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近体诗的韵改与格律探讨

                                              

在《今日头条》上,对传承近千年的近体诗,要不要抛弃格律,在诗歌创作中使用《平水韵》,还是使用中华诗词协会受教育部委托起草的《中华新韵》或教育部和国家语委2018年公布的《中华通韵》的争论此起彼伏,这其中既有新旧之争也有新新之争。中华诗词学会颁行《中华新韵》同时提出了“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的基本主张。有的人认为,韵书要随时代的发展而改变,用今天的普通话写格律诗完全可以,旧韵是诗歌繁荣的桎梏。韵书之争的同时还引发了诗词格律的存废之争。认为“格律是诗歌的镣铐”,限制了作者的自由发挥,甚至喊出了“滚蛋吧平仄君”的口号。也有人认为今韵古韵之争是可笑的。韵是诗词的一部分,它是诗词的基本要素,格律是基本原则,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基本规则。本身不懂而奢谈改革。

上述种种本人也有些看法,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欢迎批评指正。

近体诗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但诗歌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它基础上又出现了词和曲。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新的体裁的出现,并不是要消灭和取代原有的体裁,而是在百花园中又增添了一朵瑰丽的鲜花,姹紫千红。一齐争奇斗艳。

语音随着语言的融合而变化,韵书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近体诗只是诗歌中的一种,我们把它又称作格律诗是因为他拥有自己的规则。格律就是规则。正如球类中有足球、篮球、排球、水球,棒球、乒乓球、马球、橄榄球等等一样,各自有各自的规则,你总不能抱着足球在绿茵场上横冲直闯吧,那会让橄榄球侧目斜视,烦躁不安的。就不同种类的旧体诗词而言,也都有自己的规则,无非有的宽些有的严些,而近体诗是其中最严格的一种。

一些人“不遵守格律诗的规则你可以写古风去”的说法也是不正确的。一是古风也有规则。古风虽可邻韵相押,可中途转韵,既可转平韵又可转仄韵,而且句中基本不计平仄。但还是有一条大多数人遵守的规矩—非韵句与韵句在句脚处须平仄相反。即押平韵断句处须用仄声字,押仄韵断句处须用平声字。二是格律诗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绝不是推倒砸烂,与时俱进应是扬弃!

无韵不成诗。诗是一种韵文,凡诗必押韵,不论古诗现代诗都必须押韵。不押韵就失去了诗歌的本质特征,不押韵作品不能称之为诗!我不明白现在将一些散句堆积起来为什么就可以叫作诗,而且还受到一些所谓的行家里手权威大佬的赞许鼓吹,难免让人有指鹿为马的嫌疑。诗,不论是那种体裁,不管是吟哦朗诵它都是有韵味的,“诗韵清锵玉不如”,无韵哪来得味?近年来的诗坛乱象丛生,愈演愈烈,打着复制辉煌的幌子,将诗糟蹋得体无完肤,令人唏嘘叹息。

韵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它是后人对前人写诗用韵规律的总结和提炼。所谓规律不外乎以下几点,一、先有诗歌后有韵书。诗歌创作实践达到一定高度后,韵书才会出现并对其加以总结概括,从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二、韵书出现后并非一成不变,它随着语音的不断融合变化,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也在不断的总结更新。三、每部韵书的产生无不是传承和创新的产物。不论是早期已佚失的《切韵》《唐韵》,还是宋代的《广韵》,《礼部韵略》,抑或700多年前山西平水人刘渊的《平水韵》,而清代的《佩文韵府》、《诗韵集成》、《诗韵合璧》等均是在《平水韵》的基础上或调整创新或引录诗文辞藻典故等加以扩充注释,其中《平水韵》承前启影响深远。

关于入派三声和入声在韵书中的存废。两部韵书不论是新韵还是通韵均舍弃入声,并入平上去三声。以此指导和规范写诗,并无不妥。但以此指导和规范填写旧体诗词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入声字源远流长。不仅存在于古代,现今在汉蒙七大方言中依然使用,且人数不在少数。秦大一统,解决了“书同文”的问题,即文字交流的问题,功在千秋万代。语言交流“语同音”的问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漫漫两千多年,历朝历代虽在不断尝试。终未实现。建国后从1955年始我们大力推广了以北京音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成绩斐然。使语言交流大为便捷。但是据权威统计截至2015年,中国70%人口具备普通话应用能力,尚有约4亿人只局限于听懂的单向交流。况且各地域“普通话”中发音并非标准,有人戏称为地方普通话,只是可以听懂,无碍交流而已。故普通话的推广尚任重道远,仍须数代或更长时间的努力。

就格律诗来说韵书不仅规范句尾押韵,而且还规范着句中平仄。其中入声字在句中作仄,在句尾单独成韵语言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战争、灾荒、迁徙等等原因不断融合,加之政治中心北移,历代官话多以中原语音为基础,入声也逐步向平上去三声靠拢融入。即便如此,入声仍在古诗歌中独立存在,在方言中依然流行。

先从三部韵书说起,随着元曲的逐渐发展成熟,1324年周德清《中原音韵》面世,入声派人三声;半个世纪后,洪武八年(1375年)乐韶凤、宋濂等人的官方韵书《洪武正韵》编撰完成,入声独立。元曲分为南曲北曲,“北叶中原,南宗洪武”,即元曲分别以《中原音韵》和《洪武正韵》为韵书。虽然元曲以北曲为主,保留入声的南曲亦有一席之地。清道光元年(1821年)戈载的《词林正韵》初刊,成为填词必备韵书。《词林正韵》虽附有入声派三声之举,却依然单列五部入声。是否昭明入声即可用作平上去,亦可独用?也不失一种折中办法。

但是,《词林正韵》所列入声五部约2200字,已派人三声约1700字(其中派人平声约500余字),除派入上去声外尚有500余入声字未曾派出。本人曾用十余年的时间比对过清雍乾朝及以前的全部词作约20余万首。在此过程中,发现入派三声只存在于个别词人和个别词作中,是小概率事件,缺乏广泛认可。即以特例存在,而非普遍规律,将个别等同一般,有悖常识常理,更不能奉为金科玉律。“入派三声”在现实生活语言融变中是客观存在,但在写诗填词创作实践中,人们仍遵循入声在句末时独立作韵,在句中与上去同作仄声的规范。至于更进一步辩上去,别阴阳,分清浊,只是少数人的主张,并非普遍行为,不必拘泥少数前人陈规旧说。

