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氏溯源

郭氏溯源

                                                   作者:郭世科        

   郭氏家族渊源于黄帝,得姓于虢叔,扬名于子仪,发祥于汾阳。汉林宗、唐子仪、金企忠、 元郭让、清世隆……名士贤达辈出汾州,实乃郭氏之德,汾州之幸也!
“功盖天下,再造唐室”的汾阳郡王封地,乃含盖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四县(市)在内 的古老汾州;汾阳郭氏,也为汾州郭氏。

得姓

    吾华夏先民之兴,均 有来历
    考我汾阳郭氏,尚须从周虢叔说起。北虢灭亡三年后,即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又复假虞 国,克上阳,南虢亡。晋献公军回途中,又灭虞。至此,虢、虞皆亡。《太平寰宇记》这样
写道:“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汾阳县志》载 :“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置瓜衍县。”今汾阳虢城村高龄老人文孟华曾于1933年村中 见一碑记:“晋献公假途灭虢迁其族人于此,筑土城。”《孝义县志》载:“晋灭北虢,迁 其民于此,置瓜衍县治此,取名虢城。”现虢城村多存古迹,村貌为典型古城堡格局,有夯 土城墙围村,辟有凤仪门、映旭门、鸿文门等四门,城门均为拱式砖石结构,鸿文门城楼供 有周文王神位。
    台湾省学者汾阳王后裔郭时礼先生在《稀世国宝:“虢季子白”盘》一文中写道:“周平 王封虢叔裔孙‘序’于阳曲称郭公,后来虢姓就姓郭了。此一说是牵强附会的。著者认为虢 姓改郭姓是和西周灭亡,春秋开始,东周衰败,各虢国相继被强国并吞有关。先是公元前76 7年东虢被郑国吞灭;公元前687年西虢被秦国吞灭;公元前655年南、北虢被晋国吞灭。这 此强暴之国在侵吞争战中必然会遇到虢国的抵抗,侵吞后虢国遗族也免不了反抗。并吞者为 了强化其统治,以残酷的杀戮手段进行镇压,虢姓氏族为了躲避灾祸而改随郭姓是意中之事 ,这在中国姓氏演变中是不乏其例的。”
    我赞同时礼先生观点,虢叔裔孙序受封阳曲(今山西平陆县古夏阳,非今阳曲)时期是不存在改姓可能的。周王朝从公元前1122年立国到公元前256年衰亡,凡34主,历经西周352年, 东周514年,总共866年。《环球郭氏宗谱》等史料记载虢叔公至子仪公世系,一为60世,一 为71世。以60世考,序为虢叔公二世,处在周王朝刚刚立国,虢叔公刚刚封王封姓兴盛时期 ,是绝对不会改姓的。以71世考,序为虢叔公14世孙,处在平王东迁的公元前770年,此时 周王朝立国只312年,在漫长的866年中还在中前期;以东周计还属初期,即使周王朝有些衰 弱,总归还是一统天下,何况楚庄王伐周,只是责平王将虢国地给予郑国,抑或可称楚庄王 是为虢国“抱打不平”,平王用封虢叔裔孙序于阳曲予以补偿。无论皇族皇姓,还是皇帝封 姓,此时的的周王朝本族,谁肯改姓?又谁敢改姓?还有,无论以60世还是以71世考,序之后 虢姓还继续存在有很长年代,诸虢国被灭的公元前655年距序封阳曲的公元前770年又持续存 在100余年。反过来说,如果虢姓由序封阳曲而改姓,那么序之后的虢姓就不复存在,就该 通通改为郭姓;序之后就不会再有虢国,起码不应该再叫虢国。因此惟《左传》、《史证· 晋世家》记载可信:虢改为郭,只能在晋灭虞、虢,毁其宗庙,迁其族人,将虢氏、虞氏举 族迁徙至今汾阳虢城、虞城的公元前655年之后,虢叔裔族在流放之地、流放之时为避祸而 不得已才改姓。
    山西省文史研究馆出版《郭子仪与汾阳》研究专号,对此也有考证:晋灭虞,虢之后,“ 为了将骁勇善战的虢国彻底灭绝,便采取千里流放其氏族的办法,将虢贵族和族民迁到远离 晋都曲沃数百里外汾水之阳的广袤平原上。……汾阳县的虢城、虞城,就成了虢虞遗民的集 聚流放地,而且从那时起,虢国遗民改虢为郭,这便是汾阳郭氏之祖。”当今汾阳之虢城, 既然是晋献公灭虢、虞之后虢叔裔族集中迁徙改姓之地,当属郭氏得姓根之所在。

