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教授:怎样顺利度过研究生生活?

编者按

迈入研究生阶段是许多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研究生生活是一个充实而充满挑战的阶段。怎样顺利度过研究生生活?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结合自身丰富的人生经验和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分享了对于该问题的思考与感悟。

时下坊间有一类比较热销的书,如励志书、生意经和成功秘诀之类,因为总有那么一些做梦也想成为达官富豪、名家大师的人。我对这些书不敢问津,因为自知与这类贵人无缘;而更觉不屑的,是这类书往往充满说教、劝喻、作秀、噱头和编造。但对那些总结工作得失、体会事业成败、感悟人生阅历的书籍和文章我却颇有兴趣,因为凡夫俗子可以从中领会到一些待人接物、做人做事的具体经验,免得办错事、办坏事,贻害人群事业,也贻害个人。

案头放着一本《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第二版)》,显然,它不属于第一类书。它是否属于第二类呢?要看个究竟。于是就捧着读了起来。初看,颇觉失望,因为它没有涉及当前培养研究生中广为关注的话题:如何培养“拔尖创新”或“杰出”人才。再一看却还有点意思,因为它对当今研究生教育过程诸多实际问题提供了具体而细微的解决案例,还使我回忆起自己当研究生时候的种种情景,恍如昨天。

当今中国,对于研究生培养,焦点莫过于培养“杰出人才”了。政府官员、社会名流、大众传媒都在质问,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没有为国家培养更多大师级人物、诺贝尔奖得主。研究生教育显然是首当其冲。

为了能对这个问题提供一点解决方案,自然需要讨论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就让学生进入世界一流学者角色的问题。似乎只有这样,才是培养研究生的正规。

结论大体是:让研究生接触当前世界科学前沿、思考当前学术与科技热点问题,不断给研究生以强烈的思维激荡,提高他们参与学术争论的兴趣。以这样的背景为前提,给学生以坚实的理论和实验的基础训练。特别是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研究生导师不仅要为学生准备国际上最先进的实验设施和仪器装备,还要建立起由多种身怀绝技和综合技能的人才组成的工作团队。

这里经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一流同行来参观访问,自由交流思想与见解,开展激烈的讨论;对于自然和技术科学而言,还要能凭借强大的物质基础,迅速对提出的理论和设想进行实验实现或验证。

这就是一种优秀的学术氛围:顶尖的科学问题、自由的学术思想、活跃的见解碰撞、激烈的据理争论、快速的实验验证。所有这些研究生不仅是一个见证人,更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实地参与者。从这样的科学集体中不难涌现一批批具有强劲创新能力的人才。

可惜在这本书中找不到相关的信息。这毫不奇怪。不言而喻,具有上述环境和气氛的研究集体只能是国际一流学术大师领导下的集体;而该书作者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尽管他们都是教授,应该具有指导研究生的经历,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世界一流科学工作的经验,他们接触的研究生也绝非一流,他们难以提出培养具有卓越水准的研究生的切实建议。

例如,对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一流教师自然会把注意力放在怎样使论文具有更高科学水准上,而不只是局限于一些枝节问题。这使我回想起自己在苏联读研究生的最后论文写作阶段,曾经和导师发生过一点小争论。我的论文是关于氟化物固体和溶液中氟的核磁共振研究的。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在向导师呈递的写作提纲上,我把固体中的研究结果写在溶液的结果之前。和导师讨论以后,他认为应该先写溶液,而后转到固体,这样无论是从实验描述上,还是从理论解释上,都符合由浅入深的原则。

我开始也没有话说。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逐渐感到,尽管从实验和理论上固体研究远比溶液研究复杂,但是,固体研究结果的理论解释更具有普遍意义,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从固体研究得出的结论在更高的科学视点上来解释溶液的结果。因此,我就按照自己的意见写出了一份草稿,请导师批阅,同时,对我没有遵从他的意见组织论文结构做了说明。

此时,我心里打鼓,生怕他指责我没有按他的意思办。想不到当他读完我的论文草稿后,不仅没有批评我,反而表扬我写得对,这样科学上一气呵成,站得更高,更有逻辑性、说服力。说他以前没有把两者的结果联系起来考虑,没有我想得深。其实这是自然的,尽管有导师提出方向和随时指导,但研究生工作毕竟是自己做的,脑子一天到晚考虑的都是自己的研究课题,应该想得更周到。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还称赞我文字写得比苏联学生更通顺。

