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五史名句欣赏【1】

【1、】 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

【注释】《南史·梁本纪》。辍(chu。):停。

【解析】梁武帝萧衍多才多艺,爱好读书。他虽日理万机,但仍手不释卷,常常读书到深夜,并撰写了许多文章。“活到老,学到老。”这种勤勉好学的精神是值得后世人效仿和学习的。只有不断地读书学习,补充知识,才能活得充实,见识广博。

【2、】 在天莫明于日月,在人莫明于礼仪。

【注释】《魏书·礼志四》。礼仪:礼节。

【解析】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从远古开始历朝历代都设有专管礼仪的官吏。

【3、】 明智之士,据重位而不倾,执大节而不失,岂惑于浮辞哉。

【注释】《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解析】陈朝重臣陈宝应想与留异共同谋反,留异起兵后,他出资赞助留异的部下。东山居士虞寄为宝应的谋士,他认为此法不妥,于是极力劝谏陈宝应匡时报主,放弃谋反的念头。虞寄指出:明智的人,占据重要的职位而不倾覆,把握大的节操而不失去,怎么能被浮夸之辞迷惑?

【4、】 苍蝇之飞,不过数步,即托骥尾,得以绝群。

【注释】《后汉书·隗嚣传》。

【解析】苍蝇一飞,不过数步之远,但因为它们附在千里马的尾上,因而能够走得极远。隗嚣在陇西拥兵自重,实力雄厚。他几次出兵帮助刘秀,却始终不肯归降他。刘秀很钦佩隗嚣的品格,写信劝他归顺自己。信中把自己比做苍蝇,把隗嚣比作千里马,以阐明自己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全靠像隗嚣这样的人鼎力相助。

【5、】 物各为主,无所责也。

【注释】《南史·列传第六》。

【解析】玄邈谋反宋高宗,派叔安去建业见高宗。苟伯玉劝高宗杀了叔安,高宗认为不妥,说了以上的话。他指出人各为其主,不能因此受到责怪。叔安归属玄邈,所以替玄邈说话办事。不能因为他不属高宗就杀了他。高宗的这种观点不为一己之私欲,具有进步意义,是客观公正的。

【6、】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所以通治道而来谏者也。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古代圣贤之君治理天下,都喜闻己过,虚心纳谏。尧在朝中设进善之旌,舜在朝中立诽谤之木,所以能够听到大臣们的真实汇报,从而国泰民安。

汉文帝刘恒称帝后,废除了先帝留下的“诽谤妖言”之罪,鼓励大臣与民间人士大胆进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认为古人尚能虚心纳谏,而称帝却设“诽谤妖言”罪,这使得贤良之士不敢直言,皇帝无从知道自己的过失,从而给国家带来祸患。刘恒的这种观点与举措,在中国封建君主中是极为难得的,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风范。

【7、】 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

【注释】《晋书·帝纪第五·孝愍帝》。锡(c1):通“赐”,赐给。敬畏上天,顺时而动,终会得到上天齐全完备的赏赐——统一天下。

【解析】这是干宝对司马昭平定西蜀功绩的赞颂。先是,夏侯玄、李丰想取代司马昭辅政,被诛灭;扬州刺史文钦叛乱,诸葛诞在淮南作乱,都被平定,是司马昭使许昌、洛阳安定。时机成熟,派钟会、邓艾攻克西蜀,刘禅臣服。干宝认为天符人事,能平定西蜀是因为有先前镇邦的功绩。多少人把握不好时机,以致身首异处,下场悲惨。

【8、】 居之如执朽索,去之若捐重负。

【注释】《梁书·武帝上》。

【解析】留下来就像抓着腐朽欲断的绳索摇摇欲坠;离开它就像掀去身上的重负。

【9、】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注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解析】人应当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教导孔子说:“好的商人把货物同积起来,不让人知觉;品德高尚的君子,容貌谦恭就像愚鲁的人似的。你应当去掉身上的骄气与多欲,去掉做作的姿态和狂妄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无益。”

【10、】 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法正则民悫,罪当则民从。

【注释】《史记·孝文本纪》。法者二句:法律是治国的准则,法的作用是为了禁绝残暴,引导人们走向善良。正:准则。法正二句:法律公正则百姓忠厚,论罪量刑得当则百姓顺从。悫(jue):朴实,忠厚。

【解析】汉文帝是一位有名的仁德之君,西汉文景之治就是由他开创的。

他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有不少开明的、渗透着民主意识的、有利于老百姓的言论和主张。这里的几句话是他与官员们就废除同坐、收币法等事进行的讨论。这段讨论很有意思,特译介如下:文帝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准则,用它来禁绝残暴,引导人们向善。现在犯法定罪后,还要使无罪的父母、妻子、兄弟连坐,收没妻儿为官府奴婢。我非常不赞成这样的做法,大家讨论一下。”有关官员都说:“百姓不能治理自己,所以制定法律来约束他们。实行连坐将亲属跟犯人一起收捕治罪,目的在于牵制他们的心理,使他们不敢轻易犯法。”文帝说:“我听说法律公正则百姓忠厚,论罪量刑得当则百姓服从,况且管理百姓,引导他们向善,是官吏的职责。既不能引导他们向善又用不公正的法律去论罪,这反而会促使他们去干凶暴的事,又怎么能谈得上禁止人们犯罪呢?”