编撰一部新韵,本身没有错误。关键是干什么用。无论是《中华新韵》还是《中华通韵》作为现代自由诗的韵书无可厚非,作为某种新诗体的韵书也无不可。但是作为格律体诗词的韵书,显然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继承。仅以两首唐诗为例。唐杜甫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曹松诗:“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两首诗共十一个入声字,皆在句中作仄声,其中有九个字处于可平可仄的位置,一个处于仄收句尾,“泊”与“国”字处于关节字处即必用仄声的位置。

若依《中华新韵》和《中华通韵》看唐诗,杜诗末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格律为平平平平仄仄平;“泊”与上句“含”字相粘而失对。曹松诗首句“泽国江山入战图”格律为平平平平仄仄平,下句“民”字与上句“国”字也相粘而失对。且两句皆变律为拗。若依旧韵看新诗,除了徒有格律诗的躯壳外,像什么就不用说了。

网闻国家语委、教育部要将《通韵》正式颁布推行,想想就忧心忡忡。“倡今知古”、“宽不碍严”、“双轨并行”、“今不妨古”  只是一厢情愿,一种文学体裁两种标准,看看就莫名其妙,抽空内涵,仅剩下五言七言和四句或八句的躯壳,长此以往,能不引起混乱?以此创作的格律诗,如同一座异地迁建的钢筋水泥的黄某楼一样,徒有其表而毫无无历史气息和工艺匠心。

                                                   

   世上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的认识也要逐步提高不断深化。对待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也应如此,并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说“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承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换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加强对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曲艺杂技和文化记录片、动画片、出版物等的扶持。”

格律诗本身也需要与时俱进。语音随着语言的融合而变化,韵书也要与时俱进。但与时俱进不是推倒砸烂,与时俱进应是扬弃!扬弃就是弘扬传承,舍弃臃赘。割舍传统,盲目创新不行,那会让格律诗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词通韵的可行性。词源于诗,且字有定数,句有定式,韵有定声,也是有格律规范的文学体裁。无非近体诗是齐言体,词为长短句而已(当然词也有少量齐言体)。词源于诗,长期以来填词用诗韵,但词韵较为灵活,故宽于诗韵。为规范填词用韵先后有多部韵书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有两部,一是明沈谦的《词韵略》“词韵旧无成书,明沈谦始创其轮廓。”(《四库全书总目词韵二卷提要》)一是清戈载的《词林正韵》。《词林正韵》自道光元年(1821年)初刊后,逐步成为填词必备的韵书。《词林正韵》以《平水韵》为基础,将106韵归纳整理为十九韵部。即:

第一部 平声一东冬通用   

仄声:上声一董二肿  去声一送二宋通用

第二部  平声:三江七阳通用   

仄声:上声三讲二十二养  去声 三绛二十三漾通用

第三部  平声:四支五微八齐十灰(半)通用    

仄声:上声四纸五尾八荠十贿(半)  去声四寘五未八霁九泰(半)

十一队(半)通用

第四部  平声:六鱼七虞通用    

仄声:上声六语七虞  去声六御七遇通用  

第五部  平声:九佳(半)十灰(半)通用  

仄声:上声九蟹十贿(半)  去声九泰(半)十卦(半)十一队(半)通用

第六部  平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半)通用   

仄声 :上声十一轸十二吻 十三阮(半)  去声十二震十三问

十四愿(半)通用

第七部  平声:十三元(半)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   仄声: 上声十三阮(半)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 去声十四愿(半)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通用

第八部  平声:二萧三肴四豪通用   

仄声:上声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   去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通用

第九部  平声:五歌[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哿 去声二十一个通用

第十部  平声:九佳(半)六麻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一马  去声十卦(半)

二十二祃通用

第十一部  平声:八庚九青十蒸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三梗二十四迥  去声二十四敬二十五径通用

第十二部  平声:十一尤[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五有 去声二十六宥通用

第十三部  平声:十二侵[独用]   仄声:上声二十六寝 去声二十七沁通用

第十四部  平声: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通用   

仄声:上声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三十陷通用

第十五部  入声:一屋二沃通用     

第十六部  入声:三觉药通用

第十七部  入声:四质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通用

第十八部  入声: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  

第十九部  入声:十五合十七洽通用

观察《词林正韵》的编排可看出以下几个特点:

以《平水韵》为基础,《词林正韵》将《平水韵》的106韵归纳整理为十九韵部,合并部分邻韵后,拓宽了填词用韵范围,而且保留了各韵目的序号和领字,既可以按韵目写近体诗也可以按韵部填词,是为传承有序。如果我们延续戈载的传统做法,编撰一部按韵部编排的新韵书,诗词通用,以此写作近体诗,才可真正体现倡今知古,双轨并行,今不妨古,宽不碍严”。

1)编撰新韵书可以在《词林正韵》的基础上继续合并邻韵。

语音分阴阳清浊,唇齿喉舌,在诗词创作中则缺乏灵活性,令使用范围收窄。一首近体诗中如果用了非本韵目的字是为“出韵”(落韵),但人们一直在试图打破这道篱笆墙。

有首句借用邻韵的,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冬韵) 远近高低各不同。(东韵)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东韵)”又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中十二文“纷”与十三元“魂”、“村”相叶,这就是俗称的“孤雁出群格”。  

有尾句借用邻韵的近体诗。如王建的《故行宫》“寥落故行宫。(一东)宫花寂寞红。(一东)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二冬)”,再如鲁迅的《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四支)挈妇将雏鬓有丝。(四支)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四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四支)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五微)”俗称“孤雁入群格”

也有邻韵交替使用,一进一退。如李师中《送唐介》: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十四寒)。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十五删)。并游英俊颜何厚,未死奸谀骨已寒(十四寒)。天为吾君扶社稷,肯教夫子不生还(十五删)”此曰“进退格”。                                          

还有近体诗邻韵相叶时双入双出,即二、四句用甲韵,六、八句用乙韵。如刘禹锡《贞元中侍郎舅氏牧华州》:曾作关中客,频经伏毒岩(十五咸)。晴烟沙苑树,晚日渭川帆(十五咸)。昔是青春貌,今悲白雪髯(十四盐)。郡楼空一望,含意卷高帘(十四盐)。此曰辘轳格。

