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一)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一、意象分析法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分析法,指的是我们在阅读与理解诗歌作品时,首先抓住诗人选进诗歌中的意象,由意象特点到所包蕴的思想情感,进行准确的分析,这样我们就不难分析和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价值取向和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下面以《雨霖铃》来做一下示例分析。这首词的上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选取了三个典型意象,着重渲染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悲凉的环境气氛,为下文伤别张本,也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蝉”声是“寒”冷的、“凄切”的,送别的长亭在“骤雨初歇”的傍晚也透着凉意。“对长亭晚”,交代时间、地点。天下雨,正好停留;时将晚,停留时间有限,别离的他们多么希望雨不停,天不晚啊!接着诗人又在虚想的画面选取了三个典型的意象:千里烟波、沉沉暮霭、空阔的楚天。千里烟波浩淼绵长的特点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这一些意象使得诗人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词的下阕,设想别后情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捕捉了三个意象。它们是西沉的残月,栽满杨柳的汴河岸,还有渐起吹醒痴情词人的晓风。“月”前着一“残”字,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杨柳代表惜别与依恋,是令人伤感的。这三个意象,衬托了词人当时凄清悲凉冷落的心境。此刻的离愁别绪如风卷浪拥,不可遏止。真是“离愁波涌杨柳岸,别绪风连残月边”。

在意象分析法的运用中,我们要做这样几件事:

一是认识意象,知道什么是意象,意象于诗歌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二是学习分析意象,评论意象。先抓意象,其次准确把握意象的特点与意义,既要联系全诗,作宏观的把握,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意象的内涵。最后要注意学习一些鉴赏方法,如意象的并置(即将既相关又各自独立的多个意象并列一一展现)、融合(即意象间的交汇与结合)、叠加(指诗歌中的多个意象围绕某一核心,前后出现,因寓意相同,而叠加在一起)、流动(指诗歌意象流动变化,表现丰富思想感情)、意象的超时空组合等。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二是积累意象,梳理意象,将意象分门别类。梳理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将同一意象的不同意义找出来。如杜鹃在“杜鹃啼血猿哀鸣”中表忧愁,在“杜宇一声 春晓”中表欢快与希望。二是将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的不同意象找出来。如同是表离情别绪,有杨柳(“昔我往矣,扬柳依依”),有东流水(“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有晓风残月(“扬柳岸晓风残月”)等。所读的诗词多了,我们可以进行如下卡片积累:

《雨霖铃》主要意象积累

 

1、【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本词开篇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

2、【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古代驿站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劳劳亭也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亭,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谢亭又称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大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为宣城著名的送别之地。李白有《谢亭》诗:“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客散青天外,山空碧水流。”李白还有诗云:“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许浑也有《谢亭送别》诗。反复不断的离别在谢亭上演,使优美的谢亭风景也染上了一层离愁了。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所。本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长亭也就是离别之所,带有词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3、【兰舟】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之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下面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这两首诗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本词“留恋处、 兰舟催发”,表达的深意是,此去便是漂泊,便是远离,便是浪迹天涯,便是无穷无尽的思念和悲愁了

4、【暮霭】是一种黄昏意象,杜牧《边上闻胡笳三首》:“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愁万里天。”“日暮愁云”就是诗人的离别之情,在作者看来,离别是长期的而且是万分痛苦的。秦观的《满庭芳》词:“山抹微云,天拈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掉,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蔼纷纷。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首词写于元丰二年冬天,秦观在会稽淹留数月,与一位多情歌女有过亲密交往,在离开之际,秦观回想“蓬莱旧事”,借景抒怀:淡淡的云彩、衰落的草木、隐约的烟雾、寥落的寒鸦、黄昏的灯火、孤村、流水……所有凄迷暗淡的黄昏意象,隐隐透露出词人迷茫的目光和惆怅的心情。本词是写江湖流落的代表作,写离愁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烟波千里,暮蔼楚天——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天空水色染上灰色的色彩,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情,为离别词的千古绝唱。