【11、】 去秋霜之威,垂三春之泽。

【注释】《晋书·载记第十二·苻生》。改变秋霜般肃杀的威严,广施三春雨露般的恩泽。

【解析】苻生即秦皇帝位后,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曾经为祭日食而杀司空。

又赶上日食、昏风、水灾、旱灾常有,强平认为这是皇帝不勤政事,上天降下灾祸。于是他劝苻生对百姓施恩泽,敬重宗庙社稷,对公卿仁爱有礼,这样皇家才会得神灵福佑,永远昌平。苻生认为这是妖言,用凿顶之刑杀了强平。

【12、】 好尚或殊,富贵不求合;情趣苟同,贫贱不易意。

【注释】《后汉书·刘陶传》。

【解析】如果爱好不同,即使是与富贵者相交也不愿意同流合污;如果志趣相投,即使与贫贱者相交也不会改变自己的意愿。刘陶为人耿直,不拘于小节,交友唯求志同道合之人,深恶阿谀奉承之辈,不喜随波逐流,只好特立独行。这种“富贵不求合,贫贱不易意”的做法,正体现了他的交友与做人准则。

【13、】 上刚毅有断,政总大体,以富国为先。

【注释】《南史·齐本纪》。

【解析】古往今来,不乏明君。而所有英明君主的共同特点就是能以天下为先,能以天下为己任。刚毅果断,处理政事就不会优柔寡断;政统大体,面对得失就不会斤斤计较;以富国为先,索取财物就不会贪得无厌。有了这三种品德,天下的百姓自然会顺从归附。

【14、】 为国之道,存不忘亡。

【注释】《魏书·叔孙建列传》。为:治理。

【解析】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应具有高度的忧患意识,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是任何一个君主都必须具备的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防患于未然,把一切危险扼杀在酝酿的初期。

【15、】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注释】《汉书·路温舒传》。

【解析】乌鸦和老鹰的卵不被毁掉,凤凰才会飞来筑巢;诽谤私议的小罪不被追究,才会有直言进谏。路温舒认为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和不究小过的氛围是纳谏用人之根本。惟其如此,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到有益于治国的建议、意见。他以为秦王朝动辄以诽谤治罪于百姓,甚至族株连坐,故正直的臣下都提心吊胆,哑口无言,上壅下闭,终至灭亡。如果统治者不能以史为鉴,将可能步亡秦之后尘。

【16、】 乱法者军有常刑,奉命者赏不逾日。

【注释】《晋书·载记第二十三·慕容垂》。对于违犯军纪的人定当依法处治,对于奉令行事的人重重有赏,绝不拖延。

【解析】苻坚淝水大败后,只有慕容垂军队独存。苻坚来投奔,慕容垂把军队交给苻坚,然后到河内又招募远近,得兵i万。垂对外宣称事秦,心中却在考虑兴复燕国,用这句话来号令三军效命,严明军纪;又许诺平定天下后,会论功封爵授赏。翟斌马上归附于他。慕容垂这些做法和功绩显示出他是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17、】 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

【注释】《隋书·列传第十二》。

【解析】柳机族兄柳昂见天下无事,可以劝学行礼,于是上表日:建立国家、尊重道德,没有不先劝学的;尊重主公、保护民众,没有不先行礼义的。国家稳定下来后,应鼓励人民增长见识,学习礼法,用风化来约束人民,才能达到长治久安。

【18、】 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故堤溃蚁孔,气泄针芒。是以明者慎微,智者识几。

【注释】《后汉书·陈宠传》。

【解析】轻是重的开端,小是大的根源。故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室之气泄于针孔的名言。所以明智的人善于注意细小的情节,识别变化的征兆,从而防微杜渐,将祸患消灭在起始阶段。安帝在位期间,政治腐败,朝纲废弛,百姓失所,盗贼四起。然而地方官却粉饰太平,谎报政绩。廷尉陈忠对此深表忧虑,提醒安帝要杜渐防微,谨慎行事。陈忠形象地阐述了累微起高、积小成大的道理,其中贯穿了发展的观点,白有精辟之处。

【19、】 成功之下,不可久处。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解析】俗语说“见好就收”,“激流勇退”——成功的地方,不能久留。一方面永保成功不易;另一方面成功后常会招来许多是非、灾祸。见好就收是明哲保身之道。

【20、】 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

【注释】《史记·匈奴列传》。

【解析】“唐尧虽然贤能,但好多事业想办没能办成,只有得到大禹,依靠大禹治理洪水之后,九州方得安宁。”司马迁用这段历史,说明再贤能的君主,也需要大臣的辅助,事业才能成功。以此讥刺汉武帝不能任人择贤,而采纳小人浮说,攻伐匈奴,动摇国之根本。

【21、】 君子使人器之义,无求备德,有数德优劣不同,刚而能克,亦为德焉。

【注释】《魏书·列传第七十七·酷吏》。君子重德重义,但并不苛责具备完备的道德。每个人的德行又不尽相同,有优劣高下之分。如果性格刚烈而又最终能获得成功,也可以称得上是有德之士。

【解析】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要苛求做到十全十美,但要力求做到“尽善尽美”。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要充分重视并发挥自己的长处,凭借自身优势获取成功。

【22、】 不可纵奢以忘俭,自安以忘危。

【注释】《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纵:放纵。奢:奢侈,浪费。

【解析】勤以持家,俭以养德,历代帝王在建国之初都大力提倡勤俭,曾一度出现了诸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盛世。但到了末代君主,往往忘记前代的训诫,贪图享乐,导致国家腐败,民不聊生,商纣王每日酒池肉林,终至国灭。

营国之本,礼教为先。

【注释】《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营:经营,料理。本:根本。

【解析】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不仅重视以武力征服天下,更重视从思想上来统治人民,他们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就是所谓的“礼教”。礼教指的是传统的束缚人思想行动的礼节和道德。其核心为“三纲五常”。几千年来“三纲五常”一直成为束缚人民思想的桎梏。

【23、】 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

【注释】《隋书·帝纪第二》。

【解析】文帝遗诏中说: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我很了解我的儿子,杨勇及杨秀,无臣子之心,所以废黜,杨广则仁孝著名,以其行业,堪称朕意,希望群臣百官与杨广共治天下。君臣父子朝夕相处,比较熟悉,因而互相了解。但这也不能一概而论,如杨广后来的所作所为不仅使隋国势日衰,而且导致隋最终的灭亡。

