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芩汤与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上热下寒与心下痞
黄连汤:黄连9g  干姜9g  桂枝去皮9g  甘草炙9g  人参6g  半夏洗12g  大枣擘十二枚

黄芩汤:黄芩9g   干姜9g   桂枝3g    
     人参9g   半夏7.5g   大枣12枚

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太阳变证/心下痞证/与上热下寒证相鉴别
    心下痞证本身有上热下寒,我们上午谈到了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证,由于气机壅滞于中焦使上热不得下达,使下寒不得上奉,结果就出现了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临床表现,所以在半夏、生姜、甘草这三个泻心汤里头,在用药上都是寒热并用的,都是清上温下的,正因为它有上热下寒的特征,所以上热下寒证也属于心下痞证的类似证,下面我们就看讲义的上热下寒证

   黄连汤:《伤寒论》“一七三、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
    【处方用药】黄连9g  甘草炙9g  干姜9g  桂枝去皮9g  人参6g  半夏洗12g  大枣擘十二枚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 - 胸是指的什么?胃是指的什么?笼统的说胸是指的上,胃是指的下,到底是指的什么脏器,我们看它的症状。

    脾寒气滞:“腹中痛” - 脾主大腹,应当说这是脾气壅滞的表现,或者是脾寒气滞的特征。

    胃热气上逆:“欲呕吐” - 呕吐显然是病位在胃,胃气上逆,这是胃热气上逆的表现。
    我们返回头来看,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这个应当是指的是胃。
    中有邪气应当指的是,所以仲景有时候用词,它只是代表一个大体的上下的部位,如果确切的说,应当是胃中有热,脾寒气滞,这才导致了下面有肚子疼,上面有胃热气逆的呕吐

    它和心下痞证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呢?它没有心下痞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证,它们都有心下痞,同时也有上热下寒,也有欲呕吐,也有肠鸣下利,但是我们现在讲的黄连汤证,有胃热,有脾寒,有胃热的气逆的欲呕吐,有脾寒气滞的腹中痛,唯独没有心下痞
   上热下寒类似于痞证,但没有心下痞。这是有别于痞证的。

    《伤寒论》“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黄连汤是个清上温下和胃降逆的方子,它用了黄连来清上,用了干姜、甘草来温下,用了半夏来和胃降逆止呕。

    半夏和黄连相配,黄连清胃热,半夏降胃气之逆。甘草和干姜相配,散脾寒,治腹痛。人参、大枣、甘草相配,当然是调补中气之虚。

    这里头用了个桂枝,桂枝在这里干什么?
    不是解表,而是交通上下之阳气,实际上桂枝有疏调气机的作用。通过疏调气机,它就可以交通上下之阳气,协调上下之寒热,这是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一个非常特殊的一个用法。

    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
* 在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葛根汤里,桂枝是干什么?用它解表邪。
* 在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就逆汤、桂枝加桂汤里,用它是温补心阳。
* 在桂枝加桂汤里除了用它温补心阳之外,还有一个平冲降逆的作用,也叫降冲气,解表邪、补心阳、降冲气。
* 在桃核承气汤里,用它是开结气,开血热之凝结。
* 在黄连汤里,用它交通上下、协调寒热。

    北京中医药的学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他通常情况下在用逍遥散的时候,逍遥散不是有一个薄荷吗,一般情况下逍遥散中配薄荷是靠薄荷的辛散之力来助肝的疏泄,但是陈老认为,既然是肝气郁结,它就怕凉,所以陈老在开逍遥散的时候,一般不用薄荷,他用桂枝来代替,说桂枝有通阳的作用,有温通的作用,又有辛散的作用,它来助整个方子的疏肝解郁,他认为比用薄荷要好,这个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所以我现在在临床上,治疗一些精神抑郁证常常用到桂枝,用它不仅疏肝,还可以通阳,还可以助心阳,关于用桂枝来治疗精神抑郁证,到了少阳病篇讲柴胡桂枝汤的时候,我会谈到桂枝在精神抑郁证方面的应用和它的道理。

    这样,我们前面讲到的结胸、脏结、心下痞这个单元的内容就全部讲完了。结胸、脏结、心下痞都是太阳病误用汗、吐、下法以后,所造成的变证,或者是坏病,只不过这些病证,仲景专门给它取了个名字,结胸病、脏结病、心下痞证。这些证候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治法用方,我想我们在座的都已经是历历在目,如数家珍,这里我们就不再做总结复习了。

