虚热自然就会熄灭。

*健胰方胰脏气虚,无论是否出现寒热往来的证,只要是希望通过健胰而解决心血不足的问题,就可以应用):人参5克、炙甘草5克、炒白术10克、白扁豆10克、神曲10克、鸡内金5克、黑枣5枚。如果胰脏热盛的,可加栀子10克。栀子是归于胰经的清热药,所以急性胰腺炎会用到它。如果是胰脏虚寒者,可加肉桂5克。

方中的炒白术与白扁豆,是用来健脾化湿的心血的化生,有赖于脾的营养输送,必须兼顾一下神曲与鸡内金,是用来化食积的以解决心血化生的第一步。山楂是消肉食的,但在健胰期间,需要忌口肉食,所以没有必要考虑它。这里用黑枣不用红枣,黑枣味酸会归于肝经,其实就引肝气制约胰脏。黑枣还有滋阴补血的功效。所以没有取用阿胶、当归一类,毕竟阿胶太难消化而滋腻,当归其实活血有过而补血不足。


胰肿:附子、芩、连(附子泻心汤)。


谷疸汤■

谷疸热实宜乎下,不实宜用胃疸汤
茵陈胃苓减草朴,连栀防己葛秦方。
胃疸汤■:
茵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黄连、栀子、防己、陈皮、苍术、葛根、秦艽

黄疸论治当今胰腺百疾
--我的发现是否是千古之谜?
自古以来都称五脏六腑,肝胆相照,脾胃相连,肺与大肠为表里,心与小肠为表里,肾与膀胱为表里,天地学十二生肖与脏腑对应,此处缺一脏一腑,这一脏一腑是什么?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的第一个困惑;困惑二:有人说三焦对应心包,三焦到底是那个器官?好像只有其名无其脏,就像帽子下面无人头,一句空话;困惑三:胰腺到底是什么?
这几个问题是本人在临床学习中思考最多,下功夫最多的问题,也许思考研究的还不够成熟,但我今天在这里讲出来就是希望更多的同道中人能够关注,我们能携手共同探讨,找到答案。
胰腺位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为一长条状腺体。其右侧端为胰头部分,被十二指肠紧紧环抱,后面与胆总管、和下腔静脉相邻。胰颈为头、体之间的部分,其前上方为十二指肠上部和幽门,其后面有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门静脉。胰体较长,为胰的中间大部分,其前面隔囊与胃后壁相邻,后面与左肾和左肾上腺等相接,胰腺尾部延伸至脾处,于脾密切相连。可以说胰腺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生命息息相关。
胰腺为胰脏,是血非血,是肉非肉。关于胰腺是否算千古之谜,前人写的不多,后人论的不够,王清任曾说“著书不明脏腑,岂非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他多次到疫病暴死者乱葬岗中和死刑场观察人体内脏结构,却不曾对胰腺有系统的描述,李时珍捡尸解剖人体也没有把这胰腺说清,在民国有个名医张锡纯论有胰脏,却也没有论到位,只留下一个猪夷子汤。
张仲景不曾提到胰腺,只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讲到:“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其身尽黄名日黄疸。”分有胃疸、酒疸、女劳疸、黑疸。《医宗金鉴》黄疸篇:“面目身黄欲安卧,小便浑黄疸病成”,却谁也没有说出这黄疸是哪个脏的病。
何谓胰腺?在我看来它状如谷穗,小穗成簇连体,色金黄亦如谷穗,谷穗在中国北方有较广泛的种植,一般成熟后成金黄色,由形状、色泽上来看胰腺与谷大有相似之处,仲景又有谷疸病一称,胃疸就是谷疸,谷疸是不是就是胰脏的病呢?
曾在《左传·文公七年》论有六府:“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而人体有所谓六腑,何谓腑,古称府,乃库府的意思。由五脏五行关系,脏腑表里而知胆属木胃属土小肠属火大肠属金膀胱属水,至此无有争议,唯独这三焦是否就是谷呢?《素问·六节藏象论》说:“三焦……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根据胰腺的现代解剖位置结合其生理、生化、病理,本人认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医宗金鉴》针对黄疸病论有谷疸汤,每遇到胰腺病,本人就使谷疸方,其效如桴鼓。
这是不是仲景的法外之意?仲景讲身黄面黄者方知黄疸已成,但我治疗的患者都不曾见身黄面黄,有人小便黄但也有人小便不黄的。当今胰腺发病率很高,二十年前我就开始关注这个病,究竟胰腺是什么?我见过胰腺病手术后,伤久不愈合,临死时肚子鼓起伤口往外冒油冒气,惨不忍睹,这一刀之错让活人难以接受,这代表什么?本人看就是湿热病,就是仲景讲的黄疸病,有明黄暗黄之分,明黄:面黄身黄日黄小便黄;暗黄:不见面黄身黄目黄,只是有时小便黄。但我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几乎所有的患者下眼泡鼓起,发黑发暗,上面有乌点麻点。
中焦湿热之病多和胰腺有关,所以胰腺发病包括胰腺炎、胰腺结石、胰腺癌、胰头癌、胆结石、胆道闭锁、肝管结石、十二指肠溃疡、脾肿大等
本人临床还发现: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胃窦炎、结肠炎、尿毒症、甲肝、乙肝,长期内热大便不解,大便干,面垢,面部痘痘等等也跟胰腺密切相关。

