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二章 学术思想贾六金

第二章 学术思想

贾六金老从医50多年,博采众长,潜心钻研,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和钱乙、万密斋、叶天士、张锡纯等诸家著作和学术成就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临床上秉承中西医结合,重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注重望诊,强调以五脏证治为核心,突出从肺、脾论治,善用清法、和法,遣方用药多方合用,善补泻、升降、寒温并用。



一、崇尚并奉行中西医结合

贾老一贯践行中西医结合,强调作为中医工作者,不仅要弘扬中医,应用中医,在临床中发扬中医特色,也要掌握现代医学知识,中西并重。

中医的优势在于通过四诊将人体的全方位信息综合起来,着手于特定环境、个体差异及疾病的阶段性治疗上。

(一)坚持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 

中医以宏观辨证见长,西医以精确的微观认识为优,贾老善将宏观和微观相统一,借助现代的诊疗手段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宏观辨证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依据望、闻、问、切四诊之所得,对疾病做出病因、病位、病性的综合的整体分析判断。微观辨病主要是运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患者进行病因、病理、生理、生化、免疫、影像等各方面客观征象的检查分析,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可作为辅助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贾老临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取二者之长,互补其不足,以期对疾病有较全面的系统认识,使临床辨治达到更高水平。如治疗小儿厌食症,贾老便将宏观辨证和微观的微量元素指标结合起来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坚持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贾老认为,证和病是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体系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各有所长在诊断上,西医长于以精确的微观认识疾病,在疾病的定性、定位、诊断上占优势,因此辨病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因及疾病发展变化之规律;中医长于宏观地认识疾病,着眼于具体的病人和其生活的环境,因此辨证可以全面分析疾病的病邪性质及邪正盛衰状况。贾老认为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参考西医理化检查结果判断疗效,预知疾病转归。参考化验检查并非丢掉中医特色,而是提高中医“望、闻、问、切”的能力。如X线、心电图、超声、CT、内镜、MRI以及实验室等各项检查技术,明确西医诊断对中医辨证有帮助。将西医的检查作为中医四诊的延伸和补充,同中医理论有机地结合,能开阔思路,准确用药。只要有利于认识疾病和提高疗效,西医的检查技术、中药的现代药理药效研究成果等尽可以采纳使用。贾老认为辨证论治既不同于一般的“对症治疗”,也不同于现代医学的“辨病治疗”。将西医辨病论治引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也就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临床模式,贾老对于一些经西医检查未发现阳性结果而无法确诊的疾患,按照中医辨证论治多收到良好的疗效。贾老强调,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绝不是按照西医的诊断来应用中药治疗,而是立足于中医理论,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点,并且吸收西医对病因、病理的认识和科学的检查方法,进一步认识病机,观察疾病的进退和疗效。如小儿咳嗽一证,首先要从中医的角度明确引起咳嗽的病因,是属于外感六淫所致的外感咳嗽,还是五脏受损引起的内伤咳嗽;再从西医的角度辨病,仔细检查是因咽喉炎、扁桃体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等呼吸道疾病引起的咳嗽,还是呼吸系统以外的某些疾病引起,如此对咳嗽一病才能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更切合实际地选方用药,提高疗效。临床上贾老还坚持无证从病、无病从证,如对紫癜性肾炎的后期治疗,临床可能已无症状,即无证可辨,但仍存在镜下血尿,贾老便会从病而治。在治疗上,西医是辨病用药,而中医辨证论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其治疗可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灵活多变。贾老在临床中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考虑到病的各阶段证的变化,在辨证的同时,又不忽视病的本质。



 (三)坚持证的动态变化认识 

世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互根、对立、消长转化的普遍规律,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就在于其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贾老十分注重证的动态变化,强调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不间断的移行过程,并以此来指导临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毛泽东的哲学巨著《矛盾论》在谈到矛盾的普遍性时讲了两点,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解释万物的两个对立范畴,病证是一种特殊事物。如果把矛盾替换成阴阳,把事物替换成病证,这两句话就成为:阴阳存在于一切病证的发展过程中,一切病证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阴阳运动。从哲学的高度毋庸置疑证明了证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