封王

    虢叔公为我郭氏得姓始祖,而子仪公又为我一支郭氏先祖。正因如此,对子仪公之封王与祖 籍必须有个准确的认定。先说子仪公封王,有一考文这样写道:“凡所封邑,必取得姓之地 。”“郭子仪封汾阳郡王,就是根据郭子仪的得姓之地而封的,所谓的汾阳,就是今山西阳 曲。”此段考证所述考因是正确的,封地汾阳也是无疑的,而将汾阳定位到阳曲却是错误的 。要知道阳曲称汾阳,一是隋开皇十六年至大业初年,即公元596年至605年,只有9年;二 是唐武德三年至七年,即公元620年至624年,只有4年。史实说明,阳曲改称汾阳虽有出现 ,而与汾阳王挂联,既称名汾阳时间非常短暂,又距子仪公封汾阳王的公元762年,早了近1 50年,不要说子仪公封王,就是子仪公本人连同其父还尚未来到人世。再者,所谓郭氏得姓 的序公封地定襄,既非今阳曲,又未称汾阳。
    今之汾阳,得名久矣。史籍最早见于《史记·晋世家》。书载:春秋时晋国公子夷吾欲复 辟,曾对大夫里克允诺,一旦里克帮其复国成功,即封汾阳之邑与里克。其后,里克家族为 避不测,迁相城(今汾阳小相、大相),改姓相里,是相里之祖。《国语》一书也有“夷吾封 中大夫里克汾阳之田”,“诚得立,封子汾阳田百万”之表述。相里后裔,就居住在今汾阳 大、小相(里)村,小相村至今还存有太师墓“建国军节度使、赠太子太师、西河郡开国侯相 里金”《相里金神道碑》。清·乾隆《汾州府志》载:“宋初……而汾州兼西河郡军事,后 又改汾阳军事。”“胥鼎,贞佑二年五月,宣宗将南度,留为汾阳军节度使,兼汾州管内观 察使。”“乌本论德升……集庆军节度使改为汾阳军节度使”。另有完颜讹出虎、石抹元毅 等,均为金代汾阳军节度使。明·万历《汾州府志》中这样记载:“介休县靖康(宋,公元1 126年)后没入于金,置汾阳郡管介休”。孝义县“金天会4年(公元1139年),娄室入汾州, 后定汾阳军节度孝义县。”汾阳得名之悠久,还有诸多史证。民国年间曾两度出任汾阳县长 王王育昌所编《汾阳县金石类编》, 书中碑、钟文内汾阳名记载,从宋代至明代有十七处之多。
    在所称汾阳始名明万历廿三年之前汾阳名记载,更有2000年9月25日,汾阳市博物馆在汾 阳城西南7华里处石家庄村,征集到一村民建房挖根基时发现的一块唐代石刻《大唐宋府君 墓志铭并序》,该《墓志铭》刻有“君讳胤字承祖西河孝义人也”,“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 36年)八月二十三日葬于汾阳城西南七里平原”等字样。在此之前,汾阳境内还出土《唐故 天水赵夫人墓志铭并序》,内中记载“夫人以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一月廿九遘疾终于汾 阳私弟”。子仪公封王为公元762年,宋胤在此26年前过世,赵夫人在此90年后身亡,三人 同为唐代,子仪公封王正好居中,这能说汾阳当时不叫汾阳吗?事实只能说明,当时的汾阳 ,是州、郡、县置同设之地。
    说到汾阳称谓,还须提到西河。西河自古多为郡称。明·万历《汾州府志》这样记载:“ 曹魏置西河郡”,“司马晋更郡为国”,“后移治西河”,“隋初郡废,大业中州废,后为 西河郡”,“唐武德初改浩州,寻改汾州,天宝初改西河郡(距子仪公封王不到20年)”。在 记载汾州府领属县中有:平遥县“东汉属西河郡”,介休县“后汉属西河郡,司马晋属西河 国”,孝义县“东汉三国魏始置中阳县,属西河郡,晋西河国”。清·乾隆《汾州府志》《 汉以来沿革表》记载,从汉、晋、北魏到隋、唐及五代,西河均为郡称。
    史书、志书西河郡记载,举不胜举。而更引以为证的是子仪公封爵汾阳王年代,不论历史 上汾阳怎样称名,而现今之汾阳当时就叫汾阳,这一史实是改变不了的。再者,子仪公平息 安史之乱,再造唐室,功盖天下,肃宗皇帝诰封子仪公的是汾阳郡王,而不是汾阳县王。唐 朝前后历史上在称叫汾阳的地方设郡、设州、设军、设府的只有今之汾阳,别无他地。自古 汾阳是个好地方,封王是封食邑之地,而且按当时习惯,封爵名号多以本人祖先发源及得姓 之地名封之。无论从哪方面说起,子仪公封王于汾阳,顺理成章。还有,封王之后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二月十日,子仪公即亲率大军征战汾阳,平息仆固怀恩之乱,事后屯兵耕种 ,“野无旷土,军有余粮”,成为唐王朝最重要的粮食基地。汾阳王英名横贯汾州天穹,他 的后裔以及朔方军的后裔就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汾州借汾阳王威仪更声名远播。北宋置 汾阳军于汾州;金置汾阳军节度使。金代节度使王铸有诗云:“汾阳遗美迹,千古话芳规。 ”金代大定年间汾州守将子仪公后裔郭企忠,面对入犯贼寇镇定自若,言称“先世子仪公有 德于汾,汾人必不叛我,愿与汾人共命运。”提及令公,言之铿锵。他率军民守城,团结奋 战,击溃敌犯。