甚至还有首句押韵的律诗中,前二韵叶同韵后三韵叶另外邻韵,两邻韵前少后多。似上葫芦,故葫芦惜未找到例诗。

以上不论哪种格体,前人使用者多寡,总之说明了一个问题,近体诗邻韵相叶早已出现,如同填词一样完全不用羞羞答答遮遮掩掩,还起那么多诨名绰号。突破合并势在必行。如毛泽东《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十四寒)万水千山只等闲(十五删)。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十四寒)。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十四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十五删)“寒”“删”二韵交替使用即是。  《词林正韵》解决了异部相叶的问题。分劈同部异音,是为革旧布新。《词林正韵》把平声九佳、十灰、十三元;上声十贿、十三阮;去声九泰、十卦、十一队、十四愿,根据语音融变进行分劈,列入同音,不失为与时俱进的明智之举。倘若运用于近体诗便可拓宽押韵范围,向近代语音进一步靠拢,很有借鉴价值。今天完全可以继续合并同音邻韵。至于古人居鱼与齐微通叶,萧豪与幽侯通叶,歌戈与萧豪通叶,庚亭与江阳通叶,真文与东冬通叶等等,皆系方言在词中使用,历代早已式微,从之无益。

2)编撰新韵书可以在《词林正韵》的基础上继续合并入声。

编撰一部新韵的最大分歧是要不要保留入声韵。我的意见还是要保留的,在保留的同时进行改并。前面说过入声不仅在句未作韵(古体诗和词),而且在句中与上、去声共同作仄(近体诗和词)。这是传承的重要部分,说是传承的核心也不为过。若抛弃入声,如何能懂得唐诗宋词?假如以国家的层面强力推行新韵通韵去创作非驴非马的古诗词,少则三代多则五代,人们会不会反过头来重新发掘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平水韵》入声分为十七韵,《词林正韵》归纳整理为五个韵部。时至今日进一步归纳整理很有必要,使之更接近今天的发音习惯。况且古今音变,读音异者颇多,今日不协,古则相协。以今音相协,并不改变入声在句尾句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会造成韵律的混乱 。况且入声在古诗词中单独成韵是一大特点,也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但是入声普遍存在着隶属同韵目或同部而音异者。如唐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作倍侍御叔华登楼歌):“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中间换叶入声韵的四句“骨”、“发”、“月”三字均属入声月韵。又如唐李存勗词《一叶落》:“一叶落。赛珠箔。此时景物正萧索。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吹罗幕。往事思量著。”以上两例所叶入声韵皆属同一韵目,但诗中“骨”、“发”、“月”相叶,词中“幕”与“落、箔、索、著(通着)”相叶,按我们今天的读音很别扭。从中也可以体会到古今音之嬗变。传承至今很有重新归纳整理之必要。

另外,入声异部相叶现象十分普遍。入声由于韵母发音短促,相对含混,相互之间韵感弱化,界限模糊,异部互叶相当普遍,也为我们归纳整理入声提供了依据和可能。请看以下诸例。唐李白《大车扬飞尘》:“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又唐李白《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两例皆为十一陌诸字与十二锡诸字相叶。读起来是否也有些别扭?再看词作,宋无名氏《踏莎行》:“殢酒情怀,恨春时节(屑)。柳丝巷陌黄昏月(月)。把君团扇卜君来,近墙扑得双蝴蝶(叶)    笑不成言,喜还生怯(叶)。癫狂绝似前春雪(屑)。夜寒无处著相思,梨花一树人如削(药)”(括号内为所属韵目,下同)其中“节”、“月”、“蝶”、“怯”、“雪”为一部,“削”属另部,但按我们今天的音调来读朗朗上口。又如苏轼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髪。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以入声十七部“壁”与十八部诸字相叶。再看苏轼的《皂罗特髻》词:“ 采菱拾翠,算似传名,阿谁消得(职)。采菱拾翠,称使君知客(陌)。千金买、采菱拾翠,更罗裙、满把珍珠结(屑)。采菱拾翠,正髻鬟初合(合)     真个采菱拾翠,但深怜轻拍(陌)。一双手、采菱拾翠,绣衾下、抱着俱香滑(黠)。采菱拾翠,待到京寻觅(锡)。”乃《词林正韵》入声第十七部之“得、客、拍、滑、觅”与第十八部之“结”,第十九部之“合”三部相叶。还是苏轼的《劝金船》词:“无情流水多情客(陌)。劝我如曾识(职)。杯行到手休辞却(药)。这公道难得(职)。曲水池上,小字更书年月(月)。还时茂林修竹,似永和节(屑)     纤纤素手如霜雪(屑)。笑把秋花插(洽)。尊前莫怪歌声咽(屑)。又还是轻别(屑)。此去翱翔,遍赏玉堂金阙(月)。欲问再来何岁,应有华髪(月)。”乃《词林正韵》入声第十六部“却”与第十七部“客、识、得”与第十八部“月、节、雪、咽、别、阙、髪”及第十九部“插”互叶。五部入声韵中竟有四部混叶。

略举几例便可看到,不论《平水韵》还是《词林正韵》都存在着同目或同部相叶而读音异者,也存在着异目或异部相叶的现象。这是入声随时代发展语音融合的具体表现,也就为我们合并入声同音字提供了依据及思路。

总之,编撰一部诗词合璧的韵书,一是保留入声韵同时对所有邻韵进行分拆并和,二是《平水韵》原韵目序号和领字不变。好处是严可按《平水韵》创作近体诗,宽亦可按新韵写诗填词。不仅可以达到一部韵书两用的目的,而且是真正的今不妨古,宽不碍严。三是古今同一字异读的问题。多音多义字古今皆存,主要是分别平上去入四声的问题。分三种情况①古作仄声今作平声,如“框(漾)、诓(漾)、蕾(贿)、(麌)等;②今作平声古作仄声,“拥(肿)、颗(哿)、稼(祃)”;③尤其是不论字义,均可作平仄两用的常用字,其中今仅为平声古可作仄声者,“听(青 径)、凭(蒸 径)、吹(支 寘)、泥(齐 荠)、衣(微 未)、妻(齐 霁)、思(支 寘)等,今为仄声古可作平声者,过(歌 个)、忘(阳 漾)、望(阳 漾)、(覃 勘)(真 愿)等。其中包括一些今日声调同而字义相异者,如“看”字,现代汉语中“看门”、“看守”等为平声,“看见”、“看望”等为去声。但在古诗词中此类不论字义异同,皆可平仄两用,即不论在句尾句中既可作仄又可平。例如在句尾作平韵:唐杜甫五律《空囊》“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在句中作仄:杜甫《与严二郎奉礼别》“别君谁暖眼,将老病缠身。出涕同斜日,临风看去尘。”好在数量不多,完全可以附列注释,以示提醒。

