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祖庆:好课,少点花拳绣腿,少点盲目创新

一节课

上到什么程度才是成功的?

理想的课堂一般具备哪些特点?

需要哪些因素来共同成就?

上了那么多节课

老师,你有没有

认真思考过这些问题?

今天,一起来看

全国知名特级教师张祖庆的

好课观转变史——

张祖庆

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名师专业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全国百班千人读写研究院院长,“谷里书院”创始人。出版作品有《张祖庆讲语文》《名家名篇里的写作密码》《童年不可错过的文学课》《光影中的创意写作》等。

好课究竟什么样

当了30年语文老师,我听了30年语文课。一部听课史,也是我的一部成长史。

好玩,就是好课

我听的第一节公开课,要追溯到1988年。1988年春天,我在浙江省温岭师范学校读二年级。

我被安排在温岭县当时最好的小学——方城小学。五年级教室里,黑板上写着“少年闰土”几个潇洒有力的粉笔字。一位中年男教师站在讲台上,微笑地看着我们。

我后来得知,这位老师叫林金迪,是方城小学当时的“头牌”语文名师。课是怎么上的,我已经全忘了,只记得好玩,教室里笑声四起。

讲到“雪地捕鸟”这一部分时,文中有“秕谷”一词,林老师分别从两个口袋里掏出两把稻谷,让学生分辨。学生一下子就认出不饱满、干瘪的一堆是秕谷。

“闰土为什么要用秕谷,而不用稻谷抓小鸟雀呢?”林老师的追问很有意思。

那时,我还不懂怎么听课,只是觉得:这课,好玩。好玩,就是好课。

有味,就是好课

成为教师之后,我听得最多的是隔壁班江老师的课。他朴实的“家常课”中,常常蕴藏着耐人寻味的东西。

江老师讲《大理石街》一课时,先让学生找一找课文中哪一部分写得最美。很快,学生便找到了最后四段。

“既然你们都认为后面四段写得美,那我们干脆把前面写大理石街不美的两段删掉,你们看怎么样?”江老师的这个问题,让教书不到一年的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是啊,作者为什么要写大理石街的平平常常、其貌不扬?删掉不好吗?

孩子们开始认真读书、思考,课堂变得异常安静。慢慢地,举手的孩子多了起来。

“没有经过加工的大理石,是不美的。只有经过加工,才会美。写大理石的不美,是为了突出劳动的美。”“这叫欲扬先抑。开始没让人觉得大理石街美,慢慢地,发现了它的美。美,常常藏在不平凡的事物中。”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精彩的发言令人赞叹。

这课,有味。有味,就是好课。

行云流水,才是好课

教书第二年,我有幸听到了一节我认为堪称完美的课,这节课叫《别了,我爱的中国》。上课者,叫徐秀春。

1990年下半年,温岭县教研室举行全县语文教研活动。那时,一场全县的教研,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盛会。

我依稀记得那次教研活动中,上了两节课。一节是周姓老师上的《小音乐家扬科》,还有一节,就是让我至今念念不忘的徐老师的《别了,我爱的中国》。

因年代稍久远,这节课具体的教学思路,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了。只记得课堂上,徐老师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潇洒。整节课,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课上的徐老师,俨然一个魔术师,用他精心的设计、精彩的演绎,呈现了一节变化无穷的课。我真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听课回来,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成为像徐老师那样具有高超技艺的老师。

行云流水,才是好课啊。

细节亮了,课也就亮了

再后来,我也开始上一些公开课,听的课也越来越多。

1993年,我有幸跟随县教研员到台州市参加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活动中,陈可人老师的《小站》一课,设计精到、演绎精彩、拔得头筹。

那节课上,陈老师紧紧抓住小站“小”的特点,引领学生体会小站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那块“小黑板”。

课文部分原文,是这样的——

小屋左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

陈老师先让学生把“小黑板”三个字圈起来,然后问大家:“这黑板,很小很小,要把早晨的广播新闻和首都报纸的摘要写上去,需要做哪些工作?”

“首先得认真听广播,把内容记下来。”“然后是认真筛选,选出乘客可能感兴趣的内容。”“接着把主要内容抄写上去。”“最后是画上一些美观的插图。”

陈老师又问:“一年更新一次不难,关键是每天更新一次,这说明?”

“小站工作人员很用心,为顾客着想!”“他们有着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是啊,小站,不小!”一切,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课,因为这样的细节,亮起来了。细节亮了,课也就亮了!