5、【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在别离文学作家笔下,不论别离于何时何地,将行的一方与送行的一方大多要“聊共引离尊”(秦观《满庭芳》)。尽管常常“都门帐饮无绪”,“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琵琶行》),却仍然“欲行不行各尽觞”(李白《金陵酒肆送别》),试图“暂凭杯酒长精神”(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至于借酒咏别的隽永诗句更是璀若繁星。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云:“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之所以一醉方休,为的是麻痹自己的神经,使它不致因即将到来的别离而惊悸不已。本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不也有同样的情怀?王安石《送孙子高》云:“一樽相别酒,千里独归人。”对于独行千里的归客来说,行前满饮一杯友人斟上的美酒,或可稍御旅途风寒,聊解客况寂寞。葛长庚《水调歌头》云:“回首故人千里,把酒话愁肠。”故人已去,纵然举杯浇愁,亦属徒然,岂不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晁端礼《虞美人》云:“一樽别酒最匆匆,还似陇头流水,各西东。”连别酒也不能从容而饮,其匆匆分手、不胜怅惘之状跃然纸上。辛弃疾《满江红》云:“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在作者眼中,酒俨然成为主司人间离愁的神祇,它与离愁的关系是多么直接而密切!元朝无名氏《正宫·端正好》云:“三杯别酒肝肠断,一曲阳关离恨添。”三杯入肚,便使得肝肠寸断,因为这是“别酒”的缘故,正所谓“酒不伤人人自伤”。由这些例子,足以见出酒也是别离主题赖以生发的意象之一。

6、【杨柳】 在中国文学史上,柳是一个很早就被咏唱的对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被视为咏柳之祖,柳与离别一下子拉上了关系。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乐府有《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句。 折柳寄托离情的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李白《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之涣《送别》“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本词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离别的伤感之情。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大概是因为一者“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二来柳树易生速长,用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又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7、【月】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独自一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空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惟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这就衬托出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月亮落了,乌鸦啼叫,白霜满天,江岸上枫树朦胧, 渔船上灯火闪烁,面对此时此情此景此物,诗人愁思绵绵,不能入睡。显然,“月落”是引起诗人愁苦之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江南月,如镜复如钩。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欧阳修《望江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本词“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弯残月,引起了词人太多的离愁别绪。

还可在积累的基础上,将古诗中的意象按如下类别进行归并:

1、动物类:如婵(感身世,诉悲凉;痛别离,苦远游)、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杜鹃(哀怨思归)、鹧鸪(离愁别绪,伤感和没落)、黄莺(春天的象征)、飞鸟(自由的灵魂)等。

2、植物类:如柳(伤离别)、梅(孤高,不谐流俗)、菊(坚贞、高洁)、莲(爱情)、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等。

3、自然现象类:如明月(思乡之愁)、流水(对时光流逝 ,愁绪绵长,历史变迁的感叹)、黄昏、夕照(感伤的心情意绪)、细雨、烟雾(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草木(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落花(伤春)等。

4、时令节日类:如中秋、重阳、寒食、清明等。

5特定地点类:长亭 (蕴涵着依依惜别之情)、南浦(浸染着离情别恨)、南山(隐居的地方)等。

6、其他事物。小楼(思念之楼、闲适之楼)、红豆(相思)、船(漂泊与自由)、青山(身与心的家园)等。

最后要说的是,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冰雪、松、菊、梅、竹、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等,多借此抒发闲情雅致。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二)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二、意境分析法

意境的分析要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应该弄清楚什么是意境。

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指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诗歌中的自然、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主要与作家的风格有关。不同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弄清楚“意”(情)与“境”(景)的主要特点和关系。

因为所有的诗词都涉及到“情”和“景”的内容,所有好的诗词中的“情”和“景”都达到了水乳交融。需要指出的是,在意境的形成中,“景”是基础,“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会诗人描绘的意境,才能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诗歌意境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诗人创造的意境,有的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的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有的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有的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有的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诗歌的意境,有研究者认为有如下三种方式:

1)写境,指通过对对象的感觉和印象的描、摹、临,通过情绪和意念的提炼和升华,创造出一种偏向于“象”的艺术美的创作方式。写境的诗歌,在形式上的大多选择从一个并非是中心的意象出发,采用“赋”的手法,或景,或情,或人,力主于营造一幅画面或一种画面的氛围。内容上,多偏向于“纪实”,或描,或摹,或临,甚至拟人、通感等手法的运用,但都不脱于“写真”,给人予实体的美感享受。古诗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通过草庐、东篱采菊、南山、日夕的山气、飞鸟等构成了一幅淡远的画面,准确地传达出了诗人的思想情绪。可以说是写境的典型。