    汾阳志书对子仪公封爵汾阳王也有明确记载。明·万历《汾州府志》建置类蕃封中列举“ 汾城建两王府:一庆成,一永和”,后又举:“汉高祖封夏侯婴邑食兹氏,魏文帝封中郎司 马斌为西河恭王,唐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清·乾隆《汾州府志》序中载:“西河魏土, 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遗风。他如汉博陆侯,唐汾阳王……”。同在清·乾隆《汾州 府志》“宦绩上”中:“右,唐二十人。《旧志》于名宦祠,列唐汾阳王郭子仪。”另有唐 史记载:子仪公六子郭暧“袭封地三百户”,妻封虢国夫人,郭暧四子取顺宗四女又封西河 公主,都与汾阳关联。更有郭曜次子、子仪公之孙郭锋,官佐官禄少卿、爵封汾阳郡公。《 华县志》中还载有一位人物郭宝玉:“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裔,他通兵法,善骑射,原是金 朝将领,受封为汾阳郡公。”
    汾阳古称与汾阳王封地,古诗也多有佐证。唐代诗人岑参游汾州有“却投晋老山,愁看汾 阳花”的诗句。——岑参于大历四年即公元769年岁末,子仪公封王七年之后去世,时年55 岁。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在一首《云梦泽》为题的绝句中写道:“日旗龙旆想飘扬,一索功高 缚楚王。 直是超然五湖客,未知始终郭汾阳。”从诗中看到,在杜牧心目中,子仪公比助越王成就霸 业的范蠡要高大得多。此前杜牧还有一首《长句四韵》的律诗与此呼应:“九金神鼎重丘山 ,五玉诸侯杂佩环。星座通宵狼猎暗,戌楼吹笛虎牙闲。斗间紫气龙埋狱,天上洪炉帝铸颜 。若念西河旧交友,鱼父应许出函关。”此诗小序曰:“牧支离穷悴窃于一麾,书美歌诗, 兼自言志。”诗中“斗间紫气龙埋狱”和“戌楼吹笛虎牙闲”,就是诗人对当时汾阳的真实 写照。“九金神鼎重丘山”的权力,“五玉诸侯杂佩环”的富贵,“星座通宵狼猎暗”的名 望,“天上洪炉帝铸颜”的才干与成就,如此“西河旧友”,非汾阳王世家,还有何人?杜 牧诗将汾阳王与西河郡紧密地联在一起,当作汾阳为汾阳王封地的又一史证。辛显祖的三首 组诗:《谒汾阳王庙》、《过向阳峡》、《汾阳宫怀古》及诗中汾上句,既言证汾阳宫之存 在(《汾州府志》在介绍《介女祠辨》中,就有“《唐史》载则天后幸汾阳宫”说),又书指 汾阳、汾上皆汾州所在同一地名。汾阳称汾上,更有“帝谓子仪曰:‘怀恩父子负朕实深, 闻朔方将士思公如枯旱望雨,公为朕镇抚河东,汾上之师必不为变。’”(见《汾州府志》) ,以及仆固怀恩“臣息军汾上……”的奏章印证。金代许安人,也作一首《送二道者归汾州 》:“介休山下两闲人,来访汾阳旧使君。明日却归城外去,一双白鹤上青云。”
    还有两位子仪公后裔的历史人物,既证实封王食邑,又证实祖籍世居。《汾阳县志》载有 北师大汾阳籍教授赵敬寰提供,北京图书馆馆长汾阳籍冯彬文先生惠赠,来自汾阳的《元· 郭让神道碑》拓片《大元故赠亚中大夫东平路总管轻车都尉追封太原郡侯郭公神道碑铭》: “公郭姓,讳让,字周臣。汾州西河人也。其先出自有周王季之穆,文王季弟虢叔,以其懿 德,受封□□建国,或谓之郭,即其后也。公之显祖曰子仪,是唐为中书令,历考二十四, 以功封汾阳王,食邑于此,厥后子孙遂著籍焉。自王而下,岁远谱之,不可世也。……祖汾 州元帅公也。……世居汾阳。”这位远在元朝至正十年(公元1351年)距子仪公离世仅570年 身亡的子仪公后人,既认定自身及其先祖子仪公是“汾州西河人”,又证实西河、汾阳是其 先祖子仪公封王食邑之地,子仪公先辈及子孙皆汾阳籍,“世居汾阳”。这是多么清楚的记 载啊!
    另一位是官封司寇、政绩显赫、品学出众、书法超凡的清代人物郭世隆,也为子仪公世孙 。清·乾隆《孝义县志》载有《郭司寇传》,其中写道:“上世山西汾州府孝义县人”,“ 先生真汾阳王旷世一遇者耶!”

