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明知高校教师工资低,博士们求职的首选依然是高校?

又到毕业季,去企业还是高校,是毕业博士所面临的经久不衰的两难选择。小编在企业和高校都工作过,最终选择了高校。下面跟大家分享谈谈找工作的经验,以及高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劣势。

博士毕业先入职企业,后跳槽到高校










去企业还是去高校?这是小编在读博时就考虑很久的问题。毕业的师兄师姐去高校的远多于去企业的;去企业的多是因为论文不够,进不了高校,才退而求其次去了500强企业或者知名外企。我当时一直不明白:企业工资明显比高校多,为什么都要去高校呢?

由于直到毕业都没考虑清楚这个问题,找工作同时投简历给高校和企业。有家企业首先录用我,就直接入职了。入职之后逐渐体验到在企业工作的缺点,不过,“企业工资高”的观念,以及不想再折腾的惰性,我只好用“既来之则安之”安慰自己。直到和一位在高校工作的同学聊天,发现他的工资比我还高,我再也无法给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一边工作一边继续投简历,经过一番折腾,入职目前的高校。

在找工作过程中,还发现像我这样先入职企业,然后又跳槽到高校并不少见。先后遇到两位教授,都是在大企业已经做到主管经理的级别,却辞职去高校重新开始。聊天时不少人都问过他们,为什么在企业工作好好的却辞职去高校。如果在毕业前,我一定也难以理解他们的选择,而有了类似经历之后,我非常理解他们

入职高校的优势










1、事业单位,稳定

这次疫情我才实实在在体会到稳定的好处。很多在企业工作的朋友忧心忡忡,老板变着法子降薪裁人;没工作的更加焦虑,最近工作也不好找。学校西门外的商业街,以前很热闹,现在很多店铺挂出了“转让”牌子。学校也算事业单位,工资不受影响照常发。虽然我的工资可能还没有在企业打折后的多,但是没那么焦虑。

2、医疗福利

我现在还没体验到医疗福利,说一个在普通二本工作的同学吧。他是有编制的辅导员,去年生病住院,各种保险赔付加一起,自己没花钱(*゜ー゜*)他说学校交的保险赔了80%多,他另外还买了商业保险。对于一直觉得“去医院会花很多钱”的我来说,那时第一次觉得编制真香。

3、时间自由

大学老师不用坐班,有课就来,没课没人管 (๑·̀ㅂ·́) ✧ 时间自由,应该也算一个福利吧。时间自由不是说没课就可以在家睡大觉了,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只是遇到工作以外的急事,只要没课就可以马上去处理,不用请假看领导脸色,也不用担心扣工资。

但是有一个经常被大家误解事情,就是寒暑假。搞科研的老师,寒暑假一般各有2周 o(≧口≦)o 不是大家通常认为的三个月ㄟ( ▔, ▔ )ㄏ。而辅导员和没有科研任务的老师,寒暑假是足额的。

4、后代教育福利

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身在教育界,后代自然有机会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一个教师职位相当于一个学区房,而且是可以移动的。如果我觉得上大的附属学校不够好,在孩子快要入学时去复旦做一期博后,孩子就可以去上复旦的附属学校。但是这样做比较折腾,孩子靠自己能力进入好学校当然更好。有位老师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他8、9岁孩子也去了美国做插班生。一年后回来,他孩子英语说的跟中文一样溜。小学生已有一年的留学经历,如果不是因为家长在教育界,不知道要花多少钱才能有这样的经历。以后孩子长大申请国外的学校,这段经历会是加分项。这些已有的和潜在的教育福利加起来,教师子女能获得的资源会优于很多同龄人。不夸张地说,教师所在的学校,是孩子未来的保底学校。

以上都是合法合理的优势,不包括“大学老师发论文给仅上中学的孩子挂一作(第一作者)”这样违背常理的做法。

5、科研奖励

除了辅导员,理工类教师大多是要搞科研发论文的。虽然现在提倡破除唯SCI论,但很多学校发论文仍然有奖励。作为一个小211青椒的我,一年能发5篇SCI,985老师平均水平比这个数字多吧(′▽`〃) 论文奖励是工资以外的收入,而且常常比工资高。

6、不给别人打工,自己当老板

搞科研的老师除了上课,在校的主要精力就是申请经费、做研究。研究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能力的老师还可以带着硕士生、博士生一起做课题。研究出来的成果是自己的,除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还有满满的成就感。

入职企业的劣势










高校的这些优势,恰恰是企业的劣势,除此以外还有以下劣势。

1、跟高校工资差距已不大

除了杭州等几个高校工资洼地,中、东部很多高校月薪一万左右,这跟当地企业给博士的起薪已经差距不大了,当然不包括计算机、金融等一些热门高薪专业。而高校中的佼佼者,985高校新进教师很多是年薪制工资,保底20万,这工资不比同资历进企业少很多。这只是保底起薪,实力强的起薪也高,我同学带着CNS(Cell、Nature、Science)去交大应聘,年薪谈到70万。即使企业也没几个能给出这样的高薪。

如果算上入职高校给的数十万安家费,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2、工资以外几乎没有收入

如果不做副业,工资几乎就是唯一的收入,医疗、教育、房租都要从工资里扣。而从高校的优势可以看出,工资以外还有医疗福利、教育福利、科研奖励,这些都可以折算成钱。

3、博士学历overqualified

这是我找企业职位以及入职企业后经常体会到的。overqualified可以简单翻译成“资历过高”,虽然不太准确。很多企业并不需要博士,行业经验比学历更重要。即使研发岗位,一两名博士带着一堆硕士就足够了。这就导致一个比较感概的现象:企业实际只需要一个硕士,来个博士,给博士的工资吧,企业觉得亏;给硕士的工资吧,求职者觉得亏

以上这些经验和总结,是先后入职企业和高校的小编的一些个人观点,可能会有幸存者偏差。如果一直在企业,或者先入职高校、后又跳槽到企业,可能就不是这样的体验。大家对入职高校和企业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校教师待遇征集帖
博士毕业去哪工作?过得怎么样?我们采访了21位博士
做一个不想做科研的高校教师是种怎样的体验?
名校博士生“内卷”进中学,情何以堪?
科学网—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高校生活
12句话,揭示了当下高校的一些真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