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甄嬛传》里藏着2500年前的靡靡之音

在《甄嬛传》里,几次宫廷宴会音乐都使用了《楚商(曾侯乙编钟与乐队)》这首曲子。“楚商”是先秦时期楚国的一种特殊调式结构。在这支曲子里面使用的曾侯乙编钟,是在湖北考古发现的战国时期编钟。

古乐中,有一种声音叫“靡靡之音”。

             

“郑声淫”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说,憎恶紫色代替了大红的正色,憎恶郑国的新乐破坏了典正的雅乐,憎恶强嘴利舌会颠覆国家。

“放郑声,远侫人。郑声淫,侫人殆。”孔子说,要远离郑国的乐曲和奸佞的人。郑国的乐曲淫靡,和奸佞的人一样,都会使人懈怠。孔子批评郑声使人放荡,和花言巧语迷惑人的佞人一样会倾覆国家。

何谓“郑卫之声”?靡靡之音,浪漫之音?
“郑卫之音”,即郑、卫两国(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位于河南中部与东部)的民间音乐。实际上就是保留了商民族音乐传统的“前朝遗声”。由于它表达感情的奔放、热烈和大胆。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

精通音乐的魏文侯对孔子门徒子夏说:“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而齐宣王则说得更坦率:“寡人今日听郑卫之音,呕吟感伤,扬激楚之遗风”,“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可见,当时统治阶级都对僵化凝固的雅乐厌弃,对活泼、清新的俗乐表示热爱。

“郑声”为何被指亡国之音?
在音律上,不仅呈现柔软的、婉约的风格,还有明快、奔放的元素,同时还以细腻为长。并常与女乐相配合,追求情感与感官的快适,极富魅力,极具娱乐性。也是当时的流行音乐。

“郑声淫”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古代一种有代表性的音乐美学思想。“郑声淫”源于礼乐文化架构政治体制的地域歧视,这种歧视来源于周人对于殷移民的政治自豪感、民俗文化的优越感、南雅的纯洁性。“郑声”在春秋末期已经被泛化,融入了其他地域的民俗音乐,但是“郑声”却未脱离低俗音乐的指控,依然承担着"乱雅乐"的责难。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以邓丽君为代表的《何日君再来》、《夜来香》、《美酒加咖啡》也同样在当时被誉为使人意志懈怠的“靡靡之音”。还曾一度被禁。

何日君再来
邓丽君 - 一封情书

              



声音虽已失传,而保留下来的文字可以让我们感受下浪漫的郑卫之音:
《诗经》中的《国风·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深思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深思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孔子眼里的“low”

孔子对郑国的音乐用了“声”。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low”。让我们看看孔子眼里的“low”是什么?

《乐记》,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著作,集合了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里面有一句话:“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

儒家的音乐理论中,声、音、乐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声与音的区别在于,音有节奏、音调,而声没有。通常将声称为噪声,将音称为乐音。人与动物都有听觉,能够感知外界的声响。不同的是,动物一般不能识别声与音,而人不仅有感知音的欲望,而且能利用声的特性构成乐音,来满足自己感官的需要。是否懂得乐音,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标志。

         

孔子推崇的雅乐
孔子说,“乐则韶舞”。孔子推崇的是韶,舜时的音乐;“舞”同“武”,周武王时的音乐。《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喜欢鼓舞人们健康向上的音乐。他在周游列国时,在齐国听到老百姓演奏《韶》乐,激动得竟废寝忘食,“三月不知肉味”。他称赞《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意思是说《韶》乐既有美的形式(曲调),又有美的内容。可见孔子对《韶》乐推崇备至。

《韶》,史称舜乐。《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吕氏春秋·古乐篇》同载:“帝舜乃命质修《九韶》、《六列》、《六英》以明帝德。”帝舜制作韶乐,主要用以示范为帝的大德。

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如武王灭商进入殷都时,就是演奏着《韶》乐。对此,《周逸书》称:“王入,进《万》。”据考《万》即文舞《韶》。同时,《韶》还被用于祭天,《周礼·春官》:“舞《大韶》以祀四望。”就是佐证。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后来也就有了孔子在齐国赏韶乐、赞韶乐的佳话了。

孔子学琴之道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跟师襄子学鼓琴的事。
孔子访问卫国时,遇到旧友师襄,师襄是著名琴师,当时正在卫国宫中,于是,孔子便向他学琴。

一首曲子,孔子弹了许多天。师襄子有一天便说道“行了,可以换一首新的了”。孔子说“我只学会了音的弹奏,还没有掌握好音乐的表现。”又继续练习。过了一阵子,师襄子觉得可以了,又说道“你已经掌握好乐曲的表现了,可以学另外一首新的了”。孔子说:“我还没体会到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又过了些时候,孔子露出凝重的沉思,远远地望着远方,然后说道:“我已经领会写这首曲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了。这个人面容黑黝黝的,是高个子,眼光远大,他好像怀有治理国家之念,这除了周文王还会有谁呢?”因为师襄子从未告诉孔子这首曲名。听了孔子的话,马上很尊敬地跟孔子说:“当年教我这首曲子的老师就说了,这首曲子叫《周文王》。”

孔子讲究在学习中循序渐进,由曲调到演奏技巧,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这正可以看出一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过程。

古乐的十二平均律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乐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那孔子说的古乐合奏中的编钟又是怎样的乐器呢?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曾侯乙编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
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即一个钟能够演奏两种不同的乐音,因此一套完整的编钟就可以演奏很多不同的乐曲。并且七音齐备,具有十二个半音。对比钢琴,在一个八度里,七个白键和五个黑键构成十二个音,即十二平均律。曾侯乙墓出土的这套编钟具有的十二个半音跟钢琴的十二平均律是一个概念。钢琴有七个八度,曾侯乙编钟有五个半八度,音律宽广。

曾侯乙编钟,整个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最大钟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浑铸、分铸法铸成,采用了铜焊、铸镶、错金等工艺技术,以及圆雕、浮雕、阴刻、髹漆彩绘等装饰技法。每件钟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全套钟十二个半音齐备,可以旋宫转调。

战国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是中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代表了中国先秦礼乐文明与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学、历史学、音乐学、科技史学等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2年1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礼记》中《乐记》有一句话: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音乐源于人心,人心源于万物。无论是郑声淫的靡靡之音,还是大韶大舞的雅乐,打动人心的才是美丽的音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卫之音”指的是什么?
历史的尘埃——孔子闻郑卫之音
恶郑声的流变
误读“郑声”
埙赋
齐鲁古代乐舞艺术之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