祖籍

    子仪公出生于陕西省华县,然其先祖原在汾阳。唐代颜真卿为子仪公父郭敬之所撰并书现陈 列在西安市碑林博物馆三室的《郭公庙碑》记:“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 ,代为太原著姓,汉有光禄大夫广意,生孟儒为冯翊太守,子孙始自太原家焉。后转徙华山 之下,故一族今为华州郑县人。”这明确指出子仪公先祖源自太原,时间约在北周、隋之际 。至于太原与汾阳之关系,自秦设郡以来,汾阳几番归属太原,当时称汾阳也为太原不足为 奇。
汉蔡邕撰《郭有道先生墓碑》记:“先生讳泰,字林宗,太原界(介,下同)休人也。”金天 会《重建郭林宗碑阴记》:“汾州东郭大中寺,本东汉郭有道故宅也。”现汾阳网架公司所 在就是其旧址。郭泰既为汾州人,又住汾阳城,居家教授,弟子数千,由汾而扬名。而郭泰 逝世后,蔡邕撰写碑文就称其为“太原界休人”。这一史实正好印证:“太原介休”也可“ 太原汾阳”;还可将介休、汾阳省略,简称“太原人”。更有一个未曾发现或未曾重视的重 要事实:史书记载郭氏由虢叔得姓之后世系排列,郭泰是50世,子仪公是60世,还有一位郭 进是54世,是子仪公认可的前6世先祖,而郭泰又是郭进的直系高祖,当然是子仪公前10世 直系先祖。这充分说明子仪公先祖及其陕西华县郭氏家族都是来自汾阳。
    汾阳市博物馆馆藏,2000年于城西南五里大向善村出土,《唐故上大都督上骑都尉郭府君 之碑碣并序》载:“君讳解愁,太原西河人也。自姜女原履迹,乃诞隆周,王季君临,爰生虢叔,褒称郭氏,命翼宗周,表望太 原,建社阳曲,既而隗为燕相,禽作汉侯,封爵西河,乃居汾隰(汾阳)。”这里表明,汾州 大地,在子仪公之前,除郭泰之外,还有一位封爵西河的汉侯,再将这位唐武德伊始击溃武 周,解困浩州(汾州),官封上大都督上骑都尉的碑主人郭解愁,以及同在武德年间助唐立国 ,“获勋第一,授上大将军”的汾阳郭君联在一起,加上“门崇以隗,望峻由禽,君承其胤 ,芳猷更深”的碑词所证,子仪公祖籍汾阳更加明确。
    作为郭氏之裔、子仪公世孙,对考证子仪公祖籍,完全尊重史实,绝无一点偏见。考证中 曾经想过,虢叔公至子仪公世系中有一位序先祖,如同郭泰与子仪公一样,序既然是世系中 的先祖,就是子仪公的先祖,序的封地就是子仪公及其后裔的先祖祖籍。这样推断有一定道 理,可是再深究下去,就觉得站不住脚。因为以此推断法推断,子仪公及其后裔的先祖祖籍 ,只能是郭氏得姓始祖虢叔公始封之地,到不了他乡。因此,对子仪公祖籍的认定,要全方 位考证:一是虢改郭的得姓之地;二是称名汾阳历史最久之地;三是子仪公封王及其儿孙封 爵食邑之地;四是子仪公先祖所在之地;五是郭氏家族特别是子仪公后裔贤才辈出之地;六 是郭氏家族生息繁衍历史史迹、史证最多之地;七是从古至今海内外郭氏家族公认的迁徙之 地。考证结果,只有古汾州能够完全对号。