2)造境,指从深刻的思辨、体验出发,把“意”还原于形象或形象的氛围的一种艺术美的创作方式。造境的诗歌,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大都偏向于“意”,重用“比、兴”,驰骋想象力,强调词语本身通过“还原”的形象扩张思想的深度,自觉综合运用蒙太奇、联想等各种手法。给人更多的不是“写真”的实感,而是一种“情调和氛围”。这是一种明显有别于写境的诗歌创作方式。古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篇“凭空想象”的杰作。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了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奇瑰惝恍、缤纷多采的艺术境界中,寄托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可谓是造境的典范

3)留白。留白,本是书法上的用语,即布局的留空,以期收到计白当黑的效果,从而给人予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美感享受。王国维曾经把诗歌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我认为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成境外有境,臻与化境的“似有似无”之境。“似有似无”之境,靠写境与造境虽然能够做到,但似乎勉强了点。历代的优秀诗人,都会在写境或造境创作诗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熟练兼用第三种创作方式的,那就是——留白。留白的方式,主要有意义的留白和构思的留白两种。

第三,要弄清楚诗歌意境构成的基本模式

  意境分析,可从感情格调上来进行。常见的感情格调有如下这些:情显与情隐,直白与婉曲,景胜与情胜。意境的构成模式如下:

(一)触景生情,情随境生

诗人事先没有某种情意,因遇到某种物境,触发了某种情意,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便是如此,“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好一幅江南艳丽的水乡风景图宛然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选取了富有江南特点和春意的景物(莺啼、绿、红、水村、风、寺庙、楼台、烟雨等),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把零散的自然景物加以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精确描绘,使人身临其境——宛然置身于迷蒙烟雨、春意盎然的江南大地,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极大的感染。然而它不仅是一幅歌颂春光的写景图,而且在即景抒情、借古讽今之中,给予信佛的统治者以含蓄委婉的嘲笑,达到了情意情景水乳交融之境界。

(二)移情入景,景中生情

诗人原有某种强烈的感情,在接触物境时,把这种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把它抒发出来,于是客观的物象带上了主观情感。如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溅泪”“鸟惊心”明显带有诗人“感时”“恨别”的主观色彩。遭遇“鸟语花香”,在平常的情况下人们定会抒发喜悦之情,可是在安史之乱、长安沦陷、家人离散的处境下,杜甫见花开流泪,闻鸟语惊心,花香鸟语这种美好的景物,此时却勾起了诗人痛苦的情怀。诗人以主观感染客观,统一客观,达到了意与境的统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意”与“境”的交融,不管它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总之要在一首诗中和谐、完美,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方能够成好诗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不失为具有完美意境的典范,他把春江花月夜的景色和抒发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交融在一起,使之浑然一体了。难怪闻一多称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再如欧阳修的闺怨词《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二句,意境曲折,层层深入而浑然一体,前人评价颇高。该词中闺中怨妇借暮春景象,感叹青春消逝和精神上的孤寂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所以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第四,掌握一些关于诗歌意境分析的必要的常识和方法。

(一)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

  诗歌意境的赏析,首先要抓住意象,在忠实原诗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想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再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全诗意象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孤寂冷清,或恬静优美,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注意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的反复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能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等。

(二)展开联想想象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更好地去赏析诗歌的意境。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她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三)明确答题思路

不同的命题形式有不同的答题方式。如果是笼统地简要分析意境,必须遵循答题的一般思路:①描述诗歌的意境。②概括意境的特点。③理解意境中作者寄托的感情。如: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意境。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①)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②)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③)

诗歌意境的体味与赏析可按这样的模式进行:客观图景+主观感受+意境特色+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参考了相关资料,向原作者表示感谢

修辞在古诗中运用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古诗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互文、双关、点化、叠词、倒装、顶真、反复、通感、反语等。下面示例讲解如下:

1、比喻 ,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即用具体的、熟知的、浅显的事物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生疏的、深奥的道理,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想象。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具体说,比喻可在写景状物时突出形象,强化对特定意境的渲染;在议理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情与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

如刘禹锡《望洞庭》: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一诗句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李清照《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可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表达某种强烈的感情。