典型的案例有内蒙古小男孩董某,1周岁时出现盗汗,头上起红点,尤以夏天为甚,后一直有盗汗现象出现,2010年时,父母发觉患儿走路无力,西医诊断缺钙,随后补钙,但症状毫无改善,后确诊为DMD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证。2011年,有中医配方参健肌颗粒、脑髓康等药,吃一年无任何症状改善,反伴有腹痛。
2011II24日辗转到我处,由父亲背进诊所,患儿已走路困难,腿脚无力,不能自主站立,患儿很乖,易害羞,眼下泡明显肿大黑暗,尿频,尿少每次只有一点点很稠,色如皂角汁,常年大便2-3次每日,便稀不成形,腿脚无力,向后弯,走路困难,不能自主站立,晚上盗汗,纳少,喜食甜食,近两年爱吃咸菜,睡眠佳舌尖红,舌中厚部黄腻,脉细软。 开谷疸汤一剂见效,小便量多,胃口大开,一餐能吃了三个馒头,之后根据辨证变换处方,只谷疸方不停使用,在马鞍山住下治疗一月有余,体重增加十余斤,腿走路有劲了,一切症状皆有改善)
患儿尿少尿频,乃湿热下注小便难解,明黄易断,暗黄难辨,根据我的经验患儿虽不见身黄,但下眼泡肿大黑暗,脾络通于下眼睑,证明湿热上注,反映在下眼泡,加之患儿夜里盗汗,黄疸病湿热在胃,阳明湿热头汗出齐颈还,我断定是仲景的黄疸病,逐用上谷疸方,见效显著。
2012224日我的诊所来了另一位小患者孙某,男,7岁,福建泉州人,患儿患先天性胆道闭锁于四十多天时做胆囊切除术。2011年发现脾大,脾功能亢进,全血减少,做脾全切术,于上海某医院服护肝、保肝中药半年,患儿哭闹不愿服用。近查出处肝功异常,肝组织活检纤维化,进一步确诊肝硬化,医院建议做肝切除术,孙某爷爷奶奶不同意,逐转为中医治疗,辗转到我处。
患儿面色正常,下眼泡肿暗青黑,平常小便宜多,常为黄色,大便正常偏干,睡觉脖子周围汗出,鼻塞,恶寒,胆囊区疼痛,脐周疼痛,脉浮弦细,舌尖红,苔白,患儿喜饿善饥,饭后一两个小时就会找东西吃,喜吃冰冷食物,吃后舒服。
这种情况该如何处方,此患儿已无胆无脾,此时又是肝硬化,再观他下眼泡肿暗青黑,便断为问题的根源在胰腺,我就用上仲景的黄疸思路来治疗这种胰腺病,就是谷疸方加减,果真效如桴鼓,患者317日前来复诊时诸症状都已好转。之后根据辨证,变动处方,唯谷疸方不停使用。近一年里各方面都很好,身高长了有十几公分。
201211月的南京会议时,此患者已跟大家见了面,此病不敢讲已痊愈,嘱其父母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冒,隔一期便前来复诊一下,现在孩子各方面尚正常。
为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会有胆囊闭锁?为什么在长大一些时脾会肿大?为什么胆病切了胆,脾大切了脾,人却还能活?而病却还在发展?为什么胰腺发病迅速?为什么胰腺爆发时人会出现迅速死亡的现象?为什么胰腺切除术后的牛存率寥寥无几?仲景日:“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黄疸病的难治跟胰腺又有什么关系?我看所谓的黄疸就是胰腺病爆发。