                                                    

近体诗格律刍议。古诗广义讲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要求相对宽松,近体诗要求较为严格。近体诗的格律禁忌中不乏人为制造地宝塔尖,实属无聊之举,在创作实践中极少被认可,极少被遵循。再加上唐、宋、清三朝将诗列作为科考项目,赋予了功利内容,特别是清代自乾隆朝开始,将试帖诗八股化,对近体诗创作影响不小。故很有必要去伪存真,删繁就简,以利于学习应用。

近体诗基本句式共十六式:其中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各四式。五言多用首句不入韵的两体,七言多用首句入韵两体。律诗中间两联需要对仗。

(一)近体诗的基本句式及内核。

基本句式共十六式:其中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各四式。五言多用首句不入韵体格,七言多用首句入韵体。律诗一般中间两联需要对仗。

五绝①首句不入韵之仄起仄收式:

      (仄) 仄(平) 平仄,                            白日依山尽,

      (平)平 (仄)仄平(韵)。                   黄河入海流。

      (平)平 (平)仄仄,                             欲穷千里目。

       (仄)仄(仄)平平(韵)。                   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

     ②首句不入韵之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 仄仄,                             危楼高百尺,

      (仄)仄(仄)平平(韵)。                    手可摘星辰。

      (仄)仄(平) 平仄,                             不敢高声语,

      (平)平(仄)仄平(韵)。                     恐惊天上人。 

                                                               —李  白

      ③首句入韵之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韵)。                    北风吹白云,

      (仄)仄(仄)平平(韵)。                    万里渡河汾。

      (仄)仄仄平平仄,                             心绪逢摇落,

      (平)平(仄)仄平(韵)。                     秋声不可闻。  

                                                                —苏  颋

       ④首句入韵之仄起平收式:

       (仄)仄(仄)平平(韵),                   月黑雁飞高,

       (平)平(仄)仄平(韵)。                   单于夜遁逃。

       (平)平(平)仄仄,                             欲将轻骑逐,

       (仄)仄(仄)平平(韵)。                    大雪满弓刀。 

                                                                  —卢  纶

七绝①首句不入韵之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仄,                     独在异乡为异客,

       (平)仄)(仄)平平(韵)。            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遥知兄弟登高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  维

      ②首句不入韵之平起仄收式:

       (平)(仄)(平)平仄,                      曾栽杨柳江南岸,

       (仄)(平)(仄)仄平(韵)。            一别江南两度春。

       (仄)(平)(平)仄仄,                      遥忆青青江岸上,   

       (平)(仄)(仄)平平(韵)。            不知攀折是何人。

                                                                   —白居易

       ③首句入韵之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平(韵)。             朝辞白帝彩云间,

      (仄)(平)(仄)仄平(韵)。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平)(平)仄仄,                       两岸猿声啼不住,

      (平)平(仄)(仄)平平(韵)。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  白

首句入韵之仄起平收式:

      (仄)(平)(仄)仄平(韵),             君问归期未有期,

      (平)(仄)(仄)平平(韵)。             巴山夜雨涨秋池。

      (平)(仄)(平)平仄,                       何当共剪西窗烛,

       (仄)(平)平(仄)仄平(韵)。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

五律①首句不入韵之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                           细草微风岸,

(平)(仄)仄平(韵)。                 危樯独夜舟。

(平)(平)仄仄,                           星垂平野阔,

(仄)(仄)平平(韵)。                  月涌大江流。

(仄)(平)平仄,                           名岂文章著,

(平)(仄)仄平(韵)。                 官因老病休。

(平)(平)仄仄,                           飘飘何所似,

(仄)(仄)平平(韵)。                 天地一沙鸥。 

                                                       —杜  甫

首句不入韵之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                           青山横北郭,

(仄)(仄)平平(韵)。                  白水绕东城。

(仄)(平)平仄,                            此地一为别,

(平)(仄)仄平(韵)。                  孤蓬万里征。

(平)(平)仄仄,                            浮云游子意,

(仄)(仄)平平(韵)。                  落日故人情。

(仄)(平)平仄,                            挥手自兹去,

(平)(仄)仄平(韵),                   萧萧班马鸣。 

                                                        —李  白

③首句入韵之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韵)。                   凄凉宝剑篇,

(仄)(仄)平平(韵)。                   羁泊欲穷年。

(仄)(平)平仄,                             黄叶仍风雨,

(平)(仄)仄平(韵)。                   青楼自管弦。

(平)(平)仄仄,                             新知遭薄俗,

(仄)(仄)平平(韵)。                   旧好隔良缘。

(仄)(平)平仄,                             心断新丰酒,

(平)平(仄)仄平(韵)。                   销愁又几千。

                                                       —李商隐

④首句入韵之仄起平收式:

(仄)(仄)平平(韵),                   戍鼓断人行,

(平)(仄)仄平(韵)。                   秋边一雁声。

(平)平(平)仄仄,                             露从今夜白,

          (仄)(仄)平平(韵)。                   月是故乡明。

          (仄)(平)平仄,                             有弟皆分散,

          (平)(仄)平(韵)。                   无家问死生。

          (平)平(平)仄仄,                             寄书长不达,

          (仄)(仄)平平(韵)。                    况乃未休兵。

                                                                   —杜  甫

七律①首句不入韵之仄起仄收式:

      (仄)(平)(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平)(仄)(仄)平平(韵)。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仄)(平)平仄,                        却看妻子愁何在,

      (仄)(平)(仄)仄平(韵)。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平)(平)仄仄,                        白日放歌须纵酒,

      (平)(仄)(仄)平平(韵),              青春作伴好还乡。

      (平)(仄)(平)平仄,                        即从巴峡穿巫峡,

      (仄)(平)(仄)平(韵)。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  甫

②首句不入韵之平起仄收式:

 (平)(仄)仄(平)平仄,                   舍南舍北皆春水,

(仄)(平)(仄)仄平(韵)。           但见群鸥日日来。

(仄)仄(平)(平)仄仄,                     花径不曾缘客扫,

 (平)(仄)(仄)平平(韵),          蓬门今始为君开。

 (平)(仄)仄(平)平仄,                   盘餐市远无兼味,

(仄)(平)(仄)仄平(韵)。           樽酒家贫只旧醅。

(仄)(平)(平)仄仄,                     肯与邻翁相对饮,

(平)(仄)(仄)平平(韵)。           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  甫

