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琴,从喜欢到厌恶发生了什么?


孩子们大都对音乐有着本能的喜爱,但学琴一段时间后,有的琴童开始讨厌学琴。反思在一些家庭内孩子从喜欢音乐到厌恶学琴发生了什么,找到各种可能的原因,有助于我们琴童家长帮助孩子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一、家长把音乐当作了“升学利器”
据某小提琴网站的调查,约8%的小提琴家长让孩子学琴是为了考音乐学院及其附小、附中。事实上,琴童中走上音乐专业道路的人,恐怕千分之一都不到。这个8%的比例似乎过高了。近年来,“艺考生”文化分较低,因此很多家长想让孩子参加“艺考”,帮孩子走捷径步入大学。似乎学音乐可以避开书山题海,同样获得大学文凭,没有那么“累”。这个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从事音乐专业需要很多条件,并不是仅有愿望就可以的,绝大多数琴童家长还是要降低期待,帮助孩子享受学习过程,不要把音乐和过多的功利目的挂钩。学音乐主要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这些都是长期的事情,甚至是一辈子的事情,家长在学琴初期,不必太看重。

二、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
有些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因为他们觉得孩子“很聪明”,“有音乐才能”。他们容易被孩子学琴初期一帆风顺的假象欺骗了——有的乐器入门相对简单,为了鼓励孩子,教师对孩子的技术要求是相对较低的。由此,有的家长把“有音乐才能”、“聪明”作为自己孩子的固有属性,期待孩子每一次学习都顺利,一旦孩子学琴出现挫折,孩子的表现达不到自己的期待,家长就慌乱得不行。“我的孩子到底有没有音乐才能?”“我的聪明孩子怎么这么笨?”伴随而来的就是批评、指责孩子,于是学琴变成了家长和孩子的斗争,这样陷入恶性循环,孩子一想起琴就是负面情绪,不再愿意练习。

三、家长受了夸张赞美的干扰
“真是个音乐小天才!”“小演奏家!”教师及亲朋好友有时为了鼓励孩子,会对孩子的表现大加赞美。但是家长要明白,对孩子使用夸张的赞美,是针对孩子心理进行的一种暂时性的鼓励手段,自己不可把这种夸张的赞美当作真实情况。 

学琴初期,一些孩子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是大部分孩子都具有的本能。家长切不可把孩子初期的兴趣当作“音乐天才”的展露。其实,音乐天才占人口比例很低,一般而言,生活里确实有一些孩子听觉、手眼协调、肌肉控制能力稍微优于同龄孩子,他们可能是比同龄孩子提前发展了。但是,这一点领先优势,放在整个人生里看,几乎不值一提。 

家长应尽量客观、理性地评价自己孩子的音乐才能和智力,牢记“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拒绝攀比。即使自己的孩子真的有音乐才能,做一个演奏家还需要大量的其他要素。这样放平心态,会有利于孩子轻松愉快地学琴和长久坚持下去。

                   文/吴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家之言] 看了这些逆天的音乐天才和演奏神童后,再也不敢随便提劲自家孩子是神童了
6岁的她,凭什么征服了茱莉亚音乐学院?
七个'是与不是',送给琴童家长
靠父母拿奖,他真是个天才
有钢琴天赋的孩子后来怎么样了?一个钢琴老师的教学经历
谷爱凌和肖邦的共同点:我每天练习十几小时,世人却用天才二字总结我所有汗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