【24、】 一夫辍耕,饥者必及。

【注释】《宋书·礼一》。

【解析】这是南朝宋文帝令复耕籍之礼诏中的话。宋元嘉二十年,文帝将亲耕,因耕籍之礼久废,于是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由此也可看出,文帝对农耕的重视,把它提到有关国计民生的高度。

【25、】 凡有天下者,莫不贵尚敦朴忠信之士,深疾虚伪不真之人,以其毁教乱治,败俗伤化也。

【注释】《三国志·程郭董刘蒋刘传第十四》。尚:尊重,崇尚。疾:憎恨。

【解析】这是董昭给明帝的上疏.他说:凡是取得天下的人,没有不尊重敦厚朴实忠诚之士,而深深地憎恨虚伪之人,因为他们毁坏教化,伤风败俗。“亲贤臣,远小人”才是国家的兴盛之道。秦二世宠信赵高指鹿为马,唐玄宗重用杨国忠祸国殃民,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真理。

【26、】 休咎相蹑,祸福相生。

【注释】《魏书·邢峦李平列传》。休:吉。咎:凶。蹑:追踪。

【解析】吉和凶总是相随,福与祸总是相连的。古人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更要求人们在得意时不要忘形,失落时亦不要绝望。要防止“乐极生悲,福过灾生”的情况发生。

【27、】 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虽孝不待慈,而慈固植孝;悌非期友,而友亦立悌。

【注释】《宋书·颜延之传》。

【解析】这是颜延之闲居时所作的《庭浩》中的话,旨在说明言传身教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方法。只有你以真心看待别人,以慈爱的语言抚慰别人,你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所谓“欲求子孝必先慈,将责弟悌务为友”,只有你真正具备了这样的品质,才能有效地劝说别人,也才能使别人信服你。

【28、】 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

【注释】《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解析】杜几的儿子杜恕上疏说:国家安定,应该以百姓安定为前提,而让百姓安定莫过于使他们衣食富足,但衣食无忧了,也不能放松生产,更不能奢侈浪费,还要重视勤俭节约。以此进谏君主既要促进生产,又要行节俭之道,两者相辅相成,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29、】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以身孝者从,以言教者讼。

【注释】《后汉书·第五伦传》。

【解析】统治者自身品行不正,即使是三令五申地号召,别人也不会听从。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别人,大家就会心悦诚服,如果只用语言来空泛说教,大家则会充耳不闻。肃宗年间王公贵族骄奢淫逸,贪污腐化,世风日下。司空第五伦对此痛心疾首,深表忧虑。他认为王公贵族、大臣官吏应当以身作则,勤政爱民,为万民表率,方能达到不教自化的境界。第五伦位及三公,德高望重,他多次上书倡导领导者要言传身教,以化民风,从而促成皇帝的勤廉政治。

【30、】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官吏们不能廉洁自律,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此语出自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八月的诏书中。宣帝刘洵认为官吏的廉洁公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与口碑,从而影响到民心的向背,最终与政权的巩固、国家的治理挂钩。故官吏须以清正廉洁自律,不得鱼肉侵食百姓,以求国泰民安。

【31、】 路将殚而弥峭,情薄暮而逾广。

【注释】《梁书·沈约传》。

【解析】道路将到尽头时,会更加陡峭;感情越到年老时就显得越深广。这是沈约在其《郊居赋》中所阐述的。它说事物越到其结束时,越有情结。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

【注释】《梁书·江淹传》。

【解析】这里记述了“江郎才尽”的故事,但最早关于“江郎才尽”的故事是记载在种嵘的《诗品》中,说江淹罢郡还都途中,寄宿野寺,梦见一人自称郭璞,对他说:“吾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江淹从怀中掏出一支五色笔给他,从此写诗无佳篇。这一故事本身近于荒谬,但江淹到建武时代已写不出好作品来,这是事实,探究其“才尽”的原因,这与他晚年仕途得意、无意精心创作以及他的诗作已不合当时的新兴文体“永明体”不无关系。我们可以说,江淹的晚年是安富尊荣的,但作为文学家的江淹来说,他晚年的“才尽”未免不是一个悲剧。

【32、】 崇宽大,长和睦,凡事恕己,毋行苛刻。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崇尚仁爱和睦之风,遇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行残暴刻毒之事。

这是汉成帝建始元年诏书中的一句话。汉成帝崇尚仁爱,反对暴政,从中可见儒家思想对于汉代皇帝的影响。但是到汉成帝当权时,西汉王朝已行将就木,他本人也政绩平平。他的这些话在汉朝走向衰亡的暮鼓晨钟声中显得空洞乏味,只是一种口号与标榜而已。

【33、】 指鹿为马,移天徙日。

【注释】《魏书·景穆二十王列传》。

【解析】这句话是由两个成语组成,前一个成语是取自秦末的典故,讲的是宦官赵高借指鹿为马排除异己的故事。后者与前者同意,都是比喻故意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图谋不轨的行为。

【34、】 利令智昏。

【注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解析】“因贪利而失去理智,不辨是非”。司马迁借此语讥讽平原君平庸贪利。公元前262年,秦进攻韩国,韩王割上党地区给秦。上党守冯亭不想归顺秦国而想降赵,派使者向赵王游说。赵豹反对,平原君却贪图冯亭的十七座城邑,劝赵王接受冯亭的投降,最终因此引发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万军队被白起坑杀,赵国几乎灭亡。

【35、】 古人有言,患名之不立,不患年之不长。

【注释】《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第十五》。

【解析】曹操大将贾逵死后,曹操为其立祠,见其碑像,怆然叹道:“古人说,担忧不立名于世,而不患年龄的大小。”贾逵死后多年仍被人们怀念,可谓流芳百世。这是对贾逵的褒奖,也透着对他英年早逝的遗憾。轰轰烈烈地活过,做出一些成就,追求生命的质量,而不看重生命的数量,相信这是古今有志之士所追求的生活方式。