③首句入韵之平起平收式:

 (平)(仄)(仄)平平(韵),           钟山风雨起苍黄,

 (仄)(平)(仄)仄平。                     百万雄师过大江。

 (仄)(平)(平)仄仄                     虎踞龙盘今胜昔,

 (平)(仄)(仄)平平(韵)。           天翻地覆慨而慷。

 (平)(仄)(平)平仄,                     宜将剩勇追穷寇,

 (仄)(平)(仄)仄平(韵)。           不可沽名学霸王。

 (仄)(平)(平)仄仄,                     天若有情天亦老,

 (平)(仄)(仄)平平(韵)。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

④首句入韵之仄起平收式:

(仄)(平)(仄)仄平(韵)。               昨夜星辰昨夜风,

(平)(仄)(仄)平平(韵)。              画楼西畔桂堂东。

(平)(仄)(平)平仄,                        身无彩凤双飞翼,

(仄)(平)(仄)仄平(韵)。              心有灵犀一点通。

(仄)(平)(平)仄仄,                        隔座送钩春酒暖,

(平)(仄)(仄)平平(韵)。              分曹射覆蜡灯红。

(平)(仄)(平)平仄,                        嗟余听鼓应官去,        

(仄)(平)(仄)仄平(韵)。              走马兰台类断蓬。 

                                                                  —李商隐

仔细观察一下近体诗的基本特征。每句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处于重要部位,是声律的节奏点,(又称“音节”),这三个位置的平仄七绝和七律为平—仄—平,仄—平—仄,五绝和五律为平—仄或仄—平。它们在每一句中的平仄是错落交替的,我把它称为“交替律”;在相邻各句之间这三个位置(五言体为两个位置)的平仄是相对或相粘,次序为先对后粘,粘对交替,我把它称为“粘对律”。这两条是格律诗的基础内核和基本规律。我们以此梳理分析一下,写作近体诗流传的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和各种禁忌:重字、失律、失替、失粘、失对、犯孤平、三连平、三平脚(三平调)、三连仄、三仄尾、四平头、鲤鱼翻波等等。看哪些是正确的应于继承发扬,哪些是强加的应于抛舍屏弃。

(二)先说“二四六分明”。此口诀惟在一个特殊句式中是不分明的

近体诗中有一个句式即七言的仄仄平平平仄仄(五言为平平平仄仄),可被另外一个特殊句式所替代—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体格,有人命名为“鲤鱼翻波”。请看以下例诗:

出现在五言绝句

式第三句    益:“金谷园中柳,春来已舞腰。那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

式第一句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式第三句 例句暂未查到。

出现在七言绝句

式第一句    牧:“李白题诗水西寺,古木回岩楼阁风。半醒半醉游三日,红白花开山雨中。”

式第三句    甫: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式第三句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出现在五言律诗

①式第三句和第七句。

仅第三句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仅第七句    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第三、七句同时用此句式    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②式第一句和第五句。

仅第一句  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仅第五句    白:“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第一、五句同时用此句式 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式第五句 例句暂未查到。

④式第三句和第七句,

仅第三句  乔:“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仅第七句 :孟浩然:“山暝闻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第三句和第七句  铸:“官柳动春条,秦淮生暮潮。楼台见新月,灯火上双桥。隔岸开朱箔,临风弄紫箫。谁怜远游子,心旆正摇摇。”

出现在七律

第一句和第五句,

仅第一句    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仅第五句 :杜  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一、五句同时用此句式,例句暂未查到。

②式第三句与第七句,

仅第三句 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仅第七句    轼:“初惊瘦鹤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存亡惯见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第三句与第七句同时用此句式    甫:“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往,干戈衰谢两相催。”

式第三句和第七句   

仅第三句     适:“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天远,白帝城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仅第七句 :杜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三句与第七句同时用此句式,例句暂未查到。

式第五句。陆  游:“江月亭前桦烛香,龙门阁上驮声长。乱山古驿经三折,小市孤城宿两当。晚岁犹思事鞍马,当时那信老耕桑?绿沉金锁俱尘委,雪洒寒灯泪数行。”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在使用常用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五言为平平仄平仄)呈现几个特征,一是这种特殊句式使用比较普遍。二是替代律句后其余各句将仍保持原来的格律,这样会与上下句出现不粘或不对的情况,不能视为失粘或失对,这正是它的特殊之处。三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为第一句和第七句,在杜甫1000余首格律诗中分别占到21﹪50﹪以上。四是从分类来看五律七律使用较多,特别是杜甫的五律占比近29﹪。

但是此句式的节奏点变为仄—平—平或平—平,句中平仄不是交替出现的,应为非律句,而是实打实的拗句。学界多数认为格律诗中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叫拗句。”这种定义概念比较模糊,“不合常规平仄格律的句子”是指什么?是指句中出现了孤平,还是指句中出现了违反平仄交替的规则?我看应该是后者。也有两者都认同,前者称为小拗,后者称为大拗

(三)近体诗的拗、拗句和拗律的疑惑

近体诗的拗,人们定义为整首诗各联都存在拗句或联与联之间失粘的,称为"拗律"”。这里把存在“拗句”和“失粘”现象称之为“拗”。或是在律诗中“换易一两字平仄”( 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五》)更有人认为拗句必须是律句,不是律句就谈不上“拗”。总之,让人感到概念混乱,无所适从。业界有必要梳理讨论,以期统一。

笔者认为凡违反律诗的交替律和粘对律的皆为“拗”。如果一首格律诗全为律句,但失粘失对违反了粘对律,即每句节奏点“-平-仄-平-”和“-仄-平--”(五言为-平-仄-和-仄-平-)相粘相对的次序,即为拗。可称为微拗或小拗。这是因为每句平仄交替的规律虽然没有改变,但在律句与律句之间某一点上粘对顺序发生了改变,也是一种拗。同时粘对是上下句二四六字之间全方位的粘和对,而不是像有些人所说只是在每句第二字的粘对。方回所谓换易一两字平仄,大都在非节奏点上,所以依然是律句,接受这种观点的学者将拗句律句混为一谈,实在不敢苟同。律句一、三、五位置的平仄发生变化,纵使仄声字多了些,所引起地变化并改变不了其律句的本质。一句之中如果违背了平仄的交替律,则为拗句一首格律诗中如果含有拗句者可称为拗律。