如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林逋《山园小梅》: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

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互文,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

这一句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

又如《孔雀东南飞》:

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

这一句子,“东西”“左右” 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

10、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

如韦庄的《忆昔》:

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

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11、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在这里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

12、叠词  ,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

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如下诗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13、倒装,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

如辛弃疾《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

14、顶真,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的一种修辞方式,又名“顶针”。顶真,可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

顶真诗大致有三种:

    一是下句的首字与上句的末字相同。如元人无名氏的小令[越调]《小桃红·情》:

断肠人寄断肠词,词写心间事。事到头来不自由,自寻思。

思量往日真诚志。志诚是有,有情谁似,似俺那人儿?

这支小令用自述的口气,抒发了一位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与对爱情的坚贞不渝。顶真辞格的运用,使句子之间环环相扣,更好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缱绻缠绵的柔情。

    二是下句的一个词或短语与上句的相同。这首汉乐府诗《平陵东》是较早的顶真诗:

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劫义公,高堂下,

交钱百万两走马。两走马,亦诚难,顾见追吏心中恻。心中恻,血出漉,归告我家卖东犊。

    这首相和歌,以唱和的通俗形式,具体揭露了官府明目张胆公然勒索百姓的情景,顶真句式的运用,加强了不满与愤懑的感情。

    又如李白的《送刘十六归山白云歌》: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

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罗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全诗寄情于景,以“白云”“湘水”等景物,抒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和无限关怀的深情。

    三是上一小节(或上一首)的末句又作为下一小节(或下一首)的首句。如王安石的《忆金陵(三首)》:

覆舟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相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艎。

三首诗追忆金陵的无限美好风光,包含着对世事的感慨与忧伤。三诗形式上首尾联珠,内容却又各自有一定独立性。

15、反复,是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如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不过古诗中的反复有所不同,它指的是回环复沓、反复咏叹。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相去万余里”“道路阻且长”“相去日已远”反复说一个相近似的意思来逐层加深其表现的情感,是从民歌中一唱三叹、叠句、叠章的形式里变化出来的。

16、通感,又叫“联觉”,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通感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如宋祁《玉楼春》中的名句:

红杏枝头春意闹

单单从视觉感受来写红杏,还不能写出春意盎然的可感性,于是诗人就凭借属于听觉感受的“闹”字来表现。一个“闹”字,把红杏蓬勃、争相竞放的春天境界予以充分表现。

17、反语,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反语的作用是产生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运用反语,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反语的主要形式有:反话(正话反说)、反讥(反说正说)、骂话(以写示爱、明褒暗亵)、气话(明褒实贬)、俏皮话(反规则的幽默)等等。

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四):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分析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在古诗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描写,二是抒情。

先说说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即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侧面描写则是对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使对象更鲜明、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又如王昌龄《从军行》: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诗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势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在古诗中,有时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是结合在一起的。如唐白居易《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以及音乐效果与魅力,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结合。

2)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诗中将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一种手法。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动静结合的基本形式是化动为静 或化静为动。

化动为静指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遥看瀑布前川。

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化静为动指在诗中将静物动态化。

如杜甫《望岳》:

造化神秀,阴阳昏晓。

这两句写近望的山势,以夸张的语言赞美泰山的雄奇秀丽、巍峨高峻。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聚集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割”二字匠心独运,化静为动,表现出泰山的得天独厚、出类拔萃。

3)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

如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古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又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4)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指在描写中既有面上的描摹,又有点上的刻画。前者或是背景,或是渲染气氛,后者是主体展示。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唐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烘托作用,刻画了一个勇于同恶劣环境对抗的坚贞不屈的“老渔翁”形象,实质上是一个不惧改革失败的顽强的政治家形象,抒发了孤独寂寞的情怀。

5)白描与工笔(细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则注重事物的细部,对之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如苏轼的《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又如唐白居易的《琵琵行》中的音乐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使读者如闻其声,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使人产生余音绕梁之感。就是工笔带来的妙处。

在古诗中,白描与工笔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如苏轼的《浣溪沙》中的“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就是工笔了。

再说说抒情方式。抒情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抒情,二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 ,又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

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议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情景交融等手法。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2)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象征),又叫借物抒情,包括以物喻人。或就是诗人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3)借叙抒情

