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论注释
userphoto

2023.02.14 河北

关注

太极拳论注释(原著元代张三丰,注释清代陈微明,张安国详解)

原文: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1)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
注:不用后天之拙力,则遇身自然轻盈。
解:什么是后天?人的意念和劲是行拳的两大行动之源,意之所至,气即至焉,由意来决定气和劲的行动,所以意应为先天,气为后天。不用后天之拙力,一是说要用先天之意来决定气的走动,二是说不要用拙力。有了意念,就会有气血的流注,自然就有劲的产生,这种劲能柔能刚,能大能小。但人的行动不管是快是慢,总是意念在指导,用意不用力是说不需要真正去推动或打击,而仅用意念,这样表现出来的力是含在体内的(称为劲)。
拙力还有另一层意思,即在动作不顺,重心不稳,动作过头时,此时处于不得机得势的状态,产生的力必然是拙力,因此行拳需要有正确的拳架,身体处于中正和得机得势的状态,才能支撑八面,力顺势稳。
三丰先师拳论之第一句即道出了行拳之根本,陈微明先师也道出了其中的要害。杨澄甫先师在“太极拳说十要”中说: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所以松就无拙力,松就会轻灵。
2) 尤须贯串
注:贯串者,绵绵不断之谓也。不贯串则断,断则人乘虚而入。
解:相连不断是太极拳的特点,先师将相连不断称为贯串。我们在行拳中在式与式之连接中不能断,既要将前式演练到位,又不能与下式有断开之举。要做到势断意不断,表现在架势中没有突变,没有棱角,动作的转势是弧形的,缓慢和均匀的,做好这一点就能将太极拳打出神韵。
3)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注:气鼓荡则无间,神内敛则不乱。
解:鼓在这里似击鼓,荡为荡漾之意。首先要有鼓动之动作,我们在行拳中架势平稳,气息平和,鼓动则表现在拳架定势时的发劲,因为只有在定势时脚跟才能发劲,劲由脚跟起,经由腰,脊达于手,劲发则周身拔起,激发气的鼓荡。无发劲则无鼓荡,故定势发劲应为太极拳之必需。而在定势后換势时则将所发之劲收回,全身放松,腰松胯落,或称腰松胯沉,胯有微微下落之意。
神宜聚,不能散,先师称为内敛。俗称聚精会神,行拳中全神贯注于拳架的走势相随及到位,而不能随便自由。
4) 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注:有凸处,有凹处,有断时,有续时,此皆未能圆满也。凹凸之处易为人所制。断续之时易为人所乘,皆致败之由也。
解:此点与第2点尤需贯串同,意即行拳要转势均匀缓慢,不能有突变,更不能有停顿。
5) 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
注:庄子曰,至人之息以踵,太极拳术。呼吸深长,上可至顶,下可至踝。故变动其根在脚,由脚而上至腿,由腿而上至腰,由腰而上至手指,完整一气。故太极之手指放人而跌出者,并非仅手指之力,其力乃发于足根,而人不知也。上手下足中腰,无处不相应,自然能得机得势。
解:此句重点在于指出劲力其根在脚,劲力的传递是由脚而腰而肩,形于手指,自然得机得势。即劲有了根,自然就有了依靠,得机得势了。表现在行拳中一定要有脚的依靠的表现,如搂膝拗步定势时的身形,有弓腿和支撑腿,弓腿之脚要脚下有力,脚下力越大,反弹力就大,定势发力就足。这就要求身形有一定的前倾,以加强前脚的承力。同时身体的前倾也需要后支撑腿伸直,将后腿之胯适当向外并略抬即有助于后腿伸直,这样前倾之身躯才能保证后背到腿呈一直线。试想弓步时身体是竖直的,后腿是塌的,这种身形怎么能达到“其根在脚”的要求,前后脚都无根无力,行拳自然就不能得机得势。
6) 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
注:不得机,不得势,必是手动而腰腿不动。腰腿不动,手愈有力,而身愈散乱。故有不得力处,必留心动腰腿也。
解:手在动,而腰腿不动,则其力无根,力必散乱。如挤和按,两手向前推进,必是腰腿向前,后脚蹬力传于腰,由腰带动腿向前弓步,两手随腰身向前而整体向前,两手绝不可以自行向前,否则就是散乱之力。两手随腰腿向前,其中手和腰有对撑之力,腰为依托,手便有力,得机得势。太极拳动作中处处都有手的动作,如仅手在动则显散乱无力,这时必须从腰腿的动作来分析,或腰未转,或弯曲萎腿,无一不是。上下前后左右皆是腰腿的带动,然而又都是意念的指导,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动作。
7) 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
