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那些万能、脑洞及化腐朽为神奇——电影音乐中的古典音乐(下)

一、专治口吃的贝多芬交响曲
一首经典的乐曲足以成就一部经典的电影,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之于电影《国王的演讲》,就是这样的关系。

在“二战”来临之际,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要发表一篇演说激励全民斗志,对于患有口吃病的他来说,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语言治疗师罗格的帮助下,国王发现自己可以在音乐的伴奏下流利地朗读。

最后的演讲,罗格像指挥一样站在国王面前,引领演讲和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同步进行。两条旋律交汇渐强,仿佛四面八方的人聚拢在一起;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的乐器层层叠入,逐渐爆发出巨大的力量。随着旋律终止,国王的演讲也获得了成功。

贝多芬的这个乐章就是具有让人沉下心来的魔力,你还能列举出哪些用这段音乐作为配乐的电影?

二、《现代启示录》与“女武神的骑行”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堪称歌剧史上的巅峰之作,剧中女主角布伦希尔德对于任何一位女高音来说都是极限挑战,她在受众神之王沃坦命令下凡征战前唱出的一段“女武神的骑行”,也成为1979年的电影《现代启示录》的点睛之笔。

美军直升机群逼近越南村庄时,长官下令用高分贝喇叭播放“女武神的骑行”,在威武的背景音乐下,肆意扫射地面上逃跑的牛车和民兵。此刻,美军的直升机正如天兵下凡,地上的越南人毫无招架之力,即便有幸存者,以后听到瓦格纳的这段音乐恐怕也会毛骨悚然。

导演科波拉明白瓦格纳的音乐有何等威力,也清楚其背后的政治立场——瓦格纳是反犹主义者,连希特勒都是他的骨灰粉。瓦格纳的音乐使这个片段真正成为末日警言,成为战争电影史上的经典。

三、安娜与老柴

《安娜·卡列尼娜》有多个版本的电影,美国导演伯纳德·罗斯的1997年版尽管邀请了苏菲·玛索做主演,但仍无法掩盖剧情的单薄。然而,从头至尾采用柴科夫斯基的名曲作为配乐,成为这版影片最为成功之处。

男女主人公邂逅时,舞会背景音乐是《天鹅湖》里的大圆舞曲;男主深情表白时,响起了《第六交响曲》第一乐章那柔美的第二主题;两人享受短暂的甜蜜时,响起的是第二乐章的轻快旋律;最后安娜跳入铁轨自杀时,末乐章的哀叹旋律若隐若现……

用老柴的音乐作为配乐再合适不过了——不仅因为他和托尔斯泰都是生活在19世纪下半叶俄国艺术家,并且他和安娜的命运冥冥中有相似之处——他们的爱情都无法被当时的社会习俗接受,在理想破灭后只有死路一条——柴科夫斯基在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演9天后郁郁而终。

四、万能配乐:《乡村骑士》间奏曲

有些古典乐曲诞生之初并不为衬托什么画面,却成为受无数影片青睐的万能配乐。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在27岁时谱写出歌剧《乡村骑士》,恐怕他自己都想不到,其中的间奏曲会被数十部电影轮着用:从美国电影《愤怒的公牛》、《教父III》一直穿越到中国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立春》……

这些电影大多在追忆沧桑往事,马斯卡尼的悠长旋律透出无限怅惘的怀旧情结,弦乐器一咏三叹式的高潮正是电影需要的催泪弹。好莱坞的作曲家沿袭了这种抒情风格,马斯卡尼若多活半个世纪,估计能荣登作曲家富豪榜首位。  
五、脑洞大开的“太空漫游”

美国导演库布里克的大部分电影配乐来自古典音乐,好莱坞的作曲家们根本无法压住他的气场。《2001太空漫游》最初请好莱坞作曲家阿莱克斯·诺斯作了配乐,却被任性的库布里克弃用,直到电影上映后,诺斯才得知自己辛苦创作的配乐被弃用的事实。这部拍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宏伟神作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有人感叹其中的科幻预言,有人惊奇其中的特效镜头,更有人夸赞电影对古典音乐的巧妙借用。

电影开始前,是当时电影院留给观众入场的“垃圾时间”,库布里克化腐朽为神奇,将利盖蒂刚创作的《大气》搬来。这首开辟了微复调织体的音响杰作通篇是模糊音流,似是象征宇宙形成之初的一片混沌。

最脑洞大开的,是借用了两位施特劳斯在19世纪下半叶创作的两首名曲。库布利克在此将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的哲学音诗置于开天辟地之初,将奥地利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送入漫无边际的太空——

随着阳光穿过星际,响起了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那个气势磅礴的引子,人类进化史由此开启。一个猿人将一块骨头扔向天空,蒙太奇式的镜头将这块骨头化为在太空静静行驶的宇宙飞船,随之响起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映衬美妙的星际旅行。据说,《蓝色多瑙河》确实曾作为美国航天员的起床音乐。

六、弦乐柔板祭亡灵

电影《野战排》,让很多人记住了一首乐曲:巴伯的《弦乐柔板》。

整部电影没有战争片惯常使用的紧张配乐,反倒贯穿着这首缓慢悠长的柔板:直升机飞过越南丛林时,主人公在星空下给祖母写信时,美军烧掉越南村庄时,伊利亚被队友和敌军追杀至死时……在片尾直升机飞离遍布弹坑和尸体的越南丛林时,音乐一次又一次弥漫,直到最后在硝烟里出现一行字幕:“献给在越战中死去的人们”。在这部以反思战争和人性为主旨的电影里,《弦乐柔板》化为一首挽歌。超脱的音乐与血腥的画面并非相互背离,反而帮助观众站在更高的视角俯视大地上的暴行。

这首乐曲源于巴伯在1936年创作的弦乐四重奏,他极其喜爱其中的柔板,于是将之改编成了弦乐队版;次年,他又将此曲改编为合唱曲,名为《羔羊经》(Agnus Dei)。层层交接的旋律线条,像不断涌动的海水,直至抵达全曲的黄金分割点处,小提琴一步步攀向最高音,四次和弦变换直击人心,在最长音的尽头戛然而止——仿佛一个失声痛哭的人耗尽了所有力气,只剩泪水静默。

                                   文 | 李鹏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部经典电影配乐中的现代音乐
[音乐与舞蹈精粹]第683期:经典电影中的古典音乐原声
关于10部经典电影中的10大古典音乐
人人都爱贝多芬
在“消解”与“对抗”之间
《弦乐柔板》:9·11事件17周年,铭记并战胜创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