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字形义溯源(1):旦种暮成——谈“旦”与“暮”

本文约5100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

(本号逢双日更新,敬请关注)


汉字形义溯源

(1)

旦种暮成——谈“旦”与“暮”

朱英贵

成语“旦种暮成”源自汉·焦延寿《易林》卷九:“旦树椒豆,暮成藿羹。心之所愿,志快意惬。”意思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播种椒豆,太阳落山的时候就已经收获做成藿羹了,借以夸张地形容收效极快。本文就来谈谈表示太阳升起的“旦”字和表示太阳落山的“暮”字。

一、“旦”字的字形字义解读

“坐以待旦”和“通宵达旦”这样的成语告诉我们,所要“待”和“达”的是太阳的升起和曙光的初现,可见“旦”是一日光明之始,含有太阳出升和曙光初现的意思,而汉字“旦”字则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这太阳出升和曙光初现的逼真形象与明晰含义。

“旦”字是个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都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为“日”,下部也近似于“日”,可能是表示太阳初升之时的日影。当然也可作更为切近构字理据的解释,容庚《金文编》解释为:“象日初出未离于地也。”那么“旦”字似乎是在用上下两个“日”来表示这样一种意思:原本在下面的太阳现在升起来了。(参见下图)

“旦”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旦”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部从“日”,象太阳之形,下部表示原本位于地下的位置或者表示地面的日影,示意太阳从地面上升起来。拙论更倾向于认为“旦”字下部的构件是表示日影,因为甲骨文形体的下部构件只是用刀刻出表示边界的横线而未加填实,金文由于铭铸的原因,则很容易用实体符号表示太阳升起之处的大地日影。(参见上图金文形体)

而“旦”字的小篆形体又将表示地面日影的符号简化为一条横线,似乎更切近于表示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之意,这样一来反而使得“旦”字的表意意向更加清晰了。

现代汉字的“旦”由小篆形体隶变与楷化而成的,还隐约可见其初文的构字理据。

“旦”是为记写日出这样的意思所造的字,因此它的造字本义就是日出,黎明。

《说文解字》卷七旦部:“旦,明也。从日見—上。—,地也。凡旦之屬皆从旦。

许慎解释的意思是:“旦”,就是天明的意思。它是一个会意字,由“日”与“—”两个构件会合成意。“—”表示地面,“从日见—上”是指太阳从地面上升起的意思。大凡跟“旦”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旦”作为表意偏旁。

许慎依据“旦”的小篆字形对“旦”字的解义(明也)和解形(从日见—上)都是正确的,尽管小篆形体已经看不出初文的日影特征了,然而将其解释为“—,地也”也是不错的。

“旦”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日出、黎明这样的动词义,例如:“旦至于昏不雨。”(《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4450)这里的“旦”就是用的本义“日出”,全句是指从黎明到黄昏都没有下雨。再如:“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书·太甲上》)又如:“雝雝鸣雁,旭日始旦。”(《诗·邶风·匏有苦叶》)这句诗中的“旦”用于“始”之后,可见其为动词义“日出、黎明”的意思。又如:“日将旦而四海明,天方春而万物作。”(宋·苏轼《登州谢上表》之一)

“旦”字由此日出、黎明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引申义:

其一,太阳冉冉升起,光芒照亮大地,人们则将“旦”字引申用作明亮、明朗、确实的形容词义,例如:“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尚书大传·虞夏传·卿云歌》)这一句是说日月的光芒啊,明亮又明亮啊。再如:“言笑晏晏,信誓旦旦。”(《诗经·卫风·氓》)这里的“旦旦”是明朗、确实的意思。

其二,引申为日出的时候、早晨这样的名词义。太阳冉冉升起,光芒照亮大地,人们将这个时刻乃至太阳升起之后的一段时间都称之为“旦”。例如:“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杨伯峻注:“从晨战至黄昏后尚未停止。”再如:“幸而得之,坐以待旦。”(《孟子·离娄下》)又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天,某日。例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再如:“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又如:“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二是特指农历初一日。例如:“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书·大禹谟》)再如:“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列子·说符》)又如:“一遇旦望诸节序,下降香表,荐献行礼。”(《宋史·礼志十二》)