注:欲上欲下,欲前欲后,欲左欲右,皆需动腰腿,然后能如意。虽动腰腿,而内中有知己知彼,随机应变之意在。若无意,虽动腰腿,亦乱动而已。
解:此句是接上句“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于腰腿求之”,用腰腿带动手的动作,无论是向上向下,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皆是用腰腿来带动,非上下,前后,左右对拔之意。在拦雀尾这一段中,左掤是向左,是用腰来驱动(其力来自于右腿的蹬劲)左腿的左弓,然后形成左臂的左掤动作。右掤是向右,是用腰带动右腿前屈,带动右手向前向右的动作。捋式是向左,是用腰带动两腿向后向左的动作,带动两手向后向左的动作。捋转挤是向右,是腰向右转带动左手向右的翻转动作。挤式是向前,按式向下向前皆是由腰带动腿前屈或后坐形成两手向前向后的动作。提手上势是向上,是在单鞭后,左实腿之劲传于腰,再传与脊背,由两脊背带动两手上提。海底捞月是向下,是在提手上势定式发劲后的松落,带动发劲之右手松落向下并随腰的左转而下抄至右手下。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在意念的指挥下,根据对方的动作随机应变,由腰腿的带动而形成,如无腰腿的动作,必是手在乱动。
8)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注:此言与人交手时之随机应变,反复无端,令人不测,使彼顾此而不能顾彼,自然散乱,散乱则吾可以发劲矣。
解:此句原意是说如果要在上面发力,同时也含有向下的发力。寓,在这里意思是指寓含,寓意。以拦雀尾中的捋式为例,捋式动作是向左引带,但也含有向前的掤挤之劲势,当敌方欲回抽退出,我随时可以变方向,以挤式攻之。上下左右兼顾,随机应变,而敌方顾此失彼,必然散乱。
9)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注:练架子要分清虚实,与人交手,亦须分清虚实。此虚实虽要分清,然全视来者之意而定。彼实我虚,彼虚我实。实者忽变而为虚,虚者忽变而为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
解:太极拳之拳架处处都有虚实,此虚实随动作变化而在变化之中。如左搂膝拗步这一动作,当左脚落地,身向左转的开始阶段,右脚为实,在右耳旁的右手为虚,左脚此时为虚,左手起拦截作用,为实。当左弓步完成,左腿起重力支撑作用,为实,左手则变为虚手了,而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而右手向前击打,变为实手了。由上可见,在身体转向过程中,手和脚的虚实都在变化之中。太极拳的其他动作亦是如此,手和脚的虚实都在变化之中,手和脚的虚实都应有意念和感觉上的区分。在和人交手过程中,自己的虚实变化要视对方虚实而定,敌实我虚,敌虚我实。如敌实我实则谓之顶,敌虚我虚则谓之丢,都是大忌。能分清虚实,就能知己知彼,无往而不胜。
10) 遇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注:遇身节节贯串,节节二字,以言其能虚空粉碎。能虚空粉碎,则处处不相牵连。故彼不能使我牵动,而我稳如泰山矣。虽虚空粉碎,不相牵连,而运用之时,又能节节贯串,非不相顾。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背则首尾俱应。夫然后可谓之轻灵矣。譬如以千斤之铁棍,非不重也,然有巨力者,可持之而起,以百斤之铁练,虽有巨力者,不能持之而起,以其分为若干节也。虽分为若干节,而仍是贯串。练太极拳,亦犹其意耳。
解:贯串二字在文章开始已有所用,谓之相连不断,前面讲的是动作和动作之间的相连不断。这里讲的是遇身,即是全身的关节,既要关节能分开,又要相连不断。如起势这一动作,肩,肘,腕,手各个关节要节节松开,举手时,以手领劲,腕,肘,肩是相应而动,意念上是手在领动,其他各关节是随之而动,不能做成手臂像一根棍子一样同时上抬,表现为上抬时手带有领劲,而腕,肘都是松而轻盈的。下落时是以肘向下领劲,而后腕和手相应的下落,他们之间既是分开的又是相连的。关节之间不能分开,则周身是僵硬的。虽分开又是相连的,一动俱动,周身一体,如不俱动则变为亮掌,亮肘,翘脚,厥臀等某部位的单独动作了,有些文章把这些身体某部位的单独动作称之为双重,都是不能节节贯串之病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新午:太极拳论“附注”
太极拳怎样才能练得好又不伤膝?
“拳桩合一”是太极拳走向大成的科学之路
太极拳应常练常新
太极拳的功夫从脚下练起
如想练好太极一定要注重“松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