【36、】 妇人与政,乱之本也。

【注释】《三国志·文帝纪第二》。

【解析】古代时的妇女社会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利,只能遵守三从四德,做贤妻良母,不能参与政事。魏文帝认为妇女参政是国家祸乱的根本原因。所以下诏日:“群臣不能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但他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实质。历史也表明了有才有识有德的妇女只要不被外戚、宦官控制利用,不仅可以参与政事,而且还能辅佐君主治理好国家。

【37、】 前哲以善人为宝,不以珠玉为宝。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

【解析】古代圣人先哲,把有才能的人视为至宝,而不把珠玉当做宝贝。这表明了古人重视人才的观念。珠宝玉器虽天下稀有,但得之只能束之高阁,或把玩股掌之间,并不能有助于社稷。而有才能的人却可以帮助国君治理国家,以获得天下的至宝。

【38、】 兵无强弱,而将有能否。

【注释】《后汉书·皇甫规传》。

【解析】兵士没有强弱,将领却分能否高下。皇甫规在任度辽将军时,发现副手中郎将张奂才能出众,谋略过人,便向皇帝上书推荐张奂接替自己的职务,自己担任张奂的副手。在上书中他用了“兵无强弱,将有能否”的话,以说明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道理。

【39、】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注释】《南齐书·良政》。

【解析】这是南朝齐初高帝敕刘怀尉的话。齐朝开始建都的时候,高帝想要在京邑建造齐郡,那些持异议者认为江右土地肥沃,流民易于归附,不如建在江右。后令怀慰为齐郡太守。意思是进行建设时,必须有军队的保证,才能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搞好建设。

【40、】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

【解析】时代不同,制度、法令有异,不必一味遵循前朝的老规矩。在变法和遵循旧法的论辩中,甘龙、杜挚(秦臣)坚持不改民俗教化,不改旧法。商鞅据理驳斥,认为治理天下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遵循古法。

商鞅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对墨守成规的思想提出了挑战。

【41、】 卿母在城,不能顾之,何忠义之可望!

【注释】《晋书·载记第十五·苻丕》。母亲被困在城中,你都可以不管不顾,哪里还能指望你为国尽忠呢?

【解析】慕容磷攻打博陵王兖,城内弹尽粮绝,张猗带人叛逃出城。王兖登城指斥张猗:从来忠臣出自孝子之门,你把母亲丢在城内不管,还讲什么忠义!

即使张猗建立多么卓越的功勋,人们也不会忘记他这件不忠不孝的事。对待老母亲如同丢下破鞋子,对他还能说什么呢?

【42、】 握瑜怀玉之士,瞻郑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闽乡而叹息。

【注释】《梁书·文学上》。

【解析】意思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若不被理解、重用,那么只能是叹息感伤。正如阳春白雪不被人欣赏一样,最后自身只能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43、】 傲岸荣悴之际,颉颃龙鱼之间,进不为谐隐,退不为放言。

【注释】《晋书·列传第四十二·郭璞》。悴(cui):劳苦、困病。颉颃(jiehang):飞而上叫颉,飞而下叫颃。无论官运亨通还是处境困苦,都傲岸不屈;无论一跃成龙还是委曲为鱼,都自在游动;出来做官则不戏谑、不隐藏,回归江湖也不随口讥评。

【解析】达则成就、弘扬儒家之道,不认为是个人荣耀;穷则修身养性不觉苦闷;得到任用则倾尽全力、不推卸责任;不被任用也无怨。这样则荣辱、利害、誉毁不能动其心。

【44、】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注释】《后汉书·朱浮传》。

【解析】智者相时而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愚人却违反历史潮流而动。东汉初年,幽州牧朱浮发放仓库储粮,起用王莽时的旧官故吏,以收买人心,图谋帝业。渔阳太守彭宠认为天下来定,不宜多置官吏,因而拒不服从朱浮的命令,并且计划兴兵讨伐朱浮。朱浮盛怒之下修书指责彭宠不识时务,逆理而动。

最后,彭宠伐朱,朱浮战败。朱浮的行为固然不代表时代潮流,但是他能指出时代潮流的不可拂逆性无疑是诛心之论。

【45、】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能实际去做的人未必能高谈阔论(讲出道理),能高谈阔论的人未必能实际去做。

【解析】这是一条谚语,司马迁引用来感叹孙膑、吴起有过人的才智,却不能拯救自身的危难。孙膑擒庞涓机智神勇,可不能防范早年受到的灾祸;吴起说武侯固国在德不在险,可他在楚国却因苛刻少恩而送命。

【46、】 未有安身而不能保国家,进德而不能处富贵,治心而不能治万物者也。

【注释】《晋书·列传第二十五·潘岳》。没有能够使自身安定而不能保存国家,加强修养而不能处于富贵,能够调理自己内心而不能治理外在事物的人。

【解析】真正懂得安身的人不是讲养生,而是避免危险;真正富贵的人不是位极人臣,而是知道退隐;真正为政者不是严刑苛政,而是防止混乱。重要的不是身处什么位置,而是心中是否存在着“道”,心中有“道”则能处理一切事情。

【47、】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何自苦如此?