六经分证、卫气营血分证自始至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证的错综复杂的变化有很多形式,如在一定条件下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化;寒热虚实的夹杂和交错;以及病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可出现一些与疾病性质相反的假象等也体现了动态变化的态势。在诊断时,要灵活掌握临床表现,要抓主证,不要按图索骥。在治疗时,要有前瞻性,要有提前量,尤其是治疗急性病、传染病、发热性疾病,一定要固护未受邪的脏腑,在治已病中体现“治未病”效果。如治疗温病,病在卫分就要考虑到气分,又如仲景所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实效的原则 

在临床上,有些病中医药治疗效果比较好,有些则用西药治疗效果比较好,有些则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比较好。贾老对这些病做到准确把握与区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讲求实效,从而大大提高了疗效。贾老临床,尽可能用中医药治疗,但也不排斥西药,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等补给相应的铁剂、维生素D;而支气管肺炎一类的疾病,贾老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以期尽快缓解病情,彻底清除病灶。




二、重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小儿形体未充,发病后“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因此病势若进一步发展,邪气则可由气入营入血,出现热扰神明或内陷厥阴的惊厥、昏迷、出血等危急变证,急需予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重剂以挫其热势,防患于未然。

在临床工作中,贾老反复强调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重要性,在治疗上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入手,注重分清标本缓急,重视护脾保肺,考虑小儿脏腑清灵,对药物反应灵敏、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审慎,仔细斟酌剂量,恰到好处。



三、四诊合参,注重望问

儿科古称哑科,小儿或不能言语,或表达不清,或言不足信,且检查时常常啼哭叫扰,声色俱变,难于合作,给诊断带来困难,如《小儿药证直诀》中所说:“小儿之病,虽黄帝犹难之,其难一也……小儿脉微难见,医为持脉,又多惊啼,而不得其审,其难二也;脉既难凭,必资外证,而其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悲啼嬉笑,变态不常,其难三也……小儿多不能言,言亦未足取信,其难四也;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难五也。”临床上许多医师不注重问诊,亦有“四诊不求全备,以望诊为主”之说。贾老指出,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治疗经过,以及既往病史、衣食起居等基本情况,只有通过问诊才能获得,这些资料是分析病情、判断病位、掌握病性及辨证治疗的可靠依据,是诊断、治疗疾病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贾老一再强调,四诊中既要合参,又要突出望诊和问诊。


 (一)发掘风池、气池的望诊特色 

风池、气池望诊与辨证较早见于明·万全《片玉心书》“风气两池黄吐逆,烦躁啼哭色鲜红”。《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以图谱指明风池、气池的部位,风池即眼平视,瞳孔直上,当眉毛下缘处,即目上胞;气池位于目下,风池、气池均为目胞之处,属五轮之中肉轮,为脾所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受纳运化功能对促进小儿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较高,脾常不足之特点也更易显现。风池、气池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小儿脾胃的病理变化,对诊断脾胃疾病及其全身疾病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贾老发现气池色泽变化更易显现,有青色、赤色、紫色、黄色、黑色。常见气池色青,伴有山根发青,主惊,多见小儿暴受惊恐,惊啼不安,睡卧不宁,或脾虚肝旺质。赤色者,可见面红唇赤,常见于积滞日久,脾胃蕴热者,胃热熏蒸其面。色黄形瘦者多脾胃两虚,形胖者多痰湿。形瘦者多脾胃阴虚火旺,形胖者多脾胃积热。有见紫色者,紫为赤之甚,主肺胃热盛之证。气池色紫为胃经火热,常见于阳明燥火过盛,或胃火蕴郁日久所致。若是紫暗,而呈黑色者,多为瘀血寒凝之象。西医对变应性鼻炎的体征描述有眼眶下有灰蓝色环形暗影和皱褶,称“变态反应性着色”,俗称“黑眼圈”。这是由于鼻腔和鼻窦黏膜长期肿胀或水肿,或鼻甲肥大,压迫静脉丛,造成睑静脉与眼角静脉淤血所致,也是特应性儿童眼鼻过敏的一个特征性表现,拓宽了中医对气池的认识水平。