敬祀

    子仪公封王汾阳、恩泽汾阳,子子孙孙繁衍汾阳,加之子仪公的品德才华,汾阳人民对其十 分推崇,十分敬仰。明神宗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汾州知州知府白夏(颖州人,万历十 年任),在汾阳城北20里之大相村一佛寺旁建汾阳王庙,塑金身像于坛台之上。由于几经战 乱,年久失修,只留遗迹,此遗迹即大相村崇胜寺汾阳王庙。又一座汾阳王庙在汾阳县城南 关。该庙是由汾州府同知杨伯柯倡议并主持修建。
    杨伯柯为南直淮安人。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丙戌进士,三十一年癸卯(公元1603年)出 任汾州府同知。同年冬,策马谒汾阳王庙,以为庙貌必有规制,至则见一废寺之中,旁有隙 地一区,围墙一堵,内破屋三楹,中设一神桌,一木主,前有一磁炉而已。俯身一拜,潸然 叹息。嗟呼!此何等功业,而今庙貌竟卑隘残毁至此。非守土者之愧而谁愧!非守土者之责而 谁之责耶!乃建议创庙,请于抚台李奇,上建大殿五间,塑王像于上,及官将像于两旁。爽 垲高竣,金碧辉煌,瞻者肃然起敬,不复视昔之玩视矣!前有大门、仪门二道,旁有廊房各 三间,规制截然,庶足以称报崇之典,盖盛举也。经始万历三十三年于乙已七月,万历三十 七年秋月大殿告完,庙貌整备。因此地山寒,冬季不便修筑。所有门廊物料皆俱,俟开春后 继续修建。其时已完成十之八、九,伯柯以迁职将行,未毕之工付之汾阳知县尹觉民。这位 杨伯柯虔心为令公修庙,在离汾前撰写《新建汾阳忠武王郭公庙碑记》,除表明“伯柯以迁 秩将行不可一言以纪之也,故纪其始末如此。而未毕工,则付之汾阳尹尹君以毕之云。”还 在碑文中真实地记述了汾阳王对汾阳的恩泽及汾阳王封地与汾阳人对汾阳王情有独钟的敬仰 报祀情节:“王受封于汾阳,则汾阳乃王食报之地,以故朝代虽更,报祀不替。是王之神灵 在海宇,虽所共仰,在汾阳独切。今日汾阳人所以崇报王者,当何如耶?”杨公言之切切, 真实地道出汾阳人崇敬、怀念、报祀汾阳王之情,实乃历史人证。
    杨公继者尹觉民北直冀州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甲辰进士,三十三年出任汾阳知 县。出任汾阳知县之年,正值杨伯柯主持修建汾阳王庙开工之时,万历三十七年杨伯柯离任 后,他主持了汾阳王庙续建工程。碑之题额为篆字,由万历三十七年己酉举人九高书。该庙 落成后汾阳人虔诚祭祀,清·乾隆《汾州府志》录有辛显祖《谒汾阳王庙》七律一首:
维唐七叶山逢鬼,天子蒙尘狼zhi(音至)尾。
令公手扶半壁天,克复两京绩可伟。
吐蕃突尔质氛起,仓皇赐公一幅纸。
夺海内于群盗区,大河南北复姓李。
蓦地酉兵惊若雷,都讶令公天上来。
罗拜欢呼还起舞,灵台单骑捷音回。
补天浴日功如此,血食千秋应不死。
下马擎觞酹断碑,庙貌嵯峨严仰企。