所谓借叙抒情,指诗人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遏止的感情。如崔国辅的《怨词二首》(其一):

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

这首诗借叙事表现了宫女的凄亮怨情。

4)借议抒情

借议抒情,指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在叙事写景的基础上,通过议论来抒发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依附于事理的抒情,诗人为了抒情的目的,“寓情于理”,其中的议论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理认识感受后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评价,与单一的议论不同,不重在摆事实、讲道理。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首诗中“无情最是台城柳”是议论,诗人说“台城柳”“无情”,是拿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豪华作对比,台城堤柳,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它堆烟叠雾,容颜未改,春来依旧绿遍十里长堤。在这里,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

5)用典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又如姜夔《扬州慢》: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见的表现手法,即诗人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咏叹史实,凭吊古迹来达到感慨盛衰、托古讽今的目的。如刘禹锡《台城》:

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接目摇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寓情于物)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五):古诗中的篇章手法分析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古诗手法分析中涉及到的第三方面,就是立足于篇章的表现手法。要分析这些表现手法,就要了解其分类、特点与作用。下面逐一介绍。

一、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

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

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写杨贵妃,以“六宫粉黛”衬之,以美衬美。

又如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

如南朝梁?王籍《入若邪溪》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这两句,以动显静的手法来渲染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使笼罩着若耶山林的寂静显得更为深沉。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曾被誉为“文外独绝”。

又如唐?贾岛 《李凝幽居》

僧敲月下门。

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显得夜深人静。

以上都是以声衬静。

二、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

如《琵琶行》:

别时茫茫江浸月。

唯见江心秋月白。

绕船月明江水寒。

前两句,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后一句表现了人物凄凉、孤独与悲伤。

又如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三、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宋代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句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

又如唐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四、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如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与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五、象征。象征,指的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如屈原的《离骚》:

恐美人之迟暮。

把才德和有作为的人比做“美人”。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

这些芳草香木,都有象征意义:一是表明屈原追求的美好事物品格高洁,屈原佩戴它们,就是象征他的品德高尚;二是用以比喻贤臣。

六、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

如《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这两句运用了兴的手法,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

又如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两句,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七、赋(铺陈、铺排 )。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

如《孔雀东南飞》: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这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八、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贺知章《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九、想象。想象指的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

如刘禹锡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十、曲笔。曲笔指的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

如唐杜牧的《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又如: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

 三日入橱房,洗手做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诗中巧赞新嫁娘的聪颖灵慧,但不直言,而是抓住心灵写她的手巧。新媳妇入门,其“首场演出”——做羹汤能否成功,能否由此而博取婆婆的欢心,在夫家立稳脚获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将决定着她未来的命运与幸福。我们不能不为这位初来乍到的女主人公捏一把汗。但幸运的是,新媳妇很懂得做婆婆的诀窍——她懂得“知母莫如女”,于是先选准小姑为突破口,从侧面了解到“姑食性”,从而避免了与婆婆的正面冲突;又通过“先遣小姑尝”,而取悦了舌馋嘴尖的小姑子。这就争取了主动,在未来的可能的麻烦纠葛中,她已以二比一对婆婆占得了优势。总而言之,诗文抓住人物的心灵写手巧,结果二者全写了出来,写活了一个聪慧过人的新嫁娘。

十一、以小见大。以小见大  指写的是用小题材反映大问题的一种写法。.

如唐司空曙的《江春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十二、言此意彼(意在言外)。“言此意彼(意在言外)”指的是表面上写的是这个意思,而实际上却另有他意,或另有深意。

如唐李商隐的《流莺》: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这首诗,有“风朝露夜”“万户千门”的背景描写,有“飘荡巧啭”“渡陌临流”的飞动姿态,有“不自持”“曾苦伤春”的心志抒发,特别是末句对“凤城花枝”的企求,诗的寄托呼之欲出。有人认为是自伤爱情无望,为失恋之情诗;又可自“莺迁乔木”喻指企望登第。然仔细琢磨,诗又非早年在长安所作,“曾苦”二字透出此中消息。联系商隐生平,其“不自持”似自怨早年入令狐之门,后虽李党执政(“良辰”),却未能升擢(“未必有佳期”)。理想破灭,哀伤不忍卒听,即便飘荡一世,而“春”又何曾有!这首诗,借流莺或自寓情感的失落,或寄托科举的失意,或感叹身世的飘荡。这些都是诗歌的“言外之意”。