(二)重视察口望咽的应用 

贾老尤重对口咽部的观察,注重望色,色症合参。贾老指出,咽喉是呼吸、饮食的通道,肺主气,司呼吸,胃主受纳,故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心、肾、肝、脾、胃诸经均连络于咽喉;而外邪侵袭人体,也多从口鼻咽喉而入,因此望咽喉是临床辨别小儿虚实寒热的客观、重要的依据。贾老临证通过望咽喉的色泽变化来判断虚实寒热,以软腭为参照物,凡咽部色泽较软腭红者,为热证。又有程度不同三种情况,稍红,多为外感风热所致;焮红,为里热炽盛之征;若为暗红,则为阴虚内热兼有瘀血。凡咽部色泽同软腭一样者,为咽部正常。查口望咽,常能为儿科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提供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提供辨证的可靠依据。

口咽望诊包括口唇、牙齿、牙龈、颊黏膜、软腭、咽、扁桃体等部位。

 口唇: 

唇色苍白为气血虚弱,多见于营养不良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唇色深红为脾胃积热。口角[插图]斜为风邪中络、风痰痹阻,多见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口角浅裂呈放射状,有浅溃疡并有黄色渗出及干痂,张口时两唇角疼痛并有出血,此为脾胃湿热,见于维生素B2缺乏症。唇色青紫为血瘀及寒证,多见于各种原因的心力衰竭、哮喘、重症肺炎和先天性心脏病。口唇干燥或樱桃红色为伤津或伤阴,多见于轻中度脱水及代谢性酸中毒者。

 牙齿: 

齿为骨之余,出牙过晚或乳牙脱落,恒牙萌生缓慢为肾气不足,是发育延缓的一个现象,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和先天性痴呆。

 牙龈: 

牙龈属胃,牙龈发红肿胀,牙龈乳头由原有尖锐形变为钝圆形,并有出血,为胃火上冲,多见于牙龈炎。脓液自龈缝流出,为胃火旺盛,多见于龋齿炎症继续蔓延,形成牙槽脓肿。

 颊黏膜: 

口腔黏膜出现红白色斑块、微高起的斑膜,形如奶块,擦去斑膜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亦可见于舌、腭等处,为虚火上浮的鹅口疮。口腔黏膜充血水肿,颊、舌、龈唇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楚的溃疡,为心脾积热,见于溃疡性口炎。

 软腭 

:咽部充血,在软腭黏膜上可见数个或数十个2~4mm大小灰白色小疱疹,周围有红晕,属风热之邪客于肺卫,见于急性疱疹性咽峡炎。

 咽及扁桃体:咽部急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和咽侧索见红肿,为外感风热,最常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咽炎。扁桃体肿大,周围充血,隐窝口有黄白色脓点,多因肺胃热毒壅盛,见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扁桃体慢性充血肥大,为阴虚火旺。



 (三)舌诊特点 

舌虽为心之苗窍,但是通过经络与许多脏腑相关联,所以脏腑的病变,每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舌质、舌体、舌苔及伸缩动态都需要详细查明。如小婴儿见舌吐唇外,缓缓收回者属吐舌,常为心经有热所致。舌伸唇外,来回拌动,掉转不宁者为弄舌,多为大病之后,心气不足之象,也有属于智能低下者。小儿一旦舌苔厚腻,常为湿困积滞之兆,需运脾化湿、消积导滞,常用砂仁、白蔻仁、生薏仁、白术、苍术、炒三仙等药。针对舌诊,贾老将临床常见舌质、舌体、舌苔的异常,自编歌诀作为辨证纲领:

望舌质

淡白阳弱虚寒证,气虚不足血不荣。红色主热分虚实,实多兼苔虚少津。

绛舌热病入营血,内伤久病虚火升。紫舌要辨寒与热,热灼少津寒湿润。

初现草莓后杨梅,烂喉痧证一特征。舌体

舌体胖嫩有齿痕,多为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有裂纹,热盛伤津舌僵硬。

舌苔

 辨白苔 

薄白欠润边尖红,外感风热卫分证。薄白而干边尖红,肺津已伤表未尽。

白苔黏腻吐浊沫,湿浊内阻湿热蒸。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伤津。

 辨黄苔 

薄黄而润病属轻,干燥热盛胃伤津。微黄带白或相兼,热传气分表未尽。

尖黄焦刺有裂纹,邪热积聚胃腑中。黄腻不燥湿热蕴,流连气分属湿温。

黄苔需辨真与伪,十有八九染而成。

 偏苔与地图舌 

半边无苔对边病,口疮腮肿及牙痛。地图花剥证相同,胃虚伤气又伤阴。



 (四)结合望指纹判断病情 

望小儿指纹是1岁以内望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指纹的原理实源于《内经》中的辨络脉,尤其是手鱼络脉。手鱼即大鱼际,为经络气血运行充盈之处,更是手太阴肺经循行之处,与寸口诊脉之望指纹在儿科临证应用中,历代医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清代陈飞霞提出以“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作为纲要,后世医家又加“三关测轻重”。

贾老在临证充分诠释辨证纲要,对1岁以下小儿以望指纹作辅助诊断,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指纹,联系西医解剖生理,实为食指的浅表静脉,其充盈度及长度的变化与静脉压有关。指纹的颜色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重,指纹色泽愈青紫。指纹颜色的深浅与血内含氧的多少、血红蛋白的高低和末梢循环有关,如脱水、失血性疾病,指纹则淡而萎陷。一定程度上望指纹能推测预后。




四、五脏证治,突出肺脾

贾老对钱乙“五脏证治”的学术观点十分崇尚,认为钱氏在《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证治”的理论,所创立的“五脏证治”既适用于六淫外感,也适用于内伤杂病。贾老对五脏证治学术思想进行了钻研和探索,不仅继承了钱乙“五脏虚实补泻”的学术思想,而且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进一步发展了“五脏证治”,逐步形成了“五脏证治,突出肺、脾论治”的学术思想。贾老认为: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发育未完善,对疾病的抗病能力较差,尤以肺、脾两脏更甚,突出表现为“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加上小儿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故外易为六淫之邪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所以在临床上小儿肺系疾病、脾系疾病的发病率最高。贾老指出,临床所见肺系疾病多伴有消化道症状,如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常伴有纳差、呕吐、大便干结或溏泄等症状;而积食、泄泻等脾胃疾病易诱发感冒、咳嗽等肺系疾病,这与肺脾两脏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相关。

贾老非常重视小儿肺脾的调治,概括了肺脾密切相关的九大因素:

①经络相连,手太阴肺经起中焦,为脾胃所居之地;②共同的生理病理特点,即万全所提出小儿“肺、脾常不足”,生理功能较薄弱,从而易于患病;③脾肺两脏共同参与气的生成与输布,肺主呼吸清气,脾胃主水谷精气;④卫气出于脾胃水谷之气,而分布于人体体表,实是肺气功能的延展;⑤津液输布代谢中,二者密切相连,“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⑥脾肺为母子关系,五行生克制化中,生理上土生金,病理上母病及子,子盗母气;⑦病理上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⑧形寒寒饮伤肺又伤脾;⑨西医学中呼吸系统与消化系统之间解剖生理特点的密切关系,与中医肺脾关系相吻合。

由此可见,肺与脾互相影响,互相为用,贾老形容其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肺不病则化源不绝,脾不虚则生化不息。在五脏辨证中,针对儿科常见多发疾病应着眼于肺脾两脏,突出从肺、脾论治。治疗时多从肺脏入手,兼顾脾胃,以宣肺调脾,祛邪逐寇为主,不仅可清除病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滋生变证,同时还能强脾固肺,增强抵抗外邪的能力。例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贾老所创“小儿复感灵”,方用玉屏风补肺固卫,六君子健脾益气化痰,又有小柴胡和解少阳。突出从肺、脾论治,就是重视肺脾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关系,重视肺脾在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中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否定从其他脏腑入手治疗。突出从肺、脾论治,并不是单独强调肺脾,而是从治肺脾入手,达到治疗其他脏腑疾病的目的。贾老治疗其他许多慢性疾患,也常从调理肺脾入手,往往收到良好的疗效。




