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探微(212):鬲足中空——释“鬲”

本文约3400字,阅读约需要7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探微

(212)

鬲足中空——释“鬲”

朱英贵

上一篇我们谈到了“鼎”,在古文字中,有一个与“鼎”字类似的字是“鬲”(读作lì),这一篇就来谈谈在上古时代“鼎”的变异形态的改良炊具“鬲”。

一、“鬲”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鬲”与“鼎”的不同之处在于:鼎足为实心足,鬲足为中空足。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形象地表现了这一特征(参见下图):

 “鬲”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鬲”字的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为独体象形字,“鬲”是古代的一种炊具,形状与鼎相似,大腹、两耳、三足,也有少数四足鬲。与鼎的不同之处在于:鼎足为实心足,较细,鬲足为中空足,足粗呈袋状,俗称“袋足鼎”,足内也可容食物,增大受热面积,便于煮熟食物。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正是这种器物的形象描绘。

“鬲”字的小篆字形,无论是上部(颈部)还是下部(足部)都有所讹变,已经看不出空足的特征了。小篆形体再经隶变与楷化之后,便是现代汉字的“鬲”字。

“鬲”字的本义为空足烹饪容器。《说文解字》卷三鬲部:“鬲,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凡鬲之屬皆从鬲。

许慎解释的大致意思是:“鬲”,就是鼎一类的器物,其内部容积可装五觳,每觳相当于一斗二升,那也就是说它的容量为六斗。它的形状就象腹部,下面有三个足。大凡跟鬲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鬲”作表意偏旁。

由于《说文》是依据“鬲”字的小篆字形解意,故未能接触到它的初文构字理据,许慎的解释重在鬲的容量,而不在于空足的特征。同样大小的鬲和鼎,很显然鬲的容量要比鼎大,这是许慎所注重之处,其实“空足”的特征才是“鬲”的最本质属性。

华夏的祖先在发明制造了“鼎”这种炊具之后,给人类的饮食生活带来了本质的变化,那就是不仅可以烧烤熟食,还可以烹煮熟食,这对于华夏农耕社会来说至为重要,因为许多粮食菜蔬是不便于烧烤的。“鼎”很好用,只要加上火,添上水,就什么都能煮。在煮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平底的“鼎”受热面积还不够大,特别是四周的火还不能充分利用,既浪费能源,又浪费时间,于是人们在制作“鼎”这种炊具的时候,就设法增大受热面积,并使受热部位尽量地向下向四方延伸,于是就发明了具有胖胖的中空足的器形,这种新型炊具不仅增大了受热面积,减少了烹煮时间,而且空空的足内也同样可以烹煮食物,还增加了炊具的容量,真是一举三得。

 “鬲”的底部

最初的鬲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其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金属材料的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其形敛口外侈,束颈圆肩,与早期鬲相较,腹已渐浅,分档平缓,蹄形足细长,器身向横宽发展。

二、“鬲”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鬲”的本义是空足烹饪容器,口圆,似鼎,三足中空而曲。陶制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殷周时,陶制的与青铜制的并存。例如:“鬲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周礼·考工记·陶人》)孙诒让正义:“其用主于烹饪,与釜、鍑同。”再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其空足曰鬲。”(《汉书·郊祀志上》)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鬲音历。足中空不实者,名曰鬲也。”又如:“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宋·沈括《梦溪笔谈》)

“鬲”字的字义演变,可从三个方面去观察:一是以“鬲”为构件的合体字大多与炊具或炊事有关,二是产生了几种相关的引申义或借代义,三是通“膈”与通“隔”的用法中隐含着鬲的三个空足相互间隔的初始义。下面分别加以例证:

其一以“鬲”为构件的合体字大多与炊具或炊事有关,这样的字主要有“鬻”、“融”、“鬺”、“隔”等。

字的字形来看,其实就是用“鬲”来煮粥,后来演变为卖粥,泛化引申为“卖”的意思,例如:《国语·齐语》中的“市贱鬻贵”、明代刘基《卖柑者言》中的“人争鬻之”、清代龚自珍《病梅馆记》中的“明告鬻梅者”等等,其中的“鬻”就不是煮粥与卖粥,而都是泛指“卖”的意思。

字的字形来看,左为“鬲”,右为“虫”,《说文解字》解作“炊气上出也”,尽管许慎将其归入“虫部”,但怀疑其跟“虫”没什么直接关系,大约是“炊气上出”的形状类似于虫的缘故,才以此为构件的。这上出的炊气想必是融合了“鬲”中的食物气味,因此“融”的本义当为气味融合,后来才引申为固体融化与消融之意。

字的字形来看,左边为“鬲”,有烹煮之义,右边为“殤”之半边,有祭祀之义,二者合在一处,有烹煮食物祭祀神灵之意。词典上的唯一解释便是:烹煮牲肉以祭祀。例如《史记·封禅书》所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至于字,《说文解字》解作“隔,障也。从阜(阝)鬲声。”其实许慎将“鬲”只看作是“”字的一个声旁,跟表意没有关系,这是忽视了“隔”字构字原理的本质。应该说,“隔”虽然与炊事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字义应该是与“鬲”这种炊具有密切关系的,因为“鬲”的三足内是分隔盛装食物的,这种状态可以将炊具内的食物隔断,如果足体有足够大的空间的话,甚至还可以在三只足内烹煮三种不同的食物,可见这“隔”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于是后来人们便以“鬲”为表意偏旁创造了“隔”字,沿用至今。

其二,“鬲”字由它的空足烹饪容器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几种引申义或借代义:

一是指无足炊具例如:“鍑……吴扬之间谓之鬲。”(《方言》第五)再如:“鬲字是象形字,音如力,就是现在的沙锅。”(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

二是指古代丧礼用的一种陶器例如:“新盆、盘、瓶、废敦、重鬲皆濯造于西阶下。”(《仪礼·士丧礼》)郑玄注:“新此瓦器五种者,重死事。”再如:“陶人出重鬲,管人受沐,乃煮之。”(《礼记·丧大记》)孔颖达疏:“重鬲者,谓县重之罂也,是瓦瓶,受三升。”

三是西周时借用对俘虏或奴隶的称呼又可以称为“人鬲”,人鬲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对家内奴隶和生产奴隶的统称。例如:“臣是家内奴隶,鬲是生产奴隶,生产奴隶是贱于家内奴隶的。”(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

四是借用作古国名鬲国,相传为夏方国,西汉于其地置鬲县。在今山东省德州市附近。例如:“还定济北郡,攻着、漯阴、平原、鬲、卢。”(《史记·曹相国世家》)再如:“初,陈郡袁毅尝为鬲令,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晋书·山涛传》)又如:“鬲县城,县东十里,古鬲国,郾姓咎繇之后。”(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二·济南府》)

其三,“鬲”字通“膈”或者通“隔”,其中隐含着鬲的三个空足相互间隔的初始义:

一是通“膈”(读作gé)今称膈膜、横膈膜,是人或哺乳动物体腔中分隔胸腹两腔的膜状肌肉,在古代也可借指胸腹。例如:“心烦头痛,病在鬲中。”(《素问·五脏生成论》)再如:“勉自什伯,鬲中呕血。”(汉·王充《论衡·效力》)又如:“怪得题诗无俗话,十年肝鬲湛寒辉。”(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又如:“时方食,含哺出问:‘有杨某否?’答云:‘无。’不觉嗒然自丧,咽食入鬲,遂成病块,噎阻甚苦。”(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杨大洪》)

二是通“隔”(读作gé)表示阻隔例如:“人臣之力,能鬲君臣之闲而使美恶之情不扬。”(《管子·明法解》)再如:“送郎携羽扇,那日鬲帘,半面曾记。”(宋·姜夔《解连环》词)又如:“况于舜世,东西固未鬲也。”(章炳麟《訄书·官统中》)

三是通“隔”(读作gé)表示隔成的空栏或空框,即格子例如:“右食匮一。竹为之二鬲,并底、盖为四。”(宋·沈括《忘怀录·行具二肩》)再如:“上有七层铁网,下有十八鬲,鬲中有铜蛇。”(明·汪廷讷《狮吼记·冥游》)

四是通“隔”(读作gé)表示城墙上的土围墩例如:“三十步一杀,杀有一鬲,鬲厚十尺。”(《墨子·备梯》)孙诒让间诂:“鬲当与隔通。与杀中为隔,以藏守圉之人及器具,又为门以备出击敌也。岑仲勉简注:“粤俗呼为‘隔头’,北方或称‘城爪子’,或称‘墩’。”

根据上面对“鬲”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鬲”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足双耳鬲

四足鬲

 彩陶单耳鬲

 西周绳纹陶鬲

 彩绘陶鬲

 商代兽面纹青铜鬲

西周伯矩鬲

关于“鬲”字就没有什么可多说的了,让我们记住这个字的尊容吧: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211):钟鸣鼎食——释“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形义溯源(177):甗合甑鬲——谈“鬲”、“曾”、“甗”(上)
细说汉字:有福同享——说“享”(亯)
汉字的形体演变和字义变化:宋
“狱”的字形为何是狗狗打架?
汉字源流字典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