十三、寓褒于贬(似贬实褒)、明褒实贬,是古诗中常用的两种手法。寓褒于贬(似贬实褒),指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明褒实贬,指褒义词用在该贬的事物上。

前者如《红楼梦》中的《西江月》: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两首词概括地介绍了他的叛逆性格:“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所谓“愚顽”“偏僻”“乖张”是反语,明贬实褒,就是指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读书应举的生活道路。

后者如《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麇》

野有死麇,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

    无使尨也吠。

在这首诗里,“吉士”是采用了明褒实贬的手法,“吉士”并非“美士”,实指用强暴手段欺凌弱女子的坏男人。

十四、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十五、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

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

又如李煜的《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还要了解基本的赏析框架:手法+表达作用。

具体的鉴赏步骤是:(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这手法是怎样运用的。(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分析方法举隅(六):语言分析法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语言分析法,指的是以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和诗歌语言特点与风格为主要分析内容的方法。

从诗歌内容角度,诗歌语言包括意象语言、情感语言、象征语言、特定称谓语言。

意象语言,诸如松梅竹菊一类事物被人们赋予特定的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奥傲骨。

情感语言,如“悲”“孤”等词语能直接表露感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做客”,还有间接表露的,如李益《答许五端公马上口号》“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不堪”“强”写出了诗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时这侍境,只能从洒杯中去回想旧日的事了,传达出内心的凄凉,意绪的消沉。

象征语言:有些是某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常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即说理诗。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作者是在强调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指眼睛,“盗泉”旧时常喻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

语言分析一是要对关键词语进行品味,弄清含义及表达作用;二是要对关键诗句进行理解,弄清句子的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三要赏析诗眼或赏析炼字,弄清意蕴,体会艺术效果;四要对整体语言风格进行评析,包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这里先说说炼字。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炼字不单是炼声、炼形,同时也是炼意。

1)炼数量词

如唐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五十弦”“一弦”“一柱”这些并非富于诗意的数量词,在诗人笔下,获得了一种朦胧之美与多义之美。

如唐代齐己的 《早梅》:

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 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 先发望春台。

齐己的“昨夜数枝开”,经郑谷改为“昨夜一枝开”。改后“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的不同寻常。

2)炼形容词

如唐王维《观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枯”“尽”是两个平常词,而“疾”与“轻”是炼字。草枯以后,鹰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诗人不说看得清楚,而说“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了。雪尽之后,马蹄走得更快了,诗人不说快,而说“轻”,“轻”比“快”又更形象。

《积雨辋川庄作》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阴阴”,如郭彦生所言,“用叠字之法,不独摹景之神,而音调抑扬,气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又如炼形容词于句首或句末。

如杜甫的:

表惜峰峦过,黄和桔柚来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碧知湖外草,红风海东云

翠干危栈竹,红腻小湖莲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

这些形容词,处在句首,有如印象派绘画,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鲜明的印象。

又如李商隐的:

曾是寂廖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这一名将形容词炼于句末,本是表热闹的宫花的“红”,形容以表冷清的“寂寞”,炼字而运用矛盾的修辞法,更觉含情深婉。

形容词的活用,可化腐朽为神奇。

如蒋捷的《一剪梅》: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这里的“红”“绿”,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3)炼动词

如李白的《塞下曲》第一首: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随”“抱”这两个动词炼得很好。鼓是进军的信号,所以只有“随”字最合适。“抱玉鞍”要比“伴玉鞍”“傍玉鞍”等好得多,因为只有“抱”字才能显示出枕戈待旦的紧张情况。

又如王勃的《郊兴》: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这句诗以“湿”言“光”,以“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得更见滋润,所心说“花光湿”。这个“湿”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再如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4)炼虚词

在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如王勃《滕王阁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若去掉“与”“共”,诗句就会大为减色。
    
5)诗眼、词眼

读古代诗歌,一定要注意诗眼、词眼,它们是诗歌的关键之处。

如杜甫的《蜀相》: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与“空”字是全诗诗眼,它让我们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感受诗人内心极度的感伤与叹惋。