三是指一年之首、一月之首。例如:“元旦”是指一年的第一天,再如:“秦人以十月旦为岁首。”(《南齐书·礼志上》)这里的“十月旦”即十月初一的意思。

其三,指戏曲中扮演女子的角色。女主角称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名目。例如:“(韩熙载)畜声乐四十余人,阃检无制,往往时出外斋,与宾客生旦杂处。”(宋·文莹《玉壶野史》卷十)再如:“生、净、旦、末等名……此本金元阛阓谈吐,所谓鹘伶声嗽,今所谓市语也。生即男子,旦曰妆旦色。”(明·祝允明《猥谈》)

那么为何戏曲中扮演女性形象者称为“旦角”呢?原来传统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据传说都是反其义而命名的。“旦”本指旭日东升,而旦角扮演的是女性人物,女属阴,所以戏曲中女性形象称为“旦角”。同样道理,“生”是生疏的意思,而生角的演出老练成熟;“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丑”指属相牛,牛性笨,而丑角则要求伶俐、活泼、聪明。

其四,指乐曲声调名例如:“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隋书·音乐志中》)再如:“大乐亦有七声,谓之七旦……自隋以来,乐府取其声,四旦二十八调为大乐。”(《辽史·乐志》)上例中的“五旦”、“七旦”意思就是乐曲中的五种调式或七种调式。

二、“莫”(暮)字的字形字义解读

有个成语叫“暮色苍茫”,其中“暮”字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太阳即将下落地平线所带来的天色昏暗,可见“暮”乃是一日光明之终。“暮”字的初文本来写作“莫”,而汉字“莫”(暮)字的构字理据如何?它形象地为我们展现了太阳下落与天色昏暗的逼真形象与明晰含义。(参见下图):

 “莫”(暮)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从上图可以看出,“莫”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从“日”,从“木”(树)或从“屮”(草)会意,其字形有“日”位于两个“屮”或“木”之下的,也有位于四个“屮”或“木”之中的,都描摹表示的是太阳下落于原野植物之中的情形,使人联想到一片暮色苍茫的景象。

“莫”字的金文字形直接承继甲骨文的构字理据,选用“日”在四“屮”之中的形体,小篆字形与金文一脉相承,只是更加规范与艺术化了。

现代汉字的“莫”,将古文字上边的两个“屮”合并演变为“艹”(草字头),下边的两个“屮”合并演变为“大”(大字底)。因为太阳隐没了,光明也就没有了,因此“莫”字便被用作否定性的无定代词(意谓“没有什么”或者“没有谁”)。为了区分它的否定意义与初文意义,于是便又在“莫”字下边增加了一个“日”,成为后起字“暮”,用来表示“莫”字的初文造字本义,于是初文“莫”字在后世便可以专门表示否定意义了。

“莫”是为记写日落这样的意思所造的字,因此它的造字本义就是日落、傍晚。《说文解字》卷一茻部:“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许慎所释的“日且冥”,是指太阳(天色)即将转为晦暗的意思,“从日在茻(mǎng)中”,是指太阳从草丛中落下的意思。

“莫”字最初的意思就是日落的时候,傍晚,早期文献多用“莫”,后来“莫”与“暮”都在用。例如:“且莫不冓雨。”(《殷契粹编》695)这里的“莫”就是用的本义“傍晚”,全句是说傍晚时不下雨。再如:“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齐风·东方未明》)意思是不能合理支配白天与黑夜,不是清晨就是傍晚。又如:“郡城朝解缆,江岸暮依村。”(唐·韩愈《晚泊江口》诗)又如:“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这后两例的“暮”意谓傍晚十分更加晦暗。

“莫”字由此日落十分、傍晚的造字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一些直接或间接引申义:

其一,表示夜,夜晚例如:“断镳衔以驰骛兮,暮去次而敢止。”(《楚辞·刘向〈九叹·离世〉》)王逸注:“暮,夜也。”再如:“帝太戊有桑榖生于廷,一暮大拱。”(《汉书·郊祀志上》)又如:“暮,夜也。”(《广雅·释诂四》)王念孙疏证:“凡日入以后,日出以前,通谓之夜……夕、夜、莫三字同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表示晚,迟例如:“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史记·李斯列传》)再如:“老郎来何暮,高唱久乃和。”(唐·韩愈《合江亭》诗)又如:“郭嘉入,操曰:'公来何暮也?’”(《三国演义》第十八回)