被誉为诗圣的杜甫“晚节渐于诗律细”,对格律诗的形成和定型做出了巨大贡献,杜甫存世诗作1500余首,其中格律诗1000余首。笔者对这些格律诗使用拗句的分类、位置、数量等情况作了一下统计分析。分述如下:

拗句在杜甫格律诗中使用情况。拗句实际上是古风中不论平仄节奏的句式,当然古风中不管有意无意与否也可以杂有律句,同样格律诗中也有拗句的出现。不计七绝老杜在62首格律诗中出现拗句共72句,排除七绝占比均低于1﹪,在律诗中还是第一、三、五、七句使用居多。为什么格律诗中会出现拗句呢,我赞成这种说法“盛唐及之后律诗中出现的这些句式,除了有部分情况确是因为无法调和声义矛盾,只能声律让步于诗意和感情的表达,并非有意出律”。(杜晓勤《唐诗的“拗律”》)。杜甫的诗也印证了这种推断。

拗律 什么是拗律,格律诗中有几句拗句可称为拗律,半数以下还是多少句?我始终搞不明白。仅录杜甫七律每首含有三个拗句及以上,七绝每首含有二个及以上的诗作(拗句皆标有下划线)

先看杜甫的几首七律。

出现三句句拗句者                                                   

十二月一日三首》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楸花媚远天。明光起草人所羡,肺病几时朝日边。”

出现四句拗句者                                                    

《暮春》卧病拥塞在峡中潇湘洞庭虚映空。楚天不断四时雨,巫峡常吹千里风。沙上草阁柳新暗城边野池莲欲红。暮春鸳鹭立洲渚,挟子翻飞还一丛。”                  

《愁(强戏为吴体)》“江草日日唤愁生,巫峡泠泠非世情。盘涡鹭浴底心性,独树花发自分明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域宾客老孤城。渭水秦山得见否,人经罢病虎纵横。”含有四拗句者尚有《暮归、《晓发公安》、《夔州歌十绝句》之九共计五首。       

再看七绝  

两句拗句

《绝句漫兴九首》 之一:“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觉莺语太丁宁

之二: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之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之九: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春水生二绝》之二:“一夜水高二尺强,数日不可更禁当南市津头有船卖,无钱即买系篱旁。

三句拗句

《绝句漫兴九首》之八:舍西柔桑叶可拈江畔细麦复纤纤人生几何春已夏,不放香醪如蜜甜。”

《夔州歌十绝句》之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干戈满地客愁破,云日如火炎天凉。”

《春水生二绝》之一: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鸬鹚鸂鶒莫漫喜,吾与汝曹俱眼明。”

比较上述各例,一是拗句在诗中不同于特殊拗句平平仄平仄仅限于非韵句,这些拗句呈无规律分布,且韵句非韵句都有。二是一首诗中究竟有多少句才可以称之为拗律?而老杜的七绝《绝句漫兴九首》之九,《夔州歌十绝句》之九,《春水生二绝》之一,三句皆拗句,还是律诗吗,标明是七绝的诗题是老杜原有的还是后人缪加,这和平韵古风偶夾一些律句有何分别?由此我想,不论何体凡拗句在一两句之间则不应视为拗律。不知妥否,望诸位指导,并请教方家。

(四)孤平拗救的合理性与正确性置疑   大多数人认为近体诗不能“犯孤平”,犯了孤平必须拗救。但犯孤平的准确内涵一直存有争议。

1绝大多数学者认定:五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中仄仄仄平平是一种特定句式不在犯孤平内。

2少数学者认为“一句内没有两个连续的平声。”或“任何位置,只要是两仄夹一平(仄平仄)就犯孤平”这是启功先生的观点。它一般出现在平平仄仄平平仄句式中, 首字为仄则为仄平仄仄平平仄前三字犯孤平,若第五字为仄则平平仄仄仄平仄后三字犯孤平。

3大多数学者认同王力先生的定义,“特指入韵句除去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就叫犯孤平。”在王力先生组织下翻遍《全唐诗》只找到两例,“醉多适不愁”,“百岁老翁不种田”。出处为高適《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和李颀《野老曝背》:“百岁老翁不种田,惟知曝背乐残年。有时扪虱独搔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近体诗中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例子并不少见。仅杜甫的格律诗中就存在不少。如那堪处处闻 ”,“臂悬两角弓”,“只应学水仙”,“那知柳亦新”,“并吞更出师”,“尚书玉腕骝”,“那堪长者谋”,“那堪野馆疏”。 还有一些疑似的例句,如“过眉拄杖斑”,“看云哭九疑”,“论功未尽归”等,“过”、“看”、“论”古时不分释义,皆为平仄两属字,谁敢断定老杜是作平还是作仄?当然其它诗人还有,如孟浩然的“北阙休上书”,“八月湖水平”。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现象应不少见,绝非孤例个例。况且还有构成格律诗一个基础律句仄仄仄平平,也是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岂是一句排除在外就可了得。 

近体诗的五言体有四个基本句式,七言体无非是以此为基础在前面增加了一个平仄相反的音节。五言体的四个基本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若将一、三字都赋予了可平可仄的范围,除本句外均可出现三种组合方式,不妨依次列出并作一分析。

平平仄仄平:  仄平仄仄平—前部犯孤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尾部犯孤平,前面一句为王力定义的犯孤平,后面一句为启功定义的犯孤平。

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尾部犯孤平;仄仄仄平仄,亦为启功定义的犯孤平。

仄仄仄平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三平调;仄仄平平平—三平调。

平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三仄尾;仄平仄仄仄—前部犯孤平后部三仄尾。 其中启功先生两平夾一仄(平仄平)也为犯孤平,由于认可性较低尚未包含在内。