诗意的课,就是好课

2000年,杭州,我第一次现场聆听于永正、支玉恒、贾志敏、靳家彦、徐鹄、张伟、贺诚等名师们的课,被他们高超的技艺所折服。在我眼里,每一位老师,都是教学艺术家,一颦一笑一板书,无不让我回味无穷。

其中,我最迷恋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课。他上《长城》一课时,精美的课件、诗意的语言、工整的排比,一下子便吸引了我和我的伙伴们——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建筑万里长城,这就是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历史悠久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让中华民族骄傲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鼓掌)

台下的我们,个个听得痴痴的。这样的课堂,真诗意啊!诗意的课,就是好课。

真,才是好课的魂

2003年,台州市黄岩体育馆,支玉恒老师现场展示《太阳》一课。在支老师的众多课例中,我认为《太阳》是一座高峰、奇峰。

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的形象比喻,一下子就把说明文的逻辑关系梳理得一清二楚,而后面的关联词造句则把太阳的一般特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贯通,更是妙不可言。

请允许我当一回“文抄公”,摘录课堂的精彩片段——

师:咱们先做个练习:课后习题让我们用“如果……就……”造句。“如果天气下雨,我就带雨伞。”“如果我病了,就请假。”这样练习有没有意思?

生:没有意思。

师:咱们换个样子。怎么说句子呢?“如果……”后面的话,必须说“一般特点”,比如“如果太阳离我们很远”;“就……”的后面要说“关系密切”,比如“就不能杀菌”。像这样来说,谁能说?

生:如果太阳表面有6000摄氏度,就能杀菌防治疾病。

师:这句子有问题,太阳表面温度实际上大约就是6000摄氏度,不能再这样假设。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高的话,就没有杀菌、防治疾病的作用。

师:这个假设就对了。因为太阳的温度本就很高,我们假设它不高,是假想的情况。

生:如果太阳表面温度不高,就没法形成气象变化。

师:好,看来这样说难不住你们,那再加点难度行不行?

生:行。

师:在“如果”后面加个“不是”,再加个“而是”,这样还会说吧?

生:如果太阳离我们不是1.5亿公里,而是很近,那就不会形成生态环境。

师:看来还是难不住你们,咱再增加一点难度——

生:(脱口而出)“就”后面再加一个“也”,加一个“更”,再加一个“当然”……

支老师愣了三四秒钟,学生说出的关键词,正是自己精心设计的。学生居然知道他要提什么问题!

沉默了一会儿,支老师严厉地问道:“你们怎么知道我要用这些关键词?”

学生支支吾吾地回答:“我们老师……怕我们回答不出来……给我们讲过!”

支老师把粉笔一扔,强压住火儿,看似平静地说:“老师怎么可以这样!都讲过了,课还这么上?”“既然你们知道了,这句子,不造了!下课!”

场上、场下,一阵尴尬。

课间休息时,带班的老师赶紧过来向支老师解释:“支老师,不是这样的,是孩子们提前看了您的课堂实录……”支老师一言不发,默默地点了一支烟。那支烟,一直点在我记忆深处。

支老师的课,我认为几乎有着所有好课的特点:好玩有趣、耐人寻味、行云流水、洒脱不羁、细节完美、诗意盎然……然而,比起临下课的这一幕,这些似乎都显得不再重要。

真,才是好课的魂。

好课,要回归根本

调离温岭后,我来到杭城,也成为经常被人听课的老师。此后的十几年,我继续听了许多老师的课,既听到了一节又一节好课,也听到了一节又一节让我感到揪心的课。

慢慢地,我发现,对于什么是好课,我的看法渐渐在改变。我不再把“好玩有趣、耐人寻味、行云流水、洒脱不羁、诗意盎然”当作好课的唯一标准,甚至对其中的有些标准产生了颠覆性的认识。

真,成了我对一节课是否真正值得学习的全新的标准——

学生是不是真正在思考、真正在主动学习?教师是不是在真正教学生思考、主动学习?课堂是否真的让每个孩子都在思考、主动学?精彩是教师个人的精彩还是唤醒学生的精彩?

听课越多,我对导师于永正的话也有了更多的体悟——

如果我再教小学语文,我会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不但要多读,还要多背,尤其是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多背经典诗文。

因为我明白了,学语文主要靠的是“童子功”。12岁以前是人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期间,人的记忆力最好而理解力较弱,因此一定要多背诵。幼学如漆,小时候背熟的东西一般都不容易忘记。

我还会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养成读书、读报和动笔写作的良好习惯。因为我明白了,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习惯,学语文是慢功夫,是要用一辈子去做的事情。人只有一生与读、写为伴,才会有所成就。“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导而弗牵”才是教学的真谛。“教师时代”应该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导师时代”。

人生如花,语文是根。

如今,我更加明白,好课,要少点花拳绣腿,少点盲目的形式创新,要慢慢回到语文,回归真正的语文学习。

看完张祖庆老师

关于好课的看法

老师,您有哪些思考?

您理想中的好课什么样?

是否已经有了答案?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智慧——

原载:《教育时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一)
王崧舟《两小儿辩日》教学实录
王崧舟为什么成为了王崧舟?特级教师王崧舟独家揭秘 ︱ 名师
如何成就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2
苦中有甜,平凡的坚守
梁恕俭:一堂好课的比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