    这座闻名天下,受人敬仰的汾阳王庙,毁于1942年日本侵略者之手。健在的老人,还能描 绘出庙宇之威严和子仪公形象。更难得的是,南关一家郭氏后裔珍藏着一幅子仪公画像,这 幅画像长94公分,宽42.5公分,是全身站立像,像的左侧书有“汾阳王子仪公像”七个字。 子仪公身穿唐服,手持笏板,俨然一派忠武风采,功勋气慨。另据北宋欧阳裴《集古录目》 载:“汾阳王庙第一座建于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在山西今之汾阳县。”也就是说,子 仪公逝世第五年,汾阳人民即为令公建庙祭祀。
    在汾阳这片郭氏家族繁衍生存的古老土地上,不仅有汾阳王庙,还有汾阳王衣冠冢。位于 汾阳城东北18公里处,有一爱子村,该村现有人口600余人,世传为汾阳王六子郭暧官邸所 在。明碑载:“爱子村,人盈千户,地及千顷”。经探掘,村周围五里内五米深处始见古村 庄遗址。据郭姓家谱记载,明末山崩(洪水)村毁,郭氏后裔多远走他乡。今之爱子村为灾后 重建。原村境内,田园地多,以郭家祠堂、郭家花园、郭家茶台、郭家粮仓等命名,由出土 的“爱子村郭”字样印章和斧钺等文物鉴定,可知爱子村郭氏当年确属名门望族。村民郭德 起所藏家谱表明,他们确是子仪公后裔。郭德起、郭守忠两位老人说,民国年间,这里原建 有规模宏大的郭氏族墓,子仪公的衣冠冢就在这里。他们说,内原有13座四明牌楼,第一座 最大,是子仪公碑,上面记载汾阳王生平丰功伟绩,墓丘、夹垲高峻,碑石、牌楼而下,两 边排列诸多的翁仲、石兽。这片占地数十公顷的墓地,松柏参天,草木青翠,其间随处可见 残遗的翁仲、石兽以及牌楼残片,多是明代遗物。
    1994年10月,经由汾阳县政府、汾阳县郭氏宗亲及地方人士发起,重新立碑建墓,碑高两 米有余,宽1米,用黑大理石质材,黑底白字。正中书写“唐汾阳王子仪公之墓”,右排书 写“世界郭氏后裔恭立”,最右一排书写“公元一九九四年吉旦”,气势非凡,宏伟壮观。 1994年10月31日,世界郭氏宗亲代表一行80余人和当地郭氏宗亲等齐集子仪公衣冠冢前,举 行隆重的立碑仪式,依古例祭供五牲,由古乐伴奏之下进行祭拜,现场挤满谟拜及欢迎之人 潮。世界郭氏宗亲,纷纷乐捐,郭氏后裔齐集“文武高庄”,举族共祭。族长先给族人讲述 先祖令公伟业,然后依辈份行跪拜大礼,祭祀仪式极为隆重。民国年间,每逢清明时节,四 乡八里郭氏后裔,都要回来上坟祭祖。现今汾阳王衣冠冢已重建立碑,汾阳郭氏后人及海内 外郭氏宗亲,每年均有来寻根、扫墓祭祖活动。同年,汾阳县政府还将城内关帝庙修复为气 势宏伟的汾阳王纪念堂。
    郭氏家族由虢叔公得姓,至今120代,子仪公正好居中,承前60代,启后60代。在这120代 家族中,属子仪公直系的,也遍及天下,海内外子仪公后裔还成立世界郭氏宗亲会进行联谊 研究。自1994年世界各地郭氏宗亲组团回汾祭祖以来,1997年海内外郭氏宗亲又回到汾阳, 举行了隆重的子仪公诞辰1300周年纪念活动。从此,回汾祭祖郭氏宗亲一年比一年增多。

