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记忆│弄堂口的电话亭

上海记忆│弄堂口的电话亭

上海影像工作室 STV上海故事栏目


 

视频来源:《上海故事·传呼电话亭轶事》


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了电话,仅仅六年后,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就在上海外滩7号开通了人工电话交换所,经营租界内的电话业务,这就是上海最早的市内电话。只是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电话都是少数人的通讯工具。

新中国成立后,电话一度主要作为单位工作的办公工具存在。1951年,上海仅有公用电话1512部,大多安装在弄堂口的烟杂店里,由卖杂货的老板代为看管,不负责传呼。1952年,上海开始试行传呼公用电话, 到1960年,全市的公用电话达到了3293部,遍布于上海城区的每一个角落。

传呼公用电话亭一般只有2、3个平方,大多设在弄堂口的过街楼下,站在窗外很容易就能拿到放在搁板上的电话。电话间里有好几只电话,打出和接听各司其职,你再急也不能拿接听的电话打出去,因为很多人都守在这些电话旁等着回电。

当年的传呼公用电话,是维系人与人之间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传呼站里准备有一张小小的传呼单,上面写有被传呼人的姓名地址和来电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传呼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请传呼人转达某件事情,不用回电;一种是告诉回电号码,请转告对方及时回电。传呼人每天接听各种各样的人、不同方言的电话,还要把事情听明白,传达清楚,非常不容易。

一个电话亭一般配有2-3位传呼员,基本就是住在附近的老阿姨或者老爷叔,他们对这一块居民情况非常熟悉,甚至可以知道某个人家里三代、四代的人。正因为如此,选择电话传呼员也是一件极为慎重的事情,里弄居委会一般都选择为人和蔼、善于和人打交道的中老年人担任。他们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非常“拎得清”,又会“看山水”,传呼电话亭是一个信息的集散地,万千隐秘、万千悲喜、事无巨细都在这里汇集,他们听到的隐私不会传东传西,不好的消息也懂得隐晦地表达。

比如家里人来电话通知老父亲过世了,他们不会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而是会说“快点去医院一趟,倷爸爸病重了。”这样不会突如其来给对方一个噩耗,而是让别人有个心理准备。

这小小的传呼电话亭,有时还关乎人的生命,每当附近有居民突然生病或者发生意外,都是靠这个电话亭第一时间叫来救护车救人,一旦有了喜事丧事,也是通过电话亭在第一个时间发出通知的,小小的电话亭记录着普通百姓家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上海几乎每一条弄堂口都出现了公用传呼电话亭,这些神经末梢连通着全上海的市井街坊,造就了这座城市的神经脉络,当时给人留联系方式必留一个公用电话号码。

当时打电话先要在电话亭排队,打完了,要等对方“叫电话”,然后再回拨过来。那时上海人打一只传呼电话花半个小时是常见的,逢节假日,还要排长队。电话打一次每3分钟收4分钱,传呼一趟3分钱,在传呼电话的“全盛时期”,传呼电话的老伯伯、老妈妈从早上7点叫到晚上7点,几乎没有停过。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放私人电话安装业务,市民排队申请安装,三四千元的初装费仍然挡不住人们申请的热情,盛况一如现在申购轿车牌照。进入九十年代后,住宅电话大扩容,1997年,全市一年就安装了住宅电话70万门,从这年起,全市的传呼电话业务量开始逐年下降。

虽然BP机的兴起,促成了传呼电话亭的再度兴盛,但是好景只是昙花一现,“大哥大”横空出世,使得单向通信的寻呼机相形见绌,移动电话主宰通讯的时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到来,传呼电话亭的历史终于要划上句号了。电话传呼员集体“下岗”,难以为继的传呼电话亭被逐渐拆除,光2001年就拆除了1000多家,超过了总量的三分之一。

如今,在几乎人手一个手机的时代,劳苦功高的传呼电话亭,终于带着无数人的回忆功成身退,躲进了博物馆。但是传呼电话作为弄堂生活的一道独特风景,却留在大多数上海人的记忆里,回味无穷。

“15号两楼王家姆妈,有电话!”“哦!来咯!”在小编小时候,这种传呼电话的呼喊声是再熟悉不过了,那是一代上海人的记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声音已经在耳边渐行渐远,乃至彻底消失。


—本周故事讲完了 下期再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弄堂口的“传呼电话”
? 上海记忆之传呼电话:
图说上海|守候传呼电话30年
阿拉要和“传呼电话”说再见了
老上海记忆:传呼电话
泪奔!只属于魔都的记忆,感动了2400万上海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