看看,是不是动辄得咎,吓出一身汗来!其实大多是作茧自缚,上列各种组合都符合平仄交替的基本规则,都是实实在在的律句。而三仄尾的问题不存在,三平调的问题五言体第二字为仄不为平,七言体第二字为平、第四字为仄都是允许的。两仄夾一平(仄平仄)和没有两连平,被视为犯孤平是不是没有道理?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近体诗从唐代至清代几乎没有人涉及孤平问题,而是由现代学者提出并定义。但是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要除去韵脚呢?若韵脚再加一个句中的平声字,怎么就成了孤平,那岂不是说基础律句仄仄仄平平,是一个典型的犯孤平?于逻辑不通,起码是定义不严谨概念模糊,因为除韵脚外只要还有一个,平声就并非孤零零的。况且韵脚是最重要的一个音节。前面所引两例“醉多适不愁”的“多-不”与上句的“酒-辞”相对,又与下句的“知-远”相粘;出句“百岁老翁不种田”的“岁-翁-种”与对句“惟知曝背乐残年”的“知-背-残”相对,都符合律诗句中平仄交替,句与句平仄粘对的基本规则。所谓孤平难逃无中生有的嫌疑。

继续说说常用基础律句仄仄仄平平,本身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既然是基础律句,就表明它并不犯孤平。无奈之下被孤平论者强加了特殊地位,从而排除在外。此句如果要解决孤平问题,只能在前三字中增加一个平声字,变成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或仄仄平平平。第二个变成拗句已非律句,且两仄夾一平,又不知悔改的再次犯孤平。第三个又犯了三平调的大忌,反而变得不正常了。如上,既非孤平何须拗救?

再来看看拗救有无必要性和合理性。

归纳一下流传的拗救方法有如下几个:

①本句自救

一种情况是仄平仄仄平,将第一或第三字改做平声字。改过后成为“啼痕满面垂”,或成为“又非珠玉装”。前面已经否定了孤平的存在,有无必要?不在赘述。

一种情况是平平平仄仄,变成平平仄平仄后,乃三拗四救。如“凉风起天末”,平声“天”救仄声“起”。七言句同,乃五拗六救。如“庾信平生最萧瑟”“萧”救“最”。按王力先生的定义此非孤平。前面也说过这是一个常用拗句,句中原本平仄交替的-平-仄-,已经变成了不再交替的-平-平-,再救也救不成律句,故无须救,何必救。

②对句相救,又叫隔句相救。

一种情况是如果出句是"仄仄平平仄",第四字当平而仄,变成"仄仄平仄仄",甚至是"仄仄仄仄仄",这时,就要把对句"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位置变成平声字以相补救,这属于对句救出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下句的平声“吹”救上句的仄声“不”。看杜甫的几首诗“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日落风亦起,城头鸟尾讹。”“老耻妻孥笑,贫嗟出入劳”。全都没救。仄收句孤平只存在于启功先生之说中,无孤平,何须救。

另一种情况是隔句错位相救,又叫复合拗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第五字平声“无”救本句“向”又救上句的第四字仄声“国”字。

还是先看杜甫的诗句吧。“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此五“拨”未救三“跳”自然也不可能救上句“鹭”字。“英雄割据非天意,霸主并吞在物情”,此五“在”未救三“并”,自然也不可能救上句“据”字。还有一些与“双鬓向人无再青”相同的句子本句也不存在五救三,如杜甫“南极老人自有星”,“江阁要宾许马迎”等。“自”未救“老”,“许”未救“要”。本句亦未自救。

还有王维的《辋川别业》“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其中“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两句常被拿来作为拗救的例句。出句节奏点为-平-仄-平-,对句节奏点为-仄-平-仄-,两句平仄交替,上下相对,分明都是律句,不存在后句平声“红”字救前句仄声“绿”字的问题。反而是下两句“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前后句的平仄为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别看都用了五个平声字,由于破坏了二、四、六字平仄的交替规律,皆是地道的拗句。但谁也没救谁,谁也救不了谁。这些都是在格律诗成熟过程中留下的历史印记,不必画蛇添足,也不必锱铢必较。

入韵句最容易犯孤平的基础律句有两个,五言的平平仄仄平和七言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体一、三位置上平仄变化有四种组合,七言体一、三、五位置上平仄变化有八种组合。这些位置上任何平仄变化组合都改变不了其仍为律句的本质。

基础句式平平仄仄平黄河入海流”。变体1仄平平仄平恐惊天上人”2平平平仄平“江湖秋水多”3仄平仄仄平“醉多适不愁”。    

基础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变体1平仄平平仄仄平千里江陵一日还”;2仄仄仄平平仄平岂有竹西歌吹愁”;3仄仄仄平仄仄平“百岁老翁不种田”;4仄仄平平平仄平志决身歼军务劳”;5平仄仄平平仄平“双鬓向人无再青”;6仄仄平平平仄平“不见旻公三十年”;7平仄平平平仄平“丞相祠堂何处寻”。

各组合中平声最少的有两个,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它们本是律句却被人视为犯孤平的拗句。若拗救的话五言常用一拗三救,即第一字用了仄声字须将第三字改为平声—仄平仄仄平改为仄平平仄平,从而成为另一个组合。也有三拗一救,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须将第一字改为平声字,从而成为平平仄仄平,回归了基本句式。七言常用五拗三救,第五字用了仄声字须将第三字改为平声字,从而成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回归了基本句式。七言有三拗五救即第三字用了仄声字须将第五字改为平声字,成为仄仄仄平平仄平,从而成为另一个平仄组合。

所有的组合都是从基本律句衍生的允许使用的组合,不存在这个不可用那个可以用的问题,非要换来换去,这种拗救有意义吗,岂不成了文字游戏。还有大拗的问题,一般定义为二、四、六(五言为二、四)的位置平仄发生了变化谓之大拗。这个定义是正确的,因为节奏点的平仄发生了改变,该句式就不再是律句了。

把律句中平声字在一、三、五位置上的减少或缺失,称之为拗句且是小拗,本身就不严谨。明明是律句在非音节处的变动,它始终改变不了律句节奏点的交替规则,于音节无亏,怎么会拗呢?这是从孤平论衍生出来的概念,同时也成了“一、三、五不论”不可不论的重要支撑。总之近体诗中律句“一三五”的位置不存在拗的问题,律句根本不须救。拗句谁也救不了,若用下句救,相对位置改变平仄,只能将下句也改成了拗句,若下句非相对位置救,既无必要,又无令人信服的依据。综上拗救的说法和方法缺乏必要性和严谨性,也缺乏合理性和正确性。实际创作中难避免一些行文所至,偶有暗合,应并非刻意为之,不必奉为绳墨。正是“除韵脚外”这句话,奠定了犯孤平的理论基础,从而步入歧途。如果不是这句话,试看所有叶韵的基础律句中不管一三五的位置上如何折腾,每句始终都会保持两个平声字。如此一来没了孤平,没了拗救,近体诗松了绑,“一三五不论”也不再是有的可不论,有的必须论了。岂不简单,岂不快哉。

