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交响之间,如何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德奥作曲家的早期作品总带有某些相似性,一种发轫于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乐传统,让他们遵循内在平衡,不约而同地走向对某种感官层面之美的表现,单纯且动人,使人在纷繁的精神世界中得以疗愈。这或许也是德奥作曲家们在形而上秩序层面的暗示,就算跨越时代,那种单纯也依旧能带给我们直击心灵的感受。10月28日晚,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音乐厅上演“天籁之声”交响音乐会。本场音乐会由国交首席指挥李心草执棒,特邀钢琴家陈萨担任独奏,带来两位奥地利作曲家的早期作品,分别是莫扎特《降E大调第九钢琴协奏曲》和布鲁克纳《f小调交响曲》,进行了一场跨越古典至浪漫近百年的时空对话。李心草与陈萨在曲目设计和音乐会主题上更是达成了某种精神层面的契合,对乐迷而言惊喜不断。

莫扎特的早期钢琴协奏曲在国内上演的并不多。一方面,其带有该时期对称与均衡的典型风格以及在主题上的过度重复会相对缺乏舞台性;另一方面,这位天才作曲家在早年交响曲中通过协调整体音乐语言的有机统一,使得这些交响曲成为文献意义上的古典风格示范品,某种程度上为作品的演绎增添难度。“演奏莫扎特的作品需要演奏者对该时期的句法、风格有着相当的把握。因此,无论是钢琴协奏曲还是交响曲,要演好莫扎特都有不同的难点”,陈萨在采访中提到。但她也十分强调演奏者对莫扎特的作品在想象力和个性化上的处理,她坦言:“因此说到底,我觉得莫扎特的难还是难在某种音乐趣味上。”

不同于莫扎特的大部分钢琴协奏曲总开启于一段乐队的前奏,这首协奏曲在第一个乐句就引入了钢琴的主题,开门见山。陈萨对开头这一主题乐句的处理十分细节化,她根据音符的三次上下行依次进行了三个小句的划分。这样的处理也贯穿于整个乐章始终,形成了一种结构上的稳态,与乐队达成某种默契。对莫扎特协奏曲的解读需要站在他是一位伟大的歌剧作曲家这一立场上,他通过对人声旋律在人物性格及心理层面的细腻刻画,使得人物形象饱满且立体,以至于听众可以清晰地从乐句中分辨出这是哪一位角色在歌唱。同样的,这种歌唱性的刻画也体现在他为钢琴写的旋律中,在律动上极具人声的动态感。就歌唱性这一点,陈萨谈到:“莫扎特在作品中有不少类似咏叹调性质的旋律刻画,让我想起了他的某些歌剧作品。因此,在演奏这首协奏曲的过程中,如何让钢琴这一乐器发出歌唱性的声音,始终是我思考的问题。”令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乐章的副部主题,钢琴进入了自我陈述的部分,左手的三连音作为仅有的伴奏织体,虽是简单的分解和弦,但陈萨却进行了虚与实的变化处理,在触键上极为讲究。而右手作为旋律声部,其演绎则更为细腻,每个音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在对连线与断奏的协调上轻盈且延展,使旋律线在听感上富有诗意。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陈萨对节奏的把握十分严格,拍与拍衔接之间极为精准,但在某些自由段落中,她对装饰音的演绎是浪漫化的,且具呼吸感,或者更准确的说,带有肖邦玛祖卡的舞曲感。这或许就是这位独奏家基于丰富的演奏经验及对古典风格理解之上的一种审美主体的介入。尤其是一乐章自由的华彩段,肖邦化的装饰音更为显著。陈萨对这两种风格的整体性调和尽显功力,和声线清晰,但装饰音又能真正与旋律线结合起来,起到美化旋律的作用,使歌唱性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在这首协奏曲中,莫扎特除了注重钢琴这一主角外,还充分发挥了乐队的作用,尤其是木管组,不仅作为主要声部多次与钢琴对话,而且在作品的结构上也有着重要作用,常在一些段落的重要节点中出现。莫扎特的音乐注重平衡,不管是乐队与钢琴、乐队与某一声部、声部与声部,任何一组关系在他看来都需要兼顾平衡的声音美学。这就如歌剧中出现的角色互动一般,其关键在于故事脉络式的推动,即一种行进感。指挥李心草非常善于处理这种对话的关系,他强调整体的流动,以此在独奏家与乐队之间搭建起一种音响空间,赋予音乐以期待感。