《玉篇》日:“疟母也,疟目癖也”,疟病日久不愈,疟邪深入,夹痰浊淤血聚结于胁下形成肝脾肿大,至此仲景为什么留有鳖甲煎丸?为什么疟病篇第二个方子设计成白虎加桂枝汤?疟病同黄疸又有什么关系?
还有一位患者,曲某,男,43岁,云南昆明人,摩托车赛手,2012331日中午时分前来我诊所就诊,刚一进门因胸闷胀满,坐下难以忍受,面色黑紫,检查报告单显示: 胆囊多发性结石,胰腺结石,慢性胆囊炎,胰腺炎。胆结石 已有十几年的病史。去年12月中旬,因有鲜橙多样尿,伴 胸下时常疼痛厉害,甚至有时疼痛九个半小时,手摁疼痛处 不能动弹,恨不得跳楼轻生,去医院检查出胰腺结石。平时 小便黄,大便特别黄,像婴儿便。汗多,颈椎难受,腰痛酸, 见饭就饱,不吃也胀,胸闷厉害时不能吃饭,舌淡红胖大苔 白,脉小缓重按有力。辗转各大医院,基本上都是建议手术 治疗,但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五十,患者妻子不同意动手术, 一直坚持鼓励丈夫中药治疗,全国各地寻医求药,很多中医 束手无策,居然还有的中医建议患者手术后再来中药治疗, 此实属无稽之谈!
此患者身体一向健壮,平时骑摩托车那可都是飞机的速度,一身大汗后用凉水冲澡实属常事,暴食暴饮更不在话下,能患这样的恶疾实属有因啊!
我当时即谷疸方加减即可熬下让患者服用,嘱其回宾馆休息,晚上再来。下午五点左右时患者笑眯眯的进了诊所,大声说道:太神奇了,我觉得自己好了!接下来患者请师傅到小肥羊吃饭,一桌子人就数他吃的最多了,他笑着说好久没这么痛快的吃顿饭了。之后调理半年时间所有症状消失,重又骑上了酷爱的摩托车,只是现在的他更注重了保暖,骑摩托车时佩戴上了厚重的头盔,穿上特制的盔甲,饮食改善很多,受妻子影响积极从事慈善事业,资助各山区贫困儿童,积善行德,奉献社会!
胰腺热病是人体深层热病,是阳明热病肝胆热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也是人死亡的关键!
为什么这样讲?
肾亏骨空引起膀胱能量不足不能抗外界风寒,外邪进入于胃腑化热,三阳热,腑气之热,三焦之热,热气弥漫,少阴之水不能救上火,热无出路归于脾下,好比大炉子烤山芋哪有不病之理?热气不能上通下达,左右不能排泄,引起高酸热气毒气无有出路,胰腺不能承受,爆发就在一时,命悬一线
胰腺热病突然爆发,以急性胰腺炎为代表,患者酒足饭饱之后,湿热污浊之物强加于脆弱的胰腺,胰腺不能承受而自我毁灭,强酸横行体内,损害多个脏腑,血液毒素增加,人体陷入大崩溃,就像一个人不能承受社会各种压力选择了自残自杀!