细想起来,其实这也是自然的。俄国学生用母语写作,俗话、土话、文理不通的日常口语都会写进论文中去。中国人却只能严格按照文法去写,那些灵活的俗话还不会用呢。这些更高层次的生动例子,这本书里也是没有的。该书作者的学科视野不可能具有这样的科学广度和深度。因此,书中讨论的多是一些研究生培养中表层的、形式的问题。

然而,我又感到,这本书对中国广大研究生还是非常有用的。题为“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的书,我为什么不说对导师有用,却说对研究生有用呢?这里有我们中国的国情。我国现有研究生人数已超过130万,要说他们都是“精英”,将来都是“杰出人才”,恐怕期望过高。要做到有像上面所说的那种学术环境和氛围的,可能在国际上也是凤毛麟角;即使要做到像我的导师那样(他的学术成就不亚于诺贝尔物理奖的得主,他首创了核磁共振傅里叶谱和射频量子振荡器,可惜因早年离世而与诺贝尔奖无缘),恐怕也不多见。

因此,一般的要求就是做一个合格的研究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取得学位,就知足了;不能要求个个都“杰出”。而要做到这一点,也确非易事。这里既有导师的因素,也有研究生自己的成分。

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绝大多数被遴选为研究生导师的,大概都是在国内外大学或研究机构得到博士以上学位的。从研究生的选拔到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位,直到寻找职业,这一系列过程和手续,个中酸甜苦辣、利弊得失,大概不谓不了解。但是,应该说,按照该书建议的各项,恐怕做到的很少,比如,每周与学生见面讨论、指导研究工作一次,为学生在答辩前组织“模拟答辩”。

他们所以做不到,“非不知也,乃不为也”。他们所以“不为”,也不全是不负责任,而是别有苦衷。比如,太忙。曾见否,有导师带了几年博士生,还不识学生面貌;有导师在答辩前没有读过博士论文。这当然是极端,但和该书的建议相比,指导不到位的实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导师为各种事务困扰,无暇顾及学生也是实情。在这种情况下,要他们抽时间来读这本书,无异于缘木求鱼。

不是说这本书对导师无用。相反,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写得还是颇有见地的。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让学生中途退学,终止培养;在什么情况下应当建议更换导师等;甚至不同性别的师生间发生了特殊感情关系,应当如何处理等敏感问题,都有所涉及。这不是无的放矢。就我所知,美国曾有一位科学家因与研究生发生感情纠葛而无法在大学待下去,不得不离开,不过后来他还是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奖。因此该书至少对新任研究生导师还是很有参考价值。他们不大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所有各种案例,从书中事例学点间接经验还是很值得的。

但是,我认为这本书对研究生来说是最有用的。从本科生到研究生阶段,是学生学习经历的跳跃。这里不仅有学习方式和方法的变化,而且,这标志着身份的不同,从一个知识接受者变成一个知识创造者。既然进入了学术圈,就需要了解圈内微妙的人际关系、行为准则。该书从学生角色的转变、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规划、文献综述的撰写、资料数据的收集整理、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学术判断力的提升、论文构思写作、论文评审与答辩的处理、职业选择与应对、遴选学生与建设研究集体等十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其中对导师的建议实际上就是对研究生学习处事的要求和规范。

该书作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大量访谈,记录了许多生动的案例,详细、具体、鲜活地描述了不同情况下该如何要求、如何应对。有些地方虽显得细枝末节,却能小中见大,概括学术圈的规范,匡正自己的行为。因此,该书不但是给研究生导师的建议,而且对“读研”的学生来说,也不失为一本切合实际的好书。

我愿意把它推荐给年轻的新任研究生导师和初入科学殿堂的研究生们。如果导师与研究生能够抽时间共读,自然也会得益良多。

(本文原载《科学时报》2010年4月8日,有删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选导师就像开盲盒,刺激!
博导看了会沉默,硕导看了会流泪……
读研,为何?何为?该何?
怎样做一名合格的硕士生导师
科学网-王德华的博客-学位论文的致谢部分该怎么写?
掌握了这9种论文选题方法,你也可以当研究生导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