陈萨在上个月刚结束与华沙爱乐乐团在中国的巡演,上演两部肖邦钢协,演绎堪称完美,好评如潮。对乐迷而言,陈萨和肖邦是熟悉且亲切的组合,这是她作为独奏家的某种公众印象。但在今年,陈萨的巡演曲目单较以往则呈现地更为多元,除了延续其擅长的波兰作品以及德奥主流作曲家的主线外,也在多个板块持续发力,可以看出这些年她作为独奏家不断追求对各种风格驾驭的高要求。

下半场的布鲁克纳依旧精彩,将听众带入“纯真交响”的另一个时空,感受晚期浪漫的德奥音乐之魅力。对指挥李心草而言,演奏布鲁克纳是神圣的,对于这部被他称之为带有早期浑然天成之美的“习作交响曲”,更是全程背谱演奏。“我当年在奥地利留学的时候,对布鲁克纳没有太特殊的感受,但当我第一次在现场指挥布鲁克纳的作品之后,可以说完全颠覆了我对他的概念”,李心草提到。当谈及对这部作品的交响意义,他做出了这样的解读:“布鲁克纳在这部作品中所表达的音乐仿佛在之后的作品中再也没有出现过。虽然《f 小调交响曲》是他学生阶段的创作,在技法层面并未成熟,但我认为有非常动人之处,且仿佛可以听到一些比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还要田园的一种意义,这是在其他作曲家身上所听不到的。”因此,选择将这部作品定义为19世纪德奥浪漫派的“中庸作品”还是一位交响乐大师的早年习作,视角不同,我们收获的意义也完全不同。

布鲁克纳的交响曲有着一定的规则模式,所有完整的作品都采用外表相当传统的四乐章类型,首尾乐章往往呈大型结构的“快板-奏鸣曲”形式,且在材料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恢复编制后的乐队马上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准备好迎接在音乐材料上的庞大体量。一乐章始于虚无且微弱的小提琴主题,随后是在节奏与声部数量上同步增倍的对比。指挥李心草在乐句的处理上似乎尝试打破某种固定的规则,尤其是该乐章出现了两次的只有弦乐声部的自由抒情段落,他让弦乐组的下三声部在衔接部分整体慢化,做出了有充分想象和留白的延伸感。这种将音乐过程放慢的细节还有很多,李心草让音乐材料在声部间进行从容的发展,以打造处于和声静态的长大段落。

听布鲁克纳作品的录音有时会陷入一种无序,可以听出他在经历了对某些共性风格的质疑后,试图打破该时期音乐叙事的僵局,并体现为长乐章交响结构的音响形态。这或许又证明了另一点,即布鲁克纳的作品是更适合现场聆听的,感受他音乐的需要结合场景化的体验。那么对于《f 小调交响曲》而言,则是具有爆发力的四乐章,在铜管和定音鼓作为铺陈的音响轮廓下,该乐章的弦乐也始终在密集的音型中持续发力。在现场你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声部间的流动和频繁卡农的戏剧性,管弦乐的原色尽显无疑。

在追求技巧与快节奏的当下,做一场找寻本真与自然的回眸式音乐会实属难得。德奥音乐的灵感共通却也书写着时代变幻下的各自人生,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激发音乐的无限可能。交响之间,如何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想必这场“天籁之声”音乐会能给你答案。

撰稿:潘旦

摄影:国之骄子

编辑排版:段梦、陈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心目中最伟大的十大交响曲(五)
2011琉森音乐节 阿巴多指挥莫扎特第三十五交响曲 布鲁克纳第五交响曲
发烧试音天碟推荐
947音乐地图| 维也纳交响乐团是何路英雄
仅以此贴献给所有刚刚踏入古典沙龙的朋友
音乐小百科:协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