【方药歌诀】黄连汤中甘草姜,大枣人参半桂枝,脘腹疼痛欲呕吐,重在清胃温脾次。


【学用导读】黄连汤主治病证以寒为主,热为次,临证若能合理地调整方药用量及加减变化用药,则能主治不同病证表现。

【中医辨证】胃热脾寒证:腹中冷痛,大便溏泄,脘腹不舒或疼痛,胃脘灼热,或胃脘畏寒,或胸中烦热,口苦,欲呕吐,舌淡,苔薄黄,脉弱或迟。

    黄连汤既是主治脾寒胃热证的基础方,又是主治胸(胃)热胃(脾)寒证的基础方。

    黄连汤病变证机寒侵于脾脾气不运热袭于胃胃气不降;或热蕴于胸,寒蕴于胃,以此而演变为上热下寒病理病证。

    用黄连汤审证要点:根据脘腹疼痛,畏寒,口苦,四肢无力,舌偏红或淡,苔黄略腻,脉沉或数为用方审证要点。

【西医辨病】胃粘膜脱落,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术后倾倒综合征,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以及肠胃癌变等。

【衷中参西】合理运用黄连汤指导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无论是治疗消化疾病,还是治疗心肾疾病等,都必须符合黄连汤主治病变证机与审证要点,以此才能取得治疗效果。临证选用黄连汤治疗西医疾病还可用于:心肌缺血,慢性肾炎等。

【中医治法】清热和阴,温中通阳。

【方药西用】具有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黏膜前列腺素E2的含量、增加胃黏膜血流、促进肠胃运动、抗炎、镇痛、抗溃疡、镇吐、提高机体免疫能力、抗菌等作用。

黄连汤【处方用药】黄连9g  甘草9g  干姜9g  桂枝去皮9g  人参6g  半夏洗12g  大枣擘十二枚

随证加减用药:

1.胃痛明显偏寒者,加炒白芍、桂枝,以温化止痛;

2.若偏热者,加生白芍、延胡索,以清化止痛;

3.若偏虚者,加重人参、黄芪,以益气和中;

4.若偏实者,加重黄连,栀子,以清解郁热;

5.若胃脘痞满者,加炒枳实、厚朴,以行气除满;

6.若呕吐明显者,易干姜为生姜,以降逆止呕;

7.若体倦明显者,加黄芪、山药,以益气补脾;

8.若恶寒者,加附子,以温阳散寒;

9.若饮食不佳偏气虚者,加白术、麦芽,以益气消食和胃;

10.若偏食滞者,加神曲、山楂,以消食化滞;

11.若大便溏者,加茯苓、薏苡仁,以益气利湿止泻;

12.若大便硬者,加大黄,以清热通便;

13.若口苦者,加黄芩、栀子,以清解郁热;

14.若黄苔明显者,加黄芩,以清热燥湿;

15.若胸中闷热明显者,加蒲公英,以清解胸中郁热;

16.若白苔厚者,加重桂枝,以温阳化湿;

17.若舌上有裂纹者,加石斛、麦冬,以益阴养阴;

18.舌质紫或有瘀斑者,加丹参、当归,以活血化瘀;

19.若胃中振水声者,加生姜,以散水消水等。


【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方证研究】脾寒凝滞不通,则腹中冷痛;

    寒气下注,则大便溏泄;

    胃气不降,浊气壅滞,则胃脘不舒或疼痛;

    若热郁于胃,则胃脘灼热;

    若寒结在胃,则胃脘畏寒;

    或郁热扰胸,则胸中烦热;

    若郁热上攻,则口苦;

    胃气不降,则呕吐;

    舌淡,苔薄黄,脉弱或迟均为上热下寒之征。其治当清热和阴,温中通阳。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降逆泄浊。

    干姜温中散寒醒脾。

    桂枝醒脾和胃,温通阳气。

    半夏醒脾燥湿,和胃降逆。

    人参补益脾胃。

    甘草、大枣,补益中气。


【使用禁忌】 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黄芩汤人:

(神):亢奋 烦躁 身热 失眠 多梦。

(体):基本条件:肌肉坚紧,体格壮实。淋巴结易肿大。脉滑数有力。

特征:全身各处粘膜处于充血状态。

1舌粘膜充血:舌红。

2唇粘膜充血:唇色红赤。

3睑结膜 球结膜充血:目红赤。

4口腔黏膜充血:溃疡频发,周围红肿。

5肠粘膜充血:腹痛 腹泻。

6膀胱粘膜充血:小便灼热,尿路感染。

7子宫粘膜充血:月经提前 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地粘稠,有血块。

8宫颈粘膜充血:宫颈炎 宫颈糜烂。

9阴道粘膜充血:阴道炎。

10咽粘膜充血:咽部通红。

11鼻粘膜充血:鼻出血。

    