【注释】《汉书·张良传》。

【解析】张良在晚年时,看破红尘,愿弃人间事,欲从仙人游。为了学道求仙,他开始减食、绝食。刘邦死后,吕后为了感谢张良保护太子刘盈,就劝张良人生易逝,应及时行乐,并给张良进食。“白驹过隙”语出《庄子》,盛行于秦汉,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人生的短暂,短得如飞奔的白马经过一条细缝,如红炉焰上片雪飞,转瞬即逝。它常常引起人们对于人生终极走向的深切关怀。

【48、】 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

【注释】《南齐书·庾杲之传》。鲑(gui):这里指菜肴。

【解析】这里记述了南朝齐庾杲之生活清贫的事情。庾杲之,新野人。少年的时候很有德行,学涉文义。齐朝初年,任武帝征虏府功曹,尚书驾部郎。杲之的生活清贫,吃的只有些韭菜。因此当时有人戏称,谁说庾郎贫困,吃菜常有二十七种。意思是三九(韭)。

【49、】 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注释】《隋书·志第一》。

【解析】儒者很难进取,但可与之守业。这是叔孙通对儒者的看法。有的儒者保守落伍,故步自封,但说儒者难与进取则是片面之词。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就是对这一看法的有力驳斥,王安石虽是儒者,但他的改革对当时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王安石也被称为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所以,儒者只能守成的看法是很偏颇的。

【50、】 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时不我待,而为万民立制垂范却没有止境。创业艰难,守成更难。

刘邦作为汉朝的开国之君,为汉室江山以及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大量的奠基工作。他艰苦备尝,夜以继日,立万世之基业,开百代之规范。

此句体现了刘邦惜时如金,以江山社稷为重的精神。

【51、】 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一打了胜仗,将官就骄傲了,士兵也懈怠了,这样的军队必败无疑。

骄兵必败这是极其浅显的道理,但在具体作战过程中,却很少有人能深刻理解它的涵义。项梁与项羽起义后,连连获胜,势如破竹,于是项梁就有了骄傲情绪,开始轻敌了。宋义十分担心,几次劝说项梁不可懈怠,但项梁充耳不闻,终于在大战中被章邯击败,项梁本人也命丧黄泉。

【52、】 君者舟也,人者水也。

【注释】《后汉韦·皇甫规传》。

【解析】君主是船,人民是水。水能载船,亦可覆船。冲帝、质帝时,梁太后临朝,其兄梁冀辅政,天下大乱,群小得志,人民失所。皇甫规上书梁太后,指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不可拂逆人民的意志,无视人民的疾苦。如果那样,自下而上的反抗会使任何王朝顷刻覆灭。皇甫规的言论正确阐述了君主与人民的关系,包含了辩证思想。

【53、】 兵贵在速,而彼结营不进,自挫其锋。

【注释】《南史·列传第五十六》。

【解析】吴明彻太建五年任征北大将军,进逼寿阳与齐军作战。齐将皮景和率军数十万,停滞不前,明彻看到此情景说:“出兵作战贵在神速,齐军驻扎营地,不前进,自己挫掉了他们的锐气。”于是四面出击,大胜齐军。吴明彻正是运用了“兵贵神速”的正确军事原则而取得胜利。

【54、】 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注释】《史记·酷吏列传》。具:工具。清浊:喻指国家政治的好坏。

【解析】司马迁指出法令只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决定国家政治是清明还是混乱的本源。

【55、】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

【注释】《汉书·司马相如传》。

【解析】明了形势,聪慧有识的人能够预见尚未发生的事情,从而趋利避祸。汉武帝刘彻好游猎,常常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就上书劝谏,认为刘彻这种“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深以为娱”是不郑重、不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刘彻欣然接受了司马相如的谏议。

【56、】 器有要用,则贵贱同资;物有适宜,则家国共急。

【注释】《宋书·范泰传》。

【解析】器皿只要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无论是贵重的还是低贱的,都会有同样的价格;东西如果有用,那么家和国都会把它当做急需的。这里也体现了范泰的一种观点,那就是无论事物高低贵贱,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的急切需要,那么它也就是珍贵的。这也是一种实用的观点。如若体现在用人上,那就是不管你的地位、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才学,同样是国家的栋梁,是精金美玉。

【57、】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次之。

【注释】《南史·梁本纪》。

【解析】带兵打仗,用力不如用智。夺取敌人的城池,敌人可能会伺机东山再起,进行反攻。若彻底摧毁敌人的精神,敌军便没有了凝聚力,很快就会溃败。楚汉之争中,项羽被刘邦围困在垓下,夜晚四面传来楚歌,士兵听到家乡的歌,军心开始涣散,结果不战自溃。刘邦正是利用楚军思乡心切,采用攻心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58、】 一日纵敌,患在数世。

【注释】《三国志-刘司马梁张温贾传第十五》。

【解析】曹操的大将张既击败胡军后,诸将都说:“士卒疲倦,而胡军气势旺盛,不可与之争锋。”张既说:“如果胡军看到我们松懈,一定会反击,那时我们进退维谷。可谓一日纵敌,患在数世。”意即要把握时机,乘胜追击,斩草除根,否则会贻害无穷。这虽是兵家战略,但也同样适用于生活中。

【59、】 有德者昌,无德者亡,自古兴灭,皆由此道。

【注释】《隋书·列传第二十二》。

【解析】高湝与薛道衡讨论伐陈能否成功,薛道衡说:有德者得民心者国家昌盛,无德者失民心者失天下,自古国家兴亡,都因循着这个道理。今主上躬履恭俭,任用贤才,减少人民负担,而陈任用小人,皇帝沉湎于酒色,伐陈必胜。

“德”是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每个统治者都注重以德服人,以德服天下。

【60、】 无始祸,无召乱。

【注释】《隋书·列传第二十一》。召:招致。

【解析】张衡辅佐文帝及炀帝共治天下,二帝甚爱之,而衡恩宠莫与为比,颇自骄贵,以致后来宠爱渐衰,终致被斩。所以史官评价张衡:没有开始的患害,没有后来的祸乱。凡事有因必有果,我们应从张衡身上吸取教训,取得成绩时切勿得意忘形,否则乐极生悲。

【61、】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注释】《史记·货殖列传》。樵:柴。籴:买粮为籴,卖粮为祟,此处作粮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到百里之外去贩运薪柴,不到千里之外去贩运粮食。

【解析】这是商业上有名的两句谚语,也是多少年来人们经商经验的结晶。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注释】《史记·太史公自序》。神:指人的精神、声气。形:指人的形体。

【解析】这是《太史公自序》所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讲形神关系的两句话。意思是:凡人活着,依靠的是他的精神,而精神是寄托于形体的。精神过度使用便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便会病倒。形、神分离就会死亡。所以精神是人活着的根本,形体是人生命的载体,二者不可分离。这里既讲了形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从根本上指出养生之道。