急性胰腺炎只是一个表象,胰腺平时就积累了大量热邪,犹如火山口,高热强酸一直等待时机喷涌而出。胰腺热病缓慢发作,就是慢性胰腺炎、胰腺结石、胰腺癌、胆囊闭锁、肝胆坏死、糖尿病,以及各种黄疸。
为何人死亡时候淌油汗?这就是最后一滴脾津。人体冒油冒汗不同,冒油热势已经深入,冒白汗,人体还可以。黄汗也是因为里面有油。油汗夹杂变成黄色,脂肪氧化,就变黄,为什么脾的颜色黄帝给规定了是黄色?因为脾的膏质一旦跑出人体就会变黄,如果人体内部有热,内热熏蒸导致这个膏质也会变黄。
治疗胰腺病,好比消防员救火,刻不容缓!
疸病西医说成各种肝病和癌症
面目身黄欲安卧,小便浑黄疸病成;
饮食如饥饱烦眩,胃疸谷疸酒疸名;
女劳额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审瘀生;
黄汗微肿皆湿热,阴黄重痛厥如冰。
注:面目身黄,但欲安卧,小便浑黄,此黄疸病已成也。如饮食如饥,食难用饱,饱则心烦头眩,此欲作胃疸。胃疸者,即谷疸也。若已见黄色,疸已成矣。得之于胃有湿热,大饥过食也。酒疸者,得之于饮酒无度,而发是病也。女劳疸者,疸而额黑,少腹急,小便自利,得之于大劳大热于女交接也。淤血发黄,亦少腹急,小便自利,但不额黑耳。详在伤寒门。黄汗者,汗出黄色染衣,面目微肿,得之于素有湿热,汗出入水浴之也。此皆湿热而成,惟阴黄则属寒湿。阴黄者,身重而痛,厥冷如冰,详在伤寒门。
谷疸汤
谷疸热实宜乎下,不实宜用胃疸汤;
茵陈胃苓减草朴,连栀防己葛秦方。
注:胃疸汤,即茵陈、茯苓、白术、泽泻、猪苓、黄
连、栀子、防己、陈皮、苍术、葛根、秦艽也。
一《医宗金鉴》
患者来诊,先问一下可有先天早饿之症,何谓先天早饿?命门火衰,火不能暖于大肠,不能聚肚,有的吃过就拉拉过还饿,甚至一天好几次大便。这种人永远吃不胖,这叫常空之患,能得无五更泄之病,难以治愈。一旦得了先天早饿,人将不耐寒暑,不耐劳累,易懒易累,长此以往就会发展成后天能食之病,何谓后天能食?因为久泄,脾阴被耗,胃热过剩,胃热长期不解,消耗脾的膏汁,津不胜火,胃里必然化沼气,能吃能喝消化太快,饱了还想吃,只觉胃中有悬空疼痛之感,大有桂枝生姜枳实汤症状。
若久治不愈,胃中化大热,能吃能喝,暴食暴饮。热结于幽门,饭后撑胀热不下达,幽门不放,就能引起十二指肠、胰腺的病变。
另外谷去皮后俗称小米,谷穗咸,微寒,无毒,入药有清热、清渴,滋阴,补脾肾和肠胃,利小便治水泻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养肾气,去脾胃中热,陈者:苦,寒。治胃热,利小便。如此看来,大概食用小米对胰腺会大有帮助。
有高人告知于我:“肝外有胆,胃外有谷,脏腑接通,腑之外脏”,此中深意,还需我们共同参得!
本人水平有限,不能描述的像读者想象的一样完美,看完这篇文章,希望我们共同关注、探讨,突破千年之谜,留于后人多救苍生!