要注意的是,诗眼、词眼,不能单纯理解为炼字,不能仅停留在修辞意义上进行探究,而要从全篇的内容与结构上去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探得其中的真髓。

再说说诗中特殊结构词句的把握。

1)叠词

叠词在古诗中,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如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如李煜的《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2)倒装

倒装,一般表强调。还有为合声律,求新意,让句式错落变化的作用。

如辛弃疾的《西江月》: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正常语序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古诗词的倒装包括倒词、倒句、倒叙三种。

刚才一例属于倒装。

倒句,如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正常语序是“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说丰年。”由因到果。

倒叙,如李白的《忆秦娥》:

忆秦娥   啸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阕。

李诗先描写秦娥显示的情况,然后转入对原因的追问或说对往事的追忆。即使用了倒叙的手法,叙述秦娥回忆往昔与丈夫在霸陵分别时的难分难解之情以及因丈夫“外出”久久未归的悲凉心境。这种“倒叙”就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诗文尺水兴波,饶有情致。

3)意象名词罗列

意象名词罗列,使描写更像特写镜头,能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如: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杨柳岸,晓风残月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接着说说诗歌的语言风格。

古诗的语言风格,主要有:

1)清新,指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如唐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平淡,指质朴,自然。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如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如杜甫的《观山水图》:

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

4)委婉,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何当共剪本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5)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廖苍劲的艺术风格。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

如李贺《梦天》:

遥看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7)奔放,直率有气势。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8)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给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孳生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

如杜甫的《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最后说说古诗语言的鉴赏题型与鉴赏步骤:

(1)    古诗语言鉴赏题型:主要有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分析题、炼字型、一词领全诗型三种。

(2)    古诗语言鉴赏步骤:

语言特色(艺术、风格)分析题的答题步骤:

(A)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B)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C)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答题步骤:

(A)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词领全诗型答题步骤:

(A)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B)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诗分析方法举隅(七):结构分析法

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

诗歌结构分析法,是以结构方式与技巧为主要内容的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要了解诗歌的结构方式及其分类,具体分析如下:

(一)开篇:

1、开门见山类

1)总起式:开头总领全篇。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杜甫的《春夜喜雨》: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二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与“客行”的悲伤,统领全篇,概括性很强。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一二句“好”字含情,赞盛春雨。“知时节”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一个“好”,总括全诗。

2)即事式:开头直叙事因。如杜甫《石壕吏》的“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两句,又如白居易《卖炭翁》“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首句。

3)设问式:首句设问,直指题旨。如杜甫《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又如阿·鲁威《咏史》中的“问人间谁是英雄?”

4)先声夺人:如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

这一句,先声夺人,富有震撼力。不仅写暴雨,还用惊雷,黑云,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2、曲径通幽类

1)托物起兴,如《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又如《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关雎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2)交待背景,如白居易《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这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没有人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

又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3)回忆往事,如宋·蒋捷《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蒋捷出身世家,有着极好的家境。蒋捷的青春是歌舞的青春。摇曳的红烛,青春的脸,罗帐里荡漾着燕语莺喃,荡漾着激情,荡漾着浪漫,还有几许愤青。窗外的雨,是青春的雨,是激情的雨,也是那“少年不识愁滋味”强说“愁”的雨。雨,准确忠实见证了蒋捷的欢乐青春,多愁善感的青春。

蒋家与岳家是世交,蒋捷和岳飞一样,也有着深厚的爱国情怀,报国热心。但命运捉弄了他,虽说咸淳十年中了进士,却也是南宋帝国的末代进士。几年后,南宋灭亡了,鸿图未展,江山却变了色。那顶进士帽还没戴稳,蒋捷失去了报国的目标。屹立在舟头,四顾茫茫,唯见浩浩渺渺的江面,低垂的暮云,撕裂的西风,蒋捷是那只离群的孤雁,江山之大,却无他栖息之林。
   
壮年的雨,是一种沉默的隐忍,一种从内心深处淌出来的叹息,一首无可奈何的,无望的挣扎的歌。那雨洒落着清澈和晶莹剔亮的灵魂,雨中一定有很多生命,一定有很多泪痕,一定有很多难舍的别离,一定有很多破碎的心灵,一定有很多绝望的爱恋……