迁徙

    由于虢叔之裔被集体迁徙于汾阳虢城,避难中虢改为郭,子仪公又封为汾阳郡王,古汾州大 地,便成为郭氏家族集聚繁衍迁徙之乡。至今郭氏在汾阳仍为大族,据1990年人口普查,在 全市480个姓氏中,郭姓排列第九。特别是围绕虢城一带,汾阳、孝义两市边沿,以郭氏家 族为主的村庄有五、六个之多,而且这些古老汾州的郭氏家族,大多为子仪公后裔。
明代之前,在古汾州大地,郭氏家族更为广泛。汾阳孝臣村,村名就是由子仪公而起,盖 指其先祖子仪公是忠孝节义、文韬武略的护国名臣。清代该村有一位官居陕西汉中府知府的 郭氏名士,乾隆皇帝知其祖先与祖籍后,就赐名郭继仪,勉其继承子仪公先志,报效国家。
    由汾阳迁徙的郭氏家族,遍及海内外。《福州郭氏支谱》称:“郭氏派衍汾阳”。《宁波 鄞县郭氏宗谱》称:“其贯盖为汾阳”。从山西省社科院珍藏的家谱资料查明:“子仪公的 子孙向全国各地迁徙,经历一千多年,遍布河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福建、 广东、广西等地,然后又从福建、广东等地陆续迁往海外。然而,子仪公的后裔,不论是从 哪里迁去的,他们都公认汾阳是其始迁地,是他们的旗帜和堂号。”
    当代文豪郭沫若也为汾阳王后裔,他自称“汾阳主人”。其先祖郭有元于清代乾隆年间从 福建宁化迁居四川乐山。四川乐山沙湾镇郭沫若旧居门上至今悬挂着一块金匾,黑底金字, 上书“汾阳世第”四个大字。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回汾阳参观,刚入汾阳县境,就对陪 同前来的山西省领导说:“我这是回故乡来了!”他还兴致勃勃地讲了晋剧《打金枝》与汾 阳王郭子仪,陪同人员倍感亲切。郭老在汾酒厂还对劝酒人说:“回到家乡,不喝家乡酒, 真枉此一行!”
    孝义市吕居堡、花寨郭姓老家谱记载:明朝成化二十三年,汾州府三泉镇西南乡郭村,有 汾阳王34世孙郭士维妻刘氏及承永、承尊、承元三个儿子迁居孝义县吕居堡。迁居起因于承 元为进士,在吕居堡教书十余年,买下10余垧地,便举家迁移。到崇祯元年,郭三计、三信 、三礼三兄弟,遇大旱荒年,无法生存,又从吕居堡迁往娘舅范纯仁所在花寨居住。兄弟归 终后,由三计之子如绩经管在花寨鱼湾则新请坟茔,由子仪公41世孙郭登昌立祖。现吕居堡 1000余人口的一半以上,花寨500余人口的六成皆为郭氏家族。子仪公世孙已传59代。在迁 徙吕居堡、花寨郭氏家族中,到清朝年间,子仪公50世孙郭光祥兄弟二人,由花寨迁回汾阳 ,一落户义丰村,一落户路家庄。落户义丰村的郭氏家族兴旺发达,儿孙满堂,现传到子仪 公世孙第55代。
    根据山西省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珍藏的家谱资料(详见史证)考证,子仪公六子郭暧后裔由 汾阳迁出最多。记载中有湖南麻阳分支,无论从所提明代嘉靖、万历朝代与年份上,还是以 九世、十世、十一世所记世系上(以始迁者为一世计),以及登、大、士(世)起字排序上,都 与我郭村一支迁吕居堡后之先祖相似甚至相合,又同属郭暧后裔,极可能是同迁徙自汾州郭 村的同支郭氏。