白虎汤能治黄疸吗?能!治肝脾两燥之黄疸,从此前辈手稿中学来的。(肖春宏)【记牢】古本伤寒论说“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燥热乘脾,白虎汤主之”。

*阴黄腹内郁结,用桂枝加大黄。

*三焦胰脏病低血糖,低血压,晨起恶心呕吐,如缺糖营养不良,用四君子芩连二陈加石膏补气清热。

中医脾的最佳候选器官——胰脏

 中医“脾脏”概念的建立,当首先来自于解剖,但在《内经》中没有发现记载脾脏的解剖形态,只有“脾与胃以膜相连”。《难经.四十二难》中有“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温五脏”的描述。据其描述,当明显指的是胰脏,胰脏本身既是内分泌腺也是外分泌腺,其在解剖上分为胰体和胰腺,颜色不一样,散膏半斤指的就是胰体部位,另其总体呈现灰红或淡红色,正与“主裹血”的描述相对应。胰腺外分泌腺分泌的胰液含有碱性的碳酸氢盐和各种消化酶,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体现了中医脾的“化”的功能,其内分泌腺则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胃泌素、胃动素等多种激素到血液中。从其功能和胃功能的酸碱互补性和功能的密切相关性,可以将其与中医“脾”的功用对应起来。《内经》云“脾与胃以膜相连”,和胰脏的解剖位置也相符合。《类经图翼》认为脾“形如刀镰”,和胰脏的样子也类似。胰脏靠近作为太阳神经丛的黄庭,正居中央,其主消化的功能使得其更适合作为中医脾的候选器官,而现代命名的脾脏是淋巴器官,不主消化。在脾亢病人中有出血倾向,而脾切除术后须防止的却是凝血倾向,由此可见解剖上的脾脏并没有主统血的作用,而却与肝胆系的主疏泄作用相类似,肝主疏泄,即有保持血流通畅之义。还有一个间接的证据,中国人传统吃什么补什么,民间传统是用猪胰脏煲粥给小孩吃,健脾胃。相对于脾脏,胰脏对人体的作用重要得多,胰腺癌是恶性肿瘤,基本上都是预后不良。而脾脏切掉后活了十多年的大有人在。《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至真要大论》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说“脾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饮食人胃,游溢精神,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主口。”“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脾藏营”“脾统血”。“四支皆禀气於胃,而不得致经,必因於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脾藏意。”“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愧乱,四肢不举。”“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思伤脾”,“五脏所恶……脾恶湿”。“饮食劳倦即伤脾。”““脏真濡于脾”,脾是生痰之源,”“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难经云:“脾藏意与智。”包括脾升胃降、血糖控制等功能都可从胰藏近黄庭位置得以解释,而用现代医学所谓之脾脏位置则难以圆满对应。如是则胆脾相邻易解释甲己化土原理。