【62、】 善恶不能偕,而未曾离善恶;生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

【注释】《陈书·傅滓》。

【解析】这是《无诤论》中的言辞。意思是善与恶虽然不能同时到达,但事情从未离开过善、恶;生死不能同时出现,但任何人都离不开生死。因此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太苛求自己,而应该顺其自然,无意而为,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63、】 一夫不耕,有受其饥,一妇不织,有受其寒。

【注释】《三国志·三嗣主传第三》。

【解析】孙权第六子琅琊王孙休下诏说:“一个男子不耕地,就有人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就有人受冻。”吴国初定,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乃当务之急,而且也对稳定社会起重要的作用。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满足人民的温饱,社会才能安定团结。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忽视农业。

【64、】 文帝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

【注释】《隋书·帝纪第二》。臻:达到。

【解析】隋书的作者魏征等人这样评价隋文帝:他虽然没能使国家达到盛世,但也堪称一代良主。他在位期间,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了《开皇律》,创立了科举制度,实行均田制,这些举措使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唐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这样评价隋文帝是不为过的。

【65、】 一卒毕力,百人不当;万夫致死,可以横行。

【注释】《后汉书·张宗传》。

【解析】一个人竭力拼搏,一百个人抵挡不住;一万人冒死奋战,可以横行天下。邓禹的大军在攻打枸邑城之前,为了防止农民义军的追赶,打算派一员大将断后,但是没有一员大将愿意断后。张宗得知后毛遂自荐,主动要求断后拒敌。邓禹对张宗说:“将军军中也有自己的亲属与伤病人员,怎么不为他们着想呢?”张宗就说了上面的话,他认为只要大家戮力同心,拼死拒敌,一定会打败敌人。最后,张宗率众断后,终于出色地完成了拒敌任务。张宗的言行体现了他辞易就难、勇冠三军的大将风范。

【66、】 见微而知清浊。

【注释】《史记·吴太伯世家》。见微而知清浊: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与污浊。

【解析】《吴太伯世家》这句话,是赞扬季札能见微知著,从微小的征兆中预见将来局势的变化。他出使鲁、卫、齐、晋等国,对各国政治变化的预见都十分准确。

【67、】 赏必以道,用防淫人之奸;罚之滥及,以戒良士之困。

【注释】《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

【解析】关于赏罚,在许多典籍中都有论述,但总的思想只有一个,就是要赏罚分明,要有一定的标准。这样才能防止不法之徒投机取巧,而给予正直忠良有功之人以应得的奖赏。

【68、】 众怒不可犯。

【注释】《史记·楚世家》。

【解析】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楚灵王是位暴君,他的仇人蔡国的观起联合灵王国内的敌对者公子比、弃疾等人,共同对他发起进攻,趁他驻扎在乾谿而进入国都掏他的老窝,杀死太子禄。楚灵王手下的大臣给他出主意说:“请在郊外等待,以听从国人的决定。”他说:“我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步田地吗?”他估计到“众怒不可犯”,没敢采纳手下大臣的建议。这和后文所说“众怒为水火,不可救也”是一个意思。

【69、】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注释】《汉书·李广传赞》。

【解析】桃与李并不会说话招呼行人,但因其华而能实,吸引了众多的人经过,以至树下踩出了道路。正如唐代颜师古所说:“言桃李以其华实之故,非有所招呼,而人争归趣,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比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李广为人踏实诚信,从不张扬自己,甚至很少说话。但他被迫自杀后,天下人为之痛哭流涕。因为他一生以德感人,他的高风亮节博得了人们的爱戴。

【70、】 干将见重于时,贵其所以立断。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十八》。

【解析】宝剑干将为时人所珍视,就在于它触物立断。李延寿以此证明凡事要合时宜,凡物要有所用。陆澄学识广博,精通古代典籍,但他的学问不适合当时的情况,因而空怀壮志,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告诫后世人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不能如赵括般只擅纸上谈兵。

【71、】 立非常之事,必俟非常之人。

【注释】《周书·列传第六》。

【解析】魏室丧乱氽朱荣与元天穆谋划攻入朝廷,讨伐叛臣,他征求贺拔岳的意见说:“现在国内盗贼蜂拥而起,王师屡战屡败。我想亲自率兵,赶到京师,清除君侧逆臣,平定外部叛乱,怎么才能取胜?”贺拔岳说:“办不同寻常的事,就要等待不同寻常的人。您的军马精良,如果首先举起义旗,定能克敌制胜。”此言鼓励支持氽朱荣的行动,表明贺拔岳的耿耿忠心。

【72、】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注释】《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解析】有传言说袁术的军队混乱不堪,太祖询问何夔(kui),何夔说:得到上天的帮助就会顺利,得到人民的帮助让人信服。这与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一脉相承。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占天时,更重要的是占人和,而袁术无天时无人和,“不可得志于天下”。

【73、】 飞龙御天,故资云雨之势;帝王兴运,必俟股肱之力。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飞龙遨游天空中,是凭借云雨的气势;帝王要振兴国运,必须等待和依靠辅佐的良臣。

【解析】众人划桨开大船,众人拾柴火焰高,凡事众人齐心协力才能做得更好,治国兴邦更非一人之力所能实现。良臣思遇明主,明主更需良臣,二者合一才会国家升平。王导历仕i朝,始终一心,诚为良臣;i帝推心置腹,委以重任,亦为明主。明帝称王导为“仲父”是很适合的。

【74、】 仁义与干戈并运,德心与功业俱隆。

【注释】《晋书·列传第五十四·殷仲堪》。一面用武力征讨,一面用仁义道德实行怀柔政策,这样则德行和功业都有所成就。

【解析】殷仲堪是谢玄军中长史,谢玄待他很优厚。中原子女卖往江东的很多,骨肉分离,荼毒生灵,殷仲堪写信给谢玄,说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天降丧乱以惩戒众生,另一方面以你的经略应该能够拯救他们,而现实情况令人叹息。

他劝谢玄以武力建功的同时,也应该施以仁德,使逃来晋国的人怀着感恩的心。

谢玄深表赞同。

【75、】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注释】《后汉书·列女传》。

【解析】志士再渴也不饮盗泉之水,廉者再饿也不吃嗟来之食。乐羊子的妻子是一个有气节有操守的女子,一次,乐羊子拾到一块金子,回家交给了妻子。他妻子就以上面的话批评、激励乐羊子专心求学,不可心存妄想,受人不义之财。体现了乐羊子妻子的高风亮节。

【76、】 虽祸生非虑,盖亦有从而然。

【注释】《南史·宋本纪》。虑:打算。

【解析】祸患的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大多数灾难都让人难以预料,但这并不等于人类完全无法预测灾难,因为任何灾祸的发生都有其必然原因。只要仔细认真地检查,一定能发现蛛丝马迹,若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消除隐患。

【77、】 为人君者,必审于择人。

【注释】《魏书·高允列传》。审:慎重。

【解析】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善于精心挑选人才,为我所用。这就要求君主首先要重视人才,并且了解人才。这样才能够量材录用,使他们各尽其事,充分发挥作用,为国家服务。

【78、】 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静风俗而审官才矣。

【注释】《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第九》。

【解析】司马宣王向夏侯玄询问时事,夏侯玄对日:人心安定才能使事情有条理,才能稳定净化风俗,才能审察官吏的才能。三国时期,人民颠沛流离,饱受战争之苦,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国家的当务之急,否则其他都无从谈起。所以,有识之士都注重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以巩固统治。

【79、】 不知其君,视其所使;不知其子,视其所友。

【注释】《史记·田叔列传》。

【解析】了解、认识一个人,方法很多,可观其行,看他做什么;可听其言,看他说什么;也可看他重用哪些人,与哪些人交往。正如文中所言“不了解人君,可以看他重用什么人;不了解那人的儿子,就看他交接的朋友”,颇有道理。

【80、】 若乃校其才用,理不同年,而卒能膺务济时,盖其遇也。

【注释】《南史·列传第五十八》。校:比较。卒:最后。膺(yIng):受。济:帮助。

【解析】赵知礼、蔡景历都是陈武帝的大臣。赵知礼为文迅速,每次写军书,下笔即成,而且颇合武帝之意。蔡景历为文不尚雕饰,且擅长叙事,反应敏捷,为时人称道。《南史》作者李延寿认为他们二人才华横溢,虽然出生时间不同,最终却都能接受任务,辅国济时,是遇到了英明的君主。

【81、】 为社稷之计者,莫不先于守本。

【注释】《魏书·韩麒麟列传》。

【解析】为社稷考虑的人,没有不以农业为本的。以农为本的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思想。农业是立国之本,只有解决了人民的衣食问题才能解决其他问题。只有农业搞好了,国家才能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以预防灾荒和战争,国家才能安定富强。

【82、】 藏玺怀绂,鱼服忘反,危冠短制,匹马孤征,以至覆亡,理固然矣。

【注释】《南史·宋本纪》。绂(fu):系印章或佩玉用的丝带。

【解析】此句列举了几种陷入困境的情况。说明办事应三思而后行,类似藏起玉玺却露出丝带,单枪匹马陷入敌阵征战等的情况,都会给自身带来危险。

在上述四种情况下覆亡,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83、】 敷小名查,父邵小名梨,文帝戏之日:“查何如梨?”敷日:“梨为百果之宗,查何可比。”【注释】《宋书·列传第六》。

【解析】这是典故“查何如梨”的出处。讲述张敷与其父张邵间的故事。文帝以戏谑的口吻问张敷:“查何如梨?”而张敷以其敏锐的反应,无懈可击的话语答复了文帝,既解除了文帝戏谑自己的窘迫,也展示了自己的才华。

【84、】 与其杀不辜,宁赦有罪。

【注释】《魏书·列传第八十一·恩倖》。

【解析】此论与“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说法背道而驰。前者是以“仁爱”为怀,而后者则以“严酷”著称。二者虽相去万里,但从本质上讲,都是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统治所采取的政策,可谓殊途同归。实际上,法律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根本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为事实只有一个,守法的公民与违法的犯罪者是不在同一个天平上的。

【85、】 荣进之心日颓,任逸之情转笃。

【注释】《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进取求荣的心思日渐消退,放任自适的追求越来越坚定。

【解析】山涛将要升迁,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写信谢绝,表示自己不适合为官。他说自己不读经学,喜好老庄,不了解世态人情,又不懂权术机变,面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没有足够的慎重,肯定处理不好。嵇康是魏氏宗亲,不愿与司马氏合作,这种态度最终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孙登早就说他“难免当世”,他自己应该也很清楚。

【86、】 文为世范,行为士则。

【注释】《三国志·王母丘诸葛邓钟传第二十八》。

【解析】邓艾读到陈寔的碑文:文章是君子的典范,行为是君子的准则。邓艾大受感触,于是改名邓范,字士则。应该说,这是士大夫的追求。他人把自己当做模范、榜样,即使身体化为乌有,其文章、精神依然被人传颂、效仿,可谓死而不朽。司马迁就是典型的一例。他的《史记》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仍激励着无数人去战胜困苦。

【87、】 甚矣,谗佞之为巧也。

【注释】《南史·列传第四十三》。

【解析】太厉害了,谗佞的人做伪巧的事。李延寿观梁武帝诸子的下场,发出了如此感叹。昭明太子虽是武帝最亲近最信任的人,然而谗佞小人的毁谤之言却让他到死都不能说明自己的忠心,足见佞臣的奸诈狡猾及伪饰手段的高明。这启示后世人对花言巧语不可轻信,而要慎重对待。难怪俗语常言:“忠言逆耳利于行。”

【88、】 时不可留,众不可逆。

【注释】《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解析】时光飞逝,不会停滞不前。人民的意愿不可拂逆。刘秀羽翼丰满后,臣下都劝他抓住时机即位称帝,但都被他推辞了。部下耿纯认为,如果刘秀不听众人的劝谏,就会使大家丧失信心,一哄而散,到那时再想聚拢这些人就不那么容易了。刘秀听了,只得依充并称帝。后来,这句话常被用来劝导人们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志,以及抓住机遇,果断行事。

【89、】 清者莅职之本,俭者持身之基。

【注释】《周书·列传第二十七》。莅(li):临。

【解析】裴侠为人清俭奉公,得到周太祖丰厚的赏赐。他曾对从弟伯凤、世彦说:“清廉是任职的根本,节俭是持身的基础。”这句话说明裴侠认为为官应清正廉明,做人要节俭持身。他希望以此在活着的时候名贯朝廷,在死后流芳典策。

【90、】 贵高有危殆之惧,卑贱有沟壑之忧。

【注释】《宋书·王景文传》。【解析】这里说明,无论地位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他们都有身死名亡的危险。区别只在于他们面对危险的不同而已。因其高贵,所以常常忧虑自身,念及自己的高官厚禄;而低贱的人易于忘却f{身,追求更加宝贵的东西。另外,冈他们高低贵贱不同,自然人们对他们的态度也不同。这犹如“千仞之木,既摧于斧斤;一寸之草,亦瘁于践踏”。

【91、】 招贤良于屠钓,聘耿介于丘园。

【注释】《晋书‘列传第四十一·熊远》。在屠夫和打鱼者之中招纳方正贤良之士,在丘园山野之间探访光明正大之人。

【解析】过江之初,朝廷用人有一种不好的倾向:以顺从朝廷意志的人为善,对朝廷有所指斥的人被贬。熊远深表忧虑,他指出:评论人才不再以人才曲直、言行得失为标准,致使士人只以食禄为目的,朝廷缺少辩争之臣。古时尧取舜于田亩之中,秦得百里奚于集市,现在也应该向山野之中寻找有真知灼见之士。

【92、】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注释】《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出《过秦论》。

【解析】这里特别强调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重要性。

【93、】 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之气,人有喜怒哀乐好恶之情。

【注释】《隋书·志第二十九》。晦:天黑,晚上。

【解析】天气有阴晴风雨白黑的变换,人有喜怒哀乐、喜好或厌恶的情感。

意即人的七情六欲像天气一样多变和复杂。但人不能完全受感情的支配,不能过分压抑自己的情感。所以对人的感情要辩证、全面地认识。

【94、】 古人之畏乱也。

【注释】《南史·列传第四》。

【解析】古人担心祸乱,今人也如此。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追求的。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史实,让人类对祸乱产生了共同的畏惧感。人们渴望有稳定的环境,以谋求自身的发展。古人的经验证明国家的发展是以稳定为前提的。常言道:“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是更艰巨的任务。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95、】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

【注释】《史记·李斯列传》。安全可以转化为危险,危险可以转化为安全。

【解析】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同理,都指出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赵高此言暗示李斯,若扶苏继位,李斯相位必不保,况且秦历代被罢黜的丞相或功臣,结局多被诛杀;若助二世胡亥篡位,乍看危险,实则安全。拥立胡亥后,李斯可以大权独揽,依然荣华富贵不尽。

【96、】 力行近乎仁,好问近乎智,知耻近乎勇。

【注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此三句话出自《礼记·中庸》。

【解析】“努力实践就接近于仁,勤学好问就接近于智,知道羞耻就接近于勇。”仁、智、勇是儒家崇奉的道德标准,被公孙弘视为白治其身的三大法宝。

力行就近乎仁,好问就近乎智,知耻就近乎勇,指出了走向仁、智、勇的起步之路。

【97、】 三京社稷,鞠为丘墟,四祖园陵,芜而不守,岂非义夫愤叹之日,烈士忘身之秋。

【注释】《晋书·载记第二十七·慕容德》。鞠(j0):古代一种用来踢打玩耍的球。

【解析】社稷重地变成玩耍的丘墟,祖宗陵园荒芜而无人管理,真的到了义夫、烈士奋起为国效忠的时候。

【98、】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注释】《汉书·文帝纪》。道:同“导”。

【解析】指导百姓的正确之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三令五申,大抓农业生产,但成效甚微。汉文帝十二年,他再次下诏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成效,和各级官吏有重大关系,官吏没有勤勉奉职,官府没有认真贯彻政府的农业政策。另外,农业生产的人力还不够多,鼓励耕作的措施也不够完善,所以不见起色。基于以上认识,文帝又在当年减免了一半租税。从中可见汉文帝励精图治的决心。

【99、】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注释】《宋书·武帝中》。

【解析】这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这就是说如果有人要构陷你,总要想方设法给你罗列各种罪名,从而使他的构陷成为一种合乎实际的揭露。这是韩延之责问刘裕废弃谯王时所说的话。这种强烈的语气,给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100、】 师臣者帝,宾臣者霸。

【注释】《后汉书·陈元传》。

【解析】以臣下为师的人能够南面称帝,把臣下当宾客的人能够成就霸业。

光武帝年间,大司农江冯建议刘秀用司隶校尉来监督三公。经学大师陈元极力反对。陈元认为“师臣者帝,宾臣者霸”。周武王以姜尚为师,齐桓公以管伸为仲父皆成就了霸业。江冯的建议说明了对群臣的猜忌与怀疑,这样会损害臣下的事主之情。夺公辅之职,损宰相之感,于国不利,故不宜监督三公。刘秀听了陈元的建议。自古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君主只有信任臣下,尊重人才,才能成就帝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涨知识《二十四史》大讲解
二十四史中的经典名句
《二十五史》25句,五千年沉淀下这些智慧
古汉语副词
二十五史名句摘录
古谣谚卷001-卷03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