少年、壮年的回忆更增添现在的的悲伤与慨叹。

4)孤峰突起,如李白的《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两组排比长句,是全诗篇发端,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伤老大,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把本来短暂的说得更短暂,与前两句把本来壮浪的说得更壮浪,是“反向”的夸张。于是,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衬作用——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首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5)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古诗写人,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

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

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

又如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6)欲擒故纵。欲擒故纵”本出自《三十六计》,原用于军事,意思是要想使对方失去战斗力彻底瓦解,必须给予一线生机,让其滋生不战而求逃生的念头,这样会造成更有利于我方的战机。后用来形象表现先将诗意放开一步,然后再抓住。如明代唐寅《祝寿诗》:

奈何奈何可奈何,

奈何近日雨滂沱。

滂沱雨祝李公寿,

寿比滂沱雨更多!

本诗运用了欲擒故纵的表现手法。开头写的是对雨大的无奈,看似与祝寿无关,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产生期待,接着表明自己的真实意图,实际是借雨的多,来写祝福陶公寿可齐天。

7)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8)铺垫,指用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子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二)过渡,承上启下,使不同意思的转换衔接自然。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就属于过渡句,由写景到记事。

又如白居易的《村夜》:

独出门前望野田

这一句,是诗中的过渡句,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三)照应

照应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如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照应,包括如下三种类型:

1、题文照应,又叫点题、扣题。

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诗人用很概括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份,点了题。

2、首尾照应。

如元代阿鲁威《咏史》:

问人间谁是英雄? 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3、前后照应。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收束

1、水到渠成,自然收结。如白居易《卖炭翁》: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如汉乐府《陌上桑》:

罗敷前置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为人洁白晰,鬓鬓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3、设问留疑,启人想象。如唐白居易的《问刘十九》:

能饮一杯无?

最后是结尾问句的运用。“能饮一杯无”,轻言细语,问寒问暖,贴近心窝,溢满真情。用这样的口语入诗收尾,既增加了全诗的韵味,使其具有空灵摇曳之美,余音袅袅之妙;又创设情境,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诗人既可能是特意准备新熟家酿来招待朋友的,也可能是偶尔借此驱赶孤居的冷寂凄凉;既可能是在风雪之夜想起了朋友的温暖,也可能是平日里朋友之间的常来常往。而这些,都留给读者去尽情想象了。

4、画龙点睛,卒章显志。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

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5、寓含哲理,精警深刻。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又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6、以景结情,余味悠长。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王勃的《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又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

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7、翻因为果

翻因为果,简单地说,就是颠倒因果。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因为果,是为了增添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翻因为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趣。

韩愈《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8、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此皆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 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

前一种,我们就以前面提到的李益的诗《江南曲》来作分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以白描的手法传出了一位商人妇的口吻和心声。诗的前两句“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用语平淡、朴实,没有作任何刻画和烘染。后两句“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则突然从平地翻起波澜,以空际运转之笔,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这位少妇的怨情。这位少妇因盼夫婿情切而突然异想天开,想到潮水有信,而怨夫婿还不如“潮有信”,进而还想到弄潮之人,后悔自己没早嫁给他,这闺阁之想,端的是“无理”之极。其实,这正是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展示了闺中少妇由盼生怨、由怨而悔的内心活动,更深刻地展示了这她的苦闷和怨恨心情。从道理上讲,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少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痴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这位少妇也不是真想改嫁,这里用了“早知”二字,只是在极度苦闷之中自伤身世,思前想后,悔不当初罢了。这首诗的妙处正在其落想看似无理,看似荒唐,却真实、直率地表达了一位独守空闺的少妇的怨情,与其说它是无理、荒唐之想,不如说它是真切、情至之语。

后一种,我们举张先《一丛花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有。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花何能“弄”影?当是花动而影随,此正暗示有风。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

其次,要了解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

古典诗歌行文结构技朽的鉴赏答题模式,一般是先用简炼的文字答出行文结构技朽和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从内容和形式上作些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1届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
2010年高考古诗鉴赏答题方法指导讲义(一)
【尖子生辅导】语文诗歌鉴赏
南安一中高三语文总复习之古代诗歌鉴赏篇[☆]
古代诗、词鉴赏技巧
古诗词十二种题材全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