参天两地,以太阳神经丛黄庭所属少阴心为中心,肝胆两脏腑属于地,乃中位太极之一鱼,而胰腺胃脾三脏腑属于天,对应中位太极之另一鱼,二者相抱呈地天泰状态。以少阴两肾为中心,对称分布,上心脏属于厥阴心包和下气穴属于少阳沃焦。另太阴肺和阳明大肠也以少阴肾为中心,如此心包肺、气穴大肠与两肾成外一层太极分布,以少阴心肾为中心太阳膀胱和头对称乃人体最外层太极分布。如此,少阴占位水火乃一身之枢,太阳主一身之表。太阴肺脾居于上主阴开,太阳小肠膀胱居于下主阳开,太阴太阳主表,厥阴肝心包居于上主阴阖,阳明胃大肠居于下主阳阖,厥阴阳明主里,少阴心肾居于上主阴枢,少阳沃焦胆居于下主阳枢,少阴少阳主半表半里。心包和经脉中经炁都是红颜色,连接于三焦,络三焦经四指经脉与手少阳三焦经路线相符合,穴位数目相同,只有下膈时沿胃外下入十二指肠乳头胰脏头进入胰脏,胰脏和经脉中经炁是紫颜色,络手厥阴心包经(注:胰脏,亦名中焦府,发生变调时,即会引起糖尿病。主要是调和中焦府,须灸中脘、阳池、三焦腧,使三焦调和,这是很重要的胰为人体第二条消化腺既为内分泌又为外分泌器官,故其颜色特殊,为水火既济之玄紫色——若胰腺为中焦府代表三焦则共有六脏六腑,心包为新增加一脏。脾与胰互为表里,同属于十二正经的手少阳三焦经应胰脏。胰为太仑之吏,司升斗五味。五脏吸收,支出分配由胰脏来管理。峨眉宗将手少阳三焦经又称为手少阳胰经。临床经验:手少阳胰经应无名指和中指会在阳池穴,此穴在手腕上陷者中,即中诸穴直上手背腕横纹线上,可治消渴症(糖尿病)。内关在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此穴与胰经外关相对,与少阳经相通。阳池穴与支印穴切诊部位:单候气,不候脉。用大指及中指掐患者无名指端之两侧时,阳池穴处应有鼓指的感觉。同法掐患者无名指第二节,应有鼓指的感觉。临床意义:根据阳池穴,支印穴是否应指,应指多寡与迟速来判断胰脏之虚实盛衰。胰俞在十三椎两旁各一寸五分。 


       通过对历代医籍有关论述的考察和分析表明,古代医家虽然能通过解剖实践直观地认识到胆汁贮存于胆,但却认为胆汁来源于胃,其功能在于“主决断”。那种认为“胆汁来源于肝”,并有“助饮食物消化”功能的说法,不仅与中医理论原旨相悖,而且也违背了历史与逻辑

       如果传统中医学确已认识到胆汁来源于肝,并有助饮食物消化的功能,那么也理应认识到肝胆与黄疸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历代医籍关于黄疸的证治加以分析和考证,也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答。

       中医关于黄疸的认识渊源有自,早在《内经》即有黄疸之名及其病因的论述。在《内经》中,与黄疸有关的脏腑、经脉虽涉及脾、胃、大肠、小肠、心包、肾、膀胱等[1],却独无肝、胆,而最为密切者则是脾胃。如《素问·风论》云:“风气与阳明入胃……则为热中而目黄。”《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疸,腹中热,烦心出黄。”

       医圣张仲景则将这一认识进一步具体化,《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十五》开宗明义即指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以黄,瘀热以行……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仲景论述黄疸的条文虽多,但其认为黄疸的病位在脾胃,却是了无疑义的。

       汉代以降以至唐宋,黄疸从脾胃论治,成为医家的一贯认识和主张。如《诸病源候论》云:“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毒所加,故突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2]《千金要方》云黄疸“由暴得热以冷水洗之,热因留胃中”,谷疸“由大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3]。

       至宋代,上述认识更加深化。以三部重要方书为例,《太平圣惠方》云:“急黄者,由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内黄者,由热毒之气,在于脾胃,与谷气相抟。”“劳黄者,由脾脏中风,风与热相抟。”“黄汗……由脾胃有热,汗出而入水中。”[4]《圣济总录》更云:“疸病正有五种……证状虽异,大率多因酒食过度,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抟,热气郁蒸,所以发黄为疸。”[5]《重订严氏济生方》复曰:“黄汗……由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浴……黄疸……由酒食过度,脏腑热极,水谷相并,积于脾胃,复为风湿所抟……谷疸……由大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酒疸……由饮酒多,进谷少,胃内生热,因大醉当风入水所致也。”[6]

