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客星现,帝王疑”——史话古人对异常天象的观测

古代所谓的异常天象,是指对日月食、新星和超新星、彗星太阳黑子、行星出没与会合、流星雨、陨星、极光等现象的观测,中国古代异常天象的观测与星占有着密切的联系,天象的观预报以及星占都是为帝王的行军打仗、出行、举行重大仪式、进行重大决定而服务的。

中国古代对日食、新星及超新星的观测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十分精细的天象观测记录。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五次日食记录。

《殷契佚存》第374片的记载是:'癸酉贞日夕又食,惟若?癸酉贞日夕又食,匪若?'

这是前13世纪武乙时期的牛胛骨上的卜辞,意思是说,癸西这一天进行占卜,黄昏发生日食,这是吉利的征兆吗?这是不吉利的征兆吗?甲骨文中还有一些新星观测记录,在《般墟书契后编》中有记载:'七日己已夕有新大星并火',意思是说七日黄昏有一颗新星靠近'大火'星(心宿二)。

甲骨文中出现的恒星名称,除'大火'以外,还有'鸟''鸟商'等。商民族以鸟为崇拜对象(图腾),所以星名大多从'鸟'字。'鸟'星应该是星宿一,后人就以此星为南宫朱雀之首;'鸟商'有人认为是心星,是'大火'的又译名。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异常天象的观测是与星占一这一社会活动的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前735年,《诗经・小雅》的'十月'篇记载:'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藏。'日食记录约50次,其中仅《春秋》一书,就记载了自前720

前481年的37次日食。经证明,其中有34次是可靠的。据《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秋七月,有星幸入于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事。

从汉朝开始,天象记录日趋详尽、精细。如对日食的观测,不但有发生日期的记载,而且开始注意到了食分、方位、亏起方向及初亏和复圆时刻等。

在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把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现,一般称作'客星'。因为有些变星原来是很微弱的,多数是人目所看不见的,在某个时候它的亮度突然增大了许多倍,变得非常光亮,出现在星空中引人注目。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它又渐渐暗了下去,在星空中'消失了',就好像是到星空中来'做客'一样,因此就给它取了'客星这个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彗星也有类似的现象,本来看不见,以后突然出现,不久又消失了,所以,在古代所谓'客星'的记录中还有一部分是属于彗星的记录。这是由于古人界定不清晰造成的。

据《续汉书・天文志》记载:汉灵帝'中平二年(185)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门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后年六月消。'这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超新星记录。现代天文学家已在该记录所指示的位置上证认有射电源的存在。

自汉以后,对天空中出现的'客星'进行观测和记录就成了天文学家观测的一项内容。由于历代天文学家们的勤恳而细致地观测,新星出现的记录逐渐增加。到17世纪末,在我国历史上可靠的'客星'记录约有60多项。

宋仁宗至和元年五月己丑(1054年7月4日),在天关星(金牛座星)附近突然出现了一颗明亮的'客星',起初它亮到甚至白天都看得见的程度,一直到宋仁宗嘉祐元年三月辛未(1056年4月6日)该客星才隐没不见。后世的许多史书如《宋史・天文志》《宋史・仁宗本纪》《宋会要辑稿》等典籍中都记载着这一现象,我们现在看到的最早记载这一'客星'的史书是《宋会要辑稿》,其中有:

'嘉祐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中国古书中对这一天文现象记录翔实,甚至有关于其颜色、大小亮度等变化的生动记述,如其间曾'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等。这颗客星出现时间之久、亮度之大是极为罕见的。18世纪后,西方学者在天关星附近发现有一块外形像蟹的星云,于是取名为蟹状星云。1921年进一步发现这个蟹状星云在不断向外膨胀,根据观测到的膨胀速度,可以反推回去算出这块蟹状星云物质大约是在九百年前从一个中心飞散出来的。

这个时间与《宋会要辑稿》中记录的天关客星出现的时间很相近,而且位置也接近。于是学术界很自然地想到,蟹状星云的形成是不是同1054年天关客星的出现有联系?后来又经过一些学者的研究,证明1054年的天关客星确实是一次超新星爆发的记录。到20世纪40年代初期,天文学家证实著名的蟹状星云就是1054年这颗超新星爆发后留下的遗迹。以上事实已被天文学界广泛承认。

对蟹状星云及其核心的研究总要涉及它的形成历史及超新星爆发的性质。在欧洲各国的历史文献中,还没有发现任何有关这个问题的记录,而在中国的史籍上却留下了有关这次超新星爆发的详细记录。此外,日本的古籍中也有筒略记录。据在日本《明月记》《代要记》等典籍中,也有关于这颗超新星的记录,指出其'孛天关星,大如岁星'。因此,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们,都以极大的兴趣转向中国古代留下的关于新星的这些记录,把它看作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对现代恒星观测的一项重大贡献。

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历史久远,最早的记录被认为是股墟卜辞中的三次刻辞。据初步统计,从股至1911年,我国古代关于彗星的观测记录不少于580次,成为研究彗星的极为珍贵的资料。中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和名称的记录非常丰富。

关于彗星的名称自古以来有很多,有彗、孛、长、天檎、天格、天枪、拂(或作茀、砩)扫(或作帚)橈枪、归邪、昭明、五残、狱汉、蚩尤旗等。

在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帛书29幅彗星图中出现的彗星名称有:赤灌、白灌、天箭、槐、彗、蒲、耗、秆、帚、厉、竹、蒿、苦、苦茇、甚、蔷、枘、千、蚩尤旗、翟等。

中国古代把彗星统称为妖星,由于彗星属于异常天象,古代多以此来占ト人事征兆。从以上彗星名称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以实物诸如武器、植物等命名的。于每一个名称的意思及所代表的形状,可以从汉字字面意思得到解释。令人惊奇的是,彗星竟有如此多的名称,足见汉字的源远流长和祖先对彗星观测之细致,后者无不体现出祖先求实的特点。

中国古代记录的彗星,很多涉及颜色。前168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记载有29幅彗星图,成为世界上关于彗星形态的最早记录。在29幅彗星图中,根据对彗尾的画法的不同,也大致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彗星的认识已经明显存在三类。

近代天文学研究表明,由于受太阳辐射热的影响,如果彗核具有自转,而被推开的物质又具有成股现象,就会观测到几股物质交叉产生的彗尾,有时还可以看到奇怪的轮廓。

29幅彗星图中,彗尾有一条的,有两三条的,更多的有四条彗头在下,彗尾朝上的彗星体现出彗尾的宽度和长度的不同。29幅彗星图成于西汉初年,却和近代天文学研究结果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晋书・天文志》的一段文字记载至少有三层含义:

(1)彗星为一有形物体;

(2)彗星本身不发光,只是因为太阳照射才发光;

(3)彗尾的延伸方向总是背向太阳。说明古人已注意到由于观测者位置相对太阳位置的变化,当彗星在日之南北时,会出现彗尾突然消失,或者有时长有时短的现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
中国古代的天文天象纪事
论述百练: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四大发明”之外还有80余项炫酷创造
这个神秘天象,为何被古代中国天文学家称为“客星”?
古代中国天文观测秘闻,通过天象预测帝王命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