    黄芩汤证之病情表现是自下利,病机趋势是邪从下出,且没有外证表现,故不与桂枝解外,而与黄芩清热,芍药养血(因为下利伤血,故与芍药养血),顺其病势从下而解。这是从病势趋向而用方,所以说“与黄芩汤”,不说“黄芩汤主之”。

    若呕者,是心下有水气,故加半夏生姜温散心下之水。这是呕利并作的寒热错杂证,应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所主,故说“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连汤证之病情是胸中有热,胸中居人体高位,虽有腹中痛,但是没有下利,故其病势宜从外解,因而用桂枝佐黄连解邪从外而出。
    腹中痛者,加芍药应是血不足而引起的筋脉挛急疼痛,故加芍药以养血,血畅则痛止;腹中痛者,加人参应是胃津不足引起的腹中痛,故加人参以养津,津行则痛止。从条文所述之“胃中有邪气来看,应是胃中有水气,水气欲上犯故欲呕吐。水气停滞腹中,必腹中津液不足,所以与人参养胃津,半夏散水气,使津液行、水气散则腹痛止。如理中丸方:“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故从病机分析,黄芩汤证自下利而没有外证,所以不用桂枝;黄连汤证没有下利,且病位较高,当从外解,故有桂枝。

    另:白虎加桂枝汤证的表现有“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证,故加桂枝。
    桂枝人参汤证的表现是“表里不解”,故与桂枝解表。
    当归芍药散用于妇人之腹痛,因为妇人的生理特点是常血不足,尤其是怀妊之妇人,血归胞元养胎,故与芍药。
    小建中汤证的病因之一是“虚劳”。由“虚劳”而发小建中汤证的表现是“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这些症状表现,反应了营血明显不足,仍然不离桂枝汤证“荣弱卫强”的病机,故以桂枝汤倍用芍药滋养荣血,以止腹中痛。
    

黄芩汤 黄芩9g  人参9g  干姜9g  

         桂枝3g  大枣12枚  半夏7.5g

  上6味,以水700ml,煮取300ml,分3次温服。
  (功效)益气温中,降逆清热。
  (主治]干呕,下利溏薄清稀,腹中疼痛,肛门灼热,舌质淡,苔黄腻,脉细或数。
    (临证加减)
    1.治干呕下利,心下痞硬者;痢疾,心下痞而呕,不能食者加白术、枳壳、神曲,以消痞行气。
    2.治久痢疝痢,干呕不止者。加旋覆花、代赭石,以降逆止痢。[类聚方广义]
    3.此方位于黄芩汤、桂枝人参汤之间,用于上热下寒之下痢有效,且黄芩汤主腹痛;此方主干呕;桂枝人参汤主腹痛不呕,有表热而属于虚寒者;盖此方类半夏泻心汤,治下痢之效最
捷。[方函口诀]

    4.《金匮要略评注》曰:《外台》黄芩汤与《伤寒论.太阳篇》的黄连汤略同,以黄芩易黄连而去甘草,盖即泻心汤之变化。主治干呕下利,属寒热错杂者,清阳不升则利,浊阴不降则呕。升降悖逆,法当和中.其证病机为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症状为腹中痛、干呕、下利。


    邹润安曰:或问黄芩汤,治何等证?其证腹痛与否?若腹痛何以用黄芩?若腹不痛何以用芍药?汪按:腹痛因乎热者甚多,谓腹痛必因寒者,前人拘滞之见也。曰:其证身热不恶风,亦不恶热,或下利,或呕,腹则不痛。盖芍药、甘草、大枣、桂枝汤里药也,以不恶风,故不用姜、桂;黄芩、甘草、大枣、小柴胡里药也,以不往来寒热,故不用柴胡。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以其常热,故不用人参。若不呕则并不用半夏、生姜,至芍药则并不因腹痛而用,以桂枝汤证原无腹痛也。亦不心下痞硬,故不去大枣也。又《厥阴篇》云:伤寒脉迟,与黄芩汤除其热,腹中则冷不能食,可知黄芩汤证之脉必数。黄芩所治之热,必自里达外,不治但在表分之热矣。然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生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汪按:前人方解,不过望文生义,必如邹氏诸条,始觉有味可咀矣。