二是表示时间靠后,将尽“莫”字又可在“日落的时候、傍晚”(一日将尽)这一意义的基础上扩大引申为一年将尽、一季将尽或一月将尽的意思,即“年月时令将尽”的意思,例如:“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这里的“莫”是指一年将尽。又如:“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里的“莫春”就是“暮春”,也就是春季将尽的意思,因为是春夏之交,天气暖和,才可以“浴乎沂,风乎舞雩”。

三是表示喻指年老,衰弱例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王逸注:“言天时运转……而君不建立道德,举贤用能,则年老耄晚暮,而功不成,事不遂也。”再如:“垂年已暮,其子宝弱而无威,谋不能决。”(《北史·魏卫王仪传》)又如:“蹉跎暮容色,怅望好林泉。”(唐·杜甫《重过何氏》诗之五)

其二用作代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莫”字含有阳光已尽之意,光芒隐没,人世间的一切就都看不到了,故可引申为否定代词,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等意思,这样的意思一直写作“莫”(读作mò),这样的意思与“旦暮”之“暮”已经不很相关了。例如:“莫益之,或击之。”(《易·益》)再如:“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又如:“今秦怨毒商鞅之法,甚于私仇,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奔走。”(汉·桓宽《盐铁论·非鞅》)

其三用作副词主要有如下三种意义用法:

一是表示否定:不,不能例如:“莫往莫来,悠悠我思。”(《诗·邶风·终风》)再如:“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史记·陈丞相世家》)又如:“已而,冒顿以鸣镝自射善马,左右或莫敢射,冒顿立斩之。”(《汉书·匈奴传上》)

二是表示劝戒:不要;不可,不能例如:“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史记·商君列传》)再如:“其去刚卯,莫以为佩;除刀钱,勿以为利!”(《汉书·王莽传中》)又如:“当日缘明府共饮,遂阙问,愿足下莫见责。”(晋·王羲之《明府帖》)

三是表示揣测:或许,大约,莫非例如:“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朱熹集注:“莫,疑词。”再如:“赋诗分气象,佳句莫频频。”(唐·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三)又如:“盼天涯,芳讯绝,莫是故情全歇。”(清·纳兰性德《满宫花》词)

关于“旦”、 “暮”二字,行文至此,不禁感慨几句。

人皆以为“旦”与“暮”乃是白日与黑夜之临界点,然不知“旦”与“暮”实为阴与阳之中和时。每日正午为阳盛之极,半夜乃阴盛之极,盛极必衰,否去泰来,此乃阴阳生灭交接之际。而日旦与日暮则是感官上白日与黑夜的起点,此乃光明与黑暗衔接过渡之时,故十分为人所重视。仅此将文坛“旦暮”二字的用例罗列一二,以资回味:

其一:

《御定全唐诗》卷六百六十六有台州人罗虬《比红儿诗》百首编为一巻,其中一首云:

千里长江旦暮潮,吴都风俗尚纤腰

周郎若见红儿貌,料得无心念小乔。

其二:

唐代白居易长诗《琵琶行》之结尾若干句为: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岁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城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其三:

宋代苏轼有词《木兰花令·次马中玉韵》云: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故将别语恼佳人,要看梨花枝上雨。

落花已逐回风去。花本无心莺自诉。

明朝归路下塘西,不见莺啼花落处。

其四:

清代吴恭亨《对联话》卷一记载李某的一副对联(按,此联机趣洋溢,有化堆垛为烟云之妙):

无怪倏尔而秦,倏尔而汉,到此地小坐片时,便成旦暮

看来何必有洞,何必有花,与诸君清谈半晌,即是神仙。

以上统而读之,感念油然而生,竟有虽千载犹旦暮之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支十二个汉字的本义各是什么?
苕木匠读《尧典》(21):天道“六七八九十”
甲骨文新解: 辰、巳、午、未
外国人学这些撞脸汉字学的怀疑人生,网友:我可能也是假中国人
汉字探微(082):负屈衔冤——释“冤”
汉字探源之“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