顺便说说三连仄和三仄尾,三连平和三平调的问题。

三连仄和三仄尾   一句之中连续有三个仄声字叫作三连仄,若出现在句末为三仄尾,不破坏平仄交替律的三仄尾,仍然为律句,亦是允许的。但变成四连仄或五连仄就出问题了。

三仄尾中符合句中平仄交替律为律句: 

五言平仄。 

 江流石不转”,沈全期“四蹄碧玉片”,王  维“端居不出户”。

            七言(仄)(平)

      杜  “走觅南邻爱酒伴”,杜  甫“秋水才深四五尺”,

      杜  盘剥白鸦谷口栗”,杜  甫“谷口子真正忆汝”。

三仄尾不符合句中平仄交替律应为拗句(含四仄尾、五仄尾)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仄仄;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平仄;

 落花游丝白日静”—仄仄;

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仄仄;

 “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

白居易“今年八月十五夜”—平仄;

黄庭坚平生行乐自”、“持家但有四立壁”—平仄。

句中三连仄也是一样,符合交替律的为律句,不符合者为拗句。

  律句  仄仄仄平仄  落日放好”, 杜  甫“舞剑过人绝 ”。

          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春欲尽急还乡”,

                                   杜  “清词丽句必为邻”,

             仄仄仄仄平仄仄     剑外忽传收蓟北”,

                                      杜  自古稻粱多不足”。

    拗句  仄仄仄        “幽意忽不惬”。

           仄仄仄仄平仄仄  杜  “ 纵饮久判人共弃”,

           仄仄仄仄仄平仄  杜  “七月六日苦炎热”,  

            仄仄仄仄平仄平   “二月六夜春水生 ”,二月已破三月来”,

           平仄仄仄仄平平   “千朵万朵压枝低 “不问绿李与黄梅”。        

     评判的标准还是要依据交替律,看句中的平仄在节奏点上是否交替错落的。

三连平和三平调  在句中或句尾只要不破坏交替律都是允许的。

杜甫《题省中院壁》: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老杜此首七律有两个拗句(第一、三句)、两个三仄尾(第三按拗句、七句按律句)、三个三平脚(第二、四。八句),但三个三连平句节奏点皆平仄交替,全都为为-平-仄-平-,是律句而非三平调。凡符合交替律的句型皆为律句,而不是三平调,当然也不是大忌。这也是我将基本句式仄仄仄平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校为(仄)仄(仄)平平和(平)(仄)(仄)平的理由。再看几个合律的例句。

            漠漠秋云低”; 杜  甫“天上麒麟儿”;沈全期“双眼黄金瞳”;

韦应物“未遇知音人”;  王  维“秋雨闻疏钟”;高  适“高院梅花新” 。

 燕南壮士吴门豪”;“太山一掷轻鸿毛”;

 “诸峰罗立如儿孙”;“主人为卜林塘幽”。

以下例句因违反了句中平仄错落交替的内核,故为三平调:

     刘昚虚裴回双明珰”。

   落日更见渔樵人”。

句中三连平。在五绝五律类似刘昚虚五连平或第一字为平的平平平平平,十分罕见,故一般不会出现。但七绝七律出现了三连平,四连平,都有可能变成拗句,应引起注意。 

仄仄平平平平仄    “恰似春风相欺得”;

仄平平平仄平仄    “熟知茅斋绝低小”。

总之三连平,三平调是病不是病,不可一概而论,要看它们符合不符合交替律的规则。

                                                   

格律总结

近体诗的内核为交替律。每句中的平仄在二、四、六(五言体为二、四)位置上是平仄交替的,其交替形式各有两种:七言体为平—仄—平或仄—平—仄;五言体为平—仄或仄—平。符合交替律的称之为律句,不符合者称之为拗句。

近体诗的基本规则为粘对律。二、四、六(五言体二、四)句的位置上各句之间平仄或相异称之为相对,或相同称之为相粘,其粘对顺序五言体为“出句←对←粘←对”,七言体为“出句←对←粘←对←粘←对←粘←对”,违反了则称之为失对或失粘。

交替律指单句中平仄关系而言,最为严格。除拗体中的常用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外“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不容置疑。

粘对律指句与句之间节奏点平仄关系而言,相对交替律较为宽松。近体诗中使用了某律句而造成失粘或失对,此句后面的粘对顺序可随之改变亦可不变。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拗句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在它后面的粘对顺序一般不变。

近体诗中出现拗句,称之为拗体。拗句出现的位置呈发散状态,无规律可言。建议最多使用两句,数量超过了不再是拗律而是古风了。因使用拗句而产生失粘或失对,此句后面的粘对顺序可随之改变亦可不变。孤平之说,立论不稳,缺乏逻辑的严密性,杜撰成分较多,应于摒弃。近体诗以平声为韵,地位稍重于仄声,故进行创作时要注意平声的协调运用,这与刻意避免犯孤平是两回事。综上“一三五不论”的口诀带有普遍性。

三仄尾中惟平仄或作仄仄为律句,三平调中惟仄平或平为律句,其余都须避免。句中三连平、三连仄只要不破坏交替律都是可以的。

近体诗不可重韵。          

修订韵书建议的总结

以《词林正韵》为基础编制新韵书《诗词通韵》,进一步合并邻韵,保留入声韵,并对入声按音韵大致相近的原则分劈合并。这样不仅可拓宽使用范围,同时保持了对传统的继承,不至于造成今非古,古非今,今古两相看,相看泪涟涟的尴尬局面。同时也就不存在下列犯忌之说:犯韵(包括撞韵、挤韵);出韵及由此而产生的孤雁出群格、孤雁入群格、进退格等。

至于复韵、哑韵、凑韵、倒韵、僻韵、别韵,乃初学者易犯的毛病,不是成熟后的通病,大可不必计较。

去年就有写篇文章的想法,并做了些资料准备工作。今年借新型冠状肺炎宅在家中的时光完成了这篇文章。其中有些观点颠覆了大多数人的认知,不啻投下一枚深水震爆弹,希望多加批评指导,哪怕板砖漫天飞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津梁》八 辨四声是学平仄的基础
(原创)浅谈格律●平仄●韵
格律通则
诗·词·曲常识
古诗的用韵
七天学会格律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