黄芩汤【主治】湿热下利。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痢疾腹痛有热,舌质红,脉弦数。

【方义体会】本方原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用以清里热。里热清则下利止,且在表之热可除。

方中黄芩苦寒入大肠,清湿热止下利;芍药酸寒和营,缓急止痛;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健脾和中。四味药配伍精当,组成合理,既可清热止利,又能和中止痛。

【临床应用】余常以此方治疗急性肠炎和痢疾初起。若急性肠炎原方可加半夏9克,生姜9克,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多数剂取效,例不赘述。

曾以此方加味,抢救一菌群失调综合征患儿,其例如下:

付××,男,6个月。患儿发热十余日,体温30。5℃,咳嗽、喘,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菌群失调综合征。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腹部胀满、昏睡不醒、呼吸浅促,经用多种抗生素、输液、给氧等病势日进,邀余会诊。
诊见:患儿高热、意识朦胧、面色苍白、唇青指绀,鼻翼煽动、额头冷汗、脘腹胀满如鼓,水便自流,肛门发红,四肢厥逆,指纹淡紫直透三关,此症为热毒内陷、正气欲脱。急当扶正,兼以清解。
处方:红参3克,黄芩3克,生白芍3克,半夏2克,茯苓6克,甘草2克,生姜3克,红枣一枚。二剂,每日一剂,日服三次。
二诊;神清热解,能少量进乳,下利稍歇,病势已安.但腹胀如故,治以健脾、祛湿、解毒,药用黄芩3克、生姜3克、红枣一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日二服,夜一服,三剂。
三诊:体温恢复正常,利止胀消,乳食渐增,神色倦怠。宗前方减黄芩,调治数日,痊愈出院。
此患儿外感,邪热壅肺,失治而成下利。邪热上扰,则神昏嗜睡;热邪下迫,则自利不止;热邪燔炎日久,阴精阳气欲脱。此时,若纯用苦寒除热之利,则邪未去而正先亡。故以参苓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扭转其邪盛正衰之危局,故收良效。


  黄芩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与少阳合病之方,然而历代医家对此方的理解见仁见智。文章结合古人对该方的理解,以及个人临证3个验案,探讨黄芩汤的六经归属、方证特点。笔者个人认为黄芩汤证患者多见:多平素脾虚虚弱,大便稀溏。可由外感诱发,以下利为主症,临床见症主要为腹痛、腹泻、口苦,且呕恶多见,可伴有发热恶寒。脉象多以细弦之少阳脉为主,可兼脉数。……   

    疗伤寒六七日发汗不解,呕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胁痞满微热而烦方。

    药证: 胸胁满(前胡证,《名医别录》云:主胸肋中痞,心腹结气)。痞(半夏证)。微热而烦(黄芩证),小便不利(茯苓证)。呕逆(半夏,生姜证)。表残留未解(桂枝证)。助脾胃(生姜证)。下利(黄芩证,热利)。

    前胡,黄芩,半夏,生姜。===小柴胡汤意。 

    太阳未解,病入少阳,三焦阻滞而胸肋痞满,胆火逆而热烦,脾气逆而呕逆, 脾气下注而下利。前胡解胸肋满,黄芩清胆热,半夏疗痞治呕,桂枝解表,三焦得运,故病得除。

    伤寒论黄芩汤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深师黄芩汤,又是伤寒论黄芩加生姜半夏汤的变化。因无腹痛,故去芍药甘草。有小便不利,下利,故加茯苓。有胸肋满,故加前胡。

    变化示例;若烦躁,可加龙骨牡蛎,为黄芩加龙骨牡蛎汤。若口渴,可加栝楼根,为黄芩栝楼根汤,若无胸肋满,可去前胡,若无小便不利,可去茯苓。若无残留表证,可去桂枝。 


    上周我夫人又病了,好在有我这个家庭经方医生。半夜给小儿喂奶完了,她说脚心发热,睡不着,我说,明天再说吧。第二天,我问,你头痛吗?不痛。手心热吗?也一样热。加上心烦之热,刚好五心烦热。妇人新产,手足烦热,不正是金櫃的三物黄芩汤证吗?
    头痛用小柴胡汤,不痛三物黄芩汤,这条我还熟悉。于是开方买药黄芩15生地40苦参15,2,3元便宜得很,效果强劲,一剂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黄连汤,临证需注...
黄煌:我常用的黄连方
【泻心汤类的区别】泻心汤
刘渡舟先生对寒热错杂诸方综述
伤寒论30:柴胡桂枝干姜汤、小柴胡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陷胸汤丸、半夏泻心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经方临证指南41-5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