       有明以来,医界对黄疸病位的认识有所变化,发端者是大医学家张景岳。他说道:“黄疸一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者,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曰阴黄,曰阳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这可能是最早提及黄疸与胆有关者。对于胆黄一证,其云:“凡大惊大恐,及斗殴伤者皆有之。尝见有虎狼之惊,突然丧胆而病黄者,其病则骤;有酷吏之遭,或祸害之虑,恐怖不已而病黄者,其病则徐……其证则无火无湿,其人则昏沉困倦,其色则正黄如染。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从其所述来看,仅是由“大惊大恐”致“突然丧胆”或“伤胆”而发黄疸这一“现象”的观察、顿悟中,总结出了“胆黄”一症,并不能由此而证明其已认识到黄疸与胆汁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从他在论述黄疸的证治时,只字不及肝、胆,可以得到确证:“阳黄证,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血气,血气复则黄必尽退。”“胆黄证,皆因伤胆而然……凡遇此等证候,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凡诸用药,大都宜同阴黄证治法,当必有得生者。若治此证,而再加剋伐、分利,则真如压卵矣。”[7]

       张介宾此语一出,阿附者甚众。明清医家对黄疸病机的解释大都与“胆液泄”联系起来,但却仍然从脾胃论治。如林佩琴云:“阳黄系胃腑湿热熏蒸,与胆液泄越,上侵肺则发而为黄……治在胃;阴黄系脾脏寒湿不适,与胆液浸淫,外渍肌肉,则发而为黄……治在脾。”[8]喻昌云:“胆之热汁满而溢出于外,以渐渗于经络,则身目俱黄,为酒疸之病。”[9]

       总之,清代以前的医家认为黄疸的病位在脾胃,与肝胆无涉,这从历代治疗黄疸的方药分析,亦可得以证明:“清代以前(含清代)古医籍中论治疸病的处方用药……虽然所用药物体现的治法很多,但仍以祛湿与健脾益气为主,这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认识是一致的。”[10]古代医家之所以未能认识到黄疸与胆汁之间的关系,其原因与未能发现胆汁的消化功能相同。这为我们所说的胆汁来源于胃提供了又一佐证。

       近代以来,汇通学派始主张从肝胆论治黄疸,如叶霖《难经正义》云:“西医言胆囊式如梨,附于肝右之小方叶中,贮青汁,乃回血入肝,感肝木之气化而成。人食后小肠饱满,肠头上逼胆囊,使其汁流入小肠之内,以融化食物,而利传渣滓。若胆汁不足,则精粗不分,粪色白结而不黄。胆汁过多,上呕苦涎,或下泄青泻。胆管闭塞,其汁入血,即病瘅黄矣。”[11]张锡纯云:“黄疸之证,中说谓脾受湿热,西说谓胆汁溢行,究之二说原可沟通也……盖人身之气化由中焦而升降,脾土受湿,升降不能自如以敷布其气化,而肝胆之气化遂因之湮瘀,胆囊所藏之汁亦因之湮瘀而蓄极妄行,不注于小肠以化食,转溢于血中而周身发黄。”[12]

       综上所述,由于历史条件和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医没有也不可能对胆汁的来源和功能产生与西医学一致的“科学”认识,那种认为“胆汁来源于肝”,并有“助饮食物消化”功能的说法,不仅与中医理论原旨相悖,而且也违背了历史与逻辑。

       探讨并还原中医关于胆汁来源与功能认识的本来面目,对当前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均有裨益。一个表面上看去与西医学“完全”一致的小小“胆”腑,二者之间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可通约”的差异。可见,在对中医理论本义还未考证清楚的情况下,即热衷于以西医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比附、验证中医的所谓“现代化”研究,不仅是行不通的,而且也是毫无意义的。目前临床上黄疸治疗专事肝胆清利的做法,无须说也是在西医关于黄疸发病机理的影响下“移植”、“套用”来的,是实实在在的“舍本逐末”之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长福老师从仲景黄疸篇论述当今胰腺诸病
中医脾的最佳候选器官——胰脏
胰脏的定位
蔡长福老师心得:面油、头油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转帖:新开五行治大病 十九安穴一用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