注:
    1、唐代爵位有亲王、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县伯、县子、县男等。亲王为一 等爵位,只有皇子才能授予;郡王为二等爵位,是皇族以外文武大臣最高封位。
    2、《隋书》卷29《地理上》载明,隋初地方上分州、郡、县三级。杨坚即位时有州201个 ,郡508个,县1124个。州郡县皆分为上上至下下九等。
    3、子仪公于公元762年即宝应元年二月进封汾阳郡王,四月加封七百户,十年后又加封三 百户,共在汾阳实封两千户。据《通典》卷七记载,公元755年全国人口总计5291万人,由 此可见实封两千户的内含。子仪公去世后,“汾阳旧邑,盍有丕承”,两千户食邑,一半儿 孙袭封。郭暧“袭封三百户”,为袭封最多,因而郭暧后裔在汾阳最众,后来从汾阳迁出也 最广。

 

附:《汾阳县金石类编》宋代到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前汾阳名记载

1、宋太宗十年(公元986年)《重建祖茔记》:“惟田氏之居汾阳,远有世序”。“汾城之 民。”“世居汾阳”。
2、宋嘉佑二年岁次丁酉(公元1058年)《汾州大中寺太子神院坟塔围葬定光佛舍利塔记》 :“曰汾之阳,厥名惟一,厥姓惟张”。
3、金天会十三年(公元1135年)《重建郭林宗碑阴记》:“汾阳张莘刊”。
4、金皇统七年岁次丁卯(公元1148年)《金显庆寺铁钟》:“振威将军汾阳军定义军都 指挥周清”。
5、金承安二年(公元1198年)《大金汾阳六师院宝公禅师碑铭》:“请师住持韶山之门禅 院,复住汾阳天宁万寿禅寺”。
6、宋理宗保佑五年(公元1258年)《汾南渊公禅师碑铭》:“汾阳节副请开堂于古魏之梵 天及翠山普照。”
7、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8年)《创建长春观碑并序》:“汾阳郭秀弟郭润刊”。
8、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8年)《古宣秘大师潮公塔记》:“汾阳郭润、任英刊”。 9、元延佑三年(公元1317年)《重修仙姑庙记》:“夫汾阳之西乃庆云乡者,名曰魏家庄 ”。
10、元至正元年(公元1341年)《元皇甫氏贞节记》:“汾阳西河人姜公凤举”。
11、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3年)《故总管吕承事墓道碑铭并序》:“皆初学于汾阳君祥王 材山数门”。“葬于 汾郡之西洪折里”。
12、元至正廿八年(公元1369年)《元孙静斋先生诗记》:汾阳邦宗坊刊”。
13、元至正廿八年(公元1369年)《狄武襄公祠记(一)》:“汾阳□□□郭□义、成克中镌 ”。
14、明景泰二年辛未(公元1452年,较万历廿三年即1595年早143年)《御祭永泽庙 文并序》:“汾阳驿驿丞程浩”。
15、明弘治九年岁在丙辰(公元1497年,较万历廿三年早102年)《处士吕公墓铭碑》:“ 吕氏之先世为汾阳之望族”。
16、明正德四年岁次己已春(公元1510年,较万历廿三年早85年)《李公弘济墓表》:“李 公弘济,讳子浩,汾阳望族”。
17、明嘉靖改元岁次壬午仲秋(公元1522年,较万历廿三年早73年)《重修清凉寺记》:“ 汾阳白云寺后学抄门妙用书篆”。“寺在汾阳艮方,约城三十里许大夏之乡、大比郭里”。

--转自《汾阳郭氏郭村支谱》

                         2013.12.05   转载自《中华汾阳郭氏文化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源流】一迁邠二迁岐三迁各支始祖祖居地
郭崇韬、郭子仪什么关系?
郭子仪“六地”简述
郭氏与汾阳王
郭氏研究|唐汾阳王郭子仪创立汾阳枪法史话
汾阳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