五、善用和清,少用补法

贾老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处处体现用药醇和柔润的原则,慎用大寒、大热、妄攻、蛮补。因此临床中总以清法、和法为要。

 (一)清法 

即清热法,是运用寒凉药物,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疗大法。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热者寒之”即指本法。因此无论表里虚实,若其性质为热者,均可运用本法。临床应用时,亦应根据热邪所犯脏腑的不同和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据证立法,辨证用药,如在表属实者,清散、清行可也,如清凉解表、清肺泻热;在里属虚者,清而补之;在里属实者,清而下之、清而化之。贾老指出,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说:“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小儿生机旺盛,一旦发病,则机体反应敏捷,对外邪有较强的反应能力,故而感邪之后往往从阳化热,所以临床所见小儿“所患热病最多”,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因此治疗多用清法。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发热性疾病大多为感染性疾病,需抗感染治疗,现代药理学研究,清法所用大部分中药都有抗病毒、杀菌或抑菌的作用。贾老强调,在运用清法时,一要充分利用小儿纯阳之体易趋康复的特点,准确、及时地辨证施治;二要审慎用药,因清法所用药物多性寒凉,易损阳气,尤易伤伐脾胃之阳,故不宜久用,须中病即止,以免阳气受损而使病情缠绵难愈。如贾老治疗外感热证只开3~4剂,常反复叮嘱家长务必热退药止。



 (二)和法 

即和解法,贾老指出“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针对阴阳、表里、寒热、升降等错杂的病机矛盾,顺应人体自和趋势,采用比较和缓的药物或寒热并用,或升降并举,或散收并行,从而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使之归于平复的治法。

贾老指出,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其生长发育过程往往时强时弱,时快时慢,时虚时实,其功能转输主要在少阳肝胆;在病变发生发展过程中,小儿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究其原因,少阳枢机不利占主导。因此贾老在治疗儿科疾病时,将和法应用到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从外感病到内伤杂病,常常寒热并用、补泻合用、表里双解、升降相协、敛散并用,疗效卓著。其中贾老尤以调和脾胃法应用更为广泛,如以平胃散加减逾十首方剂用于呕吐、腹痛、泄泻、积滞、厌食、幽门梗阻等儿科脾胃病证的治疗,体现调和脾胃之功。同时“和”法还可用于亚健康状态调理及疾病恢复期调理。



六、组合创新,善复方多法合用

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的一对具体矛盾,要认识掌握,需要分解;要创新发展,则更需要组合起来。医学中的“组合”无处不在。要认识掌握整体,需要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要创新,需要把不同客观对象的部分、单元、环节、要素重新组合。中医学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是发展,而发展更需要创新。创新当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密切结合临床实践,采取传统与现代方法的结合,使中医理论得到升华,中医临床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贾老认为,创新发展需要组合思维,只有善于把多个不同的事物组合起来思考,才会得到创造性的成果。

贾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集先贤之精华,结合临证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这种组合思维的创新突出体现在贾老辨证施治中对于证的认识,以及治法、方药的组合。贾老辨证选方较为独到,善多方合用,多法并举。贾老指出:复方、多法合用优于单方、单法治疗,复方多法治疗涵盖面广,使主证、兼证都能得到充分的治疗,同时可汇总主方的优点,有利于集中优势打“歼灭战”,且多方合用,能将相类似的方子合成一方使用,有利于方剂的创新与发展。贾老创制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和药物组合,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临床广为应用,效如桴鼓。

湖北崇阳邹羿摘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育儿课堂】小儿外感病邪有哪些?|彭博士中医育儿课堂
小儿重在调补肺脾肾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一)
【中医】中医内科学全科总结版
孟仲法医话